遽國

遽國,乃魯附屬國,在今金鄉縣稍東。魯隱公2年(公元前721 年),為魯占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遽國
  • 性質:周代諸侯國
  • 傳世器物:遽伯瞏簋
姓氏,歷史,都城,傳世器,蘧伯玉,原文,白話解釋,蘧伯玉與孔子,蘧伯玉使楚,

姓氏

蘧氏。

歷史

始封不可考。西周早期還存在。 蘧通""。
春秋晚期,衛有一位著名的公族子弟姬瑗,字伯玉,號成子,被衛獻公姬衎封於蘧邑,因稱蘧瑗,因其封邑在蘧邑(今河南濬縣),在其家族中又行長,故而史稱其為“蘧伯玉”、或稱“蘧成子“,曾輔佐衛三公(衛獻公姬衎、衛襄公姬惡、衛靈公姬元),因賢德而聞名於各諸侯
可見蘧亡於衛

都城

蘧(今河南濬縣)

傳世器

伯瞏簋,西周早期。

蘧伯玉

蘧qú瑗yuàn:蘧伯玉,姬姓,蘧氏,名瑗,字伯玉,大夫蘧無咎之子 。春秋時期衛大夫(住居地:一曰衛輝,一曰長垣,一曰獲嘉,一曰濮陽),封內黃侯,奉祀於孔廟東廡第一位,是孔子的朋友,也是道家“無為而治”的開創者。病卒,謚成子。
蘧伯玉在世住居何地,死後葬於何處,其記有四:一曰衛輝,一曰長垣,一曰獲嘉,一曰濮陽。
清《河南通志》和民《河南新志》俱載:在衛輝府城西北卅里君子村,蘧伯玉居此故名,村北有蘧伯玉墓,又有蘧大夫廟。《衛輝市志》古墓葬載:蘧伯玉墓位於城西十六公里,君子村北一公里許,墓前有清康熙廿五年(公元1686年)知府楊茂祖之立石。
新編《長垣縣誌》云:蘧伯玉墓位於城南六公里邱寨村南,墓前有祠,內多碑刻,祠後是墓碑文:“先賢內黃侯蘧公之墓”。1957年尚存三通碑刻和負故里在城東伯玉村。現存孟崗鄉伯玉村。
《獲嘉縣誌》載:蘧瑗在縣東北五里許,舉柏村,墓在村北半里許,周圍約三十餘步。巨柏村原名:蘧伯玉村和君子村,村民眾感其在世之德,不忍直呼其名,即以墓前有大柏樹而命名大柏樹村,“大”即“巨”也,遂又更名巨柏村。民22年縣長鄒古愚予撰文立石。今墓已湮沒,殘碑尚在。
《濮陽縣誌》載:蘧瑗故里具體在今濮陽縣渠村鄉渠村,渠村原為蘧村,1958年為推廣簡化字改為現名,因在渠村以紀念蘧瑗而起的古廟會,歷經兩千年而盛行不衰。
究竟何處系葬地,實不敢貿然肯定與否定,四處皆沒有蘧氏後裔,待後世有賢者進一步考查。
封“先賢”,奉祀孔廟東廡第1位。
約生於公元前585年左右,卒於公元前484年以後,是位年逾百歲的壽星。他自幼聰明過人,飽讀經書,能言善辯,外寬內直,生性忠恕,虔誠坦蕩。
蘧伯玉生於仕宦之家,其父無咎,謚莊子,也是衛名大夫。當時,蘧姓在衛已是名門望族,可謂俊賢薈萃,其中傑出的女性就有子貢的母親。
蘧伯玉於衛獻公初即已入仕,在獻公中期已為衛舉世皆知的賢大夫。蘧伯玉一生,侍奉衛獻公、殤公、靈公三代君。他主張以德治執政者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去感化、教育、影響人民,他體恤民生,實施弗治之治。所以衛幾經戰亂、內訌,早已淪為大的與,在幾個大的夾縫中生存,但由於蘧伯玉等幾個大臣的努力,衛仍能穩立中原,民眾安居樂業,致使孔子週遊列進入衛時,竟然發出“庶已乎”的驚嘆。
蘧伯玉與孔子一生為摯友。二人分別仕於魯和衛時就曾互相派使者致問。在孔子週遊列的14年中,有10年在衛(今長垣縣境內),其中兩次住在蘧伯玉家,前後達9年。尤其是孔子第二次從外地回到衛,蘧伯玉已年高隱退,孔子再次在其家設帳授徒,二人更是無事不談,充分交流思想。蘧伯玉的政治主張、言行、情操對儒家學說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他的言行合乎儒家學說的基本觀點,為以後儒家學派的最終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不僅如此,蘧伯玉“弗治之治”的政治主張,也開創了道家“無為而治”的先聲.明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立)傳》:“予觀古人尚哲簡戇,因事蟬脫,如季札、蘧瑗、晏嬰樂毅之流,皆值禍難飄然,有以自立。”
衛蘧伯玉。敬上知非。夜車止闕。見信宮闈。

原文

周衛蘧瑗,字伯玉。年五十,知四十九年之非。靈公與夫人南子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南子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南子曰: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君子不以冥冥墮行。伯玉,賢大夫也,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廢禮。公使問之,果伯玉也。
夫忠臣孝子,不以昭昭伸節,不以冥冥墮行。蓋其禮根於心,形諸外,悉出於至性至情,而非矯揉造作為之也。伯玉之不以暗昧廢禮,且能見信於深宮,而南子之智,實能及之,則加衛靈公一等矣。

白話解釋

周朝里有個賢人,姓蘧名瑗,表字伯玉。當他五十歲的時候,就感覺到以前四十九年的過失。有一天的晚上。衛靈公和他夫人南子一同坐在宮裡,忽然聽見有一輛車子過來的聲音,轔轔地響,到了公門口,就不響了。南子說:這輛車子上坐著的人,一定是蘧伯玉。衛靈公說: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說:從禮節上講,做臣子的人,走過君上的公門口,一定要下車,看見了君上駕路車的馬,一定要行敬禮。這些都是表示著敬重君主的行為。凡是君子,不肯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就放棄了他的品行。蘧伯玉是個賢人君子,他平日服事君上很盡敬禮,這個人一定不肯在暗昧的地方失了禮的。衛靈公差了個人去問,原來果然是蘧伯玉。

蘧伯玉與孔子

孔子週遊列走投無路之際,數次投奔蘧伯玉。他曾稱讚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君王有道,則出仕輔政治;君王無道,則心懷正氣,歸隱山林
【原文】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論語·憲問篇》
【解釋】
蘧伯玉是一個富於自省精神的人。有一天,蘧伯玉派人來拜望孔子,孔子向來人詢問蘧伯玉的近況,來人回答說:“他正設法減少自己的缺點,可卻苦於做不到。”來人走後,孔子對弟子說:“這是了解蘧伯玉的人啊。”蘧伯玉每一天都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錯誤,力求使今日之我勝昨日之我;他每一年都要思考前一年的不足,到了五十歲那年,仍然在思考之前所犯的過錯。所謂“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蘧伯玉使楚

蘧伯玉奉命出使楚,遇見楚的公子皙,公子皙對他說:“我聽說第一流的人才可以將妻子託付給他;第二流的人才可以讓他捎話;第三流的人才可以將財物託付給他。若是一人三者兼備,便可以託付自己的身家性命。是不是這樣呢?”蘧伯玉說:“您不用再說了,我明白了。”兩人分手之後,蘧伯玉覲見楚王,完成了出使的使命後,坐下來與楚王聊天,說著說著就談到了人才上。楚王問蘧伯玉:“你說哪個家的人才最多啊?”蘧伯玉答道:“當然是楚。”楚王一聽這個高興,可蘧伯玉接著往下說:“可楚人才雖然多,但是楚不會用人。”這下楚王不樂意了:“你這說的是什麼話?!”蘧伯玉坦然回答:“大王,您先別生氣,聽我慢慢說。伍子胥,是吧?結果背井離鄉投奔了吳,在吳當了宰相,發兵攻打楚,把楚兵馬殺個大敗,最後楚平王被鞭屍示眾,真是太慘了。釁蚡黃,也是人吧?一樣背井離鄉去了晉,晉令其治理七十二縣,結果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老百姓安居樂業。今天我在路上碰見了公子皙,這也是不世出的人才,如今又要離開楚,不知道要去為哪一效力了。”楚王聽到這裡,恍然大悟,拉著蘧伯玉的手說:“若無先生之言,楚又失去一位大才。”於是連忙派人快馬加鞭追回公子皙,並拜之為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