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夏時期瓷器

遼金夏時期瓷器

遼朝是916年我國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因此,遼瓷以富有遊牧民族特色的造型而著稱於世。契丹人原以遊牧、漁獵為生,後逐漸轉向以農業、畜牧業為主的定居生活。基於定居生活的需要,手工業生產隨之發展起來。遼代手工業工匠主要來源於在戰爭中被俘虜的中原各行工匠。一般來講,遼代瓷器以白瓷為主,兼燒白釉黑花和黑釉瓷器。其白瓷製作比較好,受邢窯和定窯的影響較大,製品有精、粗兩種,精者可與定窯上品媲美。黑釉瓷的胎質細嫩、釉色黑中閃綠、光澤較強。白釉黑花瓷的胎色白中泛黃、夾黑色雜質點。單色釉品種較多,有白釉、綠釉、黃釉、茶葉末釉、醬釉,也有部分三彩釉及白釉剔花的。遼瓷造型自然灑脫、輪廓線飄逸流暢、圓潤而有神韻,可分兩大類,即中原類和契丹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金夏時期瓷器
  • 成立時間:916年我國契丹族在北方建立
  • 特點:大件較粗糙、堅硬
  • 雞腿瓶:器身細高
遼代瓷器,金代瓷器,西夏瓷器,瓷器發展歷史,

遼代瓷器

遼朝是916年我國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因此,遼瓷以富有遊牧民族特色的造型而著稱於世。公元1125年,女真族滅遼,建立金朝,開始統治我國北方廣大地區,他們繼承了遼和宋的瓷業基礎,生產了許多傳世佳作。
契丹人原以遊牧、漁獵為生,後逐漸轉向以農業、畜牧業為主的定居生活。基於定居生活的需要,手工業生產隨之發展起來。遼代手工業工匠主要來源於在戰爭中被俘虜的中原各行工匠。據史料記載:遼兵占領定州長達8個多月,以後又不斷侵擾,“盡驅人民人蕃”。由此看出,可能會有定窯工匠在內。工匠人蕃後,將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了契丹轄區之內,促進了遼代瓷業生產的迅速發展。不過由於地域和民族的差別’遼瓷仍具有某些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
一般來講,遼代瓷器以白瓷為主,兼燒白釉黑花和黑釉瓷器。其白瓷製作比較好,受邢窯和定窯的影響較大,製品有精、粗兩種,精者可與定窯上品媲美。黑釉瓷的胎質細嫩、釉色黑中閃綠、厚釉處如堆脂、光澤較強。白釉黑花瓷的胎色白中泛黃、夾黑色雜質點。單色釉品種較多,有白釉、綠釉、黃釉、茶葉末釉、醬釉,也有部分三彩釉及白釉剔花的。
遼金夏時期瓷器 遼瓷造型自然灑脫、輪廓線飄逸流暢、圓潤而有神韻,可分兩大類,即中原類和契丹類。而且,遼瓷胎質細膩滋潤,器表平整光滑,胎體厚薄適度、輕重適中,雖然每件同類器的厚薄都不相同,但所差無幾,基本是一致的。遼三彩的胎、釉之問雖然隔有一層白色化妝土,但胎釉一般都結合得比較牢固,這是因為遼三彩器一般都是在成型後的素胎(即未上釉的胎體)上掛一層化妝土,然後再入窯燒制,使胎與化妝土緊密結合,最後施釉再入彩爐烘燒,這就增強了胎釉的牢固性。
遼金夏時期瓷器
遼代的契丹類瓷器大件較粗糙、堅硬,小件有的很精細。那時的扁身雙孔雞冠壺,皆為內凹的小平底,底部有切割時留下的同心圓痕。
遼瓷的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大小比例適當,即使是出於某種需要而要誇張某個局部來使其增大或縮小,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在遼瓷中,有些器型是寫實的,如葫蘆形執壺是由上、下兩個球體加把、流和圈足組成的,都是小圓口,所見出土品無一例外。遼瓷的花葉多呈劃或印的塔形,或近似較長的等腰三角形。
中原類型的遼瓷有從北方流人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到遼國後在當地燒
造的。這一類型瓷器的主要器型有注壺、溫碗、蓋罐、小罐、盞托、長頸壺、花口碗、唾盂、香爐、盤、碟、杯等.契丹類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風格。主要器型有:雞冠壺、長頸瓶、鳳首壺、穿帶壺、雞腿瓶、海棠式盤等。
雞冠壺:仿契丹族通常使用的皮囊容器的式樣。由壺身和置於壺身頂端的管狀流和不同形狀的系構成。壺體上做出的仿皮革縫製的痕跡和度條、皮鈿等附屬檔案。往往以壺體上皮製品痕跡的多少來區別雞冠壺製作的早、晚。雞冠壺的早期式樣為扁身單孔,稍晚的是扁身雙孔式樣,遼晚期雞冠壺式樣則為圓身環梁式和矮身橫樑式。
雞腿瓶:小口,器身細高,上豐下斂,形如雞腿,故名。是契丹族廣為使用的貯存器,產量很大。瓶體上多以弧棱形弦紋裝飾,並見刻符號或漢字者,從內蒙烏蒙托縣出土的雞腿瓶就刻著“黑葡萄酒瓶”字銘,可知雞腿瓶也可用於儲存酒。
盤口穿帶壺:是遊牧民族用來盛放甜酒、奶漿等飲品的容器,盤式口,扁式或圓形壺體,壺體兩側置環系和溝槽,以繫繩提攜。遼寧義縣清和門西村遼墓和北票水阜遼墓出土的穿帶壺,展現了兩種壺式的特徵。
方碟:花邊敞口、四方形、碟壁斜收、淺身平底。仿契丹族的木碟樣式製作。三彩印花方碟製品居多,精美的白釉印花方碟數量極少。建平和樂村大安六年(公元1090年)遼墓出土的三彩印花方碟是其代表作。
海棠式長盤:長圓式,淺壁平底,口沿做八曲花瓣形,如綻放的海棠花,樣式美觀。這種仿金屬盤式製作的器物,多以黃、綠、白三色彩釉印花裝飾,色彩嬌艷、紋樣別致。

金代瓷器

金代瓷 金代是我國女真族於北宋末在東北、華北地區建立的一個地方政權。其制瓷業在前代的基礎上取得了不少令人矚目的成就,是中國瓷器史上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而且,考古揭示:金代陶瓷生產在女真族建國至遷都燕京以前和遷都以後的兩階段內,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狀況。
遼金夏時期瓷器
金代前期的瓷器生產主要在東北地區,窯址主要在遼寧撫順的大官屯和遼寧遼陽江官屯,受遼瓷影響較大,大多利用遼瓷舊窯燒制,工藝水平較低,製品大多粗糙,民族風格和地域色彩較明顯。製品以胎質粗厚的黑、白、醬、茶綠色釉的碗、盤為主。窯址內沒有發現匣缽等遺物,說明在燒造過程中瓷器直接和火焰接觸。因此,無論黑釉、白釉、醬釉、茶葉末釉還是白釉黑花瓷,釉面都很混濁.瓷器胎子粗厚,燒結程度不高。由於成型工藝粗糙,造型極不規整。但此時,鈞窯繼續在燒造,生產範圍從河南擴展到河北、山西等地。瓷質比較堅細,呈灰褐色,燦而瑩潤,有的有開片;燒制工藝主要繼承北宋的風格,但天青釉中有大塊的紫紅斑。釉色仍具有月白、粉青、紫斑等特點,質量不遜於北宋。
金後期的陶瓷生產系指遷都燕京後,集中在大定年問或以後恢復發展起來的河北曲陽定窯、磁縣觀台窯,河南禹縣鈞窯和陝西銅川耀州窯、山東淄博磁村窯等。此時的瓷器基本繼襲宋制,但仍有自己的民族和時代風格。

西夏瓷器

西夏政權始於公元1032年,止於1227年。其制瓷工藝是受磁州窯系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最大的制瓷作坊是寧夏靈武堡窯。
西夏瓷器 西夏瓷主要發現並出土於古屬西夏王朝地域的寧夏、內蒙古、甘肅等省區。因從中原地區引進工匠和技術,西夏的瓷器一開始就比較成熟。但是,隨著元朝的建立和國家的統一,全國經濟文化交流加強,大江南北瓷器大批輸人這一地區,西夏瓷的生產開始急劇衰落。
遼金夏時期瓷器
靈武窯在西夏時期生產最興盛,瓷器的釉色有:白、青、黑、褐、芝麻醬、茶葉末,此外還有低溫釉陶。產品的種類有: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娛樂品、雕塑陳設藝術品、建築構件、兵器構件等。生活用具有:碗、盤、杯、碟、缽、高足杯、盆、盒、瓶、壺、扁壺、罐、缸、瓮等。
西夏裝飾總體來說比較粗糙,但燒結尚佳,釉層凝厚而光亮,藝術效果很好。主要裝飾技法是中原陶瓷傳統的印花、劃花、刻花、剔花、刻化妝土和點彩。為使釉面效果更佳,西夏陶瓷廣泛使用白淨化妝土來美化瓷器。常用刻花、劃花和剔花工藝相結合,即把刻劃出來的花紋周圍的釉層剔除,讓黑褐粗澀的胎體裸露出來,襯托光亮帶釉的花卉紋另有少量的只刻到化妝土層,使白色化妝土與褐釉色調對比更加強烈。點彩裝飾多在白瓷上使用,即在一種粗瓷青黃釉碗的內壁和碗心用褐黑彩點畫出梅花紋,富有裝飾性。這種藝術風格充分體現出黃土地人們粗獷雄放的性格,在中國瓷器藝術史上獨樹一幟。

瓷器發展歷史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淨;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緻,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