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水利史

遼河水利史:遼河是中國東北地區南部大河,流經河北、內蒙古、吉林和遼寧四個省區,在遼寧省注入渤海遼河有東、西二源,原主要支流有渾河(古亦名小遼水)、太子河等。遼河流域先秦已有開發,唯水利記載缺略。金元以後才稍有增多。近現代發展迅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河水利史
  • 外文名:History of Liaohe water conservancy
農業灌溉,沼澤排水,航道整治,治河防洪,

農業灌溉

公元132年(東漢陽嘉元年)於玄菟郡設定屯田六部,在今渾河和輝發河上源,當時應有水利設施。三國魏正始六年 (245)幽州刺史.毌丘儉在今遼寧東部開山引渠灌田,是這一帶灌溉的最早記載。東晉時前燕慕容據今遼河、大凌河流域,於永和元年(345)曾開溝洫灌溉。遼金以後,水旱災記載逐漸詳細如元代記載有20餘次。明代開屯田,正德三年(1508)遼河流域統計軍屯田共390萬畝。後數年山東副使蔡天佑守遼陽,開海邊圩田數百萬畝,人稱蔡公田。清代繼續屯墾,道光以後加速開發,還開有水田。光緒年間於東西遼河、大凌河開渠引灌,先從支流試開。至光緒三十年(1904)止,東西遼河、渾河、太子河等已有小型灌溉工程多處。至1928年統計,奉天(即今遼寧)一省有三十九縣共有稻田51.6萬畝,其中遼河灌溉20縣稻田20萬畝。1940年後灌溉又有發展,截至1949年止,遼河流域有大灌區兩處。一為東遼河灌區,於1949年以後才全部建成,設計灌溉面積54萬畝,有效灌溉面積30萬畝。河右岸懷德縣境為舊有灌區,可灌田近 4萬畝。附近的遼源縣及東南的昌圖開原兩縣亦有引遼河支流灌田數萬畝的灌區,也都是1949年後才全部建成。另一大灌區為遼寧盤山縣境的盤山灌區,計畫開發面積近50萬畝,大部為提水灌溉,有四大抽水站,1949年前曾灌田至16~17萬畝。另海城西南及營口一帶亦有提水灌區數十萬畝。

沼澤排水

廣寧(今北鎮)以東至遼河有大片低洼沼澤地,古稱遼澤,遇雨泥濘,澤內有繞陽河及柳河等多條支流。隋唐東征遼東都臨時大力修築橋樑道路。明代沿澤之南路開河名路河,東起海城縣境,西至廣寧,長200餘里,後縮短到170里,用以排澤水,運糧餉,防邊疆,堤岸作為陸路,至明末淤廢。清代屢次修瀋陽至廣寧道路百餘里。乾隆以後至道光時屢次於新民縣南,柳河下游之柳河溝等窪地開排水溝,修道路堤壩等。鹹豐十一年(1861)遼河在台安縣南決口,由雙台子河入海,又名減河,後形成現在的主河道。河道順暢,能排澤中積水。渾河水系遂單獨入海。

航道整治

遼河疏浚多半為了排水和航運,三國時已有營口至遼陽通航的記載。元、明海運軍糧可上溯至鐵嶺、開原。清代自康熙三十二年(1693)起,定海運漕糧由遼河至三汊口及瀋陽等地,每年多至二十萬石。

治河防洪

遼河歷代亦有局部修堤浚河。清末曾局部浚開原通江口至下遊河段並修堤防。河道工程較多的是支流柳河。柳河坡陡流急,多遷徙改道。自清光緒時起屢次成災,宣統中連續三年淹入新民縣城內。當時只修築土堤,植柳停淤。1915年又發生大水,次年始疏導下遊河道。
在防洪滯沙方面,1938年於彰武縣開工興建鬧德海水庫,庫容2.6億m,1942年竣工。1943年在梨樹縣開工建二龍山水庫,功能為防洪、灌溉,至1945年已大部建成,1949年後完建又續擴建為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於1966年竣工,庫容17.6億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