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太和鎮

遼寧太和鎮

太和鎮地處重慶市合川區西北部,位於銅梁、潼南、合川三地交界處,距合川區主城區35公里。全鎮幅員面積156.71平方公里(城區面積3.8平方公里),轄36個行政村,2個社區,全鎮人口8.8萬人,場鎮人口近3萬人。(本詞條是一個歧義詞,以下主要介紹重慶市合川區太和鎮,在最後將簡略介紹湖南桂陽縣太和鎮、四川省西昌市太和鎮、江西省南豐縣太和鎮、四川省射洪縣太和鎮、廣東省白雲區太和鎮和遼寧省錦州市太和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寧太和鎮
  • 地理位置:重慶市合川區西北部
  • 人口:8.8萬人
  • 面積:156.71平方公里
鄉鎮概況,經濟建設,相關措施,湖南桂陽縣太和鎮,四川省西昌市太和鎮,江西省南豐縣太和鎮,四川省射洪縣太和鎮,廣東省白雲區太和鎮,遼寧省錦州市太和鎮,

鄉鎮概況

太和鎮區位優勢明顯:太和鎮是合川區規劃的三個小城市之一,被評為全國重點鎮、重慶市百萬擔優質繭工程重點鎮、重慶市“百強工程鎮”、重慶市45箇中心鎮之一。鎮域交通發達,涪江流經全鎮,上到潼南,下至合川,通航40公里;合川至潼南的柏油公路穿鎮而過,鎮內公路縱橫,通暢寬闊;遂渝鐵路橫貫境內20餘公里,並設立二級火車站;新落成的富金壩電站氣勢磅礴。城區內兩個大型綜合市場,是周邊10餘個鎮的物資聚集地和商貿中心。
工業實力較強:鎮內有重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六廠、重慶飛天絲綢有限公司、太和絲綢有限公司、涪江印刷廠等龍頭企業。擁有上萬緒自動繅生產能力,絲織機300餘台,年產生絲1000餘噸,絲織品300萬米,從業人員5000餘人。重啤股份公司年產啤酒5萬噸。200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350萬元,工業總產值46460萬元,稅費入庫295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5589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82萬元。
社會事業發展迅速:轄區內有合川區太和急救中心,1所高完中,5所國小,師生員工1.2萬餘人;場鎮中心有近萬平方米的張森楷綠化廣場。
農業資源發達:擁有蠶桑、蔬菜、林業、水果四大支柱產業。太和鎮有蠶桑基地村16個,有重慶市級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村4個,蔬菜暢銷全國各地;原佛鹽鎮成林面積達36.72平方公里;鎮內盛產黃桃、國安蜜柚、甘蔗遠近聞名,供不應求。
旅遊資源豐富:富金壩電站落成後,水位上升近10米,庫區水面寬闊,鹽溪支河寬30餘米,長10餘里,蜿蜒盤旋,兩岸青山作伴,綠樹紅花相映,河岸金碧輝煌,各種雕像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佛教聖地——觀音寺廟;聞名遐邇的馬門溪恐龍發掘地,文化底蘊厚重的“四川蠶業公社”遺址,構成一條蜿蜒曲折的涪江畫廊。

經濟建設

太和鎮隨著中國加入WTO,美國、歐洲、印度、日本、韓國及東南來等絲綢消費逐年取消絲綢關稅壁壘及紡織品配額;西部開發,退耕還林,東桑西移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建設啟動,也為太和鎮蠶絲產業提供了難得的國內發展機遇。
太和鎮是重慶最適宜蠶桑生產的地區,有絲綢生產傳統習慣,是承擔“百萬擔優質繭”工程鎮。鎮內有兩家絲綢產業的龍頭企業和重慶鄉鎮企業示範園區—太和絲綢工業園和聚龍蠶業發展公司。至2006年,已建成基地村14個,基地社108個,基地規模達7000畝,桑樹953萬株,養蠶1萬張,產優質鮮繭23噸,繭款收入420.7萬元。其中新建桑園1300畝已初具規模,培育10畝以上業主20戶。
良好的科研機構支撐。西南農大已多次來太和鎮講授桑樹栽培及養蠶技術,並基本形成地、人物三落實,有科研物質基礎,2001年試行“一步成園”和紙板方格簇上簇,已取得階段性突破,蠶農特別是現代業主接受面廣、影響深遠,有科技推廣基礎。
健全的服務體系。太和鎮已建立蠶桑專業合作社,成立了蠶桑技術學校,每村有專職蠶桑技術員,可保證栽桑養蠶新技術的推廣。
優質繭銷售有市場。太和鎮繅絲能力達3萬緒,需大量優質繭原料。聚龍公司與蠶農訂有繭收購契約,制定了最低保護價收購價格,走出了“公司+基地+農戶”的路子,實施了“價外補貼”和“二次返利”政策,蠶農思想穩定,市場銷售無憂。

相關措施

太和鎮1、政府轉變職能。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針,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切實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本著“小政府大服務”的原則,大力整治、改善、發展軟硬環境,以優惠的政策、優良的環境、優質的服務為優質繭基地建設提供廣闊的空間。
2、建立桑蠶業產業化經營機制。用發展工業的理念謀劃桑蠶的發展,辦好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帶動桑蠶產業化。抓好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提升桑蠶科技含量,帶動桑蠶產業化,帶動桑農致富。圍繞桑蠶辦工業,辦好工業促桑蠶業。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工廠”的經營模式,以龍頭企業為核心,走產業化道路,建立利益共享機制,企業與蠶農結成魚水關係,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農工貿一體化,規範市場秩序,進行有序的市場競爭。
3、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思想認識。將優質繭基地建設落到實處,加強鎮情和蠶桑發展的宣傳必不可少,將基地建設方案及目的、意義宣傳到田間院壩,使致富前景家喻戶曉,激發農戶的建園熱情。只有廣大農戶自覺接受和參與優質繭基地,基地建設才有落實的土壤。
4、推進業主示範,發揮輻射帶動作用。農業產業化是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培育蠶桑業主,就是培育優質繭基地的個體規模。規模出管理,規模出效益,方可充分體現產業化的競爭和效益優勢。
5、創新土地流轉機制,為基地建設鋪路搭橋。根據渝委發6號檔案精神,充分享受用活“百鎮工程”的土地優惠政策,積極探索土地置換,整治和流轉的新途徑。
6、實施科技興蠶戰略,提高基地建設科技含量。充分發揮“太和蠶桑技術學校”的科技力量,普及和推廣規模養蠶實用技術,做到人人會栽桑、會嫁接、會修枝整形、會病蟲害防治。大力推廣蠶室蠶具集體消毒,小蠶共育、棚架蠶台育和紙板方格簇具等先進技術。
7、加大技改力度,實現貿工農一體化。大力發展“聚龍蠶業發展有限公司”和鎮內繅絲企業,加強技改力度,加強優質繭基地與公司企業對接,形成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鏈條,走好“公司+基地+農戶”的路子,促進蠶桑絲綢產業的和諧發展。
8、強化技術隊伍、服務網路的建設。搞好生產技術配套服務,實施科技興蠶,提高單產,提高質量,提高效益,關鍵要有一支過硬的科技隊伍和結實的服務方式。當前加強蠶桑專業技術隊伍建設,重點是抓好鎮(鄉)、村、社三級網路的健全和完善,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改善服務質量,配套相應的政策措施,解決好報酬,確保蠶桑生產技術服務不斷檔、不脫節。
9、不斷加大扶持投入。一是“以工補農”政策:採取每噸乾繭提取一定資金,建立專門發展基金,專項用於生產發展,設施設備改造和新技術推廣等;二是“誰受益,誰負擔”政策:採取鎮(鄉)、村、社和社員戶幾結合的辦法,多方籌資解決,實行蠶農出大頭,鎮、村、社適當補助,誰受益,誰負擔。三是用好林業政策: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退耕還林政策與栽桑養蠶結合起來,用好用活退耕還林補助資金,達到調整結構,退耕還林,保持水土,改善環境,增加收益等“一勞多益”的目的。

湖南桂陽縣太和鎮

湖南桂陽縣太和鎮太和鎮位於桂陽縣南部,俗稱“南鄉”,距縣城僅12公里,省道S214線貫穿全鎮南北,轄砂坪、地界、神下、社元、潭沙、珠塘、汪塘等7個村和太和居委會,135個村,總面積71.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9032畝。2003年年末總人口22628人,人口出生率10.66‰,自然增長率10‰。
太和鎮按照“項目興鎮、工業強鎮、市政美鎮、商貿活鎮”的工作思路,大力實施“一一三三”工程,即突出發展主題,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幹部隊伍,著力抓好計生、綜治和財政工體,強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重鎮,努力把太和建設成為全縣強鎮,全市名鎮,實現了經濟和社會事業跨躍式發展。
經濟實力增強。以石墨加工為主體的工業化進程加快,新上石墨加工企業3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建成小水電站4個,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44478萬元,農業總產值3784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62805萬元,實現財政收入1376.61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0元。城鎮化進程加快,在全縣鄉鎮率先實施了完整的道路配套設施建設,完成了省道214線鎮區段硬化綠化亮化美化改造,引資800萬元啟動了長1.2公里的環鎮路工程。農業產業化邁出重要步伐,太和辣業公司銷售收入突破400萬元,帶動全鎮農民近千戶,騎田嶺優質花卉苗木基地為湘南之最。
教科文衛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全鎮內有國小、中心完小各1所,村級國小8所,在校中小學生2814人,教職員工179人,中心完小被評為全市校園文化建設樣板學校。全鎮有村醫療所25個,醫務人員57名。先後接待了國家衛生部、省委辦公廳、省委組織部、省衛生廳等單位檢查考察。承辦了全縣“萬千百十”黨建先鋒工程現場會,全縣項目建設現場會和2004年桂陽縣元旦文藝調演。
成績顯著。被評為全市發展民營經濟先進鄉鎮。在全縣經濟與社會發展綜合考核中榮獲三等獎,鎮黨委政府被評為全縣優秀領導班子和全縣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工作優秀領導班子,鎮政府機關被評為縣級文明標兵單位、組織人事、紀律監察、辦公室等工作均被評為全縣先進單位。

四川省西昌市太和鎮

太和鎮太和鎮位於四川省西昌市城西,距市中心12公里,總面積38平方公里,東沿安寧河流域,南毗鄰裕隆鄉,西接開元鄉,北與樟木箐鄉接壤,南北長17公里,所轄7個行政村,54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12707畝,總戶數4427戶,總人口數17237人,其中農業人口12732人,非農業人口4505人。主要民族為漢族,少數民族有:彝族、回族、藏族、白族等。主要農業產品有水稻、小麥、油菜、蔬菜、側爾根、大蔥、西瓜、生豬、禽蛋等。
全鎮國內生產總值4937萬元,農業總產值達5206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8018萬元,財政收入93萬元,稅收完成9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2873元,糧食總產量8435噸,蔬菜2423噸,水果587噸,蠶繭4.4噸,畜產生豬20765頭,鴨27.6萬隻,雞5.3萬隻、鵝5.4萬隻。
全鎮農業結構調整主要以發展經濟作物為龍頭,黨委、政府想方設法動員廣大農民發展了大量的經濟作物,調整面積達到6000多畝,種植品種有側爾根、大蔥、茼蒿菜、西瓜、草莓、石榴、黃竹草、蘿蔔籽。養殖業也有新的啟動,養鴨、養奶牛、圈養黑山羊大戶已開始形成。蠶桑生產效益正日趨旺盛,民眾栽桑養蠶的積極性在一些地方有了提高,烤菸生產完成種植面積109畝,產量突破2萬斤,新建烤房17個。
太和鎮系一九九四年三月三十日撤原太和、九龍兩鄉而成立的建鎮制,現已發展為有相當規模的新興集鎮,1996年10月被列為省級試點小城鎮。全鎮現有國家、集體、個人的運輸車輛500多輛,每天到西昌及要相鄰各的客車50多班次,已達到了村村通汽車。1996年,涼山州郵電局在太和鎮建立了分局,開通了程控電話。到2002年,全鎮安裝了電話2085部,建立了各種通迅網站,基本實現了村村通電話。電視差轉站一個,有限電視用戶達2千多戶。鎮內有自來水廠1座,有容量為11萬伏安的變電站1座。1995年新修了太和農貿市場,對集貿進行了合理的規劃和布局,使太和鎮街道呈現出街道整齊、布局嚴謹、樓房店鋪、鱗次櫛比、商貿繁榮、一派生機的現象。2000年鎮政府又投資100多萬元,開發了小東街,征地17畝,整修了兩條主要幹道。使太和鎮的環境和鎮容鎮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小東街建設已基本啟動,開發整體規劃平面布局圖紙已經繪製完成,已有15戶1300平方米的商品房基本竣工。到2002年全鎮主要有以開採礦石為主的灌區水泥製品廠、太和沙石公司、有康明衛生紙廠、西漂磚廠、華寧公司、垃圾廠等較大型的企業,企業總數達到581個,其中集體企業6個,私營企業3個,個體企業572個,在太和鎮企業打工1104人,工資總額535萬餘元,外出打工的務工人員800多人,收入337.7萬餘元。

江西省南豐縣太和鎮

江西省南豐縣太和鎮太和鎮位於南豐縣東南部,距縣城22公里,鎮域面積198.7平方公里,總戶5600戶,人口2.3萬人,其中城鎮居民573人;黨員有628名,其中機關黨員157名,農村黨員471名;機關幹部有70人,在職幹部51人,行政幹部23人,事業幹部28人,退休幹部19人;村幹部有44人。下轄10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有耕地面積33258畝,林地面積88000畝,森林覆蓋率95%以上,計畫生育率達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3%。
2006年,全鎮完成國民生產總值13149.2萬元,比2004年增長14%,其中農業總產值8940.6萬元,比上年增長16%,工業總產值4208.6萬元,比上年增長14%;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為5.4:3.6:1。財政收入完成139.15萬元,同上年增長8.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60元,比上年增加874元,增長30.5%。
鎮內地下資源豐富,有瓷土、稀土、石英石、鐵砂、砂金等礦藏,其中瓷土、稀土、鐵砂最為豐富。主要工業產品有鐵、聚合板、活性碳、優質大米及米系列產品。鎮內主導產業有水稻、南豐蜜桔、甲魚(烏龜)、禽畜、白蓮、黃花梨、黑木耳、木竹等,其中南豐蜜桔種植達3萬餘畝,產量500萬公斤,甲魚(烏龜)放養面積1500畝,年產蛋600萬枚,年出欄生豬2萬頭,家禽出籠105萬羽,耕地面積占全縣六分之一,水稻產量占全縣的五分之一。
1998年—2003年太和鎮連續三屆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鎮黨校連續三屆被省委宣傳部、省組織部、省紀委評為全省先進基層黨校。黨建、綜治等其它各項工作檯分別獲市、縣表彰。2005年6月獲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十強鄉鎮。

四川省射洪縣太和鎮

四川省射洪縣太和鎮(一)基本情況:太和鎮是射洪縣政府所在地,歷史曾被列為蜀中四大名鎮之一,是川中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距遂寧59公里、成都200公里、重慶270公里。綿渝省道公里縱貫全境輻射各鄉鎮,涪江水運上通平武,下達重慶。幅員面積6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5503畝,總人口14.6萬。主要農副產品有糧、棉、油、豬、蠶、水果、蔬菜等,是全縣高產優質高效農業開發區。
(二)、區劃變動:太和鎮在1992年9月行政區劃變動時,轄城南、城北兩個農村辦事處,1個城市工作委員會,將併入的武安鄉改名為武安開發區。全鎮共有12個居民委員會,28個行政村,249個村民小組,105個居民小組。
(三)、自然資源:太和鎮地貌以淺丘為主,兼有平壩。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降雨930毫米,年均氣溫17.3℃,年均日照時數1300小時,大於或等於0℃的積溫6324℃,無霜期284天,適宜各類作物生長發育。耕地以紫色土為主,質地理想,養分豐富,宜種性廣,保水保肥力強,廣寒渠、前鋒渠、人民渠控灌全境,以種植糧棉油桑果林最為適宜。農業和農村經濟依託縣城,服務縣城,農民商品意識強,現金收入渠道廣,庭院開發水平高,養殖業發展基礎好,農業結構調整空間大。
(四)、經濟狀況:1999年全鎮農業總產值0.63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7.9億元,財政收入931萬元,農民純收入2738元。常年蔬菜面積9200畝,年出欄生豬3.4萬頭,出欄肉牛796頭,出欄肉羊2376隻,出欄小家禽30萬隻,產魚1萬千克,水果400噸,並生產水稻、玉米、小麥等優質種子1090噸。
(五)、農業結構動態:全鎮有私營企業169家,個體工商戶5763戶,安置從業人員14688人,其中大部分為農業剩餘勞動力。依託縣城,服務縣城,輻射周邊,實施“菜籃子”工程。建成無污染蔬菜商品基地5200畝,年產時令蔬菜2700萬千克,創產值2500萬元。建設花卉園地150畝,開發水產1000畝,實施龍泉山生態旅遊觀光農業綜合開發發展“農家樂”20多戶。
(六)、小城鎮建設:全鎮已實現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電話,電話光纜、光纖電視網路已覆蓋全鎮所有村社。城市街道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太和大道、沱牌大道、仿唐子昂城和正在建設的西片區、涪江三橋等標誌性工程為射洪贏得了“川中明珠”的美稱。縣城建城區正在向中等城市的目標大步邁進。現有中學7所,其中射洪中學已獲得“國重”稱號,國小(包括中心國小)33所,幼稚園4所,全鎮已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有醫療機構3個,村衛生站26個,私人診所86家,醫療條件居全縣之冠。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保障體系。
(七)、人文景觀:著名旅遊景點有花果山平安寨森林公園、螺湖公園、龍鳳峽國家級地質公園,城中有新世紀公園,子昂廣場等。

廣東省白雲區太和鎮

廣東省白雲區太和鎮太和鎮屬於廣東省白雲區轄鎮。在廣州市白雲區中北部。鎮以駐地名。清道光元年(1821),由營溪、謝家莊等8鄉及海外華僑集資興建太和圩,祈“太平和睦”之意。原屬番禺縣。1958年劃歸廣州市郊區。同年由太和、龍歸兩大鄉合建太和公社。1984年改設太和區。1986年撤區建太和鎮。
太和鎮位於白雲區中部,2004年6月,區鎮級行政區劃調整後,原太和、龍歸兩鎮合併為新的太和鎮。鎮轄內面積15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16公頃,戶籍人口7.3萬,其中農業人口5.8萬,外來人口約5萬,轄大源、米龍、和龍、穗豐、興豐、白山、營溪、謝家莊、草莊、石湖、田心、大瀝、頭陂、沙亭、南嶺、南村、北村、柏塘、永興、夏良、園夏等21個村民委會,258個經濟合作社,2個居委會。帽峰山森林公園位於鎮東北部,銅鑼灣水庫、沙田水庫、和龍水庫坐落轄內。太和鎮是廣州市蔬菜、水果種植和畜牧養殖基地之一,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民營科技園座落在鎮西部。

遼寧省錦州市太和鎮

鎮政府駐太和村,人口2.70萬人,面積118.28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居委會:太和;25個村委會:太和、耿屯、翟屯、包屯、劉二金、西邱、大謝、西公廒、龍灣、紀屯、大菸溝、小榆樹、王憲、勝利、北邵屯、羅家、大康屯、稍戶、自強、尖山子、白台子、塘坊、五間、蘭泥、顏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