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緩性腦癱

遲緩性腦癱

弛緩性腦癱也被稱作為軟癱或肌張力低下型腦癱,為腦癱的一種特殊類型,病理機制不清。表現為肌張力鬆弛,關節活動的幅度增加,扶坐時甚至不能維持體位,不能豎頸,腱反射正常或減弱,智慧型較差。此型的主要特點是缺乏抗重力的能力而造成自主性運動的能力低下,所以患兒幾乎沒有維持姿勢的功能,這種患兒肌張力變化的幅度比較大,在沒有外界刺激時,患兒處於完全癱軟狀態;可是一旦受到突發的外來刺激,或者受某一因素的影響,弛緩性腦癱患兒的肌張力就會立即迅速升高,出現肌張力的亢進,這時主要是以背部伸肌為主,呈角弓反張的狀態。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遲緩性腦癱
  • 英文名稱:Delayed cerebral palsy
  • 其他名稱:智障
  • 所屬科室:外科 - 神經外科
  • 發病部位:頭部,腦部
  • 主要症狀:呼吸困難,智力低下
  • 主要病因:先天發育障礙,產期大腦損傷
  • 多發群體:孩童,小孩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是否進入醫保:是
病理病因,產期大腦損傷,先天發育障礙,出生後的因素,早期診斷,症狀表現,症狀類型,腦癱危害,預防護理,預防,護理,康復治療,心理護理,治療方法,治療誤區,康復訓練,

病理病因

產期大腦損傷

各種原因圍產因素如宮內缺氧、產時窒息所致的缺氧缺血性腦病,腦出血等。

先天發育障礙

不少腦癱的發生與產前胎兒的內在缺陷有關。內外各種環境因素如母嬰早期嚴重營養缺乏包括微量元素的缺乏、感染、損傷、放射線等所致的胎兒腦發育畸形是導致腦癱的重要因素。

出生後的因素

新生兒時期高膽紅質血症、驚厥、重症窒息等。在女性妊娠的過程當中,“進補”是不可或缺的營養儲蓄步驟,它不僅保證了母體的身體機能健康,更維持了胎兒的營養需求。但在補食的過程中,一定要求全面,特別是注重微量元素的定期攝入,因為微量元素特別是必需微量元素在保障胚胎髮育、維持人體生長和正常代謝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由於腦癱的發生髮展均是腦組織發育異常、繼發損傷和代謝異常的結果,因此一些必需微量元素,例如鋅、鐵、硒、銅、錳的異常,可能對腦癱的發生髮展起著特定的影響作用。

早期診斷

腦癱的表現由於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種各樣,但早期多見: (腦癱嬰兒前半期(6個月以內)的早期症狀。)
1.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 4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重症腦損傷,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
2.身體發硬,這是肌張力亢進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可 診斷為腦癱。
3.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 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4.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5.體重增加不良、哺乳無力。
6.固定姿勢,往往是由於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致,如角弓反張、蛙位、倒U字形姿 勢等。在生後一個月就可見到。
7.不笑:如果2個月不能微笑、4個月不能大聲笑,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8.手握拳:如果4個月還不能張開,或拇指內收,尤其是一側上肢存在,有重要診斷 意義。9.身體扭轉:3-4個月的嬰兒如有身體扭轉,往往提示錐體外系損傷。
10.頭不穩定:如4個月俯臥不能抬頭或坐位時頭不能豎直,往往是腦損傷的重要標誌。
11.斜視:3-4個月的嬰兒有斜視及眼球運動不良時,可提示有腦損傷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如4-5個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診斷為智力低下或腦癱。
13.注視手:6個月以後仍然存在,可考慮為智力低下。 有些腦損傷較輕微,在嬰兒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但在嬰兒後半期(6-12個月)。

症狀表現

肌張力鬆弛,關節活動的幅度增加,扶坐時甚至不能維持體位,不能豎頸,腱反射正常或減弱,智慧型較差。此型的主要特點是缺乏抗重力的能力而造成自主性運動的能力低下,所以弛緩型腦癱患兒幾乎沒有維持姿勢的功能,這種患兒肌張力變化的幅度比較大,在沒有外界刺激時,患兒處於完全癱軟狀態。
一般情況下,遲緩性腦癱患兒對外界的反應較平淡。由於肌張力低下,抗重力能力的低下和維持某種姿勢能力的低下,患兒頭部、軀幹的上抬及四肢的支撐均較困難,所以這類患兒多喜歡採取仰臥位。仰臥位時,他的上肢、下肢均處於外展、外旋的狀態,頭部偏向一側,看起來好像一隻 “青蛙 ”,俗稱 “青蛙姿勢 ”。
當將遲緩性腦癱患兒從仰臥位拉起或成坐位時,其頭部會無力地向後耷拉 ;在俯臥位時,由於肌張力過低,缺乏保護性的頭部側旋轉反應,易發生呼吸道堵塞、窒息的危險。這類患兒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呼吸困難。由於呼吸功能的障礙,患兒本身的呼吸運動比較淺,咳嗽也無力,易發生呼吸道的堵塞。
從新生兒開始,弛緩狀況可延續至 2~ 3歲,如果給予足夠的刺激,他們的肌張力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升高。從弛緩型癱瘓到肌張力亢進,有時可能非常迅速,肌張力變化幅度也極大。大部分軟癱患兒最終將轉變為手足徐動型,另一小部分則轉變為痙攣型,個別的會轉變為共濟失調型。

症狀類型

弛緩性腦性癱瘓患兒的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就是呼吸困難。患兒的呼吸由於呼吸機能的障害,使人總是感到患兒本身的呼吸運動比較淺,沒有力量,咳嗽也無力,容易發生呼吸道的堵塞,因此這一類病人呼吸系統的疾病發病率比較高。
弛緩性腦癱患兒由於肌張力低下,患兒易發生吸吮和吞咽運動的困難,還易出現進食困難。
一般情況下,弛緩性腦癱患兒對外界的反應較平淡。由於肌張力低下,抗重力能力的低下和維持某種姿勢能力的低下,患兒頭部、軀幹的上拾,四肢的支撐均較困難,所以這類患兒多喜歡採用仰臥位。仰臥位時,他的上肢、下肢均處於外展外旋的狀態,頭部偏向一側,看起來的好象一隻“青蛙”,俗稱“青蛙姿勢”。弛緩性腦癱,其實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特殊表現。一般在2—3歲以後,大部分患兒可能會轉換成手足徐動型和痙攣型,有個別的可能會轉換成共濟失調型。
此外,由於弛緩性腦性癱瘓患者缺乏抗重力的能力而造成自主性運動的能力低下,所以弛緩型腦癱幾乎沒有維持姿勢的功能,可是一旦受到突發的外來刺激,或者受某一因素的影響,患兒的肌張力就會立即迅速升高,出現肌張力的亢進。這時主要是以背部伸肌為主,呈角弓反張的狀態。

腦癱危害

1、運動功能障礙: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者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勢障礙: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如 3個月仍不能頭部豎直,習慣於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後搖晃等。洗手時不易將拳頭掰開等。
3、智力障礙:智力正常的孩子約占有 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占 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占 1/4。
4、語言障礙:語言表達困難,發音不清或口吃等症狀。
5、視聽覺障礙:以內斜視及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困難最為多見。
6、牙齒髮育障礙:牙齒質地疏鬆、易折,口面功能障礙,臉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時痙攣或不協調收縮,咀嚼和吞咽困難,口腔閉合困難以及流口水等。

預防護理

預防

一是孕婦要少接觸放射性物質,如電腦、手機和照射X光;
二是要多做適當的體育運動。一些孕婦懷孕後,家人便將她當成“寶”來保護,不讓其多活動。實踐證明,適當地散步、做家務、打掃衛生等可防止嬰兒腦癱;
三是孕婦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抽菸、酗酒等。

護理

1)要加強護理,對患兒要給予易消化富於營養的食物,如雞蛋、瘦肉、魚,小米粥、牛奶等,並要多給患兒吃水果和蔬菜。
2)家長除睡前給小兒按摩外,再加1~2次治療,以利於提高治療效果。
3)腦性癱瘓的小兒,身體的抵抗力大都低下,要避免接觸患有傳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人。
4)讓患兒進行合理的功能鍛鍊,如日常生活動作訓練,語言訓練和和預防肌肉攣縮的措施等。
5)腦性癱瘓是由固定的腦部病變所引起,治療起來比較困難,但如能早期發現,給予適當治療,可減輕功能障礙。

康復治療

(1)藥物治療包括營養腦神經細胞的藥物。
(2)中醫手法康復,採用對不同敏感穴位的刺激、按摩,在降低肌張力,矯正異常姿勢,使肌體恢復到正常功能位置取得顯著效果。
(3)功能訓練,其方法較多,但總的目標是促進正常反射通路和運動,抑制異常反射通路和運動,通過功能訓練,建立患兒新的條件反射。
(4)醫療儀器的使用,包括超聲掃描心腦血管治療儀,紫外線氧離子透入,神經肌肉治療儀,多功能導頻治療儀等促進神經肌肉功能恢復。
(5)手術矯正,多用於經正規訓練後難以矯正者。

心理護理

(1)與患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定專人進行護理,只有互相信任和尊重,患兒才能真實而詳細地反映自己存在的心理問題,積極配合治療,提高治療效果。
(2)護理人員可採用交談、問答及特定、有效的量表或問卷,對患兒及其親屬進行心理測試,以了解患兒及其親屬的心理、行為問題所在,根據患兒存在的心理問題採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3)護士應經常巡視病房,多與患兒交流溝通,鼓勵患兒多與他人交往,不要理會社會上對腦癱患者的誤解及歧視,消除恐懼心理,鍛鍊社交能力,教育患兒通過鍛鍊照樣可以自食其力,長大後要做一個身殘志堅的人。
(4)指導家長幫助患兒克服依賴心理,不要什麼事都替患兒去做,能自己做的儘量讓患兒自己去做,培養其獨立意識,使其生活能夠自理,減輕家長負擔。
(5)與患兒交流要耐心、細心、語調輕柔、語速放慢、使用簡單明確的語言及耐心、充分地傾聽,儘量解答患兒提出的問題。
(6)多安慰和鼓勵患兒,少批評,患兒有了某些進步,護士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7)協助家長正確地教育和引導患兒,儘量克服心理障礙,使患兒的身心都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8)指導家長多與患兒交流、溝通,告訴家長腦癱患兒的康復是一個長期乃至終生的過程,光靠訓練人員的訓練是遠遠不夠的,家長的幫助在腦癱患兒的康復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認知功能差的患兒一定要指導家長配合訓練人員在業餘時間對患兒進行教育和訓練,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治療方法

1、心理療法。小兒的年齡比較小,但是同時也是可以進行心理治療的。患兒多有情緒障礙,行為異常,認知損害。針對腦癱患兒的心理障礙,在綜合治療中尊重患者,認真傾聽和理解、安慰、鼓勵患兒,在矯治肢體功能障礙的同時,激發患兒的積極參與性,提高治療訓練效果也是腦癱治療方法,改善患兒心理狀態的健康教育,積極與患兒交流,逐漸克服患兒的偏執,依賴心理,建立獨立、自信、堅強、向上的信心,培養其自理能力,使其適應社會。
2、理學療法:腦癱患兒進行理療,如電針、肌興奮治療儀、水療、冷熱敷等。主要目的是調節功能,緩解固縮,刺激低下的肌張力,促進循環,維持和擴大關節活動度,增加肌力,從而改善平衡和步態。
3、使用矯形器具:在腦癱患兒的訓練中,支具的套用很重要,如年幼的固縮性腦癱患兒,因其下肢小腿後側肌群痙攣,使足後跟不能落地、踝關節不穩定、扁平足也較多見,可使用足踝矯形支具。
4、運動療法:據固縮性腦癱的臨床分型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包括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平衡能力和協調性的訓練。服困難的信心,使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態,為將來回歸社會打好基礎。
5、神經靶向修復療法:通過NS靶向定位治療儀精準確定治療部位,使神經生長因子通過介入方式作用於損傷部位。激活處於休眠狀態的神經細胞,實現神經細胞的自我分化和更新,並替代已經受損和死亡的神經細胞,重建神經環路,促進器官的再次發育。

治療誤區

誤區一:有的家長雖然發現孩子在半歲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鬧、吃奶差、過於安靜,以及受驚嚇時出現身體打挺等現象,但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年齡小,身體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傳染其他疾病了?
誤區二:早產兒的家長見到孩子翻身、趴臥、坐、立、走等運動發育落後於其他的正常同齡兒時,往往會簡單地認為是早產原因造成的,孩子會隨著自然生長發育慢慢地恢復,常常採取“觀望、等待”的態度。
誤區三:家長發現小兒在運動中出現不正常的姿勢時,常常以為是孩子骨骼與肌肉出現了問題,而貽誤了就診時機。
誤區四:一旦經過醫生確診孩子為腦性癱瘓時,家長往往最先採取的態度是盲目地四處求醫,盼望通過常規的“打針、吃藥”來解除患兒的運動功能不良狀態。

康復訓練

1、頭的控制
可利用俯臥位訓練抬頭的能力,方法:讓孩子趴著,拿一個玩具停在與他的眼睛一般高處,為了讓孩子抬頭看它,把它一點一點抬高。每天至少俯臥30分鐘,以飯後10分鐘左右最適宜。
2、翻身及爬方法
讓患兒趴在地板上,從背後拉他的衣服幫他轉動肩膀翻身;讓他趴著,將一條浴巾置於胸前,反浴巾兩頭提起來,保持只讓他手和膝部著地,你一邊和他沿地板慢慢地前進,一邊鼓勵他;一人幫他移動手臂,另一人幫助交替活動他的腳,幫他用力爬向某一個目標。
3、支撐後背保持坐姿
在自己手臂的支撐下坐起,把它喜歡的物品放在面前引起注意,藉以保持較長時間的坐姿,漸漸減少支撐,最後獨坐。
4、拉物站起
大人可拉腦癱兒一隻手,誘使他從座位過度到雙腿為脆姿,然後再讓他站起來。孩子抓住小床欄桿時家長把雙手放在他掖下支撐站立,逐漸減少幫助,讓他自己保持平衡。
5、行走
腦癱兒學走路的關鍵就是要學會移動身體重心,開始拉雙手向前走,漸漸過度拉一隻手,最後達到自己獨走;也可用學步吊帶。
6、上下樓梯
開始讓患兒一手扶欄桿,一手拉大人手,以維持平衡,逐漸讓他脫離成人的支持,靠自己的手臂和腿的力量,兩步一個台階,上下樓梯。大一點的孩子需鼓勵他一步一個台階兩腳交替上下樓梯,可配合音樂進行練習。
7、跳躍
跳躍是鍛鍊下股肌肉的一個重要項目,練習蹲起動作,為跳躍作準備。經常拉患兒雙手從台階上跳下,作為自行跳躍的爆發力的準備,在室內掛上一些鮮艷的紗布和小玩具(在上述兩個訓練基礎上)讓幾個兒童一起跳躍著去觸摸、拍打。
8、平衡協調訓練
選擇無障礙物的場地或房間,在大人的保護下讓患兒閉目直行、走腳印、走直線、坐搖馬、盪鞦韆、騎小三輪車、拍球、接球、在地上翻滾都是練習平衡協調動作的好方法。
9、精細動作訓練
主要是訓練手與大腦的協調能力,提高患兒的動手能力和手的靈活性。訓練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要選擇適合小孩玩的物品,由方形、長方形逐步過渡到圓形。五六歲時,教患者學習旋擰瓶蓋、給玩具上弦、搭積木、握筆寫字畫圖等,為日後上學讀書、提高生活能力打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