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磨遮提

緬甸白古王朝的君王。又譯達磨悉提。原為蒙族僧人,後返俗,輔佐信修浮(Shinsawbu; 1453~1472在位)女王,並被選為女婿。西元1472年,女王以年老而決意退位,乃由達磨遮提繼承王統。即位後,除積極從事國家建設外,亦重視佛教的發展,嘗遣使至印度佛陀伽耶,求取菩提樹及佛寺圖樣,作為白古佛教建築的模型;又以四倍的黃金贖回瑞大光塔(即仰光大金塔)的領地,並於白古城建築了瑞古佳(Shwekugyi)及恰旁(Kyaikpon)兩座佛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達磨遮提
  • 國籍:緬甸
  • 民族:蒙族
  • 職業:君王
  • 時期:白古王朝
  • 性別:男
  • 妻子:信修浮
此王對佛教最大的貢獻,是改革、統一了當時緬甸南方的佛教。按緬甸自蒲甘王朝建立後,即有緬甸僧團及錫蘭僧團的對立。不久錫蘭僧團又分裂為三派,彼此相互對抗。十五世紀中葉,更由於民族之間的對立,上座部教團更形複雜。王登基後,即召集各派長老會議,計畫改革教團,乃於1475年選派二十二位上座比丘及其弟子二十二人,前往錫蘭大寺重受比丘戒。僧團返國後,王選擇適當場所,創設‘結界’之地,定名為‘迦梨耶尼結界’(kalya^ni^si^ma^)。此後,一切依錫蘭大寺的制度,舉行如法如律傳戒的儀式。約經過三年,規定國內各舊派的比丘,均須重新受戒,合歸一派。對於不合法的比丘,皆令舍戒返俗。自此緬甸南方佛教重歸統一,和合清淨。王為記載此事,於 1476年立‘迦梨耶尼結界碑銘’,碑銘共十塊,高約八公尺,兩面刻文。其中,兩塊為巴利文,八塊為蒙文。該碑銘為緬甸早期佛教史上最珍貴的文獻,現存於白古附近一佛寺中,略有殘毀。
又,達磨遮提王亦為嚴明的法官,遺有‘達磨遮提判卷’(Dhammazedi Pyatton),至今猶存。(取材自淨海《南傳佛教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