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浦生

達浦生

達浦生,江蘇南京人,回族。

當代傑出的少數民族人士、著名學者、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他是辛亥革命以來我國內地回族穆斯林中享有盛名的四大阿訇之一。1956年,82歲的達浦生先生擔任周恩來總理的顧問,赴印度尼西亞參加萬隆亞非會議。1965年6月21日,達浦生在北京歸真,享年91歲,葬於北京西北旺回民公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達浦生
  • 別名:達鳳軒 
  • 國籍:中國
  • 民族:回族
  • 出生地:南京六合 
  • 出生日期:1874
  • 逝世日期:1965
  • 職業:阿訇
  • 信仰:伊斯蘭教
  • 主要成就:著名學者、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 代表作品:《伊斯蘭六書》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青少年時期,致力於民族復興,解決宗教紛爭,興辦教育,宣傳抗戰,晚年生活,

人物簡介

達浦生(1874~1965)阿訇原名鳳軒,字浦生,經名奴爾·穆罕默德。1874年生於江蘇六合區。始祖姆巴勒沙,原系波斯人,於元代遷入中國。至第三代祖先,從元世祖轉戰有功,被世祖賜以蒙古名達布台,此後即以達為姓,其後裔三支分別定居江蘇鎮江、六合及安徽壽縣。六合一支為阿訇世家。故江南達姓回民,均出一系。

人物生平

青少年時期

阿訇幼年時期,家境清貧,但聰穎好學,10歲起開始到六合南寺讀阿文,17歲時徒步至南京,在常巷清真寺義學學習波斯文、阿拉伯文。20歲時,值中日甲午戰後,清廷簽定了喪權辱國的條約,阿訇激於義憤,不甘蟄居故鄉,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到達北京,投入牛街清真寺,在當時聲望很高的王浩然阿訇處當“海里凡”(即念經學生)。在名師教導之下,阿訇刻苦攻讀不輟,經過兩年的學習,浩然阿訇認為他成績突出,即批准他畢業,就在牛街清真大寺正式掛幛穿衣,開始步入社會。

致力於民族復興

1898年,清廷實行戊戌變法,發生了“百日維新”運動。在教育上實行廢科舉,將各地書院改為大學堂,興辦新式中國小。阿訇在這種新的思潮鼓盪之下,又受到立志維新的王浩然阿訇的啟迪,認識到欲救祖國,首先要致力於本民族的復興。阿訇鑒於全國數以百萬計的回民,文化落後,生計凋敝,非力革回民過去不讀漢書的保守觀念,倡辦回民教育,決不能臻於自強的境地。他於1899年返回故鄉,力排舊議,到處遊說,終於在六合城內創辦了回民廣益國小,打開了江南地區回民辦學的新局面。
1905年王浩然阿訇赴天方(麥加)朝覲,函促浦生阿訇來京代理牛街禮拜寺教長。1907年王阿訇回國,在牛街禮拜寺創辦回文師範學堂,由浦生阿訇擔任校長,此即開創現代伊斯蘭經學之始。該校除教授阿文、波斯文以及《古蘭經》、認主學聖訓、教法等傳統課程外,還加授漢文、數理等課。這所學校雖因經費困難,僅辦了兩年而中輟,但舉辦新型阿文漢文兼修的伊斯蘭師範教育,卻成為浦生阿訇一生的信念,也為爾後各地回民創辦新式師範樹立了典範。
1911年辛亥革命的勝利,清廷退位,民國成立。是時浦生阿訇38歲,在新的形勢鼓舞下,他懷著一顆熱愛回民教育事業的赤膽忠心,奔赴西北回民聚居區興辦回民教育。
1912年,湖南回族先進人士馬鄰翼(振武)先生任甘肅提學使,浦生阿訇到蘭州後,馬鄰翼立即委任浦生阿訇為甘肅省回民勸學所所長兼省視學。在6年的時間裡,阿訇為了振興回民教育,走遍隴東、隴西、隴南和寧夏、青海各地,在他的鼓動和倡議下,推動地方成立了不少回民學校。在蘭州一地就倡辦了尚德、崇德、明德等回民國小多所。

解決宗教紛爭

阿訇一向認為伊斯蘭教各派之間,縱有枝節差異,都要互尊互諒,以團結為重,決不能互相歧視。因此,他在各地禮拜寺布道講學,始終以團結合作為宗旨,經常有效地排解各地教派之間的紛爭,而促進了團結,贏得了各方面的尊敬。
1918年阿訇因回六合奔喪,辭去甘肅勸學所所長職務。但當時兵荒馬亂,社會動盪不寧,因此,於1920年前後他來到上海。當時,上海一批回族紳商組成了“協興公司”,經營回民傳統的珠寶玉器商業,並計畫打通南洋及亞洲次大陸的商業渠道,更進一步交流文化,發展譯經和教育事業,需要有辦學經驗和富有創業精神的知識分子,乃聘請浦生阿訇參加經營。從1921年至1928年,阿訇為了開拓協興公司業務,遍游南洋各埠及印度各地,
開擴了眼界,鍛鍊了辦事能力,從而更堅定了終身為回民興辦師資學校的決心。

興辦教育

1925年,阿訇由海外歸來,寄居上海浙江路清真寺,朝夕與該寺教長哈德成阿訇商談振興回民教育事宜。他們認為,興辦回民教育,首先必須培養一批開明的教長又足以擔任國小教師的人才,始能以開明阿訇啟迪教民風氣,以合格教師灌輸時代知識,則舉辦新型的伊斯蘭師範學校,實為當務之急。兩位阿訇既有同心,並徵求上海回族知名人士意見。適馬福祥先生南來滬,得悉教胞有興學之志,即捐款作為教育基金,於是決心籌辦上海伊斯蘭師範學校,公推馬福祥為董事長,以浦生阿訇為校長,哈德成阿訇則親躬教育,其他如馬剛侯金子云馬晉卿、楊彬如、伍特公沙善余等先生為校董。在浦生阿訇積極奔走之下,訂學則、建校舍、選聘教師,於1928年該校建成。其後創建於山東遷校於北平的成達師範、四川萬縣伊斯蘭師範、雲南明德中學、湖南偕進中學、山西崇實中學等,皆先後開辦起來,導致在全國範圍內出現了回民自辦師範及中等學校的新局面。
上海伊斯蘭師範學校的教學,除按過去經堂課程外,更增設古漢語、數學、地理、歷史、教育學、政治學和體育等課,以期培養經漢兼通的開明師資。該校共培養了三屆畢業生,除分別擔任宗教及學校教師外,並先後選派了三批赴埃及留學生。第一批由沙儒誠先生率領,學員有畢業於上海伊斯蘭師範學校馬堅以及畢業於雲南明德中學之納忠、林仲明、張有成4人;第二批為畢業於雲南明德中學的納訓、馬俊武、林興華3人;第三批則為畢業於上海伊斯蘭師範學校的金子常、定中明、胡恩鈞、林風梧、馬有連5人。這樣,不但造就了一批伊斯蘭及東方語文的學者,更興起了中國回族青年到海外留學的風氣。

宣傳抗戰

1937年日寇發動了侵華戰爭,“八·一三”日軍對上海狂轟濫炸,各地難民匯集上海市區,浦生阿訇與哈德成阿訇聯絡上海回族士紳,積極籌建上海浙江路回教難民所和太倉路回教難民收容所,為教胞籌募糧食、衣被及生活必需品,全活甚眾。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日寇不斷派遣浪人前往中近東各伊斯蘭國家活動,顛倒是非,歪曲侵華的真實情況,騙取各國同情。而我國在中近東則缺少爭取國際輿論的活動。浦生阿訇為了展開這一國際鬥爭,乃籌借路費3000元,於1937年12月29日,隻身出國,入愛國抗日的鬥爭。首先到達埃及首都開羅,發表愛國談話,受到開羅朝野人士的歡迎。遂經蘇伊士運河赴沙烏地阿拉伯的漢志,聯合由祖國出發的近東訪問團,共同參加了在漢志舉行的“世界伊斯蘭大會”。與會代表及民眾達15萬人,達浦生阿訇在大會上和其他代表共同揭發日寇侵華罪行。並與冒充穆斯林的3名日本浪人展開舌戰,使浪人醜態畢露,伸張了中國的聲威。
阿訇感到書面宣傳的必要,故在埃及期間用了3個月時間,撰寫了長達100多頁的《告全世界穆斯林書》,揭發日本60年來侵華史實和最近日寇侵華罪行,號召全世界穆斯林兄弟給日寇以輿論上的譴責及經濟上的制裁,引起中近東各國的極大關注。
浦生阿訇在阿拉伯進行反對日本侵略中國罪行的宣傳活動後,於1938年6月8日又轉到印度,當時巴基斯坦尚未分立,阿訇在印度作了9次抗日講演,並會見後來被譽為巴基斯坦之父的穆罕默德·真納。真納表示,爭取中國抗戰的勝利,也將是對印度各族爭取自由幸福的援助,他並將《告全世界穆斯林書》譯成烏爾都文發表,還在印度穆斯林中捐募資金,買成藥品,送往中國,支援抗日前線的鬥爭。
期間,達浦生先生還籌募了大批藥品運往我國抗日前線。
達浦生評傳達浦生評傳
1938年8月8日,中國共產黨主辦的《新華日報》發表了《上海回教長達浦生歡迎會》訊息,10月3日又以《達浦生先生訪問記》報導了阿訇出訪宣傳抗日的成就和意義。文中寫道:“達先生深信,抗戰必生,不抗戰必死,唯有全民族團結起來血戰,更是我們不能忘記的警語。而且,他曾經以行動為他的理想作過回答了。”達浦生先生對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戰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38年8月,浦生阿訇由加爾各答取道南洋群島回到香港。當時,全國回民已組成中國回教救國協會。該會聞知浦生阿訇返抵香港的訊息,即派專人迎接阿訇到漢口,受到當地回民的熱烈歡迎。當時國內正處於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努之下,抗日氣氛強烈,國民黨當局迫於形勢,對阿訇在國外做出的努力不得不作出反映。故由中國回教救國協會理事長白崇禧陪同阿訇會見蔣介石。蔣問阿訇今後有何打算,阿訇答,希望在內地恢復原上海伊斯蘭師範學校,蔣介石當面準許,由教育部撥款。就這樣,上海伊斯蘭師範學校遷移到平涼後,改名甘肅平涼伊斯蘭師範學校,後又改為國立隴東師範學校,浦生阿訇任校長。
這個學校的校址是浦生阿訇親自選定的。是原平涼火柴廠的舊址,除辦公外,設有教室4座,廚房和餐廳等均系敷用,並有學生宿舍以及附小教室等。浦生阿訇延請名人任教。該校除在平涼招收甘、寧、青各地學生外,並派人到河南等地招生,同時在武漢難民收容所中招收了一批失學回族學生,共100餘人。浦生阿訇主持該校雖只兩年多的時間,但為回族培養了不少的優秀人才。
浦生阿訇素具民主思想,在國民黨統治之下,始終保持超然的態度,經常與邵力子先生交遊,對於辦學,儘量延聘進步人士,在學生中積極宣傳抗日和革命道理,並利用寒暑假,組織宣傳隊,赴隴南各縣回民地區宣傳抗日,影響很大。
由於該校聘請了幾名共產黨的地下黨員任教,政治上經常受到壓力,宋美齡曾直接過問過該校的政治情況。浦生阿訇由於校務勞累和情緒上的苦悶,在1941年內生了10個多月的疾病。不久,國民黨政府當局以參政員的名義,逼使浦生阿訇離開該校。
浦生阿訇離開平涼赴重慶養病,在此期間,他以“社會賢達”名義,參加了參政會及舊政治協商會議,結識了許多無黨派民主人士。69歲時,居住在陝西寶雞市金鈴堡內,潛心著作《中國伊斯蘭六書》。阿訇對這部著作,是從中年就開始的。此書比較系統全面地闡述伊斯蘭教的沿革及教義的真諦。1943年日本帝國主義者向南進攻桂黔兩省時,同時揚言西攻陝西西安,浦生阿訇從陝西寶雞遷居甘肅張家川。約半年後,經天水返回西安。1945年抗日勝利,阿訇由西安回到南京,後又遷居上海,一直從事《六書》的撰述。
達浦生

晚年生活

1949年,阿訇以75歲高齡,在上海迎來了解放和新中國的成立。
1950年,上海市委統戰部轉達了中央有關部門的指示,請浦生阿訇赴京參加“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的籌備工作,阿訇再次北上,參加了黨所領導的宗教工作,並在黨的教育下,思想上取得了很大進步,堅信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1952年,他作為新中國的代表赴赫爾辛基,參加了“維也納世界和平人民大會”。接著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朝覲團團長,率團前往沙烏地阿拉伯朝覲,因受阻,只達巴基斯坦即中途返國。1953年,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建成,浦生阿訇被選為該會副主任,並擔任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等職。1955年又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自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起,一直被選為江蘇省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1955年“中國伊斯蘭經學院”成立,被推為該院院長。1955年又任第二屆中國伊斯蘭教朝覲團團長,率團赴麥加。朝覲期間數次會見了沙特國王,得到很高禮遇。這次還先後訪問了埃及、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國。1956年浦生阿訇以周總理顧問身份,隨周總理同機抵達印度尼西亞萬隆,參加亞非會議。同年又作為中國印度尼西亞友好協會代表團團長訪問了印度尼西亞,蘇加諾總統在茂物宮接見了他,並受到廣大華僑的熱情款待。嗣後,再去訪問埃及,受到納賽爾總統接待,並贈送由總統親自題名的精裝《古蘭經》。阿訇還曾以中敘(利亞)友好協會會長身份,訪問了大馬士革。1957年國慶,阿訇被邀至天安門城樓觀禮,受到毛主席親切的垂詢,這是阿訇一生最大的榮譽。
1965年6月21日,阿訇以9l歲的高齡,於北京寓所溘然歸真,政府為他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周總理送了花圈,《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均予以報導。根據阿訇的遺願:“我一生生活在回民之中,死後也願棲身於回民的行列。”後葬於北京西北旺回民公墓。墓前立的漢白玉碑於十年動亂時被毀。1980年國家修葺了他的墓地,並重立碑石,至今巍然存在。
北京西北旺回民公墓  達浦生墓北京西北旺回民公墓 達浦生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