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斡爾族音樂

達斡爾族音樂有“扎恩達勒”、“哈庫麥”、“烏春”、“雅德根伊若”等。達斡爾族音樂由於所居地域不同而風格各異,有淳樸憨厚的莫力達瓦古老風格,有曲調細膩委婉的齊齊哈爾地區風格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達斡爾族音樂
  • 表演形式:奏唱
達斡爾族簡介,主要表演形式,音樂特點,發展,

達斡爾族簡介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 斡爾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郊區。此外還分布 在內蒙古的鄂溫克自治旗、布特哈旗、阿榮旗和黑龍江 省的嫩江、富裕、愛輝、龍江、訥河以及新疆塔城等地。 人口有 94014人(1982年統計)。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 語族。使用漢文,部分地區也用蒙古文。

主要表演形式

達斡爾族音樂, 按傳統的表演形式可分為“扎恩達勒”、“哈庫麥”、 “烏春”、“雅德根伊若”4類。
扎恩達勒 類似山歌。通常在森林採伐、田間勞動、 草地放牧、趕車騎馬以及婦女在采黃花、韭菜花時唱。 扎恩達勒分有詞與無詞的兩種。無詞的扎恩達勒多是歌 唱者觸景生情的即興吟詠,全曲只用襯詞。如: 詞的扎恩達勒在曲調上和無詞的扎恩達勒基本相同,內 容比較廣泛,有歌頌獵手及英雄的,有表現思念情人、反 抗封建婚姻的,等等。其中,長篇敘事題材的很多,如 《紹郎與岱夫》、《德莫日根》、《雅里西翁》等。扎 恩達勒的曲調高亢奔放,婉轉悠揚,旋律性強,節奏鮮明, 句式整齊。
哈庫麥 達斡爾族的民間歌舞形式。哈庫麥一詞是 由歌舞中的稱謂“阿肯拜”、“阿罕白”的讀音衍變而 來。莫力達瓦一帶稱“魯日格勒”,是讓火燒旺的意思。 哈庫麥表演時所唱的歌曲稱“哈庫麥呼蘇姑”。哈庫麥 有固定的表演程式,分為3段:第1段是以歌為主、以舞為 輔的賽歌段。歌曲徐緩悠揚,纏綿委婉,節奏鮮明,句式 規整。第2段是以舞為主,以歌為輔的賽舞段。舞蹈隨歌 曲內容模擬井邊汲水、雙肩挑擔和梳洗打扮等動作。歌 曲一般都是兩樂句構成的單樂段,情緒活潑,氣氛熱烈。 例如: 第3段為呼號對應、揮拳相擊的高潮段,這一段中沒有歌 唱。雙方用“阿罕白” “阿原哲” “哲呼哲”、“格 庫”等詞有節奏的呼號對應,揮拳相擊,直至把對方擊 敗,結束整個表演。達斡爾族民歌中扎恩達勒和哈庫麥 占絕大部分。 烏春 一種吟誦性的民間說唱 齊齊哈爾地區叫 烏 欽 所演唱的內容有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以及改編為唱 詞的《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等。烏春的 曲調質樸、流暢,敘事性強,同語言結合密切。
雅德根伊若 宗教歌曲。達斡爾人曾信奉薩滿教, “雅德根”是薩滿教的巫師,“伊若”是他在祭祀活動 中所唱的歌。在宗教儀式活動中,雅德根領唱禱詞,眾 人幫唱襯詞,在音樂上別具一格。 達斡爾族人民居處分散,因此各地的音樂風格不盡 相同。如莫力達瓦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民歌音調淳樸 憨厚,保存著古老的達斡爾族音樂風格的特點。而位於 松嫩平原的齊齊哈爾周圍地區的達斡爾族民歌,則受漢 族音樂影響較多,曲調細膩委婉,歌唱性強。

音樂特點

達斡爾族民歌基本上使用五聲音階的宮、羽、商、 徵4種調式。大都短小精悍,句逗分明,結構方整,多以4 句為一段,兩句構成的民歌常重複下句,重複句中多用 襯詞。演唱時普遍習用慢顫音。特別是在樂句末尾的長 音上,顫音由慢起而不斷加快,曲調的收束常用下滑音。 達斡爾族常用的民間樂器有口弦、抓鼓、腰鈴,也 使用四胡、三弦等樂器。

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達斡爾族音樂在創作上獲 得了一定的發展。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達斡爾歌曲 集《映山紅花滿山坡》(1978)。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了《達斡爾民歌選》(1981)。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故 事片《傲蕾·一蘭》的音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 歌劇團編演的同名歌劇,都是在達斡爾族民歌素材的基 礎上進行創作的。 達斡爾族作曲家通福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內蒙古分 會主席;演奏家特木其勒、著名民間歌手何德志等人的 演奏、演唱以樸實自然、民族特色濃郁而著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