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沃源村

道沃源村

道沃源村是指道沃源口、石埂、老屋、新屋、坑底、大坑六個自然村的總稱,古名大澳、大沃、大澳川,當地人俗稱大澳源,原為浙江開化縣長虹鄉18個行政村之一。新中國建立政權時為虹橋鄉二村,1956 年稱道沃源高級社,1958年公社化稱大隊,1983年體制改革時稱村委會,2011年撤銷行政村建制,成為自然村。全國第5次人口普查時共有235戶,889人。撤銷行政村前,該村村集體經濟相對比較好,有村集體名茶基地300畝,年產值達60萬元,果園面積達200畝等,山林面積11762畝,其中用材林10990畝,毛竹339畝,油茶200畝;耕地面積494畝(其中水田436畝,旱地58畝),另有國營開化縣林場道沃源林區坐在本村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道沃源村
  • 外文名稱:Daowoyuan
  • 別名:大澳源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片村)
  • 所屬地區:浙江省開化縣長虹鄉
  • 政府駐地:芳村
  • 電話區號:0570
  • 郵政區碼:324305
  • 面積:7.724平方公里
  • 人口:235戶,889人。
  • 方言:樓底話
  • 著名景點:天空尖 楓樹林 天空坑
  • 機場:衢州機場
  • 火車站:開化火車站
  • 車牌代碼:浙H
  • 山林面積:11762畝
  • 耕地面積:494畝
  • 毛竹:339畝
村莊概況,歷史沿革,民俗文化,經濟發展,教育情況,歷史上的各種名稱,各自然村簡介,目前的各自然村情況,歷史上曾經存在的自然村,新中國成立以來道沃源村大事記,地圖信息,

村莊概況

浙江省開化縣長虹鄉道沃源村
千年耕讀傳家古村 和諧尊師重道鄉村
道沃源是指道沃源口、石埂、老屋、新屋、坑底、大坑六個自然村的總稱,古名大澳、大沃、澳川,當地人俗稱大澳源,原為浙江開化縣長虹鄉18個行政村之一,2011年,開化縣行政村規模調整時與周邊的長川村一同併入虹橋村,成為虹橋行政村下屬的村莊,村域包括6個自然村,轄區總面積7.724平方公里,共設7個村民小組,235戶,總人口數為903人,其中勞動力人數有560人。撤銷行政村前,該村村集體經濟相對比較好,有村集體名茶基地300畝,年產值達60萬元,果園面積達200畝等,山林面積11762畝,其中用材林10990畝,毛竹339畝,油茶200畝;耕地面積494畝(其中水田436畝,旱地58畝),另有國營開化縣林場道沃源林區坐落在本村內。
道沃源村距離長虹鄉政府駐地9.3公里,距杭新景高速公路池淮互通12公里,距離開化縣城30公里,西臨“中國最美的農村”——婺源,東臨205國道,北接茅崗水庫。道沃源村內三面青山環抱,大澳曲溪穿境而過,其中最高的山峰——天空尖海拔993.5米,是開化縣最高的山峰之一,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說法,是典型的江南小山村。三面環山的地理環境,和清澈的曲溪溝壑造就了道沃源村盛產木材毛竹、茶葉、板栗等名優特產,是重要的杉木材、松木材、毛竹、開化龍頂茶產地。村內有縣政府掛牌保護的古樹名木100餘株,其中有千年香樟三株,有成片幾百年樹齡的楓香群,還有梅樹灣自然保護小區,更加增添了村莊的生態和綠意。
村莊風貌村莊風貌
村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根據現有方誌、家譜等史料表明,道沃源村在唐朝明確有村民居住,名為“樟樹底”,為張氏家族居住地。張氏家族居本村期間採用樟樹底這個名稱是由於老屋自然村的樟樹底有成片的香樟樹(現存千年香樟3株),因此得名。後由於張氏家族漸微,本村始祖煦公聯姻張氏,方氏家族遂成村內最大的家族。本村方氏祖宗從中原開封府遷徽州歙縣,後先祖方庚生以留隍寨長鎮常山西境(今開化縣)遂遷居樓底村(今屬池淮鎮),至煦公時分遷至本村,帶來了良好的中原文化和重視教育之風。
村民勤勞善良,鄉風文明和諧。村內鄰里互相幫助、和睦相處,人與人之間談話文明,積極、健康、質樸的村風造就了村民勤勞善良、孝敬父母,家庭和睦,鄰里互助,誠實守信,勤儉持家,自立自強,致富有道,艱苦創業等美德。解放後,道沃源人主動與周邊的虹橋村、玉林村村民分地分山,並把多餘的山林捐獻給國家,現在這些山林成為了國營開化林場道沃源林區。在建設新安江水庫的年代,道沃源村民積極幫扶淳安移民(新社員),幫助立江村移民家庭耕作勞動。改革開放後,村民紛紛外出務工經商,從80—90年代的北上廣到如今的杭甬溫義,道沃源人的創業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勤勞的道沃源人通過艱苦的創業,在家鄉建設起漂亮的新農村,三層半的洋樓在村內比比皆是,把一個交通相對不便的村莊建設成了長虹鄉有名的富裕村。
重農尊師重教,崇商義利並舉。道沃源人秉承中原尊師重教之風,自古就十分重視教育,解放前,在蘭園(即今之新屋自然村)方氏宗祠——成德堂開闢私塾。新中國成立後,道沃源村於60年代創辦了道沃源國小,聘請民辦教師授課,並在1988年,當村民還處於溫飽線邊緣之時,道沃源人便舉全村之力集資十多萬元開工建設國小新校園,並於1989年秋季開學時投入使用,成為當時村莊中最美的建築,至今仍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改革開放以來,已有40餘人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村內第一個大學生——吳有平於1985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給莘莘學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道沃源村地處山區,村民自古重視農耕,利用山地、山溪等地理條件開闢梯田,種茶養蠶,植樹造林;同時也崇尚商業。徽商曾為天下商幫之首,道沃源村地處徽州邊緣,也有自己的經商之道,主要從事木材和茶葉生意,大批木材在道沃源口的長虹溪里組成木排,放入華埠鎮,再從華埠鎮將數十架木排編成一架大排,一直放到杭州。改革開放後,道沃源人更是利用得天獨厚的山林條件,發展茶葉、柑橘、蠶桑、板栗、食用菌等經濟作物,在長虹鄉小有名氣。道沃源村先輩們的慈善事業也做得遠近聞名,在經商致富的同時,講求義利並舉,積極出資修橋鋪路,開倉賑災,建於明崇禎年間的天空坑石拱橋至今仍健壯挺立。
山水人文交融,風景美麗如畫。道沃源村地處江南山區,青山綠水環保,澳川曲溪穿境而過,傳統的農耕文明造就了“春賞菜花、夏觀梯田、秋聞稻香、冬品殘雪”美不勝收的景致。村內香樟、楓林、廟宇、宗祠、水渠等錯落交織,別具匠心。近年來,村莊推行垃圾、污水集中處理,建成了公共廁所、健身公園、環村路燈等設施,大力推行新農居工程,村莊面貌得到進一步改善,新農村建設更具活力,一個青山綠水間崛起的魅力江南小村莊正呼之欲出!

歷史沿革

由於史料的缺乏,道沃源村的歷史已無從考究。根據開化縣誌等資料表明,道沃源村歷史上曾經是張氏、程氏和葉氏的遷居之地,但如今,張、程、葉三姓在本村已不復存在(外地嫁入或入贅的除外)。
唐長慶三年(823),江東提刑張成業自安徽祈門潤田遷居常山縣松陽鎮,今下音坑,因手植桂樹於庭,稱大桂張氏。分遷有明廉、上音坑、文川口,城內、城關鎮密賽,馬金鎮楊和、黃荊林、高橋、前山頭,塘塢鄉張家、張家村、朱塢,中村鄉張村、曹門、八字門、陳川口、樟樹底、金竹山、村頭,齊溪鎮嶺里,長虹木勺塢等。其中,樟樹底即為今道沃源村老屋自然村的樟樹底,其原有千年香樟樹四株(其中一株民國年間不慎被燒毀),數百年香樟樹和南方紅豆杉樹若干株。
唐中和三年(883)自歙縣遷居北竹,今長虹北源村,稱北源程氏。分遷的有:十里坑、石鵝畈、田坑、大澳源、外十里坑,張灣鄉潭頭、同升、油溪口,城內,楊林下莊,桐村鎮裴口等。其中,大澳源即今之道沃源村也。
後有常山人葉仲章始遷地為長虹大澳源,即今之道沃源,其後裔有分遷莘田村。
唐乾符間,因世亂,方孔老,率子方因、孫方庚金、方庚生、方庚旺、方庚成遷居歙縣黃墩(今安徽黃山市屯溪區)。方庚金等兄弟四人以留隍寨長鎮常山西境,即今開化西北邊陲。
五代梁開平二年(908),方庚金調防回歙縣,庚成、庚生、庚旺留居開化,為開化方氏三派遷祖。方庚成遷居雲村,即今長虹芳村,長虹古稱高城裡,即以庚成高築木城得名,稱雲村方氏。分遷的有霞塢、坑口、余村坂、北源、隔塢、坑口、上汪,城內,金村鄉金路、金村,大溪邊鄉黃谷、下灣、方田、陽光,城關鎮塘口、下江、寺底,馬金鎮界首等。
方庚生居梧坂,即今池淮樓底,稱梧畈方氏。分遷寺塢、大店、澳川等地;
方庚旺遷居上林,今蘇莊唐頭,稱上林方氏。分遷有蘇莊、茹山、茹塢崗等。
道沃源村方氏即為樓底分遷的後裔,始祖方煦於宋朝移居本村。據傳,先祖初購地於長畈頭(今長川村),欲移居,後因聯姻樟樹底張氏而遷大澳源。

民俗文化

家族宗親 
道沃源村的姓氏相對比較集中,以方姓為主,集中在老屋、新屋、石埂三個自然村,約占全村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坑底自然村以戴姓為主,大坑自然村以傅姓為主,另外,本村還有徐、余、吳、王、鄭、蘇、張等姓氏。
方言文化 
道沃源村有自己獨特的方言,雖然是個人口不多的小村莊,卻有兩種方言:樓底方言和大坑方言。樓底方言為本村通用方言,源於十六都(現屬池淮鎮)樓底村,因本村方氏先祖從樓底遷居而來所引入,周邊的虹橋村也使用本村方言,只不過在個別辭彙上的發音不同(比如番薯、汽糕、深等詞語),語種屬於吳語。至於樓底方言源於何處,則難以考究,一般認為源於安徽歙縣黃墩(今屬屯溪)。【有一次筆者在火車上與家裡人打電話,打完電話後突然有一人出來問我是否歙縣人,因為我說的方言他全部能聽懂。】
大坑方言據祖輩相傳源於福建閩西南一帶,是大坑自然村的祖傳方言,與福建龍巖上杭縣的方言十分相似,與本縣的茅崗等村莊方言也相似。
道沃源村燈節—農曆正月初八
燈節,又稱為“上元節”(the Lantern Festival),春燈節,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明朝的燈節自初八開始點燈,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
開化各地農村都有過燈節的習俗,道沃源村燈節為農曆正月初八,歷史上這一天家家戶戶放鞭炮,吃團圓飯,舞龍燈、觀龍燈。文化大革命後,道沃源村燈節舞龍燈的習俗已經不再,但如今這一天還保持著家家戶戶放鞭炮,吃團圓飯的習俗。
據老一輩回憶,道沃源村龍燈為稻草龍,草龍由龍頭(包括龍唇、龍角、龍鬚)、龍普燈、龍身、龍尾等組成。還伴有(儀仗隊),民間稱“鸞駕”。草龍製作用稻草、篾條、芋桿、龍香、小木棍等材料。

經濟發展

道沃源村地處浙西欠發達地區,經濟總體上屬於落後的範疇,村民主要以外出打工謀生。但本村村民十分勤勞,他們憑藉著勤勞的雙手,務工經商,大力建設新農居,家家戶戶蓋起了小洋房,成為長虹鄉有名的富裕村,在新農村建設方面有一定的成績。
道沃源村雪景圖(2012年)道沃源村雪景圖(2012年)

教育情況

道沃源村先祖從中原開封府移居徽州,後又遷開化,秉承和延續了良好的尊師重教之風,道沃源村人民歷來十分重視教育,學風總體良好。自1985年本村出了第一個大學生(清華大學)以來,已有40餘人先後考入高等院校,其中不乏國內頂尖985院校。
道沃源國小是本村的唯一教育機構,創辦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為五年制完全國小,80年代隨著適齡入學人口的減少,先後精編為4個年級和三個年級的初級國小。1989年,村委會投資十多萬元建成道沃源國小新校園,1994年,道沃源國小被精編為只有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初級國小。進入新世紀後由於開化縣教育資源整合,學校於2006年停辦,現只有一個民辦幼稚園設於原校址內。

歷史上的各種名稱

道沃源村歷史上曾有多種名稱,下面將詳細為大家介紹歷史上曾經使用的名稱:
道沃源村
1、樟樹底
張氏家族居本村期間,道沃源村稱為樟樹底,因張氏居住地有成群的香樟樹而得名,即為今天老屋自然村的樟樹底,樟樹底這個名稱至今被沿用,不過今天的樟樹底特指香樟樹周邊的十來戶人家。
2、大澳源
據《開化姓氏遷徙考》一文介紹,程氏、葉氏移居本村時,均稱雲台鄉大澳源,而且大澳源這一名稱至今被本村方言採用,也廣泛的被周邊各村莊認同,開化縣方言眾多,不少於100種,但各地人稱呼本村幾乎都採用“大澳源”這個名稱,由此可見,歷史上道沃源村應的確採用“大澳源”這個稱謂,至少是俗稱。
道沃源村
3、大澳、大沃
據清朝雍正年間《開化縣誌》記載,十七都有“大澳”、“小澳”兩個村莊,均指本村;據清朝乾隆年間《開化縣誌》記載,十七都有“內大沃莊”、“外大沃莊”兩個村莊,也均指本村;據清朝光緒年間的《開化縣誌》記載,當時雲台鄉十七都設有栗江等24村,其中有兩村莊名為“大沃”、“大澳”,即本村也。可見,清朝時期,本村的官方名稱為:大沃或大澳,大沃使用得更加廣泛!
4、澳川
據民國杏塢文秀堂《方氏宗譜》記載,本村的名稱為澳川或大澳川。
5、道沃源
解放後,本村的名稱。

各自然村簡介

目前的各自然村情況

道沃源村近年誕生的新自然村——道沃源口。道沃源口位於道沃源村口,縣道里河線與614鄉道交匯處,歷史上為馬家村,解放前為道沃源村方氏家族的榨油廠,解放後建有紅磚廠一座。90年代,道沃源村一戶人家率先移居到距里河線200米的村口處,進入新世紀,又有10戶左右人家從大坑、老屋等自然村移居到村口,目前已儼然形成了一個自然村——道沃源口。
石埂自然村。 位於道沃源村外片,有方氏、王氏、蘇氏十多戶人家居住,村民歸屬第一和第六村民小組。
道沃源——石埂自然村風光道沃源——石埂自然村風光
新屋自然村。 位於道沃源村中外片,姓氏以方姓為主,兼有鄧、徐、汪等姓,有居民60多戶(包括從老屋自然村分遷到茶葉廠外及新屋自然村的住戶),設有兩個村民小組,居民被歸入第一、第六村民小組。
老屋自然村。 位於道沃源村中片,原村委會、村國小所在地,姓氏以方姓為主,兼有吳、余、徐、張等姓,有居民86戶(不包括分遷到茶葉廠外及新屋自然村的原住戶),設有三個村民小組,居民被歸入第二、第三、第七村民小組。
坑底自然村。 位於道沃源村里中片,姓氏以戴姓為主,兼有傅、黃、余等姓,有居民40多戶,戴氏始遷祖戴彬,五季初遷城關楓源,五季末裔孫戴諫子又從楓源徙居池淮莊埠,分遷有華埠、孔埠(其後裔戴敦元,清名臣,道光十一年任刑部尚書)及江山等地,今江山戴氏宗祠仍書“楓源世家”,本村戴氏何年遷來,已無從考證,全部居民歸屬第四村民小組 。
大坑自然村。 位於道沃源村最里片,姓氏以傅姓為主,兼有吳姓,有居民40多戶,傅氏始祖傅清士清康熙甲寅年間由福建蛟陽遷本縣中村茅崗,後裔分遷大源頭、甘坑、甘坑口、山根湖、小塢坑、大坑、楊坑、盤塢、秧畈、南坑、長塘、方莊、官山口、對傲、虹橋、石橋、蘇陽、寺坑、黃柏坑、松毛塢、山坑、龍上等地;其中大坑即至此處;全部居民歸屬第五村民小組。

歷史上曾經存在的自然村

天空坑
天空坑位於道沃源村的東北片,發源於天空尖(海拔993米,道沃源村最高峰)的天空溪流過。歷史上,天空溪流域兩側有許多居民居住,直道90年代,最後一戶人家從天空坑搬到本村老屋居住後,天空坑自然村成為了歷史,至今,天空坑仍有一幢古老的土坯房。天空坑是一個統稱,按照歷史上的居民點,還可以細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外天空坑,直道90年代才搬離。
2、老屋基,有一片較為開闊的空地,房屋地基遺址至今人清晰可辨,但具體哪個年代何人居住過,村中無人能知。
3、內天空坑,原為傅氏家族居住,80年代搬至本村坑底自然村居住,至今仍留有魚塘、完整的瓦片等。
4、天空台,原有一戶人家居住,70年代已搬至坑底自然村。
馬家
馬家位於道沃源村村口,歷史上的馬家曾是當地有名的富戶,馬家村依山伴水,門前甚至開挖了一個小湖,引長虹溪入湖,當地人稱之為“小西湖”。但其德行卻是當地人所不敢恭維的,在道沃源村和虹橋村至今仍流傳著馬家人劫持他人新娘過夜的說法。至於馬家何時敗落,已無從考證。如今,在馬家自然村一帶,只留有馬家墳墓,馬家的建築、村落等早已變為農田。1994年,位於道沃源村口的紅磚廠在取土時發現馬家廢棄(已填埋)的水井,挖出了大量的瓦片、碗片等生活遺存。據傳,歷史上馬家曾埋了十八座金椅至井中,但這也許只是個傳說。
興田(羅際山)
羅際山自然村(根據當地人的發音)位於道沃源村村口,羅際山麓,歷史上是與馬家一同名噪一時的富戶——范家居住地,與馬家隔著道沃源溪(大澳溪)相望。當地一直流傳著一個故事,說的是馬家和螺髻山人炫富的情形。馬家人將火腿一隻連著一隻,一字排開從門口沿路曬至羅際山(約五六百米);范家人不甘示弱,拿出家中的豬尾巴一字排開曬至馬家門口。清朝康熙年間,范家敗落,道沃源方氏家族有十多戶遷居於此,稱為興田,解放後又遷回老屋自然村。

新中國成立以來道沃源村大事記

1976年,12月 建成Y614公路(即614鄉道,村口—大坑),並同步建成坑底——天空坑砂石公路。
1985年,道沃源村吳有平考入清華大學,為該村歷史上第一個大學生。
1989年,道沃源國小新校園建成投入使用,為兩層新式建築,設有教室五間,辦公室一個,會計室一個。
1990年,村委會出資架設衛星電視信號接收塔一座。
1998年,開通程控電話。
2003年,開通閉路電視。
2005年,614鄉道(村口—坑底段,2.4公里)完成路面硬化,為四級公路,路基寬4米,路面3.5米。
2007年,坑底——大坑段2.3公里公路實現硬化;村內農居道路實現硬化。
2008年,中國移動在本村建設手機信號站一座,實現了手機信號全覆蓋。
2009年,完成改水工程並新建環村路燈和公共廁所。
2010年,11月—12月,開化縣啟動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12月21日,長虹鄉黨委發布長委[2010]43號文,確定道沃源將與長川、虹橋合併設立新虹橋行政村。
2011年,4月,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後,道沃源村被撤銷行政村建制,成為自然村(自然片村)。
2017年,年底,614鄉道(道沃源口——大坑段)進行了拓寬,滿足兩車交會需要。
2019年,新建老屋自然村停車場一座,新建老茶葉廠——新屋楓樹林景區公路一條,新建新屋、坑底、大坑等自然村公廁,並啟動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工程。

地圖信息

地址:衢州市開化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