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水

道水

道水是九澧之一,為澧水的一級支流,舊志稱“按《水經注》:澧水支流有茹溫漊渫黃涔澹諸水,而無道水,道水之名不知何時起。”相傳昔有浮邱子者,黃帝時人,種苦蕒於浮邱之崗,洗藥道水之上,丹成得道,道澧之名始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水
  • 平均降水量:1485毫米
  • 隸屬:澧水
  • 全長:102公里
幹流情況,地理氣候,

幹流情況

”相傳昔有浮邱子者,黃帝時人,種苦蕒於浮邱之崗,洗藥道水之上,丹成得道,道澧之名始此。
道水有南、北兩源。南源出慈利縣五雷山東麓之三王峪,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兩河口入石門縣境,經馮家坪,注入夏家巷蒙泉水庫(中型),泄出後向東流,經磨子坪、夏家巷、梅家河,至尖刀嘴與北源匯合,長約27公里,這一段又名龍潭河。
北源水量較大,多系溪澗泉洞組合,大體分為兩支主流:一支源出慈利縣苗市桃樹埡東麓,從西南流向東北,至桃子溪後轉東向,入石門縣境後在東泉洞口出流,稱為東泉。東泉洞口約3丈余,水量甚大,潭影澄碧,濺沫飛注,現在此處建有東泉水庫。另一支源於慈利縣苗市五一煤礦洞口東面,此支正處喀斯特發育地區,陰河泉洞很多,水流一度潛入地下,在各洞間迂迴出沒,入石門縣境後在西泉洞口流出。北源兩支東泉、西泉(清朝田光錫寫有《東西二泉洞記》,見“題詠篇”)。在官渡橋東1公里處匯合,東南流經新橋、馬塌、中坪、水制,於尖刀嘴匯合南源,合而東流,始稱道水。道水流至白洋湖附近,幾度迂迴轉向,再東北流至易家渡,左納洲滸溪,右合龜溪,至龍口橋入臨澧縣境,沿途納陽明溪、沙溪河(本流域最大支流)等支流,最後於澧縣澧南垸道河口注入澧水。
道水全長102公里,流域面積1364平方公里。流域界於東徑111°14′~111°50′,北緯29°11′~29°37′之間。整個流域形似桑葉,位於武陵山脈南支尾翼與洞庭湖平原交接處,東西長58公里,南北平均寬24公里,河網密度0.23公里/平方公里。
道水多系複式河床,下切較淺,一般切深6~9米。南源水流出夏家巷進入近代沖積盆地平原匯合北源後,下切力量已微,水流改向兩岸侵蝕,河岸逐年崩塌,尤以大洪水時,沖刷淤積作用強烈,河灣灘險漸次發展,形成現今道水灘多、水淺、河道彎曲的特點。

地理氣候

道水流域屬亞熱帶氣候,熱量豐富,降水充沛,但分布不均。境內夏家巷、兩河口、廣福橋一帶為暴雨區,多年平均降水量1485毫米,以下東向漸次遞減。年內降水時間集中,春末夏初陰雨連綿,入夏至秋前出現歷時短、強度大的暴雨,伏秋又常發生乾旱。由於河床下切較淺,相對河谷斷面泄洪能力弱小,枯水季節地下水位低,對河流補給困難,故易形成大雨洪澇、無雨乾旱之災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