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殿

道殿

道殿(1056年11月~1128年9月),生於遼清寧二年,俗姓杜,字法幢,山西雲中(今山西省懷仁縣)人。作為漢傳佛教首創顯密二宗圓通之法的開山鼻祖,他同時也是準提法門的締造者,也是準提信仰的傳承者,道殿在世界佛教界都有著與大唐玄奘和鑒真兩位高僧同等的地位。

道殿幼年在位於山西懷仁縣海北頭鄉高鎮子村的龍泉寺出家。15歲學習律學,青年拜名師修行於燕京(今北京)白塔寺,後來四方參學,博達多聞。道殿一生專注於顯密圓通的研究和實踐,影響甚大,著《顯密圓通成佛心要》四卷,是其思想的代表作品,並把準提法作為圓融顯密的主要法門,遼道宗因此賜予他“顯密圓通法師”之號。晚年隱於河北蔚縣之金河寺,遼延慶五年(1128)九月,道殿圓寂於金河寺,終年72歲。

道殿德高望重,其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舉足輕重、無可比象的地位,甚至天下學僧皆應盡敬。也可以說準提信仰及其法門有今天的發揚光大皆歸功於道殿一人,他所著的《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四卷,將準提法作為圓融顯密的主要法門,該著作的問世使準提法門轉為“中國式”的密法,在當時影響巨大,因此他被遼道宗皇帝封為國師,賜予“顯密圓通法師”的稱號,中國佛教徒自明清以來,修持準提法者所用儀軌大多依據道殿該著作,使最初一直默默無聞的準提信仰尤其在元明時期風起雲湧,且經久不衰以至今日。

基本介紹

  • 本名:道殿
  • 別稱:顯密圓通法師
  • 字號:法幢
  • 所處時代:遼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山西省懷仁縣
  • 出生時間:1056年11月
  • 去世時間:1128年9月
  • 主要作品:《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四卷
  • 主要成就:締造佛教準提法門,傳承和弘揚準提信仰文化
  • 信仰:佛教
  • 職業:僧人
人物生平,佛門領袖,主要成就,道殿故里,姓名小考,籍貫小考,立佛母金身碑,歷史典故,人物評價,準提佛母形象,

人物生平

道殿,俗姓杜,遼代佛學大師,生於遼清寧二年(1056)十一月,卒於遼延慶五年(1128)九月。道殿原籍山西雲中(今山西懷仁),幼時家境清貧,遼鹹雍元年(1065),9歲的道殿在龍泉寺(位於今山西懷仁縣海北頭鄉高鎮子村)出家受菩薩戒。遼鹹雍七年(1071),15歲的道殿到中京參學佛法,後又至燕京今北京西城妙應寺),從名師沙門首道受教。遼大康九年(1083),27歲的道殿到河北蔚縣任金河寺主持,並開始創作撰寫轟動世界佛教界的《顯密圓通成佛心要》,大安四年(1088),《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四卷問世,道殿當時已成為對佛學具有較深造詣的高僧,名聲大噪。遼壽昌二年(1096),道殿被遼道宗接見,受封“顯密圓通法師”稱號,駐錫於永安寺(今白塔寺)傳播密宗,舉揚宗風。遼昌壽三年(1097)三月十五日,親自主持修建“釋迦舍利之塔”,內有舍利二十粒,香泥小塔兩千,無垢光陀羅尼經五部。遼壽昌五年(1099),43歲的道殿離開永安寺,回到河北蔚縣金河寺,同年7月,遼道宗耶律洪基親臨該寺與道殿會面。遼延慶五年(1128)九月,道殿於金河寺圓寂,享年72歲。
道殿

佛門領袖

道宗之時,講論《大日經》及其《義釋》的風氣很流行,有一批專門講論此經釋為特長的義學僧,有名者授之以講主的名銜,如辯慧大德賜紫沙門蘊潛就被稱為“講《神變》口(經或主)”,興宗、道宗之時,講論《大日經》及其《義釋》最為有名的就是覺苑,皇帝命他開講《大日經義釋演密抄》的法會,名僧大德一百餘人請求覺苑抄解《義釋》,可見覺苑之影響和名望,而道殿17歲左右到燕京學佛,就從師於覺苑和沙門首道。
在從沙門道首學習時,道殿融合佛教諸家如法相等宗所長,形成了自己的獨立見解,主張如來顯密同說,龍樹顯密雙弘,倡導顯密圓通。
與佛教密教相對而言,顯教是以語言文字闡明佛教教義的教派,當時的淨土、華嚴、天台等諸宗皆屬顯教。而準提法門從唐開元年間由善無畏﹑金剛智等引進之後,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密宗至遼代以華嚴宗倡率的密法得到空前鼎興的發展,時至今日已在中國流傳千餘年而不朽。
當時密教包括密教義學和新譯瑜伽密教尤其在遼代極為盛行,傳統的密教信仰在民間已經得到普及,其顯著特徵是“遙承唐密,近取新傳,融會華嚴之學,倡導顯密圓通。從此,顯密兩宗之間有了門戶之爭,持人長短,更相嫌恨,至數百年而未已。面對顯密兩教之間的不斷爭論,有幾位大德坐不住了,於是站出來調和矛盾,他主張“如來顯密”同源共流,倡導顯密圓通,以求殊致同歸。他們就是以道殿和覺苑為首的幾位高僧,其中道殿法師尤為著名。
金河寺金河寺
遼大康九年(1083),27歲的道殿到河北蔚縣任金河寺主持,並開始創作撰寫轟動世界佛教界的《顯密圓通成佛心要》,大安四年(1088),《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四卷問世,道殿當時已成為對佛學具有較深造詣的高僧,名聲大噪。
在很多佛學著作中一般將道殿依照道宗命賜的“顯密圓通法師”而尊其為“法師”的較多,也有尊其為“大師”的。道殿在遼代就已經被尊為法師,這說明那時的道殿已經在佛教界有顯著的成就和至高的地位。那么經過元明兩朝準提法門的傳承和發揚,以及取得的奇蹟般的成果,道殿不僅僅是法師了,他足以可被尊為祖師。
獨立學者、知名作家殷謙認為,尊道殿為祖師的理由有三:首先,如我在開始所說的,準提法門從唐開元年間引進之後,當時法界中只知大日如來,不識觀音準提,而到後來在道殿顯密圓通思想的影響下,準提信仰及其法門在元明兩代得到超前軼後的發展,盛況崢嶸,如:“至如諸佛菩薩充滿剎塵,獨有觀音與準提之救世最為靈驗。而法界中,亦無一人不知有觀音與準提者……”(《佛母準提修懺儀序》,明·天界覺浪),又如:“準提菩薩近百餘年前稍知趨向,今則遍宇內仰威神,幾與補陀競爽。”(《遍行堂集·<準提閣記>》,清·澹歸今是)密教至遼、元兩代已取得占領佛教“半壁江山”的重要地位。
其次,密教的崛起使已經根深蒂固的顯教大為不滿,當時顯密二教盎盂相擊,互剝痛瘡,到了冰炭不相容的地步。自此有諸多僧人試圖緩和顯密二教的關係,但是收效甚微,直到道殿所著《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問世,才使這一嚴峻而尷尬的局面發生根本性扭轉,他屏棄經說,別出新意,提出了顯密雙修,妙道圓通的著名思想,他在《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中稱:“顯密之兩途,皆證聖之要律,入真之妙道。”道殿成功調解了顯密二教之間的矛盾,並得到佛教界的認同,顯密得以圓融而風靡至今,道殿功不可沒。
道殿祖師在中國佛教史上可謂是一位影響力巨大的標桿性人物,由其傳承並弘揚的準提佛母在他的《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問世之後才得以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發揚光大,尤其從元明伊始至今家喻戶曉,天下聞名,舉世無雙,而他一手締造的準提法更是領異標新,獨樹一幟,成為佛教經典中不可複製的寶貴玄籍,正如呂建福所說,這部著作是道殿“自修密部,並無師承”。後來以《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所新創準提法為依據的相關著作又相繼問世,並融入更多華嚴、淨土、天台、禪宗等思想精華,這使《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更具中國漢地佛教之特色,成為佛教“中國化”的師模和典範,該書主張“密教準提法”和“顯教華嚴學”雙修兩不誤,可以說個主張滿足了所有僧徒的心愿,在當時非常流行,《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影響深遠,幾乎取代了唐代所有關於準提佛母的佛教典籍,可謂是祖師立教,代代相承。
道殿最後歸隱於五台山金河寺,潛心著述,終將一生言行結集成《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五台山是指東五台山,是河北省蔚縣境內小五台山。小五台山是道殿一生活動的主要之地,在此弘揚顯密圓通之法,教授弟子,一時形成極大的影響,其顯宗思想歸為華嚴宗,並融顯密於一法——準提法門。
在修法方面,佛教界以持誦準提咒為法門的修行者,也頗有其人。道殿的親授弟子陳覺和性嘉就是著名的代表,也是繼道殿之後的準提法門的傳承者之一。能海上師是近代顯密圓通的著名愛國高僧;禪門學者南懷瑾的門生之一、台灣十方禪林開山方丈首愚法師以弘揚《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一系的準提法著稱於時;此外,位於山西省懷仁縣的道殿禪修院和準提文化研究院,以及尊立的全球最高的準提佛母銅像,也逐漸被佛教界所知,懷仁縣還有一寺院以此一菩薩為名,號曰“準提寺”,修建準提寺和尊立準提佛母銅像,以及創辦道殿禪修院、準提文化研究院的人是立志於傳承和弘揚準提法信仰的居士吉祥金剛,俗姓王,名紅兵,致力於創建實體和研究準提文化,以傳承準提信仰。從整體看來,準提法在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似有愈來愈盛的趨勢。
人物評價

主要成就

道殿的顯密圓通思想流布極為廣泛,而且對後世的影響深遠。對於佛教來說,心要法門是修行和實踐的先決基礎,它的確立意義重大,修行者只要明白了到達毗盧法界的心要,方能具體修行“普賢行海”。用現在的話來說,道殿祖師非常重視修行套用學,也就是在修行過程中通過具體的辦法來達到實際效用。為此,道殿提出如何修“普賢行海”的具體次第,其內容包括五種密教修行“觀門”:“諸法如夢幻觀”、“真如絕相觀”、“事理無礙觀”、“帝網無盡觀”和“無障礙法界觀”,《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中所述的“觀門”以“無障礙法界觀”為首作為法界統觀之舵盤,尤其是 “帝網無盡觀”的修行方法格外引人注意,內容包括密教的修行五門:“禮敬”、“供養”、“懺悔”、“發願”和“持誦”。於持誦門中,修行者閉目,靜心,排除雜念邪思,繼而“想盡虛空遍法界塵塵剎剎,帝網無盡三寶前,各有帝網無盡身。每一身各持帝網無盡真言教法、諸佛菩薩名號。”如南懷瑾先生所說:“每堂一上座,腿子收好,身心稍稍清淨一下,然後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同時遍滿時間空間,傳法師尊亦遍滿十方三世,每一佛菩薩三寶面前都有我在禮拜懺悔。”(《從普賢行入三摩地》,南懷瑾講述)顯密圓教,在事事無礙、重重無盡的身持誦念中才能得到最終的圓滿。顯密圓通思想大受歡迎最重要的原因是道殿祖師將準提法門“中國化”,使得這種修持法門更接地氣,他所推崇顯密平等,無高下之分,尤其重視準提法,只要有心修持,人人皆可成佛,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頭百姓,只要持誦密總神咒,都可滅障成德,繼而超凡入聖。道殿說:“今密教中,說以超凡入聖也答雲今密教中說。以真言不思議力。令凡夫三業同如來三業而得持誦。又密宗神咒。若據所知所解。即唯是諸佛境界。今位因凡夫。雖非知解但當持誦。自然滅障成德超凡入聖也。”
道殿的意思是雖然密咒意境很高,但作為凡夫俗子也是可以持誦的,只要用心持誦,所獲功效與顯教修行的成就一樣,沒有什麼差別。道殿祖師對修行由顯入密的觀點和思路,彌補了準提法如《七佛俱服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法》中所倡導的“重視行持”而“少談理論”之偏頗,使佛教修行者將目光紛紛投向密教,側重於道殿祖師大力弘揚的準提法門。
其次,道殿為弘揚準提信仰,為一切人大開綠燈,打開方便之門,使密教往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一時間普及到了民間,家傳戶誦,香火不絕。道殿強調修持準提法門可“不擇染淨”,如:“三為準提不擇染淨得持誦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等,皆持誦,不同餘咒,須要持戒,方得誦習。”(《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遼·道[辰殳]撰)道殿的這一觀點也並非沒有依據,在唐代僧人善無畏的譯本《七佛俱服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法》和三藏沙門無畏所譯的《七俱服獨部法》之中,就有“不共說法”,如:“佛言此咒印能滅十惡五逆一切重罪。成就一切白法。具戒清潔速得菩提。若在家人。縱不斷酒肉妻子。但依我法無不成就。”也就是說,不必非要持守清規戒律,只要虔誠依照七佛俱服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法》和《七俱服獨部法》,以及道殿所提出的成佛心要修習,便可成佛。再看道殿對此解釋:“今為俗流之輩,帶妻挾子,飲酒吠肉,是其常業,雖逢僧人教示,習性難以改革,若不用此大不思議法救脫,如是人等,何日得出生死?”
因為有清規戒律的門檻限制,對於那些在家的,並且人有妻有子的,甚至於吃肉飲酒的,修習佛教這種聖神莊嚴的事他們也許想都不敢想,雖然有心向佛,終因諸多禁忌而退縮了,這就是之前佛教不能進入普通百姓家的重要原因,而道殿的準提法修行出台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門檻被砍掉,使更多人進入佛門,成為俗家弟子,可見為了普度眾生和弘揚佛教,道殿刻意經營,可謂是用心良苦。
準提佛母銅像準提佛母銅像
正如獨立文化學者殷謙在其發表的學術文章《道殿祖師顯密思想簡論及其籍貫考》中所說的那樣:“我們通過道殿祖師而熟知準提佛母,準提佛母是諸佛法之源,她是一切佛和菩薩修行所必持的儀軌,是進入諸法門中的第一道門,知名文化學者殷謙在其有關準提文化的研究論文中有這樣的描述:“準提佛母是諸佛諸菩薩之母,這裡的母指的是母體,是萬法的源頭,諸佛諸菩薩修行首先要從準提法入門,她就好比英文26個字母,沒有這26個字母,整個英語就無從談起。所以說,準提佛母是諸佛之母,準提法門是萬法之門。”準提佛母普度眾生的仁愛,更給人們以美好的想像和撫慰,來到這裡,在準提佛母銅像下瞻仰佛母慈祥的面容,感悟人生的真諦,無論是生活里的沉重,還是追求中的失落;無論人生挫折,還是情感空虛,都會在與佛母默默的交流中得到慰藉,獲得溫暖和力量以及希望。”

道殿故里

山西省懷仁縣是佛教界領袖、遼代聖僧道殿祖師的故鄉。作為漢傳佛教首創顯密二宗圓通之法的開山鼻祖,他同時也是準提法門的締造者,傳承準提信仰第一人,道殿這個名字在世界佛教界有著與大唐玄奘和鑒真兩位高僧同等的地位,道殿祖師無疑為自己的家鄉懷仁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2015年,赴北京、河北蔚縣進行考古研究,考證得出佛教準提信仰傳承者、《顯密圓通成佛新要集》作者道殿祖師籍貫為山西懷仁人,殷謙首次提出“文殊道場在五台,準提道場在懷仁”的說法,並多次提議山西懷仁縣應大力發展以大元歷史為依託的文化產業,其次懷仁還應發展佛教旅遊產業,“梵天淨土,聖地懷仁”——懷仁可以稱得上是“大遼聖僧故里,準提佛母之都”。
道殿紀念館、道殿禪修院坐落於懷仁縣金沙灘民俗文化生態旅遊園區,整個景區共分為“準提佛母銅像景區”、“佛教文化禪修區”、“文化村生態公園遊憩區”、“民俗村飲食娛樂休閒度假養生區”四個區域,融為一體,相映成趣。
每年農曆三月十六,這裡都要舉辦隆重的準提佛母盛大法會,四方遊客,興會而至,雲集懷仁,瞻仰朝拜準提佛母,祈願風調雨順。清晨,在眾人的簇擁下,高僧嚴格按照宗教儀軌,手捧佛母金身,沿著青石古道徐徐前行,供兩邊的廣大遊客信眾頂禮膜拜。一路上,僧眾誦經聲此起彼伏,氣氛肅穆而凝重,使這座全世界唯一準提道場沐浴在天籟般的梵音中,沉浸在聖僧獻身於佛文化事業的悽美而悲壯的故事中,震撼在穿越歷史時空的浩然正氣里。
準提佛母成為一個以慈善仁愛為本的化身或符號,她所展示的是人間大愛,是和諧之愛。
這裡有道殿紀念館、準提院、道殿禪院,包括彌勒殿,其中包含鐘鼓樓、放生池等景觀,還有準提殿,其中包含善緣互助中心以及大雄寶殿等景觀。道殿祖師故里,並不僅僅是宗教的聖殿,而更是普通人的天堂。
道殿禪院中的石山嶙峋有致,龍泉甘甜凜冽。據史料記載,懷仁人道殿祖師自幼在龍泉寺出家,因龍泉寺早已化為塵緣,而這裡的道殿禪院正是龍泉寺,可以想像到當時少年的道殿在這裡出家,每日持誦準提真言,最終成為一代宗師而聞名於世,他為國盡忠造福百姓,深受人們愛戴。
這裡歷史文化厚重,準提院和道殿禪院,自然秀美,順水而勢。綠樹叢中隱現的紅牆碧瓦,隨風飄來的晨鐘暮鼓,以及僧人抑揚頓挫的誦經聲,讓人感慨歲月雖然無情流逝,而民族文化薪火傳承,源遠流長。多次受到遼道宗皇帝接見,並被元朝皇帝忽必烈尊為上師的懷仁人道殿祖師,則以其傳承和弘揚準提信仰、締造準提顯密圓通法門而聞名於世,這裡尊立著世界最高的準提佛母銅像,屹立著道殿禪院,和道殿紀念館,在宏大、華貴和莊嚴之中,體現出繁華隆重的佛家氣派,那更是一種千年文化所浸淫出來的壯美。
準提院裡的法像各具情態,栩栩如生,天上人間,梵音繚繞,那是一種超凡脫俗的佛家仙氣,而準提書院由全國諸位高僧大德與文人騷客親筆題寫的書畫作品,妙筆抒真品,寶墨耀佛門,因而被稱之為“準提門下皆佛子,東來紫氣成仙畫”。

姓名小考

由於“道殿”這兩個字和他的著作《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出世的時間說法不同,故而爭議不斷,從以下列舉的記載來看,作者的署名以及其年代舛訛百出,使人不知所以。
《大正藏》(第46冊目次、《昭和法寶總目錄》第1冊500頁-680頁),《勘同目錄》及《著譯目錄》所載:“元·道[厄殳]”;《磧砂藏、嘉興大藏經分冊目錄、分冊目錄、分類目錄、總索引》(208頁,1998年台北,新文豐版)等目次又:“唐·道[厄殳]”;《佛教大藏經總目錄、索引》(538頁,1979年,台北佛教出版社)又:“宋·道殿”;《嘉興大藏經》(32冊,171頁,1988年,台北新文豐版)之《閱藏知津》(卷四二)《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條:“宋·北遼金河寺沙門釋道[厄殳]”;《祀正藏經目錄索引》(《祀正藏經》第70冊,1980年,台北新文豐版)《目錄》100頁作:“道殿”,而《索引》181頁又作“道[厄殳]”;呂澄《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呂澄佛學論著選集》卷三,1883頁,1991年,齊魯書社)又:“遼·道[辰殳]撰,應歷八(九五八)”。
以上作者署名之不同,其中《磧砂藏》所載“唐·道[厄殳]”,顯然此版本最早。翻遍各種字典辭海都查不出這“厄殳”或“辰殳”字來,也不知此二字應作何注音,於是,在後來我所見的凡涉及這二字者,皆用“厄”和“殳”或“辰”和“殳”來組合,在發表或出版論文和論著時,往往將其名稱寫成“道(厄+殳)”或“道(辰+殳)”。想來作者手稿字跡或為草書或行書,較難辨認,以至在印刷時仿刻一個生僻字,不知出何經典。分析認為人一般不會用一個字典和辭海中都查不到的字來作名字,可以推測“道辰殳”或“道厄殳”應為作者之法號。

籍貫小考

經過學者殷謙詳考,他認為佛教準提信仰的傳承者、佛教圓融顯密的主要法門《顯密圓通成佛心要》的締造者道殿祖師正是山西懷仁人。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作者為五台山金河寺沙門道殿,其弟子釋性嘉在後序中介紹:“諱道殿,字法幢,俗姓杜氏,雲中人也。家傳十善,世稟五常,始從齠齔之年,習於儒釋之典。天然聰辯,性自仁賢。博學則侔羅什之多聞……恆思至理匿在筌蹄,每念生靈懵於修證。由是尋原討本,采異搜奇,研精甫僅於十旬,析理遂成於一卷,號之曰:《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並供佛利生儀》。”又據《大正藏》(<四六>本)陳覺(遼道宗時任宣政殿學士等)在該書序中介紹:“今顯密圓通法師者,時推英悟,天假辯聰,髫齓禮於名師,十五歷於學肆,參禪訪道,博達多聞,內精五教之宗,外善百家之奧……因是錯綜靈編,纂集心要,文成一卷,理盡萬途……可見遼代高僧道殿在中國佛教史上有重要地位。
準提祖庭碑準提祖庭碑
《京西門白塔因緣志》、《辨偽錄》等史料中記載道殿自幼在龍山寺出家,後來徙居燕京(今北京)的永安寺,晚年時歸隱河北蔚縣的五台山,於此處的金河寺完成了《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這一佛教顯密的經典著作,並示寂於此。道殿法師是山西懷仁人的依據有二:
一、《<顯密圓通建舍利塔記>補續》:“道殿,字法幢,俗姓杜氏,雲中人也。弟子性嘉云:‘家傳十善,世稟五常’,始齔入龍泉寺沙門,十五,乃訖息三台清涼寺,持誦準提真言不釋,次誦一字大輪咒不闋。” 由此說來,道殿祖師出生於懷仁縣一個信奉佛教的儒門世家,自幼時就出家持戒,謹承修習儒學及佛學經典,參禪訪道,曾隱居清涼山研習大藏經。
這裡所指的三台清涼寺正是位於山西懷仁縣的清涼山清涼寺。乾隆《蔚縣誌》(卷五):“五台山在城東一百里,其山五峰突起,俗稱小五台,又東五台,以別於晉之清涼山。”《明史·地理志》:“懷仁在大同西南,西有清涼山,南有桑乾河。”又《懷仁縣新志·形勝篇》:“舊志云:‘懷仁黃花聳其前,三台擁其後,東映鎮海,西噓峪口’”意為懷仁有黃花嶺屹立在前,三台山環擁其後;東臨鎮海(今位於懷仁縣海北頭鄉高鎮子村,舊為鎮海堡,古時有海,名曰鎮海,海北頭由此而來。),南有桑乾河。懷仁縣民間有“先有三台山,後有五台山”之說,三台山即清涼山,傳說文殊菩薩赴山西五台山弘法途徑這裡時曾營駐於此傳法,所以清涼山也是文殊菩薩的第一道場。
二、龍泉寺位於今懷仁縣海北頭鄉高鎮子村,據《懷仁縣新志》(清光緒三十二年)記載:“龍泉寺在鎮海堡,舊名龍山寺,唐時建。”由此可見,道殿法師出生在懷仁,幼年在懷仁出家,青年修行於燕京,晚年示寂於河北蔚縣之金河寺,此一點毋庸置疑。《漢書·地理志》:“雲中郡有沙南縣。”此為雲中縣之前身,《遼史·地理志》記載,“懷仁縣本漢沙南縣”,東漢末並為雲中一縣,又名雲中城,置雲中鎮,這就是懷仁縣之前身;北魏時縣廢,遼時析分雲中縣,置懷仁縣,金初仍為懷仁縣,至“金貞祐二年五月升為雲州”,“元仍改懷仁縣。”(懷仁縣新志<清·光緒三十二年>)。
地理位置搞清楚了,就不難發現關於道殿祖師是大同人的說法其實是佛學者的一種誤讀,由於後來的佛學家在凡涉及道殿的文字中,見道殿弟子釋性嘉在《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後序中提及道殿乃是“雲中人也”,便皆誤解為大同人,並在此句特別如是註解,一誤而百錯,如是將錯就錯下去,這種失誤並非一例,此前更有佛學家南懷瑾先生將道殿祖師誤認為是唐時人,似乎他對道殿的名諱並未詳考。可見史家之豕虎傳訛以及學者之重紕貤繆,對治學和研究的負面影響也非同一般。

立佛母金身碑

縱覽天下名山沃壤,惟釋氏所宅者居多。豈重巒疊嶂、川岫蘊靈,以致之歟? 抑亦佛神非幽境不足以居之歟?稽考經籍,如文殊道場之五台、地藏道場之九華、觀音道場之普陀、普賢道場之峨眉、迦葉道場之雞足、法華聖地之天台、禪宗祖庭之嵩岳,皆風景名勝,悉為梵天之宮。雖遭塵劫,廢徹修葺,然不泯絕,恆若神為之祐翊。
雁北懷仁,山嶞嵯峨。其西二十里有峰巒,層岩疊巘,名曰清涼山。聞悉釋迦涅盤,文殊東往經涉此山,現身說法,化及民眾三月有餘,諸天庇佑,以成勝會。文殊師利所過之處,清水取之不竭,紅糜朝種夕收,金牛駕轅轢山。佛光鴻顯,天造神韻,文殊因曰:“妙又分三氣,靈山始清涼”,故又名曰其三台山。然文殊師利覺斯地陿促,不能以容眾善,因往五台山啟建道場。
遼興宗景福間,有僧見此天然錦壤,乃創大剎,名曰清涼寺。懷仁人道殿始齔入龍泉寺沙門,十五乃訖息三台清涼寺,持誦準提真言不釋,次誦一字大輪咒不闋。元至元間,元世祖忽必烈乃敕命於此壘甃而成塔,名曰華嚴塔。至元十二年,忽必烈感通道殿授記,敕命於聖僧故里懷仁建白衣寺及白塔以奉安。陵谷變更,薦罹騷驛,清涼寺損於兵燓。至元間,元世祖忽必烈敕命復建,復毀於季世之亂,文殊院圮陒已久,蓋不知其幾。至大清鹹豐間,知縣趙德漳修營興建,今殘垣雖存,翳為蕪曠。
今朝後繼,雁北徒眾企寂興作,鼓勁振勵。有準提居士吉祥金剛輩,俗姓王,名紅兵,素尚佛乘,好修善果,夙聞道殿少年禮佛聖跡,因殫精謁贊,屢詣三台。見舊址石幢俱在,而動輒禮宜梵,遍睹靈光煜爚,或於光中見蘭提鷲剎及法筵錦繡,三台聖境;或見佛影、菩薩及羅漢冉冉,移持不滅;或見準提佛母之丈六金身莊嚴寶相;或見道殿祖師盤磴於寶塔法祀禮誦。於是乎虔祗顥天而贊,嘆曰奇哉!是今,準提居士吉祥金剛與諸眾緇侶乃發宏願,曰:準提傳人道殿祖師修習之所,千年聖跡如斯,吾儕既為準提弟子,何忍視其隳隤而不憫乎?乃即移故基於此,夷泯坎窞,清弭穢薈,立誓興復準提為己責,縱萬死疇敢背貳。
準提佛母準提佛母
不負亡師道殿之幽托,銳志以圖準提復興,自籌資金尊立準提寶相,奔走謁曰:佛母靈跡,寶像方興,遂罹災變,仰賴十方檀越同結勝緣。四海僧眾聞之忻然,可謂得道者多助也,一時從者千人,有貧者施力,富者舍財。戮力齊心,剸治蕪薉,輦運礫石,夷其堙坎。匠作雕斲於石,陶長圬墁於壁,立準提金身於正中;護法有所,金剛有位,祖師有堂。
髹餙藻繢,甫當完粹,逾月訖功。梓匠尊立準提佛母金身,高十二丈七尺。寶蓮之下又建數楹,浮圖、寮房、牆屋之置,不一而足,六檀合福,輪飾煥奕;法器、旙蓋、佛音之設,不一其具,篁矗電煜,梵鈴清昶。前有孔雀,金剛在後,諸佛加護。藻映梅梁,蓮座華嵌;座前修階築台,兩掖立小閣,建修持窟數間,內奉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左右列文殊、普賢二大士,旁侍梵釋天神、香燈侍者。禪堂閉關,雙修福慧;閣間廊宇為法堂,左居觀音、羅漢,右奉準提佛母、地藏十王。青燈黃卷,長齋繡佛。層樓廣殿,棟寺翠飛;瑞華寶樹,玉底金池;橠題宏廓,藻扃華甍;金碧交映,雲日相輝,誠北方禪林之冠。
佛母金身之外,締建龍泉寺。紅蓮鮮鮮,流水潺潺,寶殿巍巍,重堧峨峨,內奉準提傳人道殿祖師。窅窅翳翳,奕奕堂堂,其境之幽夐,殆難述録,雖江南福地亦莫過於此,宜乎聖僧所棲,絕塵脫俗者之所隱也。
周眄寶座之後,碑碣法幢林立,修佛之路坦蕩。法眷碑、鏡壇碑指歸於真門根源,矧惟道殿祖師顯密圓通之準提法門勒之貞石,以垂不朽。此成佛之顯密兼學心要至理,慶逢盛世,教乘之化熾炎,佛法當興,歸於至化,眷此梵界之寶,鐫鑱於碑文,裨益萬方,恭願法輪常轉,佛光普照,六合時邕,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國泰民安。
自今懷仁宗風始振耀,宏施法雨之潤澤斯民,同享太平,何僭之有哉?惟願俾來者知興建之艱劬,終始嗣續,傳於永世。薦以頌曰:梵天淨土,聖地懷仁。景星慶雲,峰巒嵬嶪。曼殊室利,曾茲駐錫。聖僧故里,佛母之都。聖跡猶存,神光赫奕。北創梵宇,準提法窟。宗教之傳,山川改色。傳祚綿綿,彌萬斯年。
( 歲在乙未年戊子冬月初九,殷謙於懷仁撰)

歷史典故

忽必烈進駐北京,在塔里發現了這枚“至元通寶”的銅幣以及置於淨瓶內的道殿法師的舍利,當時元與南宋對峙,尚未統一,而銅幣上的“至元”二字正是元代的年號,這讓忽必烈大為驚詫,悟出原是道殿法師為他授記。
至元通寶至元通寶
明萬曆《順天府志》(卷二)記載:“妙應寺有敕建碑。”這裡所指的敕建碑,正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間由如意祥邁長老奉敕撰寫的《聖旨特建釋翹舍利靈通之塔碑文》的刻石。道殿法師在臨終前修建了“釋迦舍利之塔”,內置舍利二十粒,香泥小塔兩千,無垢光陀羅尼經五部,“至元通寶”銅幣一枚。明崇禎初劉侗、於奕正所撰《帝京景物略》記載:“至元八年,世祖發視之……瓶底一錢,錢文至元通寶四字也。世祖驚異,乃加崇飾銅網石欄焉”。

人物評價

在中國佛教史上地位極高道殿祖師是山西懷仁人,他品格極其清高,可謂是塵外孤標,獨步雲間,由於道殿祖師對準提法門的大力宣揚,這對此後準提信仰的流行和興盛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道殿法師的舍利塔在永安寺,即今北京白塔寺的白塔,法門寺隱沒於唐代,而白塔寺流芳至今,可見準提法感應之大,不可思議。(獨立學者 殷謙)

準提佛母形象

準提,又作準胝、準泥、準提觀音、準提佛母、佛母準提。意譯作清淨,是護持佛法、並為短命眾生延壽護命之菩薩。禪宗以準提為觀音部之一尊,深加尊崇。日本台密以準提入於佛母中,以為佛部之尊。日本東密則以準提為六觀音之一,攝於蓮華部中六觀音(千手觀音、聖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準提觀音、如意輪觀音)中。蓋觀音分入六道,為濟度眾生之應化身。位於胎藏界曼荼羅之遍知院,身著輕羅綽袖之衣,腰系綬帶,手腕佩以白螺,呈十八臂三目之相。在《白寶口抄》卷第六十中的準提法,記載著準提佛母形像的象徵意義,下分別解說其意義:
1.身體黃白色:黃色表地大,地大種子字為‘’,代表胎藏界;白色代表水大,水大種子字為‘’字,代表金剛界。準提菩薩的身體黃白色是表征其理智不二、定慧一體的緣故,有諸佛能出生萬德之義。
2.種種莊嚴其身:準提菩薩以種種莊嚴其身,腰著白衣,衣上有花紋,身著輕羅綽袖天衣,以緩帶系腰,以朝霞絡身,身有白輕羅棉之紋。此種種莊嚴,象徵以種種塵沙法為莊嚴,那也是象徵凡夫以菩提為煩惱,而菩薩則以煩惱為菩提。
3.身像周圓光明光焰:菩薩身像光明光焰,象徵能以智慧光明破除妄心黑闇。
4.以白螺為釧(手鐲):印度以白螺為寶的緣故,所以以白螺為手釧,而因為螺具有張顯說法的意義,準提菩薩又為釋迦牟尼佛化現,專表說法。白色是表白淨大悲,白螺的音聲更是殊勝,所以以白螺來表示廣弘佛法。
5.具有三目:準提菩薩的臉上有三個眼睛,表示理、智、事三義,或表佛部、金剛部、蓮花部。又表具足佛眼、法眼、慧眼;又表不縱不橫,三諦一如平等的涵義。
6.左右上二手作說法相:左右上二手作說法印,是表此尊於六觀音中,主要以度化人道為主,他能破三障,示現三眼之智,來說法利生。
7.右第二手結施無畏印:右掌五根手指開立,表五智的光明,施予一切眾生無畏。由於此尊以人道化主,於娑婆世界號施無畏者,能布施一切眾生無畏,以此手錶大悲深重。
準提佛母形象準提佛母形象
8.右第三手持劍:表示能以智慧劍來降伏四魔三障,破除三毒、五欲等煩惱。
9.右第四手持數珠(念珠):數珠代表智慧,亦錶轉*輪之義。而數珠的母珠頭象徵本師阿彌陀佛,數珠線端為觀音,這是以觀音大悲力為線端,來貫穿一百零八種的煩惱,每轉一珠,斷除一煩惱的緣故,能斷除一百零八種煩惱,修正成就一百零八種三昧。一一皆具足諸法妙德神力不可思議,一一悉具足無量身、口、意本誓三昧。
10.右第五手持‘微惹布羅迦果’:‘微惹布羅迦果’有說吉祥果,他的形狀青圓,又或有一說石榴,表圓滿萬行萬善的種子,彰顯佛果圓滿功德的意涵,而佛母尊多持此物,以其子多的緣故,表能出生諸佛之義。
11.右第六手持鉞斧:鉞斧能摧破一切,以此來表征準提菩薩能摧破無明與難斷的惑障,沒有餘漏。
12.右第七手持鉤:表示能鉤召一切眾生,令入本有內證的法界宮。又表此尊具有召入如來寂靜智德的緣故,所以持鉤。
13.右第八手持跋折羅(三股金剛杵):‘跋折羅’即:三股杵,表能摧滅貪嗔痴三毒,彰顯三部諸尊,是三部佛母。
14.右第九手持寶鬘:寶鬘是貫穿花葉所串成的花鬘,表萬德莊嚴之義,具平等性智的功德。
15.左第二手持如意寶幢:如意寶幢,表高立清淨菩提心的寶幢,對無福慧的貧乏眾生,施予滿足世間及出世間的願求。
16.左第三手持蓮花:開敷的紅蓮花是人人欣愛之色,因此尊是度化人道之主,所以特別以手持蓮花來表此特德。又因蓮花表自性清淨的緣故,代表一切諸法自性清淨的意義,能清淨人界中的三毒五欲等一切非法的事。
17.左第四手持澡罐:澡罐是指水瓶,瓶表能盛滿一切物之義。指準提菩薩能出生三部諸尊的特德。
18.左第五手持索:索是指罥索,罥索表能降伏惡魔,所佛教中的忿怒尊大都持索。由於準提菩薩能系縛難調伏者,不令傾動,引入本有的佛智。
19.左第六手持輪:輪是轉動摧破之義,代表能破除二十五種生死流轉存有,輪迴流轉寂滅,輪才停止。
20.左第七手持法螺:表能演說諸法來利益群生。吹大法螺表能演說大法,作師a子吼時,山中野獸類皆被降伏,今以大螺聲表能降伏眾生一切煩惱或障礙。
21.左第八手持賢瓶:此賢瓶也是準提菩薩的三昧耶形,代表智慧。賢瓶內裝有甘露水,表示準提菩薩能以甘露水施予一切眾生,令其開敷本有覺性之花。
22.左第九手持般若梵篋:般若梵篋表智慧之體,因為十方三世諸佛,皆依此般若智慧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義的緣故,準提菩薩為諸佛能生之母,所以手持梵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