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道格拉斯(美國陸軍五星上將))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美國陸軍五星上將)

道格拉斯(美國陸軍五星上將)一般指本詞條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英文:Douglas MacArthur,1880年1月26日—1964年4月5日),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美國軍事家、政治家。

1899年,麥克阿瑟考入西點軍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晉升為上校並前往法國參戰。1919年6月,被任命為西點軍校校長。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歷任美國遠東軍司令,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1944年麥克阿瑟被授予陸軍五星上將。二戰後出任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和“聯合國軍”總司令等職。1964年4月5日,麥克阿瑟因膽結石去世。

麥克阿瑟因在菲律賓戰役中的表現獲頒榮譽勳章,和父親小阿瑟·麥克阿瑟是史上第一對同時獲得榮譽勳章的父子。麥克阿瑟是美國陸海空三軍中獲得勳章最多的將軍,也是美國將軍中唯一一個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的人。麥克阿瑟是美國最年輕的準將、西點軍校最年輕的校長、美國陸軍歷史上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被美國國民稱之為“一代老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 外文名:Douglas MacArthur
  • 國籍:美利堅合眾國
  • 民族:蘇格蘭
  • 出生地: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
  • 出生日期:1880年1月26日
  • 逝世日期:1964年4月5日
  • 職業:軍事家,政治家
  • 畢業院校:美國陸軍軍官學院(西點軍校)
  • 信仰:基督教
  • 主要成就榮譽勳章
    銀星勳章(7枚)
    對戰後日本的管理與改造
    西南太平洋戰區最高統帥
    指揮仁川登入
  • 代表作品:《麥克阿瑟回憶錄
  • 軍銜:陸軍五星上將
  • 政黨美國共和黨
  • 星座:水瓶座
人物生平,步趨準將,參謀陸軍,大洋名將,盟軍司令,朝鮮戰場,無上功勳,主要舉措,軍事,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其他,親屬成員,人物評價,總評,名人評價,人物爭議,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步趨準將

1880年1月26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郊外30公里一個軍人的家庭,他是小阿瑟·麥克阿瑟和瑪麗·平克尼·哈迪·麥克阿瑟(暱稱為平基)的第三個孩子,他父親小阿瑟·麥克阿瑟最高曾擔任美國陸軍三星中將,他是啟發麥克阿瑟成為軍人的人。
嬰兒時期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嬰兒時期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約1899年,學生時代的麥克阿瑟。約1899年,學生時代的麥克阿瑟。
1899年,麥克阿瑟考入美國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在校期間既刻苦攻讀,又注重體育鍛鍊。4年之後以98.43分的成績畢業,創下西點軍校的畢業分數記錄(據說這是西點軍校25年來的畢業學員中分數最高的),被委任為工程技術兵團少尉;1904年4月23日,晉升為工程兵中尉。
1905年,麥克阿瑟追隨父親從事情報工作;1906年,成為美國陸軍工兵學校學員,兼任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軍事副官;1908年,調任工兵營連長,因訓練有方而晉升為營部副官,稍後成為騎兵學校教官1911年晉升為上尉,次年調入陸軍參謀部任職;1912年9月5日,小阿瑟·麥克阿瑟因心肌梗塞去世,為了紀念父親,麥克阿瑟把自己孩子的名字取名為阿瑟·麥克阿瑟四世;1914年,被部隊派遣到墨西哥的韋拉克魯斯;1915年晉升為少校;1916年,調任陸軍部長貝克的副官,負責與新聞界的聯絡事務。
1917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各州國民警衛隊抽調人員組成第42步兵師,麥克阿瑟出任第42步兵師參謀長,晉升為上校,赴法國參加世界大戰,他聲稱這個師人員來自美國各地,猶如跨越長空的彩虹,所以也叫“彩虹師”;1918年,因作戰勇敢和指揮有方,數次獲得勳章並升任第84旅準將旅長;6月26日,得到晉升,臨時軍銜為美國陸軍準將;11月,在大戰結束後擔任彩虹師代師長。戰爭時期,他與遠征軍總司令部人員結有怨恨。

參謀陸軍

1919年6月,39歲的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西點軍校校長,成為西點自創校以來最年輕的校長。他時刻把“責任—榮譽—國家”作為治校的座右銘。學校體育館的上方,放著一塊匾,上面鐫刻著他的一句話:“今天,在友好場地上播撒下的種子,明天,一定會在戰場上收穫勝利的果實!”
就任西點軍校校長的麥克阿瑟就任西點軍校校長的麥克阿瑟
1922年2月,與露易絲·克倫威爾·布魯克斯結婚,年底赴菲律賓任馬尼拉軍區司令。
1925年,麥克阿瑟晉升為少將,先後在亞特蘭大和巴爾的摩任軍長。同年,麥克阿瑟在米切爾準將(主張建立獨立的空軍)案件中奉命擔任審判官,以至後來不得不在回憶錄中為自己辯解。
麥克阿瑟1927年秋出任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率美國代表隊參加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並獲得冠軍。陸軍參謀長為此致電祝賀:“你不僅獲得了美國人決不撤退的美譽,而且獲得了美國人深知如何獲勝的光榮。”此後,麥克阿瑟調任駐菲律賓美軍司令。
1929年,因夫妻不和,麥克阿瑟和露易絲離婚。
1930年8月,麥克阿瑟收到陸軍部長來電,得知胡佛總統決定讓他出任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考慮到當時在世界經濟危機之際,和平主義思潮高漲,軍費開支必將縮減,怕出力不討好,有辭職的意思。母親勸他接受,聲稱“如果你表現出怯懦,你父親也會為此感到羞恥。”
1930年11月,麥克阿瑟接受陸軍四星上將的臨時軍銜,宣誓就任美國陸軍參謀長。任內用機械化裝備代替馬匹,提高了部隊的機動能力和速度,制定戰爭總動員計畫;為諸兵種建立統一的採購制度以減少浪費,建立航空隊司令部以提高地空部隊的協調效率;反對國會因經濟原因而欲裁減陸軍機構的企圖;反對削減軍官隊伍,聲稱“一支陸軍可以缺乏口糧,可以衣住簡陋,甚至可以裝備破舊,但如缺少訓練有素及指揮有方的軍官,則在戰時注定會被殲滅。勝利與失敗的不同,全在有無幹練而有效率的軍官隊伍”;每年都成功地阻止削減陸軍員額的議案,並為陸軍的戰備辯護。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作為陸軍參謀長的麥克阿瑟在1932年甚至親自指揮鎮壓華盛頓的美國退伍軍人“退伍金進軍”,史稱華盛頓慘案。1933年羅斯福出任總統後,麥克阿瑟繼續擔任陸軍參謀長。
1935年,麥克阿瑟的陸軍參謀長任期屆滿,以少將軍銜調任菲律賓政府總統奎松的軍事顧問。
1936年8月,獲得菲律賓元帥軍銜。
1937年,從美國陸軍退役。4月30日,與吉恩·瑪麗·費爾克洛思·麥克阿瑟結婚;12月31日,出任菲律賓陸軍總司令,開始組建菲律賓陸軍。

大洋名將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被徵召回到軍中,擔任美國遠東軍總司令,指揮美國軍隊在西南太平洋戰場進行“跳島戰術”,有選擇地攻占對美軍推進有重要意義的島嶼;6月,美國軍方採納“彩虹5號”計畫,決定一開始與軸心國作戰就把重點放在歐洲;7月,華盛頓下令將菲律賓陸軍與駐菲美軍合併,將麥克阿瑟轉服現役,晉升為中將,任美國遠東軍司令部司令,下轄溫賴特指揮的第1軍和帕克指揮的第2軍;12月8日, 日軍繼偷襲珍珠港之後,對菲律賓發動進攻。由於麥克阿瑟判斷錯誤和處置失當,駐菲律賓的美軍轟炸機和戰鬥機大部被毀,空中防禦能力喪失殆盡,再加上美菲軍兵力有限,裝備低劣而缺乏訓練,無法抵擋日軍的進攻,麥克阿瑟幾乎要拿父親留下的手槍自殺,與菲律賓人民共存亡。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1942年1月,日軍進占馬尼拉。日軍隨後多次進攻巴丹半島,但未能成功。當日本廣播電台的“東京玫瑰”嘲笑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時候,麥克阿瑟要求陸軍部派遣飛機飛越菲律賓上空以打擊“敵人宣傳的氣焰”,穩定守軍士氣,然而這種要求沒有也不可能得到滿足;2月8日,羅斯福以國家的名義,再次命令麥克阿瑟及其家屬撤離菲律賓;2月22日和23日,羅斯福和馬歇爾連續給麥克阿瑟發電,讓其撤離,並允諾讓麥克阿瑟到澳大利亞指揮盟軍反攻;3月,得到增援的日軍向孤立無援的巴丹半島等地的美菲軍發起攻勢,美國政府為避免麥克阿瑟成為俘虜,命令他將指揮權轉交溫賴特並赴澳大利亞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指揮該區盟軍作戰;3月11日晚,麥克阿瑟無奈撤離,所有部隊從馬尼拉撤往巴丹半島固守,宣布馬尼拉為不設防城市;4月9日,巴丹美軍及菲律賓軍約75000人被迫向日軍投降;5月6日,巴丹陷落後轉移到哥黎希律島指揮作戰的溫賴特被迫請求投降,並在5月7日通過馬尼拉廣播電台命令所有美菲軍隊投降。
抵達澳大利亞後,麥克阿瑟率參謀長薩瑟蘭先將司令部設在布里斯班,後又前移至莫爾斯比港,旨在穩住莫爾斯比,與日軍在歐文·斯坦尼山那邊決戰。西南太平洋盟軍的陸軍司令為布萊梅爵士,空軍司令先為布雷特,後為肯尼(所轄空中力量後來改編為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海軍司令為利里。後來隸屬麥克阿瑟指揮的還有美國海軍第艦隊。美國陸軍部隊先後有克魯格的第6集團軍、艾克爾伯格的第8集團軍和巴克納的第10集團軍(後由史迪威指揮)。鑒於另設有以海軍的尼米茲為司令的太平洋戰區,麥克阿瑟認為:“在有關這場戰爭的所有錯誤決定中,最莫名其妙的恐怕是沒有建立太平洋的統一指揮。”經過1942年的中途島戰役和1943年的瓜達爾卡納爾戰役,盟軍開始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1942年12月24日,麥克阿瑟晉升為上將。
中途島戰役之後,日軍陳兵紐幾內亞,企圖通過直接攻擊而奪占米恩灣,通過側翼運動而攻克莫爾斯比港。麥克阿瑟對此作有正確判斷,並制定出相應的作戰計畫。
1943年,麥克阿瑟被任命為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他在1943年的最後進攻計畫,構想從瓜達卡納爾和巴布亞同時發動進攻,保衛紐幾內亞東北部和索羅門群島,集中力量收復拉包爾。盟軍採用麥克阿瑟的越島戰術,基本實現上述作戰計畫。麥克阿瑟稱越島戰術“這種戰爭方式的實際套用,就是避免以大量的傷亡進行正面的攻擊,就是避開日軍據點;切斷補給線,使他們無所作為;就是孤立他們的軍隊,使他們在戰場上餓死。這就是我調動部隊與擬定作戰計畫的指導思想。”
1943年,共和黨政客有意讓麥克阿瑟成為1944年大選的總統候選人。但是,1944年某些州的預選表明麥克阿瑟得票並不多。因而,麥克阿瑟只好聲明無意參加總統競選。
1944年春夏,盟軍攻克阿留申群島,吉爾貝特群島,索羅門群島,新不列顛島,紐幾內亞島,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等地。在此期間,麥克阿瑟與尼米茲就太平洋戰爭的戰略問題發生重大分歧,前者主張先發起以紐幾內亞一哈爾馬赫拉一棉蘭老為軸心的戰役,進而解放菲律賓;後者主張先奪取棉蘭老空軍基地,孤立呂宋,再進攻台灣和中國沿海,進而打擊日本本土以縮短戰爭進程。二者分別得到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和海軍作戰部長金的支持。最後,羅斯福表示支持前者。
麥克阿瑟在菲律賓麥克阿瑟在菲律賓
菲律賓群島戰役是以麥克阿瑟所部盟軍1944年9月的摩羅泰島和帛琉群島登入作戰為先導的。10月,盟軍以登入萊特島開始從棉蘭老島到呂宋島的躍進,並始終得到美國陸軍航空隊和美國海軍第3艦隊的支援。10月20日,麥克阿瑟率部在萊特島登入之後,在菲律賓總統的陪同下,在雨中發表了震撼人心的演講:“菲律賓人民,我回來了!”

盟軍司令

1944年12月,麥克阿瑟晉升為陸軍五星上將。
1945年1月,盟軍在10日開始在馬尼拉以北的仁牙因灣登入,29日在巴丹半島登入,夾擊日軍山下奉文部;2月5日,麥克阿瑟履行誓言,光復馬尼拉;直到3月,盟軍才經激戰而攻克馬尼拉,占領巴丹半島,收復科雷吉多爾;3月2日,麥克阿瑟.乘坐魚雷艇象徵性地回到科雷吉多爾;山下奉文頑抗至9月才率部投降。4月,受命指揮太平洋地區所有美國陸軍部隊的作戰行動;7月8日,出任韓戰中聯合國軍總司令;8月12日,被杜魯門總統任命為駐日盟軍總司令,負責對日軍事占領和日本的重建工作,被日本人視為太上皇。
麥克阿瑟在《日本無條件投降書》上籤字麥克阿瑟在《日本無條件投降書》上籤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麥克阿瑟則被杜魯門總統任命為駐日盟軍最高司令,負責對日軍事占領和日本的重建工作;9月2日,盟國在“密蘇里號”軍艦舉行受降儀式,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方簽署投降書。麥克阿瑟出場代表盟國簽字受降,中美英蘇等盟國代表也先後簽字受降;麥克阿瑟在簽字受降時,特意安排太平洋戰爭初期即被日軍俘虜的美國將軍溫賴特和英國將軍珀西瓦爾站在身後的榮譽位置,很有意思的是,他準備了5支派克金筆用作簽字。他用第一支筆簽了“道格”兩字,送給站在身後的美軍中將溫賴特;第二支筆接著寫了“拉斯”,然後送給英軍司令珀西瓦爾;第三支寫了“麥克阿瑟”就收起來,送給美國政府檔案館;第四支筆簽了職務“盟軍最高統帥”,送給美國西點軍校;第五支筆簽了年月日後,送給愛妻吉恩。

朝鮮戰場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發動了波及朝鮮全境的戰爭,南韓首府漢城(首爾)在6月28日被攻陷,6月27日,杜魯門下令美軍支援南韓的作戰,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美國起草的決議,組織聯合國軍參加韓戰,任命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戰爭期間,麥克阿瑟組織策劃仁川登入將朝鮮人民軍攔腰切斷,戰爭形勢被完全逆轉。毛澤東接受金日成的請求,以志願軍的正當名義出兵朝鮮,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委。
1950年7月31日,麥克阿瑟從東京到台灣訪問,蔣中正兩度接見會談,並分別發表聲明,蔣發表談話謂與麥克阿瑟會談已奠定中美共同保衛台灣與軍事合作之基礎;9月15日,策劃仁川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10月15日,由於麥克阿瑟告知白宮自己太忙不能回華盛頓之後,他在威克島會見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杜魯門只讓他打一場有限的戰爭;10月19日,美軍攻占平壤,此時第一批中國人民志願軍分三路秘密進入朝鮮進攻聯合國軍;10月25日至1951年1月8日,經過三次戰役,彭德懷率領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麥克阿瑟將軍率領的“聯合國軍”由鴨綠江邊擊退回三八線附近。
麥克阿瑟與蔣中正麥克阿瑟與蔣中正
1951年4月11日,麥克阿瑟將軍主張對中國在東北的軍事目標進行打擊,必要時動用核武器;杜魯門恐此舉會導致蘇聯參戰而不同意,麥克阿瑟公開反對杜魯門的決定,派偵察飛機飛入中國領空。志願軍入朝後的前三次戰役,聯合國軍遭到失敗,第四次戰役旗鼓相當;麥克阿瑟缺乏統一朝鮮半島有效手段,在李奇微出任第八集團軍司令並開始扭轉戰局後,麥克阿瑟越來越令美國軍政當局不滿。1951年4月11日,杜魯門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國和聯合國的政策”為藉口撤了他的職,由李奇微(Matthew B. Ridgway)接任。
1951年1月28日,麥克阿瑟與李奇微視察戰場1951年1月28日,麥克阿瑟與李奇微視察戰場

無上功勳

麥克阿瑟回到美國後,在華盛頓受到了萬人空巷的英雄式歡迎。許多大城市都爆發了支持麥克阿瑟,反對杜魯門的遊行示威活動,杜魯門支持率下降到了26%。四個州的議會通過了決議,要求杜魯門總統收回命令。
1951年,麥克阿瑟在演講1951年,麥克阿瑟在演講
1951年4月19日,在國會會議之前的告別演說中,發表演說—— 《老兵永不死》(Old soldiers never die)。
1951年6月25日,美國國會為了表彰他的功績,破例通過一個決議,批准為他專門製造一枚金質特殊榮譽勳章,這面勳章上面鐫刻著他的肖像和以下文字:“澳大利亞的保衛者,菲律賓的解放者,日本的征服者,朝鮮的捍衛者”。
麥克阿瑟與韓國總統李承晚麥克阿瑟與韓國總統李承晚
1952年,參與美國共和黨總統初選,但未勝出。
1962年5月2日,82歲高齡的麥克阿瑟回到母校——西點軍校,接受軍校最高獎勵——西爾維納斯·塞耶榮譽勳章。在授勳儀式上,他即興發表了他一生中最後一次演講《責任、榮譽、國家》。
1964年4月5日,麥克阿瑟在沃爾特·里德陸軍醫院(美國陸軍醫療中心)因膽結石去世,享年84歲。

主要舉措

軍事

  • 鎮壓行動
根據1924年通過的國會法案,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退伍軍人的退役金要到1945年才發給他們。老兵們不滿,開始遊說鼓動,要求提前領取退役金,並發起了一場向華盛頓進軍的請願運動。1932年5月29日,退伍軍人到達華盛頓,在賓夕法尼亞大街的一幢空建築物里安營紮寨。麥克阿瑟認為是赤色分子滲入了退伍軍人組織,並很快從那些不了解情況的領導人手中接過了指揮權。在他看來,退伍軍人的這次進軍,是共產黨人想要煽動革命。麥克阿瑟也宣稱請願者中有90%不是退伍軍人。而實際上,退伍軍人管理局的統計數字表明,這些人中有94%曾在軍隊中服役,67%曾在海外服務,20%為殘廢軍人。
1932年7月28日上午11點多,警察、老兵間發生衝突,警察向退伍軍人們開了槍,當場打死兩人,打傷多人。胡佛命令陸軍部長赫爾利,要他出動軍隊。赫爾利則命令麥克阿瑟把美軍部隊開進混亂的現場,與負責該區域的警方合作,包圍受影地區,驅散肇事者,要對呆在有影響地區的每一個婦孺要給予關照和體貼,採取一切與本命令相一致的人道措施。
老兵與警察間的衝突老兵與警察間的衝突
下午4點多,麥克阿瑟指揮部隊沿著賓夕法尼亞大街開過來,打頭陣的是喬治·巴頓少校率領的揮舞著軍刀的第3騎兵團,緊接著的是步兵、工兵部隊,最後還有6輛坦克壓陣。巴頓的部隊首先向人群(包括旁觀者)發起衝擊。緊跟著,步兵向人群投去一枚枚催淚彈。後面的軍隊仍步步緊逼,繼續投擲著催淚彈,像驅趕畜群一樣。到晚上9點鐘,逃難的老兵已撤到設在阿納科斯蒂亞河對岸的大本營。麥克阿瑟想窮追不捨,讓部隊打過河搗毀老兵們的大本營,但胡佛總統下令禁止過河。麥克阿瑟違抗命令,並宣布原定計畫不變。
麥克阿瑟下令在第11街橋頭架起重機槍,然後率領一支步兵縱隊衝過去,到了對岸,部隊兵分兩路,向退伍兵營地包抄過去,並投擲催淚彈,鎮壓的部隊用火把點著了營地的所有棚舍,頓時火光沖天。在洗劫中,一個想從著火的窩棚里救出心愛兔子的小男孩,被一個士兵用刺刀捅穿了腿;兩個只有幾個月大的嬰兒被瓦斯活活憋死。
  • 車輪行動
1943年初,麥克阿瑟向華盛頓方面提交了一份代號為"埃爾克頓"的作戰計畫。該計畫建議分五個階段向紐幾內亞進軍,然後越海奪取拉包爾;並與準備從瓜島進攻北索羅門群島的行動相配合。3月底,參謀長聯席會議,終於作出決定,減少原來的作戰目標,麥克阿瑟在1943年的進攻任務只限於紐幾內亞島東部和新不列顛島南部。4月15日,小威廉·弗雷德里克·哈爾西前往布里斯班與麥克阿瑟舉行第一次會晤,經過三天的討論,他們制訂出一份複雜而詳細代號為"車輪行動"的作戰方案。該方案計畫在1943年年底前,在索羅門群島和紐幾內亞相繼實施13次兩棲登入。第一步將於5月份實施,由麥克阿瑟的部隊進占紐幾內亞以東海域的伍德拉克島和基里維納島,作為特羅布里恩群島的前哨基地。與此同時,哈爾西的部隊將向新喬治亞群島實施登入作戰。後來,由於船隻和登入艇短缺,迫使麥克阿瑟把行動的開始時間向後推遲了一個月。
5月11日,托馬斯·卡森·金凱德將軍指揮的北太平洋部隊在登入阿圖島,並於5月30日全殲守島日軍,從而揭開了太平洋戰場盟軍反攻的序幕。1943年6月30日,麥克阿瑟指揮美澳盟軍在西太平洋發起強大的鉗形攻勢。7月,麥克阿瑟命令登入納索灣的部隊向薩拉馬瓦推進,以掩護對萊城的進攻準備。在確定於9月間進行的萊城戰役中,麥克阿瑟計畫以澳大利亞第9師從海上發起進攻,以一個傘兵團在萊城以西的納德扎布機場實施空降,奪取機場後再由肯尼將澳軍第7師空運過去。第9師和第7師將從海陸兩路實施夾擊,一舉拿下萊城。8月24日,麥克阿瑟和他的參謀人員為指揮萊城戰役而前往莫爾茲比港。為保證實施萊城戰役的空中安全和阻敵增援,麥克阿瑟於8月間命令肯尼的第5航空隊對遠近的日軍機場實施猛烈轟炸,並在俾斯麥海上空進行搜尋。盟軍飛行員共擊沉150多艘增援薩拉馬瓦的駁船,這就迫使日軍不得不抽調萊城守軍從陸路進行增援,從而更加削弱了萊城的防禦。對此,肯尼集中力量於8月17日對韋瓦克進行了大規模的突然襲擊,將敵人的半數飛機摧毀,並在隨後的空戰中又擊落了近100架飛機,日軍在紐幾內亞的空軍幾乎被全部報銷了。7月10日,艾森豪摩下的蒙哥馬利將軍和巴頓將軍指揮所部在西西里島成攻地實施了登入,並迅速向東北推進,於8月7日進占墨西拿,從而占領整個島嶼。9月10日,肯尼把澳軍第9師空運到納德扎布,開始從西面向萊城推進。9月12日,薩拉馬瓦完全落入盟軍手中,日軍殘部撤到萊城。萊城既已拿下,麥克阿瑟決定一鼓作氣,乘進攻之勢正盛之機,提前實施下一步行動--進攻位於休恩半島東端、控制維蒂阿茲海峽的芬什港。兩個澳大利亞師接到命令後,馬不停蹄地向前推進。瓦齊將軍的第7師奪取了卡亞皮特和杜姆普,直抵拉穆山谷;第9師乘船於9月22日在芬什港附近實施兩棲登入,遇到4000餘日本守軍的頑強抵抗,經過激烈戰鬥於10月2日拿下該地。10月中旬,日軍第20師沿紐幾內亞北海岸向東反擊,企圖奪回芬什港。雙方進行了兩個月的拉鋸戰,最後日軍的戰鬥力消耗殆盡,被迫向西北馬當地區撤退。至此,盟軍基本上控制了休恩半島,取得了進軍新不列顛島和向西躍進的跳板。
11月間,麥克阿瑟開始為攻占"車輪"行動左翼的下一個目標--新不列顛島做準備。麥克阿瑟首先撤換了他的海軍(3月份改稱第7航隊)司令卡彭德,接替他的是托馬斯·卡森·金凱德海軍中將。麥克阿瑟指定由美國海軍第1陸戰師和第112騎兵團來實施新不列顛島登入。與此同時,澳大利亞部隊將繼續在紐幾內亞作戰,向馬當方向發展進攻。12月15日,第112騎兵團在新不列顛島南岸的阿拉維登入。12月26日,第1陸戰師在新不列顛西端的格洛斯特角登入。112騎兵團只遇到輕微抵抗,一天之內就奪取了阿拉維。第1陸戰師卻遇到了麻煩,他們發現地圖上注著"潮濕的窪地"的地方,實際上"潮濕到了腳脖子"。為了奪取當地的機場,他們在泥水很深的沼澤地里與日軍第17師苦戰了三天,以陣亡300人、傷1000人的代價,才在那裡站住腳跟。這次戰鬥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後一次叢林戰。澳軍第9師則從芬什港出發,沿海岸向西前進,迫使從馬當打回來的日軍第20師再次向西面的賽多爾撤退。為了加速追擊,麥克阿瑟令澳軍第5師增援第9師,同時指示克魯格立即在賽多爾實施兩棲登入,以切斷日軍的退路,從東、西兩面夾擊撤退中的日軍。1944年1月2日,美軍第32師的一個團約6000人在賽多爾登入,隨後向東進軍以包圍日軍。但日軍指揮官足立將軍在盟軍的鉗子夾緊之前,卻率部向南繞過賽多爾,然後再轉赴馬當,致使麥克阿瑟的圍殲目的未能達到。儘管如此,日軍在艱難的潰逃途中,由於給養匱乏、精疲力竭,病餓致死的仍有數乾人。像在布納、萊城一樣,麥克阿瑟未能大量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幾次都讓眼看到手的獵物從手指縫中溜掉了。
根據開羅會議美英聯合參謀部重申的太平洋戰區兩路並進的方針,麥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部隊將沿紐幾內亞北海岸推進,從棉蘭老島進入菲律賓,而尼米茲的中太平洋部隊將攻占馬紹爾、加羅林和馬里亞納諸群島。兩路進攻部隊將在呂宋--台灣--中國大陸三角圈內會合,然後北上進攻日本。在這兩條路線孰輕孰重的問題上,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計畫人員認為:"中太平洋的戰局預示從那裡能較快地向日本推進。"這顯然是又把重點轉移到了中太平洋。麥克阿瑟對此毫無例外地再次提出抗議,認為中路"既浪費時間又要大量消耗海軍力量和運輸力量,甚至還可能失敗"。他明白,如果中太平洋部隊進展迅猛的話,就會使他的經由紐幾內亞迂迴進攻菲律賓的行動失去必要性。他以剛剛結束的造成重大損失的塔拉瓦島之戰為例,證明中太平洋的攻勢是構想低劣的冒險行動,是一次代價高昂的消耗戰。但參取長聯席會議卻再次拒絕了他的要求,遲遲不批准他的進攻菲律賓的"雷諾Ⅲ"計畫。
按照作戰部署,"車輪行動"的下兩個目標分別是新愛爾蘭島西北端的卡維恩和阿德默勒爾蒂群島的馬努斯島。卡維恩是哈爾西的目標,據報該地有重兵把守。2月13日,麥克阿瑟下達了修改後的"車輪行動"時間表,要求於4月1日同時占領卡維思和馬努斯島。2月23日晚,一份偵察報告表明,日軍可能把部隊從洛斯內格羅斯島轉移到馬努斯島。第二天,肯尼的偵察機報告說,在洛斯內格羅斯島上沒有發現什麼活動,機場被廢棄,人跡杳無。於是,肯尼向麥克阿瑟建議以小股部隊迅速占領洛斯內格羅斯島,取得機場後再空運大部隊過去,從那裡再進攻馬努斯島就容易多了。麥克阿瑟的情報處長威洛比反對這一建議,他根據自己的情報來源,認為幾個星期來日軍一直在增援馬努斯島和洛斯內格羅斯島,使島上日軍增至4000餘人,而且主力在洛斯內格羅斯。但麥克阿瑟卻對肯尼的建議很感興趣,認為"這是進行突襲的理想機會,如若取勝,盟軍在太平洋的日程表可以提前幾個月,也能挽救數以千計的生命"。2月24日晚,在麥克阿瑟舉行的軍事會議上,他不顧許多人的反對,果斷定下對洛斯內格羅斯島進行一次"火力偵察"的決心,時間定在29日。
根據部署,由克魯格的第1騎兵師組成1000人的偵察隊擔任這次任務。麥克阿瑟對他們的要求是,如登入順利且沒有不必要的傷亡,便可以繼續前進,占領附近的機場,並迅速予以增援;如在灘頭上遇到敵人意外的抵抗而形勢不利時,就立即撤退。麥克阿瑟決定親自參加這次行動,2月27日,他從布里斯班飛到米爾恩灣,在那裡登上金凱德的旗艦"鳳凰"號巡洋艦。2月29日上午,偵察突擊隊在飛機、軍艦的掩護下,避開正面港口而在洛斯內格羅斯島後方登入。他們只遇到微弱抵抗,中午時分就占領了島上機場。守島日軍措手不及,急忙組織力量準備在晚上反擊。下午四點,麥克阿瑟上岸,他視察了剛剛建立的圍繞機場的環形防線,確信可以守得住,遂立即發電調遣增援部隊,並命令戰地指揮官蔡斯將軍要守住已占領的陣地,之後麥克阿瑟回到"鳳凰"號上。蔡斯在那天晚上日軍組織的反擊中成功地守住了陣地。兩天后,美援軍陸續不斷地到達,日軍不得不反攻為守。經過一周的戰鬥,美軍徹底占領了該島。隨後,克魯格派出一支強大的部隊在馬努斯島登入,到3月下旬基本肅清了島上的日軍。此役,4000多日本守軍除75人被俘外,全部被擊斃。美軍亡326人,傷1189人。麥克阿瑟終於贏了這場"賭博",他的主動操勝博得參謀長聯席會議和新聞界的讚揚,稱之為一個非凡的戰績,甚至連與麥克阿瑟向來不和的金也稱之為"絕妙的一招"。
到1944年3月,盟軍的兩個"車輪"經過9個月的迂迴滾動,最後在馬努斯島和埃米拉島完成了對拉包爾的包圍,10萬日軍被封鎖在拉包爾和卡維思,他們將被遠遠地拋在後面而"自生自滅"。
  • 仁川登入
1950年8月初,韓戰開始處於膠著狀況。在這種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人民軍於8月31日再次強渡洛東江發動釜山戰役,不斷衝擊美、韓軍隊的防線。但是,美、韓軍隊很快組織反擊,雙方進行了激烈的陣地爭奪戰,一時你來我往,難分勝負。美軍之所以在絕對優勢情況下被動挨打,一蹶不振,這多半與他們的士氣低落有關。就在雙方僵持不下之時,麥克阿瑟則正在準備實施他久己夢想的仁川登入作戰。
麥克阿瑟在仁川登入的想法始於他6月29日的漢江之行。當時人民軍已攻克漢城,進抵漢江北岸。麥克阿瑟站在南岸的一座小山上,聯想起他曾在萊特島實施的奧爾莫克登入,回到東京後,他即命令參謀長和作戰部長研究制訂實施這一構想的方案,並取名為"藍心計畫",準備由第1騎兵師於7月22日前後實施。但由於朝鮮戰局急轉直下,第24師無法阻止人民軍南下之勢,華盛頓方面又拒絕給予大量增援,從而迫使麥克阿瑟不得不於7月10日取消"藍心計畫",而將第1騎兵師也派去阻止人民軍南進。這以後,麥克阿瑟又考慮使用華盛頓方面答應給他的暫編第l陸戰旅和第2師實施仁川登入,時間定在9月中旬,代號為"鉻鐵計畫"。上述增援部隊將先在日本的神戶上陸,做登入作戰的準備工作。7月23日,麥克阿瑟第一次向華盛頓方面報告了其登入作戰的構想:"計畫在9月中旬進行的作戰是在敵軍戰線後方的兩棲登入戰,由一個包括兩個師兵力的軍所擔任,目的在於同第8集團軍在南面的反攻相配合,包圍和摧毀敵軍。"然而,朝鮮戰場的形勢再次迫使麥克阿瑟改變他的計畫。7月下旬,美、韓軍隊仍阻擋不住人民軍的推進,開始向洛東江一線潰退,大有被趕下朝鮮海峽之勢。而仁川登入的前提是確保釜山這塊反攻基地,即只有保住釜山,在其正面牽制住人民軍的主力,才有可能考慮仁川登入。因此,麥克阿瑟為增強釜山的防禦,不得不緊急命令正在海上航行的準備用於仁川登入的部隊"直航釜山",增援第8集團軍。這樣,麥克阿瑟為實現他的"漢江之夢",不得不再次要求增援,以重新組織兵力。
參謀長聯席會議在8月29日批准了仁川登入計畫,但指示只能"在判明仁川附近的敵人沒有充分防禦準備的條件下"實施。第二天,麥克阿瑟口頭下達了實施仁川登入的作戰命令。
恰在此時,戰局突變。朝鮮人民軍發起釜山戰役,多次突破敵人防線,迫使沃爾頓·沃克將軍的司令部於9月5日撤到釜山附近。同一天,擔心沃克頂不住、不能參加反攻的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致電麥克阿瑟建議其變更計畫。二天,麥克阿瑟復電稱"沒有必要改變計畫",並向登入部隊正式下達了書面作戰命令。
根據部署,仁川登入將由新組建的第10軍實施,下轄美軍第1陸戰師、第7師、特種工兵旅、南韓軍第17團和陸戰團及其他輔助部隊,由麥克阿瑟的參謀長阿爾蒙德少將任軍長。上述部隊於8月中旬開始集結,9月初登船,9月10日~12日從日本的神戶和橫濱相繼出航。整個入侵軍由7萬登入部隊和260艘艦船組成,據估計,防守仁川的人民軍只有1000人,最多不過2500人,漢城為5000人。9月12日晚,麥克阿瑟及阿爾蒙德、惠特尼等一行7人冒雨從羽田機場飛往九州的板付,再從那裡前往第7艦隊集結地佐世保,登上兩棲作戰部隊司令多伊爾的旗艦"麥金利"號運輸艦,向大海駛去。"麥金利"號在黃海與其他艦船會合後,向仁川方向航進。
指揮仁川登入指揮仁川登入
1950年9月15日早上5點,美軍艦炮和飛機開始對仁川港外橫在"飛魚航道"上的月尾島實施猛烈炮擊和轟炸。6點30分,美軍第1陸戰師一部開始向月尾島登入,未遇到預期的激烈抵抗(守衛該島的北韓軍只有400人),很快就占領了全島。下午,當潮水重新上漲時,第1陸戰師主力在炮火支援下開始在仁川港南北兩翼突擊上岸。他們使用梯子爬上岸堤,或用坦克登入艇撞破岸堤上陸,在夜間建立起灘頭陣地。第二天,美軍未遇多大抵抗即攻占仁川市。隨後,麥克阿瑟命令登入部隊兵分兩路:一路直奔金浦機場和漢城,一路南下水原以切斷人民軍退路。同時,他還命令沃克從釜山出擊,向北進攻,以夾擊人民軍。17日晨,麥克阿瑟在仁川上岸,驅車前往前線巡視。
在以後的10餘天裡,朝鮮戰局發生了決定性變化,形勢急轉直下。21日,美軍一部在金浦東北渡過漢江後,沿開城公路進至漢城西側,另一部到達漢江南岸的水登浦,從南面威脅漢城;釜山美、韓軍突破人民軍防線。次日,美軍開始進攻漢城,遭到激烈抗擊;南線朝鮮人民軍開始後撤,沃克率軍追擊。25日,美軍一部從漢城南面渡過漢江,另一部從西側攻入漢城市區。第二天,南北對進的美軍先頭部隊在烏山附近會合,人民軍主力撤過三八線。28日,美軍終於攻占漢城,並於次日進抵三八線。至此,仁川登入戰役宣告結束。

政治

  • 力保天皇
麥克阿瑟在剛踏上日本土地時,曾想嚴懲日本、審判天皇,但當麥克阿瑟來到日本後,看到各地負隅頑抗的日軍在天皇的命令下迅速解除了武裝,他意識到“天皇是勝過20個機械化師團的力量”,萌生了利用天皇進行間接統治的想法。於是,麥克阿瑟決定不再更換天皇,而要極力維護裕仁和日本的天皇制度。
1945年9月27日,裕仁親自登門拜訪麥克阿瑟,會見結束後,麥克阿瑟立即致電杜魯門總統,建議美國政府“不能把裕仁作為戰犯逮捕”。在麥克阿瑟的積極活動下,美國政府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1945年12月初,盟軍最高司令部國際檢察局局長、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首席檢察官基南動身前往日本,在飛機即將起飛時,一封杜魯門總統的信交到他手裡,指示他不得對裕仁和皇室任何成員起訴。但在二戰中深受日本之害的盟國們提出了包括天皇在內的日本主要戰犯名單。美國政府一面遊說盟國不要起訴天皇,一面向麥克阿瑟發出秘密指示:“日本國民顯然是支持天皇制的。對天皇制的直接攻擊會削弱民主勢力而加強共產主義和軍國主義這兩種極端勢力。故此命令總司令官暗中協助擴大天皇的聲望,並促使其化神為人。”
  • 新憲法
1945年10月,當時幣原喜重郎內閣組織了一個以國務大臣松本烝治為首的憲法問題調查委員會。經過三個月的醞釀,松本烝治向內閣會議提交了一份憲法修改草案。但該草案基本承襲了原來的帝國憲法,仍維護天皇的統治大權,只不過把"天皇神聖不可侵犯"改為"天皇至尊不可侵犯"。對這一極為保守的草案,麥克阿瑟當然是不能接受的。在特尼·惠特尼的鼓動下,他決定採取"衝擊療法",於1946年2月3日下令由惠特尼領導的民政局親自擬定修改方案,並提出修改三原則:
1、天皇處於國家元首地位,皇位世襲;天皇依據憲法所行使的職能要體現國民的基本意志。
2、日本要廢止運用國家權力發動戰爭,放棄以戰爭作為解決爭端的手段;日本不擁有軍隊和交戰權。
3、廢除日本的封建制度;貴族的權利只限於尚在的一代。
根據這一指示,惠特尼領導一班人馬從2月4日起日夜奮戰,進行了一周的突擊作業,完成了新憲法草案,在經過麥克阿瑟批准後,於2月13日交給日本方面,希望日方以該草案為藍本迅速起草一份日本的方案。最後出台的憲法草案被稱為"麥克阿瑟草案",實際上是美國制度與英國制度的結合物。它把天皇降到了只是"國家象徵"的地位,確立了像美國政府那樣的三權分立體制。國會兩院將由民選產生,首相由眾院選舉,並直接對國會負責。對這樣一部體現主權在民的徹底衝擊日本國體的憲法草案,最初日本政府怎么也無法接受。日本方面終於決定接受"麥克阿瑟草案",並馬上投入了起草工作。3月7日,東京各大報在"主權在民"、"放棄戰爭"等大標題下登載了新憲法草案。從6月到10月,日本召開第90屆臨時議會對草案進行審議,在經過一些小的改動和文字推敲後獲得通過。11月3日,新憲法正式頒布,並於第二年(1947年)的5月3日起施行。
新憲法的頒布保障了日本向現代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平穩過渡,對戰後日本的復興起了重大作用。它除了在日本的國體、政體及放棄戰爭與武裝力量等方面作出重要規定外,其改革精神幾乎觸及到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建立地方議會、地方自治政府和地方警察機構,實行地方自治制度,從而改變了過去那種中央集權的領導體制;實行國家公務員制度,國民有權選舉和罷免公務員,從而改變了過去那種帶有濃厚軍事封建色彩的官吏制度,等等。更可貴的是,它最大限度地吸收了各國憲法中有關保障國民權利的條款,並結合日本的實際加以充實和擴大,成為資本主義國家憲法中關於國民權利規定最詳細的一部憲法。當然,這部憲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麥克阿瑟強加於日本的,然而在當時的情況下,麥克阿瑟這樣做無疑是正確的、進步的、無可非議的。他在回憶錄中對他的這一傑作相當得意,說該憲法“是歷史上最自由的憲法”,甚至認為"這部憲法也許是占領當局唯一最重要的成就,因為它給日本人民帶來了他們前所未有的自由與權利"。

經濟

  • 土地改革
二戰前日本的土地制度是寄生地主制,約有一半耕地集中在少數靠收取高額地租過活的地主手中。這種制度一方面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在農村中的發展,造成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民生活極為困苦;另一方面又嚴重加劇了農村中的階級矛盾,引起農民的普遍不滿和反抗,租佃糾紛比比皆是,攪得社會動盪不安。麥克阿瑟從進占日本之初,即確定了解放農民的方針,並就此向日本政府發出過指令。幣原內閣曾於1945年12月提出一項農地改革方案,但該方案所制訂的改革措施極不徹底,對這樣一個方案,占領當局及盟國方面顯然不能接受。1946年5、6月問,對日理事會的蘇聯和英國代表先後提出各自的改革方案。在此基礎上,麥克阿瑟於6月向日本政府提出自己的土改方案。該方案規定,由國家徵購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土地,然後以分期付款方式轉賣給佃農;在村地主保有的土地為1 町步(約合0.4英畝),超過部分也由國家收購;每一農戶的自耕地不超過3町步;殘存出租地的地租改以貨幣支付。這場徹底的革命性改革,堪稱戰後日本最成功的改革。至1950年,共有約500萬英畝的土地被徵購,475萬餘戶佃農(相當於農戶總數的75%)買到了土地,85%以上的可耕地轉到自耕農手中。這樣,日本農村中的階級關係通過改革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在地主階層被完全消滅了,純粹的佃農僅占600萬農戶的5%。租佃關係已不再是農村中的基本生產關係,而代之以自耕農為主的小農經濟體制。麥克阿瑟稱他的土改是"占領當局所取得的最有深遠意義的成就之一"。
日本戰後的土地改革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它徹底完成了清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歷史使命,打破了使日本農民處於奴隸化地位的經濟桎梏,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為日本農業的發展開闢了真正解放的道路,為日本經濟的重建確立了新的基礎。土改後,日本的農業生產很快恢復到戰前水平,到1960年農產量增長了60%。
  • 改革壟斷國企
盟軍總部根據麥克阿瑟的改革構想發布了一系列有關民主化的具體指令,其中包括解散財閥和解放農民等重要內容。一直以來,日本約80%的工業和金融財富控制在像三菱、三井、住友、安田這樣的大財閥手中。麥克阿瑟及其總部人員認為,這些大壟斷公司是30年代一切罪惡之源,是專制主義、軍國主義的化身。它們利用戰爭牟取暴利,左右國家政治和國民生活。要使日本非軍事化,就必須解散財閥。但這項措施起初卻遭到日本方面的抵制。日外相吉田茂在10月19日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稱,日本的經濟機構是由這些財閥建立起來的,日本國家的繁榮也是這些財閥帶來的,沒有財閥日本的經濟就不能運行。由於日方所持的這種消極立場,此項工作遲遲未能展開。直到1946年4月,在占領當局的逼迫下,日本政府才成立"持股公司整理委員會",開始對主要財閥的財產進行調查和核算。根據調查結果,日本政府分批公布了持股公司名單。同時,占領當局也公布了財閥家族名單,並規定財閥必須交出所控制的股票,其家族成員一律退出財界,免去其在公司中的職務。但這項工作可謂雷聲大、雨點小。面對日本經濟的緩慢復甦和日本政府的消極立場,美國人逐漸改變了原來的強硬態度。最後,實際上被解散的財閥和公司與原定的數字相差甚遠。1951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解散財閥的工作結束。此後,許多相關的法令也相繼被廢止。這項工作雖然進行得虎頭蛇尾,但通過限制財閥的經濟活動,達到了改變其原有功能與結構、削弱其原有權勢的目的。
  • 財政與金融
麥克阿瑟對曾充當軍國主義侵略戰爭工具的日本銀行體制、財政體制和稅收制度等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建立起一系列使經濟正常而健康運轉的配套設施。他把日本銀行變成不受各種勢力所左右的自主性中央金融機構,把財政大權完全置於國會和國民監督之下,並確立起以直接稅為主、間接稅為輔的新稅制。

教育

麥克阿瑟在占領日本之初即提出廢除軍國主義教育,實行學校教育自由化,採取以培養民主國家國民為宗旨的進步的教育制度,以改變日本人的性格與志趣,造就嚮往自由與和平、具有獨立人格的新一代人。從1945年10月起,他發布了改革日本教育的一系列指令,內容涉及學校管理、教員任免、課程設定及教學內容等方面。1946年1月,他要求華盛頓方面派教育使團來日本,以向盟軍總部提出有關今後日本教育改革的具體方針和措施。該使團於3月到達日本後,對日本教育的歷史與現狀進行了考察,於月底向麥克阿瑟提交了一份報告書。該報告書指出,日本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尊重人權和機會均等,培養具有多樣性、自發性和創造性的人。為此,它提出要大幅度削減文部省的行政管理權,由監督行政改為指導行政;設立地方教育委員會,以實行徹底的地方教育分權化;推行"六、三、三、四"制的新學制,把原來的六年義務教育改為九年;實行單軌制教育,使人人都有上大學的權利。
1946年4月,麥克阿瑟批准並公布了該方案,並責令日本政府於第二年正式實行新體制。根據這一指示,參照美國使團的報告書,日本政府於1947年3月頒布新教育法。新教育法的施行,徹底廢除了戰前地主資產階級性的、極端民族主義的、天皇至上的教育敕語思想體系,樹立了以美國為樣板的、現代資產階級性的、以尊重個人價值和尊嚴為前提的、旨在培養充滿獨立自主精神的和平愛好者與社會建設者的自由教育思想體系。日本學生第一次享受到以開發智力為主要目的的教育,它完全改變了日本青少年的性格與志趣。

文化

  • 打擊神教
神道教系從日本原始宗教發展而來,最初以祖先崇拜為主要內容,信仰多神。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利用該教煽動民族主義狂熱情緒,鼓吹以日本為中心,建立以神道教為統治思想的"大東亞新秩序",並宣稱每個臣民一生中的最高目標就是為天皇效忠至死,死後便可以成神。
為了剷除日本軍國主義的這一思想根基,盟軍總部於12月15日下令禁止日本政府對國家神道的保護、支持和資助,並希望天皇自己出面聲明他不是神。1946年1月1日,天皇以新年詔書方式發表"人間宣言",同一天,麥克阿瑟也發表新年致辭,對天皇的"凡人宣言"表示歡迎,指出它將對日本國民的民主化發揮指導作用,同時明:"軍國主義、封建主義禁錮人們身心的枷鎖已被解除,思想控制和教育的濫用已不復存在。現在人人都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的權利而不受無理的壓抑了。"很快,一切有關神道教的宣傳品、標誌物、紀念碑和節日等都被禁止或拆除。
麥克阿瑟之滅神道教,目的是要徹底給日本人換腦子,用西方的基督教來填補這一空白。他一有機會就請求那些前來訪問的基督教牧師留在日本,並對他們說:“最好能把更多的傳道士帶到這裡來,那樣,我們就能把更多的占領軍送回國內去。”
  • 保留靖國神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麥克阿瑟作為盟軍最高司令官開始改造日本。他一到任就下令解除日本武裝,逮捕戰犯。隨後,美國公布了“戰後初期對日政策”,表明美軍將在日本實施宗教信仰自由,並禁止日本人打著宗教的旗號,搞極端國家主義和軍國主義組織及運動,矛頭直指靖國神社。緊接著,美國國務院也公開宣布了廢止日本國家神道,全面壓制軍國主義、極端國家主義的方針。美國政府、宗教界等就靖國神社的處置問題提出了各種方案。一些美軍將領,尤其是盟軍總司令部對敵諜報部的軍官們,強烈建議麥克阿瑟放一把大火燒毀靖國神社,從精神上徹底解除日本的武裝。這個建議打動了麥克阿瑟,很快,100名美國大兵開進了靖國神社。
美軍的行動讓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陷入了極度驚慌,1945年11月26日,靖國神社權宮司(負責人)橫井親自拜訪盟軍總司令部宗教科科長巴斯,提出了靖國神社由國家神社變為宗教廟宇的方案。為誘使盟軍總司令部接受該方案,橫井甚至提出,可以考慮將靖國神社一帶變成以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娛樂一條街,設立劇嘗音樂廳、美術館等。此外,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還煽動由戰爭遺孤組成遺族會向盟軍總司令部遞交請願書,希望盟軍總司令部保留靖國神社。橫井的障眼法最終騙過了巴斯,巴斯對橫井的方案大加讚賞,並提交給了麥克阿瑟。
1945年12月15日,盟軍總司令部發布了麥克阿瑟第448號指令,即所謂的“神道指令”,宣布廢止國家神道,實行政教分離。但這道命令卻同意靖國神社脫離國家管理成為宗教法人,並與其他宗教團體享受同等待遇,靖國神社終於逃過了滅頂之災。1946年4月,靖國神社接到盟軍總司令部的新通告,禁止天皇參拜靖國神社。接著,在中國、蘇聯等國的強烈要求下,美軍用水泥將靖國神社內紀念日軍侵略戰爭的13米高的大石燈籠抹平。11月,盟軍總司令部又發布了關於靖國神社的新指令,指出靖國神社是軍國主義神社,不承認將國有土地轉讓給神社,靖國神社存在的合法性再次遭到了質疑。1951年9月,盟軍總司令部批准了土地轉讓事宜,靖國神社最終得以苟延殘喘。此時的靖國神社雖已降為一般性的宗教團體,但神社中供奉的戰爭亡靈的靈位並沒有撤除。
當年美軍為何沒有燒毀靖國神社,幾十年後,一份盟軍總司令部的解密檔案揭開了謎底。這份名為“關於靖國神社的將來的見解”的檔案赫然寫道:“應該保留靖國神社,廢止恐怕反而會增加事端。”檔案指出了沒有廢止靖國神社的理由———美國人擔心這不利於美國對日本的占領。正如巴斯後來在接受日本NHK電視台採訪時回憶說:“繼續制裁日本,不是我們的願望,那時的日本,正按照我們的期望在行動。”

其他

  • 西點軍校改革
1919年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西點軍校校長時,一些委員會成員公開表示他們的不滿。他們反對麥克阿瑟和他極力主張的改革。由於無法進行徹底的改革,麥克阿瑟決定進行廣泛的、循序漸進的改革。《內戰研究》課被取消,代之以《世界戰爭研究》。內燃機引擎首次進入了課堂。計算尺的使用終於得到了認可。地形學的課時減少,法語課增加,開辦歷史系。麥克阿瑟還使委員會同意開設一門綜合研究政府和經濟的新課。
學校教官幾乎全部來自學院近期的畢業生,麥克阿瑟要求每名教官每年至少在非軍事大學或學院待一個月,學習現代教學方法。麥克阿瑟決心加強西點軍校與學院外世界的聯繫。現在每個學員都要閱讀一份日報,作為英語課的一部分。學員還從50美元的月薪中得到5美元的現金自由支配。以前的學員在校期間不能持有現金的。而且,高年級學員還有假日,可以偶爾在紐約待上幾日。為了提高他們自我表達的能力,學員必須寫詩。所有的學員都必須學會跳華爾茲和兩步舞。員工的妻子和女兒做女舞伴,麥克阿瑟還雇了一名專業舞蹈教練。麥克阿瑟還取消了大型的社交活動—夏令營。其中有很多禮儀,各式服裝,白假髮,白手套,晚間舞會和大量的鼓笛樂。他把這一切都取消了,並且下令把夏令營的營址夷為平地。
西點學校的反欺辱委員會新規定,嚴禁危險的作法只要方式含蓄一點,輕微的欺辱仍然是允許的。新準則被採納,並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實施。但麥克阿瑟仍不滿意。委員會做得不夠徹底。勸說無法實現他的目的,他便關閉了野獸營。戰術教官全權負責新兵的頭3周訓練。麥克阿瑟決定仿效第一屆年級委員會,讓學員成立一個榮譽委員會,正式肯定並實施現存的榮譽準則。這一準則禁止撒謊、欺騙和偷盜,它都是由戰術教官來執行。麥克阿瑟堅定地把它交給了每班最出色的學員手中。他和學員指揮官羅伯特·丹福德還著手處理紀律管不到的繁瑣小事,他們消除了大部分這類事。
麥克阿瑟建設計畫的一部分是要修建一座能容納5萬人的橄欖球體育館但他的計畫未被批准。麥克阿瑟出任校長時,學校只參加3項運動的比賽;橄欖球、棒球和籃球。他的想法是把比賽性運動的項目擴大到17項,要求每名學員至少參加一項。到1922年“校內運動會”這個項目已完全建立起來了。
  • 糧食
1946年,日本面臨著嚴重的糧食危機,人們抗議示威。從5月1日勞動節起,在全國範圍內要求供應糧食的示威運動不斷高漲。5月12日,東京要米大會的遊行隊伍湧進皇宮,向天皇上書。5月19日,東京25萬民眾在皇宮前廣場舉行"糧食五一節"集會。第二天,麥克阿瑟發表聲明。
與此同時,麥克阿瑟向華盛頓方面要求調運太平洋地區美軍的庫存糧到日本。從5月底起,糧食源源不斷地運到日本。至9月份,這些糧食幾乎占了日本居民全部配給量的80%以上,使日本度過了艱難的糧食危機期。

親屬成員

人物關係中文名英文名
父親
小阿瑟·麥克阿瑟
Arthur MacArthur Jr.
母親
瑪麗·平克妮·哈迪
Mary Pinkney Hardy
前妻
露易絲·克倫威爾·布魯克斯
Louise Cromwell Brooks
妻子
吉恩·瑪麗·費爾克洛思·麥克阿瑟
Jean Marie Faircloth MacArthur
大哥
阿瑟·麥克阿瑟三世
Arthur MacArthur III
二哥
馬爾科姆·麥克阿瑟
Malcolm MacArthur
兒子
阿瑟·麥克阿瑟四世
Arthur MacArthur IV
來源:
1950年,麥克阿瑟的妻子和兒子以及麥克阿瑟到菲律賓訪問1950年,麥克阿瑟的妻子和兒子以及麥克阿瑟到菲律賓訪問

人物評價

總評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是美國歷史上傑出的,也是最有爭議的將領,他所受到的讚譽和非議都超過了其他美國將領。他的確是一個個性極其複雜而豐富多彩的人,很難用一個固定的框框去套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耀眼的19顆星中,他既不像艾森豪那樣和顏悅色、平易近人、討人喜歡,也不像巴頓那樣個性鮮明、魯莽率直、熱情豪放,更不像馬歇爾那樣寬宏大度、虛懷若谷、公正無私。他是一片五彩雲,集赤青黃白黑於一身;他是一杯五味酒,融酸甜苦辣鹹於一體。
如果說麥克阿瑟在戰場上是位叱吒風雲的軍事統帥,那么他在政壇上則是位雷厲風行的改革大師,儘管羅斯福曾說他不是一個好的政治家,儘管他三次競選總統皆告慘敗。研究他的人大都認為,他留給後人的最大業績,是他成功地使日本從封建軍國主義走向現代民主主義。在占領日本期間,他把天皇的權威轉到自己手中,使用專制獨裁的手段使日本永遠擺脫封建專制獨裁。在這一點上,麥克阿瑟算得上一位高瞻遠矚的英雄,他把資產階級民主強加於日本人,從而造就了戰後的新日本。當然,作為一個保守甚至反動的資產階級衛道士,他也成功地鎮壓了日本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民眾運動,致力於把日本建成"反共堤壩"。
縱觀麥克阿瑟的一生,他的確取得過最輝煌的成就,贏得過最耀眼的榮譽。這些榮譽他當之無愧,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他本來優良的品質漸漸溶進狂妄自大、唯我獨尊、好出風頭、愛慕虛榮、喜歡頌揚的毛病。這些毛病帶給他的倔強個性又常常使他的一些計畫和構想得以強行通過並獲得極大成功,這反過來更使他堅信自己的判斷力和正確性,更加重了那些毛病,以致最後發展到公然抗上的地步。如此看來,正是他的高傲自負成就了他的軍事奇蹟,也正是他的高傲自負斷送了他的軍事生涯。

名人評價

理察·尼克森:①“麥克阿瑟的整個一生,包括他天不怕、地不怕,有時甚至近乎蠻幹的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為了力爭無愧於他的先父小阿瑟·麥克阿瑟將軍。” ②“在現代政治史上還沒有一個人物能像麥克阿瑟那樣被稱作法典制訂者。他幾乎成了一個半神話式的人物--在政治上高瞻遠矚,能夠按照理想的模式獨力改造一個社會。”③“麥克阿瑟是歷史上最進步的占領軍司令之一,而且是其中少數政績卓著者之一。”
麥克阿瑟畫像麥克阿瑟畫像
吉田茂:“麥克阿瑟將軍為我國利益所做的貢獻是歷史上的一個奇蹟。是他把我國從投降後的混亂凋敝的境地中拯救了出來,並把它引上了恢復和重建的道路,是他使民主精神在我國社會的各個方面牢牢紮根。”
約翰·約瑟夫·潘興:“對麥克阿瑟參謀長,我只有讚揚。他完全懂得為國防發展一支統一戰鬥部隊的需要。他主張進步,但並不激進。他勇於向上級發表他的正確意見這一點是令人欽佩的。由於他的參謀部處事英明,他贏得了陸軍和全國的完全信任。”
小威廉·弗雷德里克·哈爾西:我很少見到給我印象這么深刻、這么強烈,而且這么討人喜歡的人。他的頭髮烏黑髮亮,目光敏銳有神,儀態端莊穩重。即使他身著文職服裝,也能立即認出他是軍人。他在闡述觀點時所具有的遣辭能力無人能比。

人物爭議

包庇戰犯
日本與德國同是發起法西斯侵略戰爭的國家,戰後德國歷屆政府都對當年希特勒的罪行表示懺悔,並且堅決禁止、取締新法西斯主義活動。德國政府這種明確立場,使其與當年被侵略的國家得以盡釋前嫌,和平相處。而日本則相反,投降後的日本由美國實行單獨占領,而不是像德國那樣由蘇、美、英、法四大盟國分區實行軍事占領,盟國管制委員會行使德政府職能,納粹制度徹底被剷除。對日本敗降的處置,主要是由美國政府控制下完成的,實際上是在麥克阿瑟一手壟斷下進行的。“冷戰”開始後,美國在對日本的占領和管制過程中,採取兩面政策,在打擊限制的同時,又部分保護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為有朝一日日本為美國的附庸工具埋下了“伏筆”。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的判決,可以說是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戰爭罪行的最輕微的部分清算,既不完全,又不徹底。1948年12月23日,東條英機等7名甲級日本戰犯執行絞刑,荒木貞夫橋本欣五郎等16名被告,包括天皇的顧問木戶幸一被判無期徒刑。被盟國起訴的日本各類戰犯約5700餘人,被判刑者約4300人,其中920人被處死刑。在獄中的絕大多數日本戰犯先後被麥克阿瑟赦免釋放了。
麥克阿瑟與昭和天皇的會面麥克阿瑟與昭和天皇的會面
1948年12月24日即對7名甲級戰犯執行絞刑的次日,麥克阿瑟總部宣布,釋放仍在巢鴨監獄中的岸信介等19名甲級戰犯嫌疑犯。1949年1月26日,蔣中正國民黨釋放了以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岡村寧次為首的260多名在押戰犯,並將他們送回日本。1949年10月19日,又宣布對乙、丙級戰犯結束審判,不再逮捕、搜查戰犯嫌疑犯。1950年3月7日,悍然頒布“第五號指令”,規定所有根據判決書仍在日本服刑的戰犯都可以刑滿前按所謂“宣誓釋放制度”予以釋放,這實際上完全破壞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判決。不予起訴。1950年11月21日,麥克阿瑟又非法釋放判刑已太輕而且刑期未滿的重光葵,他不久就當上了外務大臣和副首相,荒木貞夫、田俊六等也被釋放,賀屋興宣甚至重新回到政界。到1958年4月7日,所有日本戰犯未服滿刑期都最後得到了赦免。從1950年10月到1952年8月,在美國的支持下,吉田茂政府先後為18萬左右的軍國主義分子解除“整肅”,重返政壇,竊據要職。這些人不僅自己堅持軍國主義思想,而且還對日本社會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岸信介等一大批日本戰犯的赦免,並重新走上政壇,為重演過去的歷史埋下了禍根。

影視形象

作品名稱作品年份飾演麥克阿瑟的演員圖片
1955
代頓·盧米斯
麥克阿瑟影視形象
碰撞過程:杜魯門vs麥克阿瑟
1976
1977
仁川
1981
再見國王
1989
約翰·貝內特·派瑞
1995
傑姆斯·B·錫克金
1995
丹尼爾·馮·巴根
太陽
2005
羅伯特·道森
2006
2013
201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