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朗鎮

道朗鎮

道朗鎮位於區境西部,北依濟南市長清區,南臨夏張鎮,東接天平店鄉,西與肥城市潮泉鎮接壤。面積1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7666.35畝。鎮機關駐道朗村,距泰城15公里。泰肥公路、泰肥一級公路、泰肥鐵路橫貫全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道朗鎮
  • 政府駐地:道朗村
  • 面積:105平方公里
  • 人口:42744
  • 耕地面積:57666.35畝
建置區劃,人口數據,自然環境,區位優勢,礦產資源,農業發展,糧食生產,畜牧生產,漁業生產,林業生產,特色產品,旅遊資源,著名人物,

建置區劃

相傳道朗隋建村。因歷史上有大道從中穿過,故名道廊,後衍為道朗。鎮境,1912年屬親賢區。1928年屬第二區。1937年屬黃山區。1949年屬第十三區。1957年劃分成3個鄉。1958年組建道朗公社。1984年改為道朗辦事處。1985年建鄉。1994年改置鎮。鎮以機關駐地村得名。1999年,全鎮轄道朗、玄莊、大王、耿莊、豐山、北張、康莊、北大圈、魚東、魚中、魚西、朱康、下窪、城子寨、西孫、西張、邊縣、大胡、白樓、三合、西山、李馬溝、薛峪、朱峪子、大馬、龐伍、池子崖、黑水灣、板大山、起駕店、法嶺、田峪、南大圈、邱莊、玄黃、周莊、大坦地、李莊、王堂、蓮花池、榴石、東孫、房莊、合順、東西門、李馬、夏莊、朱窪、朱莊、里峪、八樓、高莊、二起樓、拉馬窪、搬倒井、饃饃山56個行政村,112個自然村。
道朗鎮地圖道朗鎮地圖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42744

21371

21373
家庭戶戶數
13546
家庭戶總人口(總)
42375
家庭戶男
21120
家庭戶女
21255
0-14歲(總)
7695
0-14歲男
3971
0-14歲女
3724
15-64歲(總)
30765
15-64歲男
15571
15-64歲女
15194
65歲及以上(總)
4284
65歲及以上男
1829
65歲及以上女
2455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41338

自然環境

道朗鎮屬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燥風沙多,夏季炎熱雨集中,秋高氣爽溫差大,冬季寒冷少雨雪。氣溫年均值13℃,最高氣溫40.7℃,最低氣溫-22.4℃。年平均降雨量616.08毫米。全鎮南北最大縱距13.3公里,東西橫距13.65公里,總面積10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47.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45.1%,丘陵31.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0.1%,平原2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4.8%。最高山寨三官寨海拔629米,老鴰尖610米。境內西南部偏西地質屬石灰岩構成,占總面積的14.6%,北部東部偏南部地質屬火成岩(沙石)構成,占總面積的6.7%。
道朗鎮道朗鎮

區位優勢

西部、北部礦產、林果資源豐富,富藏花崗岩、石灰石等12種礦產資源,盛產水泥、石子等建材產品,素有“建材之鄉”的美譽。全鎮主要盛產蘋果、板栗、核桃、石榴等乾鮮雜果,年產各類乾鮮雜果4萬噸。境內有白馬寺、黃山寺、黃巢寨、魁星閣等多處風景名勝,旅遊資源豐富。
道朗鎮道朗鎮
鎮黨委、政府堅持工業立鎮、工業強鎮思想,大力發展機械製造加工業,泰山水泥廠是山東省水泥行業明星企業,屬省免檢企業。2004全鎮國內生產總值47525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638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6670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1188萬元。固定資產投資33672萬元,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13300萬元。小城鎮建設快速發展,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文化娛樂餐飲等服務業發達,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礦產資源

道朗鎮礦產資源,開發價值大。境內已探明12種礦產資源,北部沙石山區富藏花崗石、鉀、長石、重晶石、蛭石等,其中花崗石具有儲量大,易開發,質地堅硬,色澤光亮,花紋清晰的特點。南部青石山區富藏石灰石,全鎮現有磕石機70多部,石灰窯10餘處。道朗鎮是全區乃至全市礦產資源豐富的鄉鎮之一。全鎮共有礦產資源30餘種,而且地質分布相對比較集中,儲量大,埋藏淺,品位高,利於綜合開發和規模開發。最具代表性和儲量最大、最廣泛的是建築用石灰岩和花崗岩。
道朗鎮道朗鎮
石灰石資源
主要分布在我鎮西南部,西與肥城為鄰,南到夏張地界,東至道夏路,北到泰肥公路,總露出面積35平方公里,地質儲量10億立方米以上,富礦集中地處於黑虎山——蟠龍山一線。石灰石資源主要加工產品是水泥、石子、石灰和成型石材等。
花崗岩資源
全鎮花崗岩資源儲量豐富,數量大,品種多,質量好,現有普通建築石料型,又有可雕刻和飾面用花崗石材。主要品種有:泰山紅、泰山花、泰山綠、泰山黑,總可采量可達1000萬立方米以上。
玉石礦產資源
全鎮玉石礦產資源儲量豐富,數量大,品種多,質量好
其它礦產資源
全鎮可開發的其他資源有:鉀長石、重晶石、石棉礦、蛇紋石蛭石、石英水晶等。

農業發展

糧食生產

主要農作物分布產量和農業區劃
(1)道朗鎮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林果及各種雜糧。小麥、玉米主要集中於沿路泰肥兩側;地瓜、花生主要種植於南、北部山區;林果主要產於北部山區;各種雜糧分布較廣。
(2)農作物產量:小麥3147噸;玉米8530噸;地瓜10341噸;花生1697噸;棉花52噸;雜糧192噸。(3)農作物區劃:以道朗鎮駐地為中心,沿泰肥路兩側,主要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北部山區以地瓜、花生、林果為主;南部以地瓜、花生、乾果、各種雜糧為主。
特色產品有蘋果、核桃板栗山楂等,其中蘋果種植面積1.5萬畝,年產量達到2000萬公斤,板栗5000畝,核桃1000畝,山楂1000畝,產量分別為125萬公斤、20萬公斤、20萬公斤、150萬公斤,2004年全鎮工農總產值7.8億元,其中農業產值1.9億元。
道朗鎮道朗鎮

畜牧生產

實施龍頭帶動大力發展北大畜牧業。在原畜牧業發展的基礎上,引進亞奧特奶牛飼養基地和671奶牛飼養場,兩處規模養牛場,奶牛飼養總量達到1045頭,日產奶量達到4180噸,年實現產值710.6萬元;500頭以上的養豬場達到1處,300頭以上的養豬場達到7處,全鎮豬、牛、羊年出欄量分別達到4.2萬頭、0.28萬頭、5.3萬頭,每年產生經濟效益3890萬元;禽類飼養場共有38處,其中5000隻以上飼養規模的養殖場達到12處,3000隻以上的養殖場達到17處,每年向市場提供禽類產品1200噸,創經濟效益840萬元。

漁業生產

全鎮共有大小水庫塘壩173座,其中水域面積較大的是龍門口水庫、五一水庫、房莊水庫,屬於小(一)型水庫,水域總占地面積471.24公頃,占到總面積的3.6%,放養的魚類主要有鯉魚、鰱魚、草魚、鯽魚,另外還在部分水域實行了網箱養殖,野生稀有魚類有黑赤磷魚、皇谷魚等,肉類品質好,營養豐富。全鎮年生產各種魚類150餘噸,總產值120餘萬元。
道朗鎮道朗鎮

林業生產

道朗鎮發揮山區鄉鎮宜於林業生產的特點,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品,不斷擴大幹鮮果品和特色產品種植面積,使各類乾鮮果總產量達到700萬公斤;側重抓好荒山綠化,每年植樹11萬株,新增綠化面積1140畝,到全鎮植被覆蓋率達到31%。鎮內主要林木品種有:松柏、刺槐、青楊等樹種,除綠化樹種、景觀樹種外,用材林每年生產各類木材1000立方米,產生經濟效益70萬元。經過引進新的苗木品種,全鎮已建立起,優質苗木繁育基地1處,100畝,每年向市場提供各類品種苗木100萬株。

特色產品

黃山香椿芽、里峪明栗、金帥蘋果、薄皮核桃、大金星山楂。黃山香椿芽主要分布在道朗鎮西北部山區,屬里峪較豐富,全鎮共有200畝,年產100噸。
道朗鎮道朗鎮
里峪明栗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部山區,總計8000畝,年產1400噸。
金帥蘋果主要分布在道朗鎮北部山區,共有4000畝,年產1.1萬噸。
薄皮核桃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部山區,共有1000畝,年產200噸。
大金星山楂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區,共有1800畝,年產3600噸。
岱玉牌紅星蘋果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區,共有6000畝,年產2.1萬噸

旅遊資源

道朗境內山清水秀,文物古蹟眾多。寺廟有白馬寺、龍居寺、魁星閣、黃山寺、五龍山五聖堂等。名勝有:龍門湖、神龍大峽谷、魚池古街、黃巢寨、齊長城、泰西原始部落等。 神龍大峽谷位於道朗鎮東北端的東西門之間。呈南北走向,總長1000餘米,谷深160多米,形如騰轉巨龍,故而得名。峽谷形成於太古時期,距今已數億年。谷內流水潺潺,楊柳依依,鳥語花香。峽谷兩側層巒疊嶂,奇石眾多,著名的有龍鳳呈祥石、望夫印石、沉香石、情人石、福字石、聽濤石、將軍石、孫猴盼師石、禹王枕石凳等。稱為江北第一石林。
白馬寺位於道朗鎮北。據《重修泰安縣誌》載:“白馬寺在三綰山前西片,明弘治間敕建,頗有岩壑之勝。”傳說寺後有巨石狀若白馬,故以名寺。寺舊有大殿3間及東西廂房,奉彌勒等佛。現寺已廢,遺址猶存清及民國碑記多方及黃楝、菩提等眾多古樹。現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門口遺址位於道朗鎮龍門水庫附近。為新石器—春秋時期文化遺址,1960年2月發現,遺址面積35000平方米,文化堆積約3米。遺址中發現窯坑一處,出土文物有大汶口文化紅陶鼎足。商代晚期至周代的鬲足、豆碟片、器物口沿以及漢代陶盤、盒殘片等。現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鵓鴿崖位於道朗鎮龍山北側、龍爪山南面,為一縱身約400米,東西長約500米,寬約200米的葫蘆峪。峪兩側峭壁陡峻,常有野鴿巢棲,故又名鵓鴿崖。在石崖下面高約10米處探出一懸崖,上建一小院,由南屋5間、西屋3間,屋後石崖離地20多米處,有兩個大石洞,分上下兩層。1938年1月1日凌晨,張北華、崔子明等發動夏張抗日武裝起義,總部即設於此處,鵓鴿崖成為泰山一帶抗日鬥爭重要陣地。
刀山口位於道朗鎮和肥城市潮泉鎮交界處。因山脊上有一高約4米、寬約2米的石柱,上寬下窄,狀如短刀,故得名刀山。山上植被蔥鬱,奇石遍布,古洞眾多,石有斧子石、王爺石、豆腐石等,其狀惟妙惟肖;洞有三間石屋、太陽洞等,內敞外狹,幽深南測。與刀山東西相望為穆英台,相傳為宋將穆桂英演兵處,至今尚存有營壘遺址。
黃巢寨位於道朗鎮西北5公里,與肥城、長清接壤。山勢高峻,易守難攻。相傳唐末黃巢起義時,曾據守此山,故得名黃巢寨。山寨中今存元帥府、旗桿孔、屯兵房、大石臼、點將台、跑馬場等眾多古蹟。山崖建有螭首摩崖一方,僅成框線,未刻文字,俗呼為“無字碑”,相傳為黃巢所制。附近還有仙桃石、鷹鴿嘴、仰天龜、國畫崖、熊貓石、仙人盆、紅石崖等奇峰怪石,各具風采。
文昌魁星閣位於道朗鎮朱家峪子南尖山山頂上(俗稱魁元山)。據碑石記載:閣創修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塔高6層,磚石結構,呈六棱形。“文革”中毀。今僅存閣的底座及殘碑多塊。
魚池古街位於道朗鎮魚池村。古街長約1.5公里,寬約5.5米,街形如“非”字,街南側有3個戲樓,北側有3座古廟(東為奶奶廟、中為關帝廟、西為三官廟),街南邊一座“大王廟”。一街三戲樓、三座廟全省罕見。村中崔家大院保存完整。據古街西首所立“創置道路”碑載:街道創修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是舊時泰安通往肥城的必經之路,歷史上曾繁盛一時,沿街廟宇、學堂、店鋪、牌坊、宅第鱗次櫛比,室宇軒朗,道路開闊。1939年八路軍伏擊日軍的魚池之戰便發生於此。
黃山寺又名雲台寺,位於道朗鎮西北黃巢寨山東麓。《岱覽》中記載:“(黃山)古有延慶院,宋海定禪師重建,元明皆重修葺。額亦曰云台寺。”寺坐東面西,原有大雄寶殿及東西廄房,殿宇壯麗,甲於一方。附近有洗耳、潮趵等泉,環於寺側。1973年因修建油庫,寺院拆毀殆盡。今遺址尚存“水流雲在”摩崖及歷代寺僧墓塔多座。
龍居寺又名龍駒寺,位於道朗鎮合順村西南山坡上。《岱覽》中記載:“(三綰山下)有龍駒寺,明時重建,寺前古木參天。有泉曰甘露,東流入泮。”寺倚三綰山而建,坐西面東,原有正殿、廊房多間。寺內舊有古銀杏樹,樹身內又生八麻子樹,為著名的“樹生樹”奇觀。今寺、樹俱毀,遺址尚存明清重修碑記多方。寺外溪澗上有摩崖一方,題曰:“雲溪”。
道朗鎮道朗鎮

著名人物

王彥章(約863~924年),字子明,泰安市道朗人,五代梁太祖朱溫時曾任水軍大都督,官至招討使。少為軍卒,驍勇有力,曾率兵卒不足千人,破敵於南城。後兵敗被俘,拒降被殺。其後代曾在道朗立廟奉祀。
王度(約1614~1698),字平子,泰安道朗人,清順治三年(1646年)進士,官至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王度所創“陽春班”是今萊蕪梆子起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