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老師不告訴你的道德聖典

道德經:老師不告訴你的道德聖典

《道德經:老師不告訴你的道德聖典》是2015年中國財富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姜正成。

基本介紹

  • 書名:道德經:老師不告訴你的道德聖典
  • 作者:姜正成
  • ISBN:9787504756275
  • 頁數:268
  • 出版社:中國財富出版社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1
  • 字數:2820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道德經》,亦稱《老子》,約計五千餘言,分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作者是春秋晚期一位大思想家,名叫李耳,也稱老聃。
全書內容豐富,思想深邃,文筆優美,是老子告全人類書,是對歷史和現實生活“成敗存亡禍福”現象的哲學概括和理論總結,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奪目、光彩耀人且持久永恆的明珠。本書在此基礎上進行詳細解讀,儘量將老祖宗所傳承的浩瀚之思想文化發揚光大。

圖書目錄

目錄
上篇《道德經》智慧直播
第一章上善若水,寵辱若驚
老子認為,宇宙間的事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的,經常變化的,宇宙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道”的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這是早已存在的一個問題,自古及今,它引起許多學者的濃厚興趣。無論學術界在“道”的屬性方面的爭論多么激烈,學者們都一致認為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其哲學上的顯著特徵。
一、道可道,非恆道
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三、不尚賢
四、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五、天地不仁
六、穀神不死
七、天長地久
八、上善若水
九、持而盈之
十、載營魄抱一
十一、三十輻共一轂
十二、五色令人目盲
十三、寵辱若驚
第二章以道佐人,善為道者
老子描述了“道”的虛無縹緲,不可感知,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然而又是確實存在的,是所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道”有其自身的變化運動規律,掌握這種規律,便是了解具體事物的根本。“道”的普遍規律自古以來就支配著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要認識和把握現實存在的個別事物,就必須把握“道”的運動規律,認識“道”的普遍原理。
十四、視之不見
十五、古之善為道者
十六、致虛極
十七、太上,不知有之
十八、大道廢,有仁義
十九、絕聖棄智
二十、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二十一、孔德之容
二十二、曲則全
二十三、希言自然
二十四、企者不立
二十五、有物混成
二十六、重為輕根
二十七、善行,無轍跡
二十八、知其雄
二十九、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三十、以道佐人主者
第三章物極必反,盛極而衰
張松如說,老子的所謂“道”,只是由思維形式表述的一些東西,並不直接適用於對待客觀現實的事物和現象。但“道”又是永恆的,即如“無名之朴”,是極幽微的,而且還適用於新舊轉化運動的客觀規律。在整個“大、逝、遠、反”的進程中,它的存在是既具有形式和現象,又具有內容和本質屬性。
三十一、夫兵者,不祥之器
三十二、道常無名
三十三、知人者智
三十四、大道泛兮
三十五、執大象
三十六、將欲歙之
第四章上德不德,大成若缺
“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世間的體現,“道”是客觀規律,而“德”是指人類認識並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們把“道”運用於人類社會產生的功能,就是“德”。“失道而後德”,這是在無為的類型內部說的,失道則淪為下德,那就與上仁相差無幾了。“失德而後仁”,這是指離開了“無為”的類型才有了仁。仁已經是“有為”“為之”了,所以“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就是在“有為”範圍內所顯示出來的不同層次。
三十七、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三十八、上德不德
三十九、昔之得一者
四十、反者道之動
四十一、上士聞道
四十二、道生一
四十三、天下之至柔
四十四、名與身孰親
四十五、大成若缺
四十六、天下有道
四十七、不出戶,知天下
第五章出生入死,以正治國
老子生逢亂世,他看到人生危機四伏,生命安全隨時隨地受到威脅,因此他主張不要靠戰爭、搶奪來保護自己,不要以奢侈的生活方式來營養自己,而是清靜無為、恪守“道”的原則。他不妄為,不傷害別人。別人也找不到對他下手的機會,這就可以排除造成人們壽命短促的人為因素。老子以本章文字對人們進行勸說,希望人們能夠做到少私寡慾,清靜質樸,純任自然。
四十八、為學日益
四十九、聖人常無心
五十、出生入死
五十一、道生之
五十二、天下有始
五十三、使我介然有知
五十四、善建者不拔
五十五、含“德”之厚
五十六、知者不言
五十七、以正治國
五十八、其政悶悶
五十九、治人事天
六十、治大國,若烹小鮮
六十一、大邦者下流
第六章清靜無為,報怨以德
對於人們來講,“無為”和“無不為”無論工作還是求學,都是不移的至理。這也是一種樸素辯證法的方法論,暗含著對立統一的法則,隱含著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的法則。同時,我們也看到,本章的“無為”並不是講人們無所作為,而是以“無為”求得“無不為”,老子說“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這正是從方法論上說明了老子的確是主張以無為而有所作為的。
六十二、道者萬物之奧
六十三、為無為
六十四、其安易持
六十五、古之善為道者
六十六、江海之所以能為白谷王者
六十七、天下皆謂我道大
六十八、善為士者,不武
六十九、用兵有言
七十、吾言甚易知
第七章萬物不爭,無道無親
老子認為,水雖然表面上看來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毀舍,任何堅強的東西都阻止不了它、戰勝不了它。因此,老子堅信柔弱的東西必能勝過剛強的東西。這裡,老子所說的柔弱,是柔中帶剛、弱中有強、堅忍無比。
七十一、知不知
七十二、民不畏威
七十三、勇於敢則殺
七十四、民不畏死
七十五、民之飢
七十六、人之生也柔弱
七十七、天之道
七十八、天下莫柔弱於水
七十九、和大怨
八十、小國寡民
八十一、信言不美
下篇《道德經》深度報導
第一章“無為之治”的道德觀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和深刻的體察,這是源於他對自然界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和一種強烈的神秘主義直覺而至。這種對自然和自然規律的著意關注,是構成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
一、“道”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二、閃光的樸素辯證法
三、無為而治乃大治
四、思想的放蕩
五、“天”的新發現
六、怪異思維何曾怪
第二章以退為進的哲學
在厚重堅固的“門框”前面,暫時的低頭並不意味著卑屈和降低人格,更不表明失去原則和自尊,而是一種藝術的處世方法和智者的表現。能屈能伸,剛柔兼濟,從來不失為男子漢大丈夫的氣度和風範。一時的低頭是為了長久的抬頭,正如暫時的退讓是為了更好的前進。
十四、視之不見
十五、古之善為道者
十六、致虛極
十七、太上,不知有之
十八、大道廢,有仁義
十九、絕聖棄智
二十、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二十一、孔德之容
二十二、曲則全
二十三、希言自然
二十四、企者不立
二十五、有物混成
二十六、重為輕根
二十七、善行,無轍跡
二十八、知其雄
二十九、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三十、以道佐人主者
第三章物極必反,盛極而衰
張松如說,老子的所謂“道”,只是由思維形式表述的一些東西,並不直接適用於對待客觀現實的事物和現象。但“道”又是永恆的,即如“無名之朴”,是極幽微的,而且還適用於新舊轉化運動的客觀規律。在整個“大、逝、遠、反”的進程中,它的存在是既具有形式和現象,又具有內容和本質屬性。
三十一、夫兵者,不祥之器
三十二、道常無名
三十三、知人者智
三十四、大道泛兮
三十五、執大象
三十六、將欲歙之
第四章上德不德,大成若缺
“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世間的體現,“道”是客觀規律,而“德”是指人類認識並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們把“道”運用於人類社會產生的功能,就是“德”。“失道而後德”,這是在無為的類型內部說的,失道則淪為下德,那就與上仁相差無幾了。“失德而後仁”,這是指離開了“無為”的類型才有了仁。仁已經是“有為”“為之”了,所以“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就是在“有為”範圍內所顯示出來的不同層次。
三十七、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三十八、上德不德
三十九、昔之得一者
四十、反者道之動
四十一、上士聞道
四十二、道生一
四十三、天下之至柔
四十四、名與身孰親
四十五、大成若缺
四十六、天下有道
四十七、不出戶,知天下
第五章出生入死,以正治國
四十八、為學日益
四十九、聖人常無心
五十、出生入死
五十一、道生之
五十二、天下有始
五十三、使我介然有知
五十四、善建者不拔
五十五、含“德”之厚
五十六、知者不言
五十七、以正治國
五十八、其政悶悶
五十九、治人事天
六十、治大國,若烹小鮮
六十一、大邦者下流
第六章清靜無為,報怨以德
六十二、道者萬物之奧
六十三、為無為
六十四、其安易持
六十五、古之善為道者
六十六、江海之所以能為白谷王者
六十七、天下皆謂我道大
六十八、善為士者,不武
六十九、用兵有言
七十、吾言甚易知
第七章萬物不爭,無道無親
七十一、知不知
七十二、民不畏威
七十三、勇於敢則殺
七十四、民不畏死
七十五、民之飢
七十六、人之生也柔弱
七十七、天之道
七十八、天下莫柔弱於水
七十九、和大怨
八十、小國寡民
八十一、信言不美
下篇《道德經》深度報導
第一章“無為之治”的道德觀
一、“道”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二、閃光的樸素辯證法
三、無為而治乃大治
四、思想的放蕩
五、“天”的新發現
六、怪異思維何曾怪
第二章以退為進的哲學
一、蕭何委曲保全
二、低頭無妨
三、王翦謹言慎行
四、徐生預知霍家亡
五、在拐彎處謹慎小心
六、陳餘輕敵
七、輕敵必敗
八、智者有功不驕
第三章善於向一切人學習
一、榮譽與玩具
二、孔鏞平定峒人
三、逆反心理
四、燕昭王以退為進
五、有關道、名、有、無等概念
六、不言之教
七、失去勳章的科學家
八、智伯瑤害人害己
九、存錢罐和白紙
十、公儀伯看透事物本質
第四章物極必反的智慧
一、豐田公司進軍美國市場
二、張良功成身退
三、一凡“出錯”
四、忍受極限
五、無私其實就是在成就自己
六、感謝競爭對手
七、輕鬆愉快地學習
八、大徹大悟的曾國藩
九、曾國藩的修身養性之道
十、袁了凡的故事
第五章以德服人的處世原則
一、諸葛亮七擒孟獲
二、亡國之君南唐後主李煜
三、一心為民的范仲淹
四、“順其自然”
五、讓長線變短
六、富蘭克林制辯
七、無憑無據的信義
八、國王與三個兒子
九、自己與別人
十、張遼交友
十一、對手與潛能
第六章敢於認錯
一、孔子認錯
二、蕭何月下追韓信
三、廉頗負荊請罪
四、茶師求死
五、曹操的兩次戰役
六、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七、楚莊王滅蠟定心
八、堯帝禪讓
九、制楚
參考文獻
後記00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