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

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

《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是2005年1月1日嶽麓書社出版的書籍。本書主要講述了道家的基本提點以及從各方面來全面闡述了道家對於文學的影響。

基本介紹

  • 書名: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
  • 頁數:390頁
  • 出版社:嶽麓書社
  • 開本:32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圖書前言,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嶽麓書社; 第2版 (2005年1月1日)
平裝: 390頁
開本: 32開
ISBN: 7806656235
條形碼: 9787806656235
商品尺寸: 20.3 x 14 x 1.6 cm
商品重量: 399 g

內容簡介

道家之“道”,原本是路的意思。路有出發點,有目的地,也有由此及彼的過程。道家的“道”就是由路的這些意義抽象、升華而來。道家用一個“大”字來禮讚它,稱之為“大道”。“大道”既是天地萬物的起源,又是天地萬物的歸宿,還是天地萬物演化的過程和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人作為萬物之一,自然也受“大道”的支配。道家對“道”的闡釋,有把自然人文化和把人文自然化的傾向。不過,其落腳點仍在人文,只是強調人文本於自然,應效法自然而已。作者從事到家研究二十幾年,1992年出版過《無為論》,1998年出版這本《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2000年出版了長篇小說《道家演義》。嶽麓書社再版《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時,作者進行了較大的修改,使之進一步完善。
不管是衰世還是盛世,道家都對文學藝術的發有促進作用。衰世文人用道家來醫治創傷,盛世文人用道家來助長豪氣。同是受道家影響,衰世與盛世所產生的文學藝術貌同而神異。

媒體評論

書評
不管是衰世還是盛世,道家都對文學藝術的發有促進作用。衰世文人用道家來醫治創傷,盛世文人用道家來助長豪氣。同是受道家影響,衰世與盛世所產生的文學藝術貌同而神異。本書就是從各方面來全面闡述了道家對於文學的影響。

目錄

前言(1)
第一編 道家總論(1)
第一章 關於道家(1)
第一節 道家的基本特點(1)
第二節 道家的主要典籍(8)
第二章 道家與道教的關係(13)
第一節 道家同道教的區別(13)
第二節 道教對道家思想的繼承(16)
第三章 道家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27)
第二編 老子(41)
第一章 老子思想的淵源與特點(41)
第一節 老子其人其書考略(41)
第二節 老子思想的淵源(46)
第三節 老子之“道”的特點(55)
第二章 老子的“聖人”觀(59)
第一節 《老子》中“聖人”的內涵(59)
第二節 後世對老子“聖人”的解讀與重構(61)
第三章 老子的社會文化批判與理想(71)
第一節 老子的社會文化批判(71)
第二節 老子的社會文化理想(80)
第三編 莊子學派(83)
第一章 莊子思想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83)
第一節 莊子所處的時代及其人其書(83)
第二節 老莊同周文化、楚文化及中原古文化
之關係(92)
第三節莊子之“道”與老子之“道”之異同(106)
第二章莊子的悲劇意識與化解方式(110)
第一節 莊子對人生矛盾的揭示(110)
第二節 莊子化解人生悲劇的方式(116)
第三章 莊子的社會文化批判及其理想(129)
第一節 莊子進行社會文化批判的標尺(129)
第二節 莊子對儒墨名法以及世俗的批判(132)
第三節 莊子的社會文化理想(136)
第四編 黃老學派(143)
第一章 黃老派形成之時地考索(143)
第一節 黃老派產生之時間(143)
第二節 黃老派產生之地域(147)
第二章 黃老派之代表作——《黃老帛書》 (150)
第一節 《黃老帛書》成書年代考辨(150)
第二節 黃帝傳說與《黃老帛書》 (155)
第三節 從《黃老帛書》看黃帝與老子的關係(164)
第三章 黃老派在戰國中後期的發展(170)
第一節 稷下黃老學派(170)
第二節 申、韓的黃老思想(184)
第三節 《鶚冠子》、《文子》、《呂氏春秋》諸書的黃老思想(191)
第四章 漢初黃老理論的實施及總結(206)
第一節 黃老理論實施的社會條件(206)
第二節 黃老理論實施的大致情況(207)
第三節 黃老派退出歷史舞台的原因(213)
第四節 司馬談、劉安的黃老思想(214)
第五編 道家對文學的影響(219)
第一章 道家的美學思想(219)
第一節 “道”所隱含的審美意蘊(219)
第二節 美的相對性與藝術創造原則(226)
第二章 老莊的文學特色(232)
第一節 哲理性與文學性的統一(232)
第二節 寓言與非寓言的模糊(237)
第三章 道家思想與楚辭(245)
第一節 屈原與老莊的相通之處(245)
第二節 屈原思想的黃老特徵(249)
第四章 道家思想與漢代文學(256)
第一節 黃老思想與兩漢文學(256)
第二節 老莊思想與兩漢文學(261)
第三節 道家的審美趨向對漢代文學的影響(265)
第五章 道家思想與魏晉南北朝文學(269)
第一節 道家思想與建安文學(269)
第二節 道家思想與魏末文學(276)
第三節 道家思想與兩晉文學(283)
第四節 道家思想對陶淵明的影響(290)
第五節 道家思想與南朝文學(297)
第六章 道家思想與唐代文學(302)
第一節 道家思想與初唐文學(302)
第二節 道家思想對盛唐士人的影響(312)
第三節 道家思想對盛唐詩風的影響(323)
第四節 道家思想與中晚唐文學(332)
第七章 道家思想與宋代文學(341)
第一節 道家思想對北宋作家生活與思想的影響(341)
第二節 道家思想對北宋文學創作的影響(346)
第三節 道家思想與南宋文學(358)
第八章 道家思想與元明清文學(366)
第一節 道家思想與元散曲 (366)
第二節 道家思想與元明清戲曲(375)
第三節 道家思想與明清小說(382)
後記(390)

圖書前言


本人從事道家研究,從讀研究生到現在,算起來也有二十來年了。1992年出版過《無為論》,1998年出版了這本《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之後我還在這些方面做了一些事情。2000年出版了三卷本一百二十回的長篇小說《道家演義》,試圖以文學的形式來展現歷史上道家人物的為人處世與社會政治活動,展現道家的精神風貌。2003年出版了《隱士與中國古代文學》,其中不少章節也與道家有關。另外還發表了若干論文,談了自己對道家的見解。說實在的,搞了這么長時間的道家研究,還讀過前輩時賢不少力作,參加會議聆聽了不少高論,卻總覺得自己尚遠遠沒有入門,時賢們也還大有事情可做。於是我又深感我們研究道家,對它說這說那,實際上都只如莊子所言,是“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莊子·秋水》)!雖然如此,有想法總還是要說一說的。借本書修訂再版之際,我還是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陳述出來,以作為向前輩時賢入門求教之資。
道家之“道”,原本是路的意思。路有出發點,有目的地,也有由此及彼的過程。道家的“道”就是由路的這些意義抽象、升華而來。道家用一個“大”字來禮讚它,稱之為“大道”。“大道”既是天地萬物的起源,又是天地萬物的歸宿,還是天地萬物演化的過程和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人作為萬物之一,自然也受“大道”的支配。在道家心目中,“大道”既是聖人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準則和途徑,也是普通人(個體)為人處世的理想、原則與方法。“道”的特性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通、無所不至,是聯結自然與人文的交匯點。道家對“道”的闡釋,有把自然人文化和把人文自然化的傾向。不過,其落腳點仍在人文,只是強調人文本於自然,應效法自然而已。
“大道”雖然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通、無所不 至,具有“泛”的性質①,其價值指向卻非常清楚。“道”的 核心就是生命。道家認為,“道”既是生命的生育者,又是生 命的保護神。天地萬物人類得到了“道”就有靈氣,失去了 “道”就會歸於枯竭乃至消亡②。 “道”的最大功能,就是 “生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老子》第51章),使萬 物發育繁衍、生生不息。因此,“道”的價值也就是天地萬物 的價值。由於有“道”的存在,一切皆有生命,一切皆有靈 性,一切皆有情感,一切皆有價值。從哲學角度看,這種天地 萬物皆有生命皆有靈性的觀念也許是導致神秘主義的思想根 源;然而從生態倫理的角度看,它卻是要求人類重視生態環境 的重要理論依據;從文藝創造的角度看,它又是作家把客觀冷 漠的物理世界當作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美感的有情世界 加以表現的重要理論前提。在《莊子》、《列子》等道家典籍 的寓言中,動物、植物、有機物、無機物乃至抽象虛幻之物全都有血性有靈性有情感有情趣,就與這一觀念有關。推而廣之,中國古代文學藝術所展現出來的對生命世界的理解,又何嘗不與道家對“大道”的理解息息相通。
道家特別是莊子對個體生命有著獨特的解會:對承載生命的肉體,他們所希望的是能“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天”(《莊子。大宗師》),也就是希望肉體能活到應該活到的最大期限;對能展示生命價值的精神,他們所希望的則是“浮游於7)-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莊子·山木》),“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莊子·天下》),即希望精神能超然物外,獲得最大的自由。在肉體與精神之間,道家更重視精神。他們看到了,從肉體的意義上看生命,生命是脆弱的。在必然王國里,人生不僅沒有自由,反而時時處處充滿尷尬,充滿困惑,充滿坎坷,充滿風險,簡直就是一場悲劇:在自然面前,人的壽命受自然規律的制約,肉體最終不可能不死;風雨寒暑災害疾病也都隨時可能摧殘人的肉體,造成生命夭折;在人間社會當中,人總是受種種倫常關係、法律制度、行為規範的制約和人事矛盾、利益衝突乃至政治鬥爭的困擾,常常身不由己,內外交困;個體的欲望、需求更是永無止境,人們為了追求真理、知識、名利、權力疲於奔命,永無寧日,也時時在自我戕害,自掘墳墓。值得注意的是,道家對人生悲劇的認識並不等於他們就是悲觀主義者或厭世主義者。相反,他們的目標是設法走出困境,走出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對那些用物理學、生物學、社會學、倫理學等方法無力解決的問題,他們試圖用玄學、美學、心理學甚至宗教的方法來加以解決。他們充分地調動自己的想像力,在現實世界之外建構起了具有無限時空、永恆、絕對、自由的虛擬世界,並通過“心齋” “坐忘”等心理調適方式將自己抽象、提升為不食人間煙火的“真人”、“至人”、“神人”、“畸人”,想像自己在這虛擬的世界裡無憂無慮地休憩,自由自在地生活,無拘無束地遨遊。這看起來似乎非常虛幻荒誕,然而,對他們而言,卻成功地築起了抵禦外在悲劇世界侵犯的心靈屏障,建起了可攻可守、能進能退、卷舒任意、圓轉自如的精神家園,開闢了化人生悲劇為人生喜劇的有效途徑,從而也找回了自我,找回了美感,找回了詩意,找回了藝術。當他們用超邁的、審美的眼光來反觀充滿悲劇意味的現實時,他們發現人間世到處都能找到快樂,到處都能找到美感,到處都能找到詩意,到處都能找到藝術。這時,他們再也沒有那種自悲自憐、自怨自艾式的傷感,而有著不無適而不可、無往而不樂的達觀情懷。可以這樣說,道家特別是莊子的藝術精神植根於現實悲劇,而宗旨卻是化解和消彌悲劇,並力圖化人生悲劇為人生喜劇。
現實悲劇也可以產生美感,但那樣的美只是一種缺失的美。道家善於化憂傷、低迷、壓抑、冷峻、沉鬱、悲涼、失衡為恬適、高昂、超曠、詼諧、豪壯與和諧,他們所推崇的是一種經過自我心理調適後所達成的“得其環中,以應無窮”(《莊子·齊物論》)的圓融之美。道家所建構起來的精神家園,也不只是道家的私產,而是可以同後代文人士大夫共享的精神資源。當文人士大夫們對付不了那充滿虛偽、欺詐、爭奪、殺戮的黑暗現實時,他們便紛紛逃進道家早已為他們營造好的精神家園,坐據其中,以對付人生挫折,抵禦人生風險,化解人生矛盾,達成自我的超越與圓融。他們的藝術風貌也大多類似於道家:憂傷而終歸平和,低迷而終歸高昂,壓抑而終歸超曠,冷峻而終歸詼諧,沉鬱而終歸豪壯,失衡而終歸和諧。
這裡順便說一下道教。道家向道教轉化原因很複雜,但有著邏輯的必然。道教的目標就是成仙。成仙,既指肉身不死,又指肉身與精神都臻於最大的自由。追求肉身不死,是對道家“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天”目標的矯枉過正;追求精神自由,又是對道家“物物而不物於物”思想的一脈相承。兩者的相同點是重視生命,相異之處是道教在肉身問題上倒向了神仙家①,並日益宗教化。然而,道家在追求生命的同時有貶低知識、否定智慧的傾向(儘管道家學者本人知識豐富,智慧高超),認為知識和智慧妨礙生命,妨礙精神自由。道教則追求知識和智慧,希望通過采煉、醫藥等手段把幻想變成現實,使肉身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道教在煉丹和醫藥等求仙活動中發展了科學,同時也通過大量造神把道家虛無、空寂、冷清的虛擬世界變成了美麗、豐富、熱鬧的神仙世界。我們都說道家是中國古代浪漫主義的源頭,但也不能忘記,道教乃是這源頭的汩汩滔滔長流不息的活水。
道家的生命意識也貫穿在他們倫理觀之中。在道家看來,生命的本質就是自然所賦予的、沒有功利目的的、未經人為偽飾的真朴與精誠。在現實當中,人際關係更多的是以“利合”而非以“天屬”,一旦遇到患難就互相拋棄而不是互相憐恤、互相救援②。更為嚴重的是,仁義孝慈等標示人類之間相互關愛相互救助的準則被大盜用作竊國的工具,忠誠則往往成了犧牲的代名詞。由此道家主張擺脫一切功利與偽飾,使人際關係重新回到真朴與精誠的軌道之上。真朴精誠,不僅使人際關係向人性化的道路回歸,也使藝術向人性回歸,得以脫俗,得以動人①。
由於重視生命,所以道家特別重視生存環境的保護與改造。道家的無為而治即是為此而設。無為而治,一般人都認為它只是一種政治思想,其含義就是不擾民、少干預。本人以前也是這樣理解。後來細細一想,無為而治即使作為一種政治思想,也還有更深更廣的含義。無為而治的要旨就是要使萬物都能“安其性命之情”②。所謂“安其性命之情”,也就是要使一切生命都能得到安頓。怎樣才能“安其性命之情”?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上說,它要求人類不要在自然面前胡作妄為,要保護好生態環境,不要使萬物失去固有的天性。莊子看到了,隨著人類智慧的發展,人類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大大提高,對自然的破壞也日益加劇,以至於“上悖日月之明,下爍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喘?之蟲,肖翹之物,莫不失其性” (《莊子·在宥》)。因此,保護生態在道家看來不僅是一種政治,而且是政治的首務。《在宥》借廣成子之口批評黃帝說:“自而(你)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許多包含黃老思想的著作如《呂氏春秋》和《淮南子》都把保護生態環境納入無為而治的範圍。《呂氏春秋》把保護生態與生命當作為政的首要目的來看待:“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能養天之所生而勿攖(干擾)之,謂之天子;天子之動也,以全天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呂氏春秋·孟春紀·本生》)它對一年中每個月該怎樣保護生態都有明確具體的規定。《淮南子。主術訓》也把保護生態的要求羅列得非常具體:“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時,下盡地財,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長,五穀繁殖。……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豺未祭,置罩不得布於野;獺未祭,網罟不得入於水;鷹隼未摯,羅網不得張於?谷;草木未落,斧斤不得入山林;昆蟲未蟄,不得以火燒田。……”如前所云,道家認為天地萬物莫不是“道”生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的對象,天地萬物也正是因為得到了“道”才有了生命,有了靈氣。人類作為天地間萬物之一,保護生態既是自身生存的需要,也是與自然存在血肉之情的必然。因此,無為而治意味著在人在自然面前既要講索取,也要講保護。從社會的角度說,無為而治不僅意味著對人民省刑罰,減賦稅,發展生產,恤貧助寡,還意味著有相對寬鬆的文化藝術政策。對外也要睦鄰友好,儘可能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無為而治不僅是治理方法,也是治理的最高境界。進入無為而治既意味著人們生活的安定,思想的自由,科技教育文化藝術的全面繁榮與發達,也意味著人性的復歸和人類壽命的延長。從這個意義上說,無為而治既是造就盛世的方法,也是盛世的同義語。
不管是衰世還是盛世,道家都對文學藝術的發展有促進作用。衰世文人用道家來醫治創傷,盛世文人用道家來助長豪氣。同是受道家影響,衰世與盛世所產生的文學藝術貌同而神異:衰世受道家影響所產生的文學藝術意境悠遠空靈,骨子裡卻充滿悲愴與無奈;盛世受道家影響所產生的文學藝術同樣悠遠空靈,骨子裡卻充滿自信與自豪。衰世如晉末,盛世如盛唐。晉末世極迍邅而文章辭意夷泰,前人謂之無風力;盛唐國力強盛而詩歌透徹玲瓏,前人稱為有氣象。所以道家能促進盛世的到來,而盛世則能使道家更富於底蘊;道家能促進文學藝術的繁榮,而文學藝術的繁榮更有賴於國家的強盛。
如今道家研究正日益趨熱,甚至出現了所謂“新道家”,這是不是與我們國力正日益強盛有關呢?我們期待著道家能為造就盛世之音作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