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香積寺

過香積寺

《過香積寺》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寫遊覽的詩,主要在於描寫山中古寺之幽深靜寂。此詩意在寫山寺,但並不正面描摹,而側寫周圍景物,來烘托映襯山寺之幽勝。最後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經中所說的其性暴烈的毒龍已經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禪理的高深,領略寧靜之幽趣。全詩不寫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詩歌構思奇妙、鍊字精巧,其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歷來被譽為鍊字典範。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過:過訪,探望。香積寺:在長安縣(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神禾原上。
⑵入雲峰:登上入雲的高峰。
⑶鐘:寺廟的鐘鳴聲。
⑷咽:嗚咽。危:高的,陡的。“危石”意為高聳的崖石。
⑸冷青松:為青松所冷。
⑹薄暮:黃昏。曲:水邊。“安禪”即安靜地打坐,在這裡指佛家思想。
⑺安禪:為佛家術語,指身心安然進入清寂寧靜的境界,在這裡指佛家思想。毒龍: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見《涅槃經》:“但我住處有一毒龍,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白話譯文

不知道香積寺在什麼地方,攀登好幾里誤入雲擁群峰。
古木參天卻沒有人行路徑,深山裡何處傳來古寺鳴鐘。
山中泉水撞危石響聲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顯寒冷。
黃昏時來到空潭隱蔽之地,安然地修禪抑制心中毒龍。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題“過香積寺”,即訪香積寺。既是去訪,卻又從“不知”說起;“不知”而又要去訪,表現出詩人的灑脫不羈。因為“不知”,詩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尋找,行不數里就進入白雲繚繞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寫人入雲峰,實際映襯香積寺之深藏幽邃。還未到寺,已是如此雲封霧罩,香積寺之幽遠可想而知矣。
接著四句,是寫詩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見和耳聞。先看三四兩句。古樹參天的叢林中,杳無人跡;忽然又飄來一陣隱隱的鐘聲,在深山空谷中迴響,使得本來就很寂靜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層迷惘、神秘的情調,顯得越發安謐。“何處”二字,看似尋常,實則絕妙:由於山深林密,使人不覺鐘聲從何而來,只有“嗡嗡”的聲音在四周繚繞;這與上句的“無人”相應,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徑而無人行,聽鐘鳴而不知何處,再襯以周遭參天的古樹和層巒疊嶂的群山。這是十分荒僻而又幽靜的境界。
五六兩句,仍然意在表現環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寫聲寫色,逼真如畫,堪稱名句。詩人以倒裝句,突出了入耳的泉聲和觸目的日色。“咽”字在這裡下得極為準確、生動:山中危石聳立,流泉自然不能輕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間艱難地穿行,仿佛痛苦地發出幽咽之聲。詩人用“冷”來形容“日色”,粗看極謬,然而仔細玩味,這個“冷”字實在太妙了。夕陽西下,昏黃的餘暉塗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這情狀,不能不“冷”。詩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時才到香積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什麼也沒有”。王維詩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見人”“空山新雨後”“夜靜春山空”之類,都含有寧靜的意思。暮色降臨,面對空闊幽靜的水潭,看著澄清透徹的潭水,再聯繫到寺內修行學佛的僧人,詩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個水潭中,曾有一毒龍藏身,累累害人。佛門高僧以無邊的佛法制服了毒龍,使其離潭他去,永不傷人。佛法可以製毒龍,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慾念。
王維晚年詩筆常帶有一種恬淡寧靜的氣氛。這首詩,就是以他沉湎於佛學的恬靜心境,描繪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環境,從而造成一種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國維謂“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首詩的前六句純乎寫景,然無一處不透露詩人的心情,可以說,王維是把“晚年惟好靜”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寫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後“安禪製毒龍”,便是詩人心跡的自然流露。
詩採用由遠到近、由景入情的寫法,從“入雲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積寺,最後則吐露“安禪製毒龍”的情思。這中間過渡毫無痕跡,渾然天成。詩人描繪幽靜的山林景色,並不一味地從寂靜無聲上用力,反而著意寫了隱隱的鐘聲和嗚咽的泉聲,這鐘聲和泉聲非但沒有沖淡整個環境的平靜,反而增添了深山叢林的僻靜之感。這就是通常所講的“鳥鳴山更幽”的境界。

名家點評

唐詩廣選》:顧與新曰:幽深本色語,不雜一句,潔淨玄微,無聲無色。
《唐詩直解》:“古木”二句幽而渾,中晚人有此法,多失於卑。
《唐詩鏡》:韻氣冷甚。三四偷律,病在不嚴。
唐詩解》:起聯與“獨有宦遊人”一法。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極狀山寺深僻幽靜,篇法句法字法入微入妙。“毒龍”。佛喻砍心也,用以收局,不失釋氏面目。此與《登辨覺寺》詩,何如獅子捉物,象兔俱用全力耶?汪道昆曰:五六即景襯貼荒涼意,“咽”字、“冷”字工。
唐詩評選》:三四似流水,一似雙立,安句自然,結亦不累。
《唐詩摘鈔》:幽處見奇,老中見秀,章法、句法、字法皆極渾渾,五律無上神品。
《唐賢三昧集箋注》:顧云:“不知”字玄妙,模寫幽深處。又云:三四甚是淺易,甚是深處,字法。五六即景,襯貼荒深意。
唐詩別裁》:“咽”與“冷”,見用字之妙。
《唐詩從繩》:此尾聯寓意格也。起用“不知”二字,便是往時未到,今日方過,幽賞勝情,得未曾有,俱寓此二字內。中二聯寫景,分途中,本寺。五六是“危石”邊“泉聲咽”。“青松”上“日色冷”,成倒裝句。通篇從“過”字著畫。
《繭齋詩談》:“不知”兩字領起全章脈。“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遇石而咽,松向日而冷,意自互用。
《網師園唐詩箋》:鍊字幽峭(“深山”句下)。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評:三四亦是雋逸句法。五六特作生峭,“咽”、“冷”二字,法極欲尖出。罵聲寫色,已難到地,著“咽”、“冷”字,妙更入神,是《子虛》《上林》賦手。
《唐賢清雅集》:“古木”一聯遠寫,“泉聲”一聯近寫,總從“不知”生出,漸次行來,已至寺矣,故以“安禪”收住。構局鍊句與《山居秋暝》略同,超曠稍異,乃相題寫景法。
唐宋詩舉要》:吳曰:幽微夐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
詩境淺說》:常建《過破山寺》詠寺中靜趣,此詠寺外幽景,皆不從本寺落筆,游山寺者,可知所著想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