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型古茶樹

過渡型古茶樹

過渡型古茶樹為喬木型大茶樹,樹姿直立、分枝密、樹高11.8米,樹幅8.2×9米,基部乾徑1.14米,最低分枝0.7米,樹齡在1000餘年,從古到今一直被當地茶民所採摘利用,但鮮為外界人所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過渡型古茶樹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發現過程,世界影響,茶樹起源之謎,

形態特徵

千家寨大茶樹1號所在地海拔2450米,喬木樹型,樹姿直立,分枝較稀;樹高25.6米,樹幅22×20米,基部乾徑1.12米,胸徑0.89米,生長正常。葉片平均大小14×5.8厘米,橢圓形,葉色深綠,有光澤。花冠大,平均直徑5.7×5.6厘米,花瓣白色,每朵茶14瓣(12—15)瓣。抗逆性強,未見凍害,現場未見病蟲罹生。
千家寨大茶樹2號所在地海拔2280米,喬木型,樹枝直立,分枝較稀;樹高19.5米,樹幅16.5米×18米;最低分枝10米,基部乾徑1.02米。
2700年樹齡,也就是說,在公元前七世紀,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春秋五霸”在中原叱吒風雲的時候,這株茶樹就已經破土而出,在莽莽大森林裡默默生長。中國茶聖陸羽在談到大茶樹時說:“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兩人合抱的大茶樹,其徑圍至少在3.2米以上,直經至少1米左右,以此推算,當時樹齡也僅千年左右,比起千家寨1號,還是孫子輩份。
公元1838年,英國一位穿軍裝,有少校軍街的學者勃魯士(R.Bruee)在倫敦印發了一本小冊子,說他在1824年到印度阿薩姆邦的皮珊發現一些大茶樹、其最大者樹高43英尺(13.1米)徑圍3英尺(0.91米)。於是他把胸脯挺得老高,登上講壇,溫文爾雅地說:我,英國公民勃魯士,於1824年在阿薩姆邦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野茶樹。1753年,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先生不是把茶的學名定為“Tnee.Sinensis”(中國茶樹)嗎?從我在印度阿薩姆邦發現最古老的茶這件事看來,茶樹的原生地並不在中國。林奈先生—願他在天之靈安息!茶樹的學名應該另定,茶葉的歷史當改寫。現在我鄭重宣布:茶葉原產地是英屬印度!
此論一出,一些學者大喜過望,1877的,英國人拜爾登發表《阿薩姆之茶葉》表示欣然同意;1903年,英國的勃朗、林得萊等人也紛紛撰文,狂熱予以擁護。
其實,在勃魯士1824年“發現最古老的野生大茶樹”之後,1835年,印度茶業委員會就組織了科學調查團,去研究這些野生大茶樹,參與考察的植學家瓦里茨博士和格里弗博士都斷言:勃魯士的“最古老的野生茶樹”與中國傳入的茶樹國屬中國茶樹變種,不過未受人工栽培已久,在品質上稍差而已,樹齡不超過150年。
由於時空阻隔,也由於傲慢與偏見,把樹齡連生長在中國普洱千家寨1號古茶樹的重孫輩都不是的茶樹認為是最古老的野生茶樹,後來成為了茶葉界的千古笑談。再者陸羽生活在勃魯士之前1100多年,他所見的兩人合抱的大茶樹較之勃魯士所見的大茶樹,誰更老一些呢?
鎮沅千家寨迄今為止已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野生茶樹群落和最古老的野生茶王樹、對於研究茶樹原產地、茶樹群落學、茶樹遺傳多樣性的及茶樹資源研究利用都具有重大意義、必將受到國內外茶葉界和植物學家和生態學家的關注。
2001年初,千家寨樹齡2700年的1號古茶王樹獲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授予的最大的古茶樹“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稱號。同年4月,中外專家學者共63人云集鎮沅,參加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雲南省茶葉協會、中共普洱地委、行署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韓國、荷蘭、美國、加拿大、中國大陸及香港、台灣地區的專家學者,考察了千家寨古茶樹及萬畝野生茶樹群落,與600餘名當地民眾,在1號古茶樹下,為“世界茶王舉世無雙”紀念碑舉行了揭幕儀式。
研討會上,有7位專家聯名撰寫的論文《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南省千家寨野生古茶樹和茶樹植物群落的發現及其意義》,以千家寨超大面積野生自然群落與特大古茶樹的發現為證,從千家寨古茶樹的生態環境茶樹植物群落;古茶樹的植物學特徵、生態適應性、生化性;古茶樹的樹齡以及千家寨野生古茶樹群落、古茶樹發現的意義和價值等五個方面進行了科學的充分論證,再一次肯定了千家寨原始野生茶樹森林、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原生野茶自然群落。再一次肯定了選用淨光合值法、類推測算千家寨上壩1號古茶樹樹齡2700年,千家寨小吊水頭2號古茶樹樹齡2500年,其測算方法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可信性。
會議期間,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易德先生、張雲芳女士專程趕來參加會議,向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頒發了“最大古茶樹”基尼斯證書。
張芳賜教授代表專家組在會上作總結,充分肯定中國雲南是茶樹的原產地、雲南瀾滄江流域沿岸一帶是世界茶樹原產地中心地帶,鎮沅千家寨2700年野生古茶樹及萬畝野生茶樹群落,即是茶樹原產地“活化石”特徵之一。會議通過了《哀牢山鎮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樹植物群落保護倡儀書》,千家寨野生茶王樹的威名專遍全世界。
2001年10月10日,台灣天福集團天福博物館有限公司總裁李瑞和與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簽定了領養千家寨野生古茶樹契約。天福集團投資20萬元人民幣,在千家寨小河壩建蓋住房,並每年投入3萬元人民幣僱請4名工人常年守護1、2號古茶王樹。對1號古茶王樹周圍架設了鐵絲網,下方支砌了石檔牆加以保護。

生長環境

鎮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樹群落,地處北緯24°7′東徑101°14′,海拔2100—2500米高度範圍。千家寨古茶樹群落總面積達2 8747 .5畝,分布在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原始森林中、哀牢山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目前保護面積最大、植被最完整的中亞熱帶中山濕性闊葉林。野生古茶樹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千家寨野生古茶樹群落是全世界目前所發現面積最大、最原始、最完整、以茶樹為優勢樹種的植物群落。在這個群落中,有第三紀遺傳演化而來的親緣、近緣植物如殼斗科、木蘭科、山茶科等植物群。主要分布在千家寨範圍的上壩、古炮台、大空樹、大吊水(瀑布)頭、小吊水、大明山等處。
九甲鄉和平村民眾很早就知道千家寨有野生茶樹,每年春季都有一些人進山採摘野生茶加工自用或出售。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九甲鄉政府組織人員在千家寨一帶勘測擬建設水庫和電站,才發現有大片古茶樹。
1983年春,和平村大黑箐社社員羅忠祥在小吊水頭發現了2號古茶王樹,縣茶葉站負責人楊釗得知後,實地查看了這棵樹,並獎給羅忠祥200元人民幣。後普洱地委宣傳部對2號茶王樹進行了電視攝像和攝影。千家寨有野生古茶樹的訊息在各種媒體上廣為傳播。1991年春,大黑箐社的村民羅忠甲、羅忠生兩兄弟在千家寨上壩發現1號野生古茶樹王,媒體再次注焦千家寨,這裡發現最大,最老的野生古茶樹的訊息一時轟動全世界。
1996年11月12日至17日,中共普洱地委、地區行政公署、普洱地區茶葉學會、鎮沅縣委、縣人民政府在鎮沅召開了“哀牢山國家自然保護區雲南省鎮沅千家寨古茶樹考察論證會。”應邀參加論證會的有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雲南農業大學、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普洱地區行署對外經濟貿易局、雲南茶葉機械總廠、雲南省普洱茶樹良種場、普洱農業學校、普洱地區文物管理所的專家、科技工作者共10人,到古茶樹群落主要分布點千家寨上壩,和小吊水頭進行為期三天的現場考察,採取實地觀察、測量、取樣、訪問、採集標本,並對周圍生態環境,植物狀況作了調查。在此基礎上,專家們一致認為,鎮沅千家寨古茶樹按植物學特徵,屬野生古茶樹型。專家們根據已掌握的茶樹生理生態資料和勐海南糯山大茶樹已知確切樹齡(800年),結合千家寨古茶樹地理緯度,海拔與水熱狀況等資料綜合推算,千家寨上壩古茶樹樹齡為2700年,定名為千家寨1號。(1號茶王樹圖片);千家寨小吊水頭野生古茶樹樹齡為2500年,定名為千家寨2號。(2號茶王樹圖片)。會議形成了《哀牢山國家自然保護區雲南省鎮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樹考察論證會紀要》和《哀牢山國家自然保護區雲南省鎮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樹考察論證意見》。專家組組長、雲南農業大學園藝系教授張芳賜、副組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虞富蓮,副組長、雲南茶葉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副研究員張順高代表專家組在《論證意見》上籤字確認。其它專家組成員也在考察論證會專家組名單上籤字認可。

分布範圍

過渡型古茶樹生長在海拔1900米的雲南省瀾滄縣富東鄉邦崴村新寨寨腳園地里。

發現過程

1991年3月,普洱地區茶學會理事長何仕華根據民眾的反映,上山找到了這株大茶樹,他仗量了樹高、直徑、樹冠、分生枝桿、還收集了落地的茶花、果和殼,並收集到茶樹主人魏壯和家採摘加工的曬青毛茶樣品。為了進一步考證這株大茶樹的植物學特徵、樹齡及其價值,經何仕華提議,由普洱地區茶葉學會,行署外貿局、農牧局茶葉專家於1991年4月和11月兩次對該茶樹進行綜合考察,並把採樣送雲南省茶葉研究所化驗分析。結果顯示,茶樹所含化學成分和細胞組織結構與栽培型茶樹相同,但樹冠、花柱、花粉粒、茶果皮等特徵與野生茶樹接近,樹齡千年左右。
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一百多年間,國際學術界根據印度阿薩姆存活的古茶樹,傾向於認為茶葉原產地在印度。邦崴古茶樹的發現,徹底改變了茶葉原產地的傳統學說,改寫了人類種茶的歷史。
1992年10月11日至14日,雲南省茶葉學會、普洱地區行署、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普洱地區茶葉學會、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共同在瀾滄召開“瀾滄邦崴大茶樹考察論證會”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邦崴大茶樹既有野生大茶樹的花果種子形態牲征,又具有栽培茶樹芽葉枝梢的特點,是野生型與栽培型之間的過渡型,屬古茶樹,可直接利用。專家組一致認為,邦崴過渡型古茶樹,反映了茶樹發源與早期栽培馴化同源,這株茶樹的發現、填補了野生茶樹到栽培型茶樹之間的空白,改寫世界茶葉演化史,對研究茶樹的起源和進化、茶樹原產地、茶樹馴化生物學、茶樹良種選育、農業遺產與農藝史、地方社會學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專家認定,瀾滄邦崴古茶樹是迄今全世界範圍內發現的唯一古老的過渡型大茶樹,它不僅是中國的珍稀植物和國寶,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為多學科、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為中國茶葉史,世界茶史填補了一項重要缺環。
1993年4月,“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和“中國古茶樹遺產保護研討會”在普洱舉行。來自9個國家和地區的181名專家學者親臨現場考察,對邦崴古茶樹進行研究,與會專家學者認為;“瀾滄邦崴古茶樹通過分析其染色體組型,並與雲南大葉種和印度阿薩姆種的核型對比,結果發現邦崴大茶樹核型的對稱性比雲南大葉種和印度阿薩姆種對稱性更高。證明邦崴大茶樹是較雲南大葉種和印度阿薩姆種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樹,是野生型向栽培型過渡的過渡型的結論,以核型分析結果看是完全正確的。”

世界影響

 這一結論轟動了世界。此前的一個多世紀,以英國學者為代表的學術流派依據印度阿薩姆種認為。世界茶葉原產地在印度。邦崴古茶樹雄辯地證明了世界茶葉原產地在中國雲南普洱。印度《阿薩姆評論》1993年第四、第五兩期連續刊載研討成果;《人民日報海外版》1993年4月17日載:“茶葉故鄉在何方,專家確定在普洱”;香港《文匯報》1993年4月15日報導:“世界茶葉原產地,專家認定雲南普洱。”同一天的泰國《新中原報》載:“雲南是世界茶葉起源地”。次日,菲律賓《世界日報》載:“雲南省普洱山區,世界茶葉發祥地。”台灣《壺中天地》雜誌1993年第49期,刊載了與會台灣代表陳懷選先生拍攝的瀾滄邦崴古茶樹大幅照片,還有美國、日本、中國的許多專業雜誌刊發了有關報導和茶樹巨幅照片。
古茶樹古茶樹
事實證明,邦崴古茶樹確定了中國、雲南普洱是世界茶葉起源地和發祥地的地位,雲南普洱是世界最早的種茶之地。普洱是一片創造生命奇蹟也創造文明奇蹟的熱土。
為了紀念這一發現,中國國家郵電部於1997年4月8日發行《茶》郵票一套四枚,第一枚《茶樹》就是瀾滄邦崴古茶樹,面值50分,上了“國家名片”。瀾滄邦崴過渡型古茶樹聞名於世界,它已成為世界茶樹原產地的坐標和活化石,它的存在和發現,解決了一個多世紀以來“茶樹原產地在印度?還是在中國?”的爭論,印度《阿薩姆評論》的承認和圖文刊載就是最好的證明,茶樹原產地在中國、雲南普洱。

茶樹起源之謎

地球上的茶樹最初是從哪裡來的?現今繁多的茶樹品種是如何演化來的?這個關於茶樹起源和演化的問題,如今可以從位於巍峨的哀牢山、無量山中段的雲南省思茅市找到答案。
在海拔1900米的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富東鄉邦葳村新寨寨腳的園地里,生長著一棵已經歷了上千年風雨的古茶樹。在思茅市迄今為止發現的眾多古茶樹中,這株古茶樹似乎並不顯眼,因為它既不是最老的,也不是最高、最大的。然而,它卻是迄今全世界範圍內發現的唯一古老的過渡型大茶樹,現在已經成為“中國是世界茶樹原生地”的關鍵證據。
何仕華是這株“國寶級”古茶樹的發現人。現在,老人已經退休在家,但仍然兼任著思茅市普洱茶文化研究會的副會長,這是一個與茶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人。
1991年3月,何仕華聽民眾傳說瀾滄邦葳有棵比較大的“野生”茶樹,便上山去找到了這棵古茶樹。“我丈量了樹高、直徑、樹冠和分生的枝幹,收集了落在地上的茶花、果實和殼,併到茶樹主人魏壯和家取到了從古樹上採摘加工的曬青毛茶樣品。拿回家仔細研究,發現茶葉的厚度、葉脈、葉齒等等跟野生茶葉都不大一樣,我也見過很多栽培型古茶樹,看上去也有區別。用科學方法進行化驗分析,結果更是令人奇怪:這株古茶樹所含的化學成分和細胞組織結構與栽培型茶樹相同,但樹冠、花柱、花粉粒、茶果皮等特徵卻與野生茶樹接近。我就懷疑這會不會是古茶樹從野生到栽培的一種過渡型?”
時至今日,全世界過渡型古茶樹只有在中國思茅發現的這棵。“本來,在發現邦葳這棵古茶樹之後不久,我又在瀾滄的另一個村子裡找到一棵。我曾再三囑咐那家主人一定要保護好,可惜的是,去年底再去看的時候,得悉已經被這家主人當成柴火劈來燒掉了。”何仕華痛心地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