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太行山書懷

過太行山書懷

《過太行山書懷》是現代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詩人陳毅元帥為參加中共七大途徑太行山,因身體不便暫住時期所寫的雜言古體詩,陳毅元帥將在太行山休整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思入詩,描述了太行山革命根據地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也深深表達了詩人對太行的戀慕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過太行山書懷》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品出處:《陳毅詩詞選集》
  • 文學體裁:雜言古體詩
  • 作者:陳毅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過太行山書懷
太行山似海①,波瀾壯天地。山峽十九轉,奇峰當面立。仰望天一線,俯窺千仞壁。
外線霧飄浮,內線雲層積。山陽薄霧散,山陰白雪密。溪流走山谷,千里赴無極。
清漳映垂柳②,灌溉稻黍稷。園田村舍景,無與江南異。
我行半中國,廿年不暖席。五嶺度三載,羅霄歲余寄③。武夷品新茶,仙霞曾游擊。
突圍到章貢,埋伏到九嶷。黃山觀雲海,茅山豎戰戟。風馳萬壑開,雲卷千峰集。
殊多友姿態,林泉更幽僻。此日見太行,險峻稱第一。
我初入山來,麻田度良夕。六年戰平原,山居睡沉寂。朝來啟戶牖,山光照四壁。
迎面仙人峰,側觀似飛騎。又似南面朝④,又似相讓揖。又似張錦屏,榜題揮彩筆。
又似三人會,俯首方對弈。又似故友逢,抵掌談昔昔⑤。眾山齊南向,萬馬奔飛檄⑥。
忽然一轉折,昂首與天逼。相看長不厭⑦,萬幻數難悉。
因念抗戰中,華北阻寇騎。平型雁門捷,陽堡顯奇蹟。妙峰戰北平,翼東敵逃逸。
大軍出雄關,滿蒙斧初劈。東進抵渤海,齊魯喜洋溢。南進戰蘇皖,淮泗波濤激。
西征向鄭洛,中原撐半壁。江淮與河漢,四望紅旗立。南去海南島,珠江風暴急。
敵後三戰場,馳騁羽書疾。決策賴延安,太行天下脊。一九四二年,苦戰破鐵壁。
主力與民兵,敵軍盡戰慄。始知不義戰,厥功永難畢⑧。
人心有向背,所到皆振臂。政治尊民主,聯合定大計。經濟重生產,首事減租息。
文化歸大眾,工農兵統一。民間藝術源,提煉顯神跡。教條毒害多,新舊皆有弊。
惟在實踐中,創造合實際。請看解放區,人足家自給⑨。盜匪告肅清,乞丐無處覓。
稼牆與工商⑩,生產事蓄積。在在無貧乏⑪,耕三而餘一。大同尚有期⑫,小康已中的。
華夏五千年,治隆誰能匹?以此言抗戰,到處破強敵。以此言建國,掃除苛政跡。
可憐頑固派,摩擦空費力⑬。可憐敵與偽,泥足危岌岌⑭。人民革命軍,狂潮如卷席。
沛然誰能御⑮?四海望寧一。辛勤四年來,收功在近紀。
吁嗟乎!黃河東走匯百川,自來表里太行山。萬年民旅發祥地,抗戰精華又此間。
山西在懷抱,河北置左肩。山東收眼底,河南示鼻端。長城大漠作後殿,提攜捧負依陝甘⑯。
更有人和勝天時,地利攻守相攸關。創業不拔賴基地,我過太行夢魂安。

注釋譯文

①太行山:在山西高原與河北平原間。抗日時期朱德、劉伯承、鄧小平等同志率領八路軍前線指揮部及一二九師在此創建抗日根據地,是晉冀魯豫解放區的領導中心。
②清漳:即清漳河。源出山西省黎城縣,西南而流,至河南省林縣與濁漳河匯合,以下稱為漳河。
③五嶺度三載,羅霄歲余寄:前句指作者於1935至1937年在贛粵邊五嶺山區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後句指作者於1928年至1929年同毛澤東、朱德等一起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領導武裝鬥爭。歲余寄,即寄歲余,住了一年多。
④南面朝:面朝南。古代以面朝南為尊位,君住臨朝南面而坐,因此把為君稱做南同為王、南面稱孤等。
⑤抵掌談昔昔:擊掌長談。形容坦率無拘束地交談。抵掌,擊掌。《戰國策·秦第一》(蘇秦)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昔昔,過去的事情。
⑥飛檄:緊急的軍書。檄:古時傳遞的用於曉諭、徵召或聲討的文書。
⑦相看長不厭:對著太行山,總是看不夠,表示作者對太行的戀慕之情。李白《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羽書:古代的緊急軍事文書。上插羽毛以示緊急,故名。
⑧厥功永難畢:敵人的罪惡目的永遠也達不到。厥,其;功,事功。這裡指敵軍的掃蕩。畢,完成。
⑨人足家自給:成語家給人足或人足家給的變化。形容家家生活充裕。《史記·商君傳》:(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足大說(同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又,西漢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強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給,富裕。
⑩稼牆:泛指農業勞動。
⑪在在:處處。耕三而餘一:耕種三年,除食用外,還有一年的糧食儲備。《禮記·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淮南子·主術訓》:夫天地之大計,三年耕而餘一年之食。
⑫大同:儒家傳說中存在於夏屬、商湯之前的理想社會。《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自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細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謂大同。小康:與大同相對而言,謂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時代,以天下為家,雖政治修明,人世間康樂,猶不及大同之世(參見《禮記·禮運》)。這裡指解放區人民已過上豐衣食的幸福生活,達到了小康水平。中的,達到。
⑬摩擦空費力:是說國民黨頑固派策劃的一次次反共高潮都是枉費心機,白費力氣。
⑭泥足危岌岌:是說日寇與偽軍像泥足巨人一樣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面臨著滅頂之災。岌岌:形容危險的樣子。
⑮沛然:即盛大。沛然誰能御,指強大的水流由高處向低處傾瀉,勢不可擋。《孟子·梁惠王上》:如水之下,沛然誰能御之。寧一:安寧、統一。
⑯提攜捧負:猶言扶著抱著,這裡是領導的意思。

創作背景

陳毅為參加中共七大,於1943年11月25日由淮南黃花塘軍部輕裝簡從啟程,先後渡過了洪澤湖微山湖,走過沛縣、豐縣、曹縣、安陽,越過了平漢鐵路,沿清漳河北行,在1944年元旦以後,平安到達太行山區晉冀交界入左權縣麻田。麻田是當時八路軍前方總指揮部所在地,而左權縣是晉冀魯豫解放區的中心。陳毅在麻田與鄧小平騰代遠等會合,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因為七大還不能馬上召開,中央來電讓陳毅不用急於趕路,在太行山了解一下整風經驗。正好陳毅痔瘡發作,行動不便,也就在此暫住下來。陳毅在太行山期間,除了解華東的整風經驗之外,還閱讀了鄧小平提供的許多他以前該讀而沒有讀到的中央檔案,思考了許多問題,並於1月25日甲申年春節,有幸領略了太行山軍民節日的盛況和精神。2月初,陳毅按毛澤東電報指示,由太行山啟程,3月7日到達革命聖地延安,實現了他與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自1934年10月主力紅軍和中央領導機關撤離中央蘇區之後的首次重逢。在太行山休整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思,使陳毅對太行山革命根據地和太行山領導同志倍感親切,遂以雄渾豪放的筆墨寫了《過太行山書懷》,以記此次壯行。

作品鑑賞

該詩是一篇吟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戰爭的英雄史詩,也是詩人自己征戰不歇的革命鬥爭生涯的忠實記錄。在該詩中,作者用了大開大闔的手法,縱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敵後戰場的發展局面和抗日根據地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巨大成就,把寫景、抒情與政論三者結合起來,一氣呵成,斐然成章,是一篇少見的詠寫抗戰史實的作品。全詩六節中,第一、三兩節描繪了太行山奇峰林立、雲霧繚繞、溪流潺潺、園田秀麗的自然風光和奇幻景象;第二節回顧了自己投身革命以來,轉戰南北,廿年不暖席的光榮戰鬥歷程;第四節回顧了抗戰以來我黨所領導的抗日革命武裝英勇奮戰的史實,高度讚揚了抗日健兒在各個戰場上四處出擊、所聞、所歷,描述了革命根據地政治民主、經濟繁榮、文化發展的大好局面,高度評價了根據地軍民的傑出貢獻,嘲笑了國民黨頑固派製造反共摩擦、掀起反共高潮的枉費心機,展示了四海望寧一、收功在近紀的勝利前景和美好未來;最後一節以無比的熱情頌揚了黨中央、毛主席建設鞏固的抗日根據地決策的英明正確,說明了天時、地利、人和再加英明正確的領導,是取得抗日戰爭和革命事業勝利的重要保證。
這些包括了自然景觀,戰爭史實,個人戰鬥歷程與解放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面貌的多方面內容,以作者過太行的所見、所想、所思、所議為串連引線,以作者對革命根據地的無比熱愛和黨中央、毛主席的深情頌揚為粘和劑,層次分明而流轉通暢地交融為一個渾然統一的藝術整體,真可謂內容豐瞻,結構宏偉,大氣磅礴。作品在整體結構方式上採取大開大闔的手法,以對太行山千崖萬壑、奇異鄉姿的自然美景的描繪起興,以對太行山革命根據地的地理位置及其在中國現代革命戰爭中的重要地位結尾,各部分之間的起承轉換也如行雲流水,自然流暢。第一節由太行山的轉峽奇峰、雲霧白雪寫到清漳垂柳、田園村舍,結尾的無與江南異既是對太行風景的評價,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第二節對自己近20年南國征戰的回想。第三節緊承第二節結尾處對太行山殊多雄姿態、險峻稱第一的觀感,展開想像的翅膀,以奇妙生動的比喻寫出了太行山相看長不厭,萬幻數難悉的雄偉姿態。第四節中,詩人想像的翅膀由自然之境的飛翔轉而折向戰火連天的大地,由萬幻數難悉而因念抗戰中取得的比之奇幻雄壯的自然景觀更加壯麗萬千的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由第四節所回敘的敵我的不同戰績和戰局的變化,順理成章地又引出了第五節開頭的人心有向背之嘆和對解放區治隆誰能匹的輝煌成就的敘述與議論。最後一節,則緊承第五節結尾的辛勤百年來,收功在近紀,又回到太行山根據地的重要戰略位置上來,並由根據地軍民克敵制勝的條件讚頌了黨中央、毛主席的英明決策和領導。全詩就這樣筆走龍蛇,上下關聯,左右盤桓,迴環旋繞,詩意跌宕多姿,變化多樣,而意韻卻流貫通暢,一氣呵成。
由於該詩的內容是記述作者過太行山的所見、所思及由此引起的對自己的革命歷程和抗日軍民光輝業績的回想,所以全詩在寫作手法上主要以敷陳直言的賦法為主,尤其是第一節對太行山自然景觀的描繪,第二節對自身戰鬥歷程的回想,第四、五兩節對抗日軍民抗日業績和根據地建設的概述,主要都是直言其事、隨物賦形、體物寫志。

作者簡介

陳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和領導人。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軍第四軍前敵委員會書記、第六軍政委、第二十二軍軍長,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副書記、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代軍長、軍長,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建國後,曾任華東軍區司令員、上海市市長、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二書記兼上海市委第一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九屆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主要著作分別收入《陳毅軍事文選》、《陳毅詩詞選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