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脾

遊走脾(floating spleen)指脾臟脫離正常解剖位置游移活動於腹腔的其他部位。甚少見,女性比男性多3~13倍,以中年女性為多見。中年以上經產婦產後發病率較高,兒童期也有發生。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病因:多因先天性脾蒂或脾周韌帶過長,或脾周韌帶缺如,或腫大的脾牽拉使韌帶鬆弛或腹肌薄弱等造成。
  • 常見症狀:腹部包塊。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

病因

遊走脾多因先天性脾蒂或脾周韌帶過長,或脾周韌帶缺如,或腫大的脾牽拉使韌帶鬆弛或腹肌薄弱等造成。還可能由於脾臟原有病變(慢性瘧疾),或因為脾臟脫垂而脾蒂有扭轉、充血的結果。

臨床表現

主要臨床表現為腹部包塊,常引起相鄰臟器的壓迫症狀。約20%的遊走脾並發脾蒂扭轉,發生脾蒂扭轉可出現劇烈腹痛,嚴重時伴休克。
脾周圍無粘連而脾活動度大時,患者可無明顯自覺症狀,但也可能發覺腹內有能移動的腫物,重者可感覺左上腹不適或疼痛,臥床時消失,起立時加重。牽扯症狀主要涉及胃部,可有噁心嘔吐、脹悶和噯氣等現象。壓迫腸道可引起急、慢性機械性梗阻症狀;壓迫盆腔可有里急後重,排便不暢或便秘症狀;膀胱或子宮受壓可有排尿困難或月經不調等症狀。
脾蒂扭轉的快慢和程度對症狀的影響很大:急性扭轉多因突然體位變換、外傷、妊娠晚期等誘發,可產生劇烈腹痛並伴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甚至出現休克狀態。但慢性不完全性扭轉可以沒有自覺症狀,或僅有輕微腹痛。

檢查

B超、CT檢查或核素掃描等影像學檢查有助於診斷。
1.B型超音波檢查
左膈下正常脾臟消失,而在腹塊處呈現脾臟反射。
2. CT檢查
3. 核素掃描
如51Cr標記檢查,可發現腹塊有同位素積聚,並見明顯的腹塊輪廓。
4. 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
可見到腫塊的血管供應來自脾動脈。

診斷

影像學檢查可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脾臟位於下腹部或盆腔時,若發生急性完全性脾蒂扭轉,極易與急性腸扭轉、絞窄性腸梗阻、遊走腎蒂扭轉、卵巢囊腫蒂扭轉、急性囊腫穿孔、闌尾穿孔引起的急性瀰漫性腹膜炎相混淆,應注意加以鑑別。

併發症

慢性脾扭轉伴脾靜脈淤血可引起胃底靜脈曲張。間歇性扭轉可導致脾充血,繼而引起脾大,脾功能亢進。脾臟發生滲液、出血、壞死或感染時,可有急性腹內出血、急性腹膜炎、局部膿腫等各種併發症的症狀出現。遊走脾還可因外傷或妊娠期腹內壓升高發生脾破裂。有些病例可合併其他內臟下垂。

治療

一旦遊走脾診斷明確,可區別不同情況予以處理。無任何症狀的患者應向其交代發生蒂扭轉及脾梗死的可能,並試行手法復位。在移位脾被還納回左上腹脾窩後,以腹帶稍加壓力外固定。這種方法對體態消瘦者可暫時有效,但易復發。脾脫垂時間越長,效果越差。肥胖者腹帶無法起固定作用。
症狀不重、脾大和脾功能亢進不嚴重且發展緩慢的患者,儘可能保留有正常功能的脾臟,可試行脾固定術。即於術中將脾臟自發現部位剝離,在不影響脾蒂血運的前提下,將其復位於左上腹脾窩或左側腹其他部位,並利用附近組織予以縫合固定。
育齡期婦女為防止增大子宮誘發脾破裂或增加脾蒂扭轉機會,應積極手術切除脾臟。盆腔部位遊走脾亦應切除,以減少併發症可能。急性脾蒂扭轉者均應手術切除脾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