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散

進食散,中醫方劑名。出自《蘇沈良方》卷四引李潛方。具有溫中祛寒,理氣健脾,消積化滯之功效。主治脾胃虛冷,不思食,及久病人脾虛,全不食者,及胃虛有風不食。症見胸膈痞塞,腹脹怠惰,全不進食,痰逆噁心,大便塘泄。

基本介紹

  • 名稱:進食散
  • 別名:理脾散
  • 出處:《蘇沈良方》卷四引李潛方
  • 組成:青皮、陳皮、草豆蔻、甘草、訶子、高良姜、川烏頭、肉桂
  • 功用:溫中祛寒,理氣健脾,消積化滯,調脾進食
  • 主治:脾胃虛冷,不思食,及久病人脾虛,全不食者,及胃虛有風不食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青皮、陳皮(去瓤)、甘草(炙)、高良姜(薄切,炒)、肉桂(去外皮)各一分(7.5g),草豆蔻三個,訶子(去核,煨)五個,川烏頭一個(炮,去皮臍)。 

用法用量

每服一錢,水一中盞,加生薑二片,煎至七分,空腹時服。

功用

溫中祛寒,理氣健脾,消積化滯。

主治

脾胃虛冷,不思食,及久病人脾虛,全不食者,及胃虛有風不食。

方義

方用陳皮理氣健脾;青皮消積化滯;肉桂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共為主藥;高良姜開胃散寒,消食止痛;炙甘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共為輔藥;草果仁燥濕溫中;川烏祛
風除濕;訶子澀腸止瀉,共為佐使。諸藥配伍,具有理氣健脾,消積化滯之效。

運用

診斷要點:胸膈痞塞,腹脹怠惰,全不進食,痰逆噁心,大便塘泄。

附方

名稱:進食散
組成:白扁豆(微炒)、石蓮肉(炒,去心)、人參(焙)、神曲各二錢半茯苓一錢半,甘草(炙)、白芷、木香、黃耆各一錢
用法: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四五歲一錢,水半鐘,加生薑一片,大棗半枚,煎十數沸,調末服之
出處:《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二
功用:進食
製法:上為細末
名稱:進食散
組成:神曲(炒)、麥芽(炒)、砂仁、山楂
主治:疹後不食
出處:《治疹全書》卷下
功用:醒脾和胃
製法:上為散服
名稱:進食散
組成:半夏曲、肉豆蔻(面裹煨)、草果仁、高良姜(炒)、麥櫱(炒)、附子(炮,去皮尖)、丁香、厚朴(去皮,姜炒)、陳皮(去白)各一兩,人參(去蘆)、青皮(去白)、甘草(炙)各半兩
用法: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煎,不拘時候,溫服
主治:脾胃虛寒,或為生冷所傷,或七情所擾,胸膈痞塞,不思飲食,痰逆噁心,大便溏泄,面黃體倦,畏寒肢冷,完谷不化,腹痛便溏
出處:《醫方大成》卷三引《濟生方》
功用:回陽救逆,溫中散寒,收斂止瀉,行氣燥濕,止痛止嘔,疏肝破氣,健胃消食,益氣補中,健脾理氣
名稱:兒寶進食散
組成:山楂、神曲、麥芽、萊菔子、雞內金、香附、陳皮、厚朴20克,水紅子30克,砂仁、檳榔、莪術15克,大黃10克,生草5克
用法:3~5個月患兒每次0.2-0.3克;6~11月每次0.4~0.6克;1~3歲每次0.7~1.0克;4~7歲每次1.0~1.5克;8~14歲每次1.8~3.0克。1日3次
主治:厭食症(實證)
出處:宋從有
功用:消食異滯,和中健脾
製法:以上藥物共為細末
名稱:進食散
組成:菖蒲5克,龍膽草2.5克,山楂5克,蒼朮、神曲、佛手各10克
用法:6個月以下,每日0.5~2克;7~12個月,2~4克;1~3歲,4.5~6克;4~8歲,6.5-7.5克;9歲以上,8~10克。分3~4次於食前20分鐘加糖服下
主治:食少不化,偏食體疲,小兒諸種厭食
出處:王烈自擬方
製法:混合粉碎為極細面
名稱:進食散
組成:青皮,陳皮,甘草,肉桂,附子炮,草果子,訶子,良姜,白姜
用法:右等分㕮咀,生薑三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空心,一日三服
主治:療腹脹吐逆
出處:類編朱氏集難醫方
功用:調脾進食

重要文獻摘要


《中華醫方》:“李潛在真州治賈使君女子,已五十餘日,病脾多嘔,都不進食,醫絕無驗。潛投此藥一服,遂食蒸餅半枚,明日百味皆思。潛雲:此藥進食極神速。予疑此藥太熱,潛雲不然,用之三十年,無不效者。”

《中華醫學大辭典》:“血風攻脾 此證因婦人氣血不調、臟腑勞損、風邪冷氣蓄於內,脾臟為邪所乘,則運化失職而不能飲食。治法如下宜草豆蔻散、訶梨勒散、神曲丸、進食散之屬。”

《明醫指掌》:“脾胃有寒,脈遲,理中湯。脾胃虛冷,心腹脹滿疼痛,厚朴溫中湯。胃寒不進食,香砂養胃湯、進食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