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大片

進口大片

進口大片,顧名思義就是引進國外的著名影片在國內放映,這不僅在加強兩國文化交流方面有重要意義,而且在兩國友好相處方面也有著重要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進口大片
  • 意思:引進國外的著名影片在國內放映
  • 開始時間:1994年11月12日
  • 引進原因:改變電影市場的蕭條局面
  • 提出人:吳孟辰
  • 作用:加強兩國文化交流等
電影介紹,歷史發展,市場影響,問題解疑,

電影介紹

自1994年11月12日,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作為首部進口分賬大片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六大城市公映以來,海外大片在中國上映已有十餘年歷史。這些影片占據了全國總票房的60%~70%,加上引進大片的9億稅額,其分量不容小覷。“大片”的進口,還有力地促進了國產電影的創作生產,使國產影片的水平有了整體提升。面對進口大片的挑戰與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國內製片業在起初的驚恐不安過後,開始創作觀念的轉變和創作題材的拓展,以及行銷、發行、放映等一系列的深化改革。有關部門也逐步加快了影視業管理體制的改革,運行機制經濟政策、相關法規都陸續發生較大變化。
1994年,為改變電影市場的蕭條局面,時任中影公司總經理的吳孟辰向電影局提議以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進口最新的一流外國影片,以發行的收入扶持老、少、邊、窮地區電影事業。1994年底,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這個建議,提出每年可以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表現當代電影成就”的影片。於是有人將這10部影片稱為“10部大片”,大片的名稱也因此而流傳開來。參照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進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製片方35%,發行方17%,放映方48%。為了迅速占領中國市場,進口大片的製片方還承擔了宣傳的費用。儘管這樣的分賬比例似乎對製片方較為不利,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國外尤其是美國製片方依舊從中國的市場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北京市電影公司專門致函中央某部長,明確表示“讓美國的影片占領中國的電影市場,用中國的票款養肥外國的片商,不利於穩定整個電影行業的軍心。”隨後北京《戲劇電影報》在《好萊塢影片大舉搶灘國產片路在何方?》的文章中對“十部大片”的引進進行了連篇累牘的責難和批評,從1994年6月開始,《中國電影市場》、《文會電影時報》等也相繼發表文章,形成了“十部大片”的討論高潮。由此人們生活中又多了“進口大片”這樣一個詞語。
在發行工作受阻的情況下,北京海淀區電影公司主動承擔了這部中國第一部“進口分賬”影片在北京地區的代理發行工作。10月20日,北京電影文化主管部門下達通知,要求海淀區電影公司中止契約,由北京市公司同中影公司重簽契約,11月上旬又通知北京宣傳媒體停止宣傳這部影片。在這種情況下,海淀區電影公司依然堅持發行,保證《亡命天涯》於11月12日如期上映。然而首輪上映只持續了7天,票房收入僅為80萬元。1995年元旦,《亡命天涯》在北京得以復映,放映總場次為499場,總票房140萬元。
質疑並沒有阻擋大片的“攻勢”。1995年1月,第二部“進口分賬”影片《紅番區》在兩岸三地上映,其3500多萬元的票房成績終於讓人們意識到,“十部大片”給中國電影市場注入了激情。相比電影市場的利益分成,普通觀眾更看重的是大片給他們帶來的視覺盛宴。1995年,進口大片猛增至近十部。看大片開始成為一種時尚消遣,而影院裡兜售的零食也開始與國際接軌——爆米花替代了“老土”的瓜子。

歷史發展

1995年,“大片”正式殺入中國電影市場時,許多人大喊“狼來了”。在好萊塢的陰影中,幾年後,張藝謀以一部武俠巨片《英雄》橫空殺出,不僅破天荒地在國內創下2.5億的票房紀錄,更在北美和國際市場創下1億美元的票房佳績。緊接著,張藝謀又以一部《十面埋伏》在國內市場奪得1.53億的票房,擊敗《指環王3》、《後天》等好萊塢大片,成為2004年中國電影票房冠軍。在進口大片的催化之下,中國終於有了可以與之相抗衡的國產大片
與此同時,另一類非大片化的電影也在我們的電影市場上屢戰屢勝,這就是馮氏賀歲片。雖然也引進外資,但仍然堅持以本土文化為依託、以當下現實為參照的特點,讓其國內市場受歡迎的程度與日俱增。2003年的《手機》票房收入5300萬,名列國產片票房榜首,到2004年的《天下無賊》已然創下了過億票房,與投資2.9億的《十面埋伏》和投資1.6億的《功夫》聯手將幾十部引進大片徹底擊敗。

市場影響

中國電影一直的不景氣一直是本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上人們的話題之一。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引進的大片,給困境中的中國電影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也一直是電影人關注的焦點。“電影無國界,引進外國優秀影片是大勢所趨,擋也擋不住。”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李國民認為,世界經濟、文化的全球化已是歷史潮流,只要我們對進口大片掌握一定的標準,引進大片“利大於弊”。廣電局李國民說,實際上,每年引進的外國影片有五六十部,其中已經過外國電影市場考驗、質量上乘、有較高票房的稱為“大片”,到現在已共引進百餘部。這些大片給了中國影人了解世界電影現狀、學習國外先進制作技術、發行手法的機會,進一步推動了中國電影市場的規範運作。
引進大片讓中國觀眾有幸在第一時間領略到世界電影的最新成果,刺激了人們看片的欲望,激活了中國電影市場。大片的進口,給了中國影迷與西方國家觀眾同步觀看大片的機會。這樣的滿足感,使觀眾進入影院的人次數大幅上揚,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中國影劇院的票房。實際上,“大片”現在已成為絕大多數影劇院保證票房的最重要手段。一家影劇院一個月只要拿到了一部大片,上映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基本保證這個月的開銷。
面對進口大片的挑戰,電影主管部門一直在提倡電影、尤其是“主旋律影片”要“好看”,要“喜聞樂見”。電影從業人員轉變創作思想,拍出了《周恩來》、《生死抉擇》等一大批受到觀眾歡迎、也創造了很高票房的優秀影片。“國產大片”也漸漸成為一個人們普遍接受的概念《鴉片戰爭》、《紅櫻桃》、《國歌》 、《紫日》等都得到了觀眾認可,取得較高票房。另一方面,商業化娛樂樣式的國產片也有了長足進步,以馮小剛的影片《甲方乙方》、《不見不散》、《一聲嘆息》等為代表的都市娛樂片都取得了不俗票房。
大片的進口,還直接促進了中國電影院線制的實施。電影院線制是以若干家影院為依託,以資本和供片為紐帶,由一個電影發行主體和若干電影院組合形成、實行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發行放映機制。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區成立了34條跨區域的院線,把近千家影院收入麾下,控制了全國90%左右的票房。

問題解疑

一問:大片是怎么來的?
1994年年底,當時的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這個建議,提出每年可以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表現當代電影成就”的影片。社會上有人將這10部影片稱之為“10部大片”,於是大片的名稱很快流傳開來。參照國際通行的票房分帳形式,進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製片方35%,發行方17%,放映方48%。為了迅速占領中國市場,進口大片的製片方還承擔了宣傳的費用。
二問:大片僅僅是娛樂嗎?
實際上,在大多數進口大片中無不充斥著濃厚的美國價值觀和政治理念,以及美利堅民族的歷史文化、思想性格和對事物的看法。但是,這些大片在市場化、國際化的過程中,卻聰明地沒有停留在本國本民族的政治主題和民族主題上,而是將其提煉、升華為更具有普遍意義的既屬於本國本民族的又屬於全人類的可以被各種政治意識形態都能認同的人性化主題:如勇氣、認識自我、對愛國主義與正義的思考、愛情與家庭的關係、人生而平等的權利、正義必勝等。這也是進口大片之所以在文化歷史截然不同的中國登入異常順利的原因。
三問:大片從中國拿走多少錢?
儘管數量不足每年投入放映的影片總數的10%,但進口大片的市場份額自始至終占據著票房年總收入的50%—60%。1998年,《鐵達尼號》登入中國內地,觀眾達到創記錄的1728萬(一說2000萬以上),一下子拿走了3.2億元人民幣的票房,占該年度全國電影票房總收入14.4億的五分之一還強。
四問:大片為什麼令人不安?
實際上,在中國,不是所有人看完大片後都帶著微笑和驚嘆離開電影院。中國電影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崔君衍就指出,我們必須關注這樣的現象:“進口瀟灑,出口醜陋”——瀟灑偶像都是舶來品,主人公們都蔑視人生困境,以一往無前的氣概克服險阻,展現男性的剛強,勇敢和堅毅,而“出口影片”的中國男人則窩囊的不少,令人深思。
五問:誰在對大片說不?
首先是中國廣大青年,他們是大片的主要觀眾。這一年,美國野蠻轟炸了中國駐南使館,導致中國青年對美國文化和價值觀念載體的大片的抗拒心理。在這裡,大片的意識形態和政治象徵意義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其次,選片的不當,也使進口的部分大片在中國失去了往日的光環。中影公司負責選片的人也承認他們有“看走眼”的時候,一些片子在海外頗有人緣,但在中國具體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往往遭受冷遇。中國社會的變遷也使相當部分觀眾對大片不在熱衷。
六問:誰在大片中拯救世界?
我們引進的大片,比如《鐵達尼號》和《拯救大兵瑞恩》,在好看的同時,大多都賦予了微妙的思想政治內容,表現出美國人的勇敢、愛國和濃厚的人情味。人們不會否認:這種潛移默化的“政治教育”,比之赤裸裸的“沖啊”和“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要強很多。
七問:大片能否帶動中國電影產業?
目前,中影公司已經開始委託廣告公司推動進口大片隨片廣告工作,將片頭廣告(直接放進拷貝)、影片形象宣傳的使用權(包括印有廣告主產品形象的各種海報、彩卡、宣傳頁、文化衫等等)以及中影遍布全國的發行網路配合廣告主宣傳等整合在一起進行競標。有關人士認為,這是中國借鑑西方“後電影開發”的重要一步。所謂“後電影開發”,就是最大限度地發掘電影放映以外的附加產值,包括電影的各類衍生品如VCD、音樂磁帶、外景地旅遊開發、服裝道具拍賣、利用影片形象促銷產品以及隨片廣告等等。在美國等國家,票房一般只占電影全部收入的1/3,其餘則來自著作權轉讓和後電影產品。
八問:入世後大片命運如何?
入世之後大片的命運會如何?電影局有關負責人最近表態說,入世後,根據有關協定,中國將允許進口20部外國影片。但是,“允許”並不等於“必須”進口20部外國影片。另外,進口分賬影片要遵守中國的法規。中國現在還沒有《電影法》,但是有電影管理條例,該條例規定放映進口影片數量不能超過全部放映影片的1/3,這是美國人也承諾了的。
九問:大片是敵人還是朋友?
那么,大片究竟是中國電影業的敵人還是朋友?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你把它當作朋友,它將促進你的發展;如果你把它當作敵人,它將破壞乃至摧毀你的一切。北京紫禁城影視公司製片人劉沙說:“在此之前,我們一批業內人士就‘入世’的問題進行了大規模的研討,大家一致認為‘入世’是好事,將推動中國的影視業向良性方向發展。好萊塢會把較好的技術、較新的辦法帶到中國來,對我們的創作方式進行有益的補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