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翹飲子《宣明論》

連翹飲子,中醫方劑名。出自《宣明論》卷六。主治傷寒表不解,半人於里,下證未全;下後燥熱怫結於內,煩心懊懷不得眠,瘡癬發斑,驚風,熱極黑陷將死。

基本介紹

  • 名稱:涼膈散
  • 別名:《宣明論》卷六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加減化裁,附註,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川大黃、朴消、甘草(燃)各二十兩,山梔子仁、薄荷葉(去梗)、黃芩各十兩,連翹二斤半。

用法用量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小兒半錢,水一盞,加竹葉七片、蜜少許,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得利下住服。

主治

傷寒表不解,半人於里,下證未全;下後燥熱怫結於內,煩心懊懷不得眠,瘡癬發斑,驚風,熱極黑陷將死。

加減化裁

熱甚者,可服四錢,亦有可服一、二十錢者。治咽喉並涎嗽加桔梗一兩,荊芥穗半兩。咳而嘔者,本方加半夏半兩,每服生薑三片煎。衂、嘔血者,加當歸、芍藥各半兩,生地黃一兩。淋者加滑石四兩,茯苓一兩。風眩者加川芎、防風各半兩,石膏三兩。酒毒者加葛根一兩。斑疹、痘瘡加荊芥穗、赤芍藥、川芎、防風、桔梗各半兩。三歲可服七、八錢;或熱甚黑陷、腹滿喘急、小便赤澀而將死者,此一服更加大承氣湯,約以下之,得利更勝。凡言加者,皆自本方加也,但加者每服五、七錢,以意加減調理。兩感傷寒,下證前後以退表里之熱者,煎本方四、五錢,調下益元散三、四錢。其本方皆能治此諸證,但加即為效也。

附註

1、熱厥《臨證指南醫案》:某,先發水痘,已感冬溫小愈,不忌葷腥,余邪復熾,熱不可遏,人夜昏煩,輒雲頭痛,邪深走厥陰,所以發厥,診脈兩手俱細,是陽極似陰,鼻煤舌乾,目眥S,多屬邪閉壞敗,諒難挽,用涼膈散。(《中華醫方內科篇 氣血津液病》)
2、瘡揚《外科發揮》:一婦人面患毒,掀痛發熱作渴,脈數,按之則實,以涼膈散二劑少愈。⋯⋯牙痛《口齒類要》:表兄顏金憲牙痛,右寸後半指脈洪而有力,余曰: 此大腸積熱,當用寒涼之劑。自泥年高,服補陰之藥,呻吟徹夜,余與同舟赴京,煎涼膈散加荊、防、石膏,與服一鐘即愈。(《中華醫方 外科篇 上》)
3、小兒皰疹性咽炎《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96,3:37):張氏等用本方蟬衣、薄荷、鮮蘆根、牛蒡子、連翹、玄參、焦山梔、生大黃、板藍根、生甘草、射干為基礎,汗出不多者加荊芥;高熱甚者加生石膏;高熱驚厥者加鉤藤或制僵蠶;大便千結而體質偏弱者去大黃,加炒枳殼,決明子,每日1劑,水煎服,3天為1個療程。治療小兒皰疹性咽炎28例。對照組靜脈套用病毒唑,3天為1個療程,共觀察2個療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6.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4.2%。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治療組在發熱,拒食方面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而在煩躁、咽痛、皰疹、便秘等方面明顯優於對照組。(《中華醫方 五官篇及眼科篇》)
4、時疫《南雅堂醫案》:時疫來勢甚暴,目赤口渴,壯熱無汗,斑疹隱隱未透,煩躁不已,脘腹按之作痛,大小便閉,熱毒內熾,邪勢不能外達。防有內陷昏喘之變。擬仿涼膈法,並加味酌治,俾熱從外出,火從下泄,冀其邪去正復,得有轉機。連翹三錢,大黃一錢五分(酒浸),芒消一錢五分,牛蒡子一錢五分,枳實一錢,梔子八分(炒黑),甘草一錢五分,淡黃芩八分,薄荷八分,竹葉一錢,生白蜜半盞。(《中醫方劑大辭典 第八冊》)
5、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宣明論方》名連翹飲子,系由《備急千金要方》梔子湯加減而成。(《中國朝醫學 方劑學卷》)

重要文獻摘要

《中國朝醫學方劑學卷》:“涼膈散。連翹二錢,大黃、芒硝、甘草各一錢,薄荷、黃芩、梔子各五分。此方出於《局方》,治積熱煩躁,口舌生瘡,目赤頭昏。今考更定,此方當去大黃、黃芩、甘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