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村

逢山村

逢山村位於漳州市漳浦縣沙西鎮。三面環山,村邊三溪環流,於村前合一注入坎溪,奔流入海。北依大嶺山(海拔449米),東與杜潯鎮徐坎村交界,西依金崗山(海金崗),南與高山村交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逢山村
  • 外文名稱:Shaxi Country
  • 別名:蓬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
  • 下轄地區:逢山自然村(含下高尾、五家、後腳等社)和打山自然村
  • 政府駐地:村委會
  • 電話區號:0596
  • 郵政區碼:363217
  • 地理位置:逢山村位於漳州市漳浦縣沙西鎮逢山村
  • 面積:約130萬㎡
  • 人口:3000多(2010年)
  • 方言:閩南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氣候
  • 著名景點:公婆擁抱;三台結穴;八角井;玄帝廟;柔懿夫人廟等
  • 機場:廈門高崎機場
  • 火車站:漳浦站
  • 車牌代碼:閩E
政區沿革,村落起源,姓氏源流,名勝古蹟,名勝,古蹟,簡介,經濟狀況,基礎設施,

政區沿革

清代為南山保,民國29年屬逢山村。後因鄉的逢山保,民國33年後因鄉合併於杜潯鎮,逢山保改屬嶼頭鄉轄。新中國初期,屬十二區的逢山鄉。1955年12月撤銷十二區,逢山鄉合併於杜潯區的徐坎鄉。1958年9月,屬杜潯公社逢山大隊,1961年改屬由沙西公社,1984年9月改為屬沙西鄉(1992年2月改為鎮)所轄的沙西村,下轄逢山、打山(璞山)二個自然村,人口810戶,3060多人。其中,逢山自然村有660戶,2450人,打山自然村有150戶,610人。

村落起源

逢山陳姓源遠流長,開基祖陳君賜是開漳聖王陳元光之第23代孫,祖上原居詔安溪南,與元朝末年福建漳州路總管南勝伯陳君用將軍是族親弟輩。官任漳州府武散官陳君賜將軍,因元朝末年明朝軍隊攻入福建,為避亂局,陳君用將軍與陳君賜將軍各自循跡歸隱,君用要君賜帶家人部眷,乘船沿九龍江而下,隨江灣入港“逢山而居、居之福地”,隱居於民間開基創業。
陳君賜將軍船隊即沿九龍江出海,隨海流入漳江灣,於漳浦十都杜潯潯江龜山渡上岸。一進渡口繞過龜山,他就被這一帶“三胎結穴,七山疊屏”山水相依的秀麗風景折服,感惠仁山智水有意相逢,即命於此隱居,起村落名為“逢山”並始建逢山城 。( 逢山兩字最早佐證記錄,見漳浦縣博物館館藏文物《清乾隆例贈文林郎陳貽谷墓志銘》,銘文記載 : 公諱毓護,字子厚,號貽谷,世居漳浦杜潯之逢山……該墓志銘銘文明確記錄清朝乾隆年間例贈文林郎陳貽谷世居漳浦杜潯之逢山,是逢山村有史以來最早歷史記錄。後來從清朝末年至今有文人賢達在抄寫族譜書寫祠堂楹朕時把逢字加草字頭為蓬,實是文人賢達書法上增筆習慣,不能做為逢山為蓬山的依據,而且要尊重最早歷史記錄為本源,不可率性更改,2008年逢山村部分人發起改村名逢山為蓬山,實是不妥之舉,誤導了該村文化傳承,同時身份證地址名不可改也為村人帶來不便。)

姓氏源流

逢山為陳姓聚居地,開基祖陳君賜,屬“陳聖王世系”的“南-”,又稱詠祖派(陳聖王世系以陳政為一世祖,二世元光,三世 王 向,四世酆,陳酆生三子:陳詠、陳謨、陳訏,後裔分為南江、北溪、東海三派。南-之祖陳詠,是陳酆長子,唐代任光州司馬,傳至十七世湯征,於宋大觀三年任太學博士,受太學生陳東等-請斬“六賊”事牽連,被貶出任廣東潮陽知縣,在潮陽生三子:文訓、文謨、文晦。文晦生五子:景雍、景備、景肅、景俊、景修,於南宋末開始傳裔潮州、詔安、平和、雲霄、東山、漳浦各地。其中,景雍移居詔安溪南,其曾孫君賜為元朝之將,官任漳州府武散將軍,於元末明初避亂隱居漳浦逢山,為逢山陳姓之祖。君賜長子萬成,傳裔逢山天官派,分傳雲霄竹崎尾、杜潯下盧、古雷岱仔;次子萬宗開基嶼頭,分傳河墘、西山、白衣;三子萬全,傳裔潮陽縣峽山鎮洋汾陳村,分傳惠來神泉、赤山等處。四子萬德傳裔逢山、打山,杜潯西浯、水港、路邊、雲霄火田。打山雅稱璞山,原為林姓聚居地,明代出過進士林梅,後林姓遷居雲霄火田田坪,打山為逢山陳姓所衍居。
逢山城建立之初,從防禦計,使樊姓、李姓、呂姓兵營副尉建營寮於村東、前、西防衛,村人俗稱逢山坂仔樊、巷前李、寮仔呂,如今此三姓後人已被同化併入陳姓。當時同來歸隱還有下屬官司奉郎黃姓,主管文書、財物,陳君賜命其建居龜山(今高山),依臨渡口,便於如有變故即帶細軟財物下海逃生。因屯積財物於黃姓處,至居穩定,取財時有小斷不及,故嫁第三代孫女陳氏,與黃姓第三代孫聯姻,傳衍徐坎黃氏為徐坎祖媽。

名勝古蹟

名勝

逢山八景:龜山挺秀、雄獅南踞、三溪合一、石鼓長松、公婆擁抱、石佛遠眺、三胎結穴、七山疊屏。
百年古樹:古榕樹2棵,有應媽樟樹一棵。

古蹟

逢山城,清初建築,繞村一周,大部分城牆尚存。
開漳聖王廟
柔懿夫人(陳元光女兒陳懷玉)廟
玄天上帝廟(有進士陳杓題廟匾“誠神幾”)
陳氏大宗祠,宗祠修德堂中有“見義勇為”匾,是清光緒末年漳浦知縣朱映青褒獎逢山鋤除“鴉片煙苗”義舉的匾額。
豊都大帝廟

簡介

逢山背靠梁山,面向大海,溪流從村後梁山山脈發源,左右逶迤曲折環抱村落,並與從“南獅雄據”峰麓岩內水澤地發源溪流入村交匯逢山村前,形成“三溪合一”美景。
逢山村自始祖規劃建村至清康乾之時方成城。城建四門,東門迎曦,臨“三溪合一”水口,有渡直通龜山渡口入潯江可及杜潯,清時杜潯文卿秀才邱遷做客逢山,臨回時見村前山水秀色,興然作一詩讚“煙霧橫斜抹遠林,飛濤激浪籠輕煙。揚船笑指潯江去,夾岸桃花春色深。”。東門建有城樓,城樓匾題“逢山懷仁”,此有喻意,始祖陳君賜身為武官,歷經元未明初亂局,深知刀戈之害,感念以仁為懷,幸逢仁山建居,與智水為鄰,即樹明禮樂,仁讓敬和為後人家訓。是故入東城門即建廟主祀“柔懿夫人”陳懷玉,而“柔懿夫人”父親“開漳聖王”陳元光在此卻成次廟陪祀,這在閩台兩地陳元光文化傳承中別無僅有。然而其中卻深含逢山陳氏先人放下刀戈,歸隱田園,崇尚母性慈愛,修養仁讓敬和的傳家理念,也體現了陳氏先人對刀戈爭鬥的厭倦,以及對仁愛美德的崇拜。
南門較小,為中型石砌拱門,現依存然門樓已廢。南城門旁建有全真玄帝廟,意喻玄帝司南天北闕,護佑村莊平安昌盛。玄帝廟為明清古建築,雖年久少修尤保存閩南古建築文化特色,“玄帝廟”與“柔懿夫人廟”、“修德堂”同為漳浦縣文物保護單位。
在城東門與南門之間建有中大門,村人稱為“大城門”,為巨石砌拱形門,寬、高均丈余,門上建有城樓。村里新人嫁娶,壽老殯孝皆從大城門出入,是村落重要文化傳承標誌建築,二十世紀未,村人建房時大城門被全部拆除,拓寬為路,實為遺憾事。
村莊靠後山城北、西面分別建有北、西門,北門因臨溪而別稱“水門”。兩門均較窄小,只過一人或一牛之寬,便於防盜防兵,日常為村人田園勞作出入。
宗祠是為宗族的象徵,逢山最高宗祠叫“大宗”名“柱鰲堂”,為閩南傳統二進廳堂建築風格。“柱鰲堂”屋檐有精雕泥金蓮花倒掛,門前台階為中進階式附左右雙斜鋪設,俗稱“崎階倒吊蓮”,實為官府制式,暗藏祖先曾為元朝漳州府最高武官建制。
大宗祠廊巷左右各有水井一口,族人俗稱“八角井”。昔時各房族裔後人出外求學經營或返回家鄉時,總要取“八角井”井源水飲食,因源水出逢山,且左右取之,喻意“左右逢源”。左右“八角井”的井欄均為石雕八角狀,喻意“八方來財”,“八角井”為逢山陳氏裔傳宗親認祖歸宗標誌傳承符號。
大宗祠堂門埕前有活泉聚水為潭如元寶狀,與“夫人媽潭”相連,活水經東門口注入雙溪口匯海,喻意“義門衍派,源遠流長”。房派的宗祠稱“小宗”,也起堂名。逢山村現存有多座明清古建的房派宗祠,小宗“敦和堂”、大廳“詒謨堂”、后角“貽謀堂”、九房“繼成堂”、五家“慶麟堂”、下高尾“修德堂”、“鹹宜堂”、大房“天官祖祠堂”、打(璞)山“維新堂”等。
宗祠中供奉著祖先的神主,族人在此按春秋八節祭祀,祈求先人護佑族中文運興旺,引導子弟上進光宗耀祖。錯落在村中安靜寧謐的房系祠堂,是各房後裔祭祀祖先的地方,更是村人鞭策後進向學的所在,傳統古樸的民居,處處瀰漫著濃郁的仁讓敬和生活理想。幾乎每一個房系的祠堂,如下高尾大榕樹邊的“修德堂”、九房的“天官祖”、五家的“慶麟堂”等,是昔時村中少年讀書集會的書塾,也是村人議事軒齋。逢山村人“鋤田種花,開軒讀書”,過著鄰里仁和,生活閒足的日子,形成了逢山村人“耕讀傳家”傳統文化特色。歷經幾朝更替,村人根深蒂固讀書修德的思想,一直都是逢山村宗族的大事,整個村莊瀰漫著強盛的文風,至今不衰。從明至清,逢山村讀書致仕一路輝煌,先後出了三位進士,分別是明大理寺評事陳琛、明吏部主事陳朱圖、清吏部觀政陳杓……舉人、秀才、貢生更是不少。直至今日,北大復旦名生,博士後、博士、碩士、學士等更是七里八鄉所不能及,實是文風之盛,鵲起蟬聯……
從逢山城“大城門”進村道為主道,這是村莊東、西的分界線,直至小宗“敦和堂”大埕,之後左右東西向延伸,主道兩邊分布各房後裔居宅建築。
逢山村的明清古厝大多比較文秀內向,兩進或三進的住宅腰檐飛翹,有些兩進院厝間錯開建有方形小院,院中置魚缸或植花,人文氣息別具一格。老式燕尾脊的古厝,檐角象燕尾尖尖翹翹,青瓦鋪就的陰脊和紅瓦砌起的陽槽,條理分明,在老屋脊上,偶爾會有些扉艷草長著。古厝的白牆壁在經年的日曬雨淋下,布滿了斑駁的黃色水跡,有發了霉的,變一層黑灰的斑跡,另有歷史滄桑的韻味。多數厝門前,都有個小小的閒埕,種有一兩株的春仔花或小榕樹,或是一株木瓜或是一樅綠竹,也許是祖上遺下的閒逸性情,逢山村人總有些微風雅的氣質。事實上,從古至今,逢山村比其他村雅氣,確是真的。立春花開時,整個村莊飄逸著淡淡的花香。在春天,多雨,一方小院厝圍著被雨水洗得綠生生的小榕樹,枝幹上掛著一串串墨色閃耀的水珠子,襯著濕漉漉的青瓦白牆,顯得那樣的寧靜雅致。
窄長的村子,白牆青瓦的老厝,和潺潺不息合而歸一的小溪,以及靜靜佇立在村口的雙溪口橋,交相輝映著,像是一幅水墨畫,帶著古風,滿是寫意的韻味。
古城、古廟、大小宗祠、明清古厝,仁山智水,哺育一方鄉人。如今,走進逢山村,從明清建築群的小院裡弄設定中,我們還能感受到當年名門之後的情愫;從逢山村的文化傳承及山水交融中,能感悟到仁讓敬和的人文理念。
(節選自陳文偉 《仁山智水——漳浦沙西逢山村》文)

經濟狀況

全村以農業為主,全村有耕地1830畝,其中水田1130畝,農地700餘畝。土地近萬畝。土地肥沃,泉源豐富,並有祖媽林水庫右乾渠穿過村境,排灌方便。主要農產品為水稻、番薯和各類蔬菜,水果有荔枝、龍眼、楊梅等。大片農地和山地開發為果園,主要品種有荔枝、龍眼、楊梅。人均果地面積達2畝,每到6—9月,漫山遍野果子飄香,農民們忙著採摘,一車一車果子運往全國各地,農民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國家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農業結構進行轉型,發展榕樹種植花卉盆景培育,80%的土地和80%的農戶經營種植榕樹,出現200多戶的種植大戶,建立花圃基地,從種植、培育、剪枝、加工、雕型到銷售,榕樹產供銷一條龍。產品銷往韓國以及全國各省市區。村民逐步富裕,生活逐步提高,農戶新建樓房如雨後春筍。

基礎設施

村委會辦公地點在逢山村,占地面積32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80平方米。
老年人活動場所設在逢山村大廳(稱詒謀堂),建築面積160平方米,占地面積240平方米,老年人活動場所設備健全,正常。
逢山國小設在蓬山自然村,等級完小,有教師十人,學生180人。國小占地面積8畝,教學樓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於1997年新建後用。
醫療室經衛生部門批准認可的有3個,衛技人員4名。
村民飲用水80%農戶引用村村辦個人自來水,20%農戶引用自己開打水井。
電於1984秋全村通電,用電入戶率為100%。
逢山自然村於2005—2009年建成水泥路3.5公里,打山自然村於2011年建水泥路1.2公里。
逢山自然村擁有機車620輛,拖拉機4輛,載貨營運車3輛,私人小車26輛;打山自然村擁有機車152輛,營運貨車6輛,私人小車3輛.
程控電話於1995年秋開通,全村電話入戶448部,手機1400支。
閉路電視於1994年春開通,電視機872台,入戶率100%。
祠堂  大宗:柱鰲堂,建築面積408平方米。
小宗:敦和堂
大廳:詒謀堂
后角:貽謀堂
九房:繼成堂
五家:慶麟堂
下高尾:修德堂、鹹宜堂
大房祠堂:天官祖祠
打山自然村:維新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