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幕

造山幕

槽台學說歷來十分重視造山運動的研究,因為這是地殼演化中的激變階段,它在完成地殼由地槽活動帶演變為地台穩定區的過程中,起著十分分重要的作用。

造山幕又稱褶皺幕(foldingphase)、構造幕(tectonicphase)。指褶皺旋迴中的每一次褶皺運動。換言之,褶皺旋迴是由若干個褶皺幕組成的。褶皺幕是根據地層間的角度不整合確定的。德國地質學家施蒂勒(H.Stille)的褶皺幕概念是:地槽轉變為褶皺帶的過程都經歷了一系列短時間的褶皺幕;褶皺幕之間,為比較長的、相對靜止的階段所隔開;每一個褶皺幕在整個地槽區,乃至全球所有的地槽區都是近於同時發生的。這個概念後來遭到許多學者的反對,認為褶皺幕並非都具有全球意義,有的僅發生在局部地域;而在不同地槽區,同一褶皺幕的發生時間也各有先有後,絕非嚴格同時的。因此,認為將世界上各地區的褶皺幕無條件地對比,進而用同一名稱稱謂的做法是不恰當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造山幕
  • 外文名:foldingphase
  • 學科:構造地質學
  • 別稱:褶皺幕,構造幕
鑑別造山幕周期,造山幕的起因,

鑑別造山幕周期

現有資料表明,太古代的“造山作用”在規模,造山帶形態,各種事件的順序與強度等方面,可能都與晚前寒武紀及顯生宙的造山幕十分不同。例如,環繞太古代綠岩帶的大量花崗質岩石記載了一次規模巨大的岩漿活動階段,而這種事件無論在顯生宙還是多數的前寒武紀活動帶都未出現。在識別伴有少量或沒有岩漿活動,特別是在經歷了不只一次造山幕的造山帶,會遇到另一個問題。一個特定的火成岩體究竟是造山成因的還是非造山成因的,並不總是靠野外關係就能搞清楚的。這裡包括涉及大規模深成作用和變質作用的造山幕。隨著前寒武紀造山帶的更多的資料可被利用,就有可能確定各類造山幕以及將它們與地殼演化的機制聯繫起來。
鑑別造山幕周期性的另一個問題,與這樣的事實有關,即就如先前已討論過的那樣,在一個造山旋迴的不同時間,各種子體同位素變為不活動化。因此,在比較用不同方法獲得的放射性年代時,必須持非常謹慎的態度。鑑別周期性的直方圖的探討,必須只比較一種方法和一種礦物或岩類的年代。正如早先討論過的那樣,U-Pb鋯石年齡和Rb-Sr全岩等時線年齡看來在斷定造山幕的年代中最有價值。由於還沒有大量的這類年代數據可被利用,因此必須小心地解釋放射性年代在世界規模的造山幕中的意義。
當我們回顧地質歷史時,時間上緊密相間的造山幕增加了解析的困難性。許多前寒武紀活動帶的寬的年代範圍(100—400百萬年)可以記錄若干次造山幕。在最近的300—400百萬年內,在大陸上記錄了許多次造山幕。這一事實進一步地支持了這種可能性。為了避免這個前寒武紀造山作用將按照早先已定義的造山幕的周期來討論(也就是記錄了若干個緊密相間的造山幕時間的周期)。

造山幕的起因

可歸結為以下四類: (1)地球內部對流型式隨時間變化 (2)地球旋轉軸的長期變化 (3)由於潮汐力所造成的地幔剪下熔融的周期性變化 (4)與板塊構造有關的周期性岩漿作用和變形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