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極限

速讀極限

閱讀速度最直接的兩個指標是思維反應速度和視覺反應速度。而整體速度應是這兩個反應速度的和諧統一。

思維與視敏度的典型關係分為三種:思維快於視程,思維等於視程,思維慢於視程。

閱讀過程中,思維與閱讀速度互動作用,即閱讀材料中的信息通過視覺進入大腦,再由大腦經過思維處理,整理其中的邏輯關係以及與原有知識的融會貫通,達到理解並且記憶的效果。那么由此看來,最關鍵的就是大腦對信息的反應水平了。

現在還不能從物理構造和運動過程來解釋大腦的信息反饋模型,但大量語言資料表明,一般人的思維敏度決定於信息量和思維方式。有的人說話抓不住要領,語言不夠乾淨利落,這其實往往就是微觀上的思維方式問題,至於大的層次、主題,那是中觀的思維方式問題,巨觀的思維方式是判斷處理大事的方式。

高質信息量正是決定思維方式的基礎之一,因為人的思維方式是後天的,是從外界攝取的。人攝取了適宜量的信息,然後固化到自己的思維中,就構建了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不斷的思維構建,使自己的思維結構越來越複雜化,越來越具備處理複雜信息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低質的攝入必將導致低質的建設,不足的攝入必將導致建築的缺陷,低質或有缺陷的思維建築,它的功能必然存在不足。這就是思維敏度的客觀基礎。
學習過程中,一是構建自己的思維構造,一是充實自己的思維材料的存量,思維構造存在缺失,或是構造合理性不理想,那么攝入的信息找到相關連結的信息點不太順暢,必然造成延誤,或者難以完成連結,導致已攝入的信息不能完成固化或融合,並且使後續信息的流通受阻。這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思維障礙。而閱讀速度的受阻,也是這么一回事。因此,除了極個別的情況外(如神經系統病理性異常等),思維的速度不決定於神經傳導速度,而是決定於人自身的信息攝入水平。
思維敏度的問題也就是反應速度的問題。一般情況下,閱讀過程中個人的思維速度與他的視程速度基本平衡,因為雙方必須互相協調,必須達成相對默契,否則閱讀就無法繼續。一般說來,閱讀過程中思維敏度與視程速度的互相制約,通過閱讀,可以最佳化思維構造,豐富思維材料,提高思維效能,改善思維敏度,而由於思維素質的提高,為閱讀效率的提高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合理的思維方式方法構建,良好的思維材料積累,使再接受的信息及時得到高效的反這就是反應速度的提高,也就是思維敏度的提高。
剩下的就是視敏度和視程速度的訓練。
如果我們以一個字為單位,視線的移動速度可以進行這樣的計算:每個字的目視用時不可能小於0.06秒,電影膠片每秒24幀,平均每幀用時0.04秒,我們看到的是連續的畫面,而攝像頭在每秒16幀(每幀用時0.04秒)時,也基本是連續畫面,也就是說,每一幀畫面目光停留這樣長的時間,所看到的就是就不是清晰的一個一個的單字,而是模糊的、連續的一線。這樣算來,人的單字閱讀速度,單純從視敏度來講,理論上的視程速度極限小於每分鐘960字,而事實上要看清每個字,大約應該減半計算。如果每個視程單位不是一個字,而是3個字,那么每分鐘可達1400字以上。事實上,這應該是一般閱讀的平常能力,而不應是特殊能力。現代汊語80%以上是雙音節詞,而閱讀過程中又往往是以語法結構來劃分視程單位,所以,視程的速度應該是大多數人普遍可以達到每分鐘近千字。
人的視程速度的提高空間有多大?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計算。按普通人的視野來計算,橫向視角在70左右,距離紙面25-30厘米,那么紙上實際橫向距離大約為3-5厘米,在這個範圍內的字完全可以一下子辨認出來,這可以做為一個視程單位,在這個單位里應該能容納6-10個4號字,也就是說,通過訓練達到每分鐘3000-5000字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經特殊訓練,或個人有特殊能力,對所閱讀的材料進行縱橫兩個方向的壓縮,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一目十行”,這種壓縮格式類型的閱讀速度那是又一種境界。
普通人的閱讀速度是每分鐘200-300字,好的快速閱讀記憶訓練方法是能保證在短時間內達到普通速讀的5-10倍,即1000-3000字每分鐘,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形成紮實的閱讀能力就需要更長時間的訓練了;因為思維方式方法的訓練基礎和給予的思維敏度要達到一定的水平,是無法用具體量化指標來計算的;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和強化,個人的閱讀能力也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