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水佑次郎

速水佑次郎於1956年畢業於東京大學,獲文學學士;1960年獲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此後,他在日本和美國多個大學和研究機構任職。1966-1986年間,任日本京都大學經濟學教授;1986-2000年間,任日本青山大學國際經濟學教授;1995-1996年間,任美國康奈爾大學國際事務講席教授。目前,速水佑次郎是國際發展高等研究基金會研究生院主席,日本國立政策研究大學客座教授,國際農業經濟學會終身名譽會員。1999年,速水佑次郎獲得了日本政府頒發的紫色勳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速水佑次郎
  • 職業:日本國立政策研究大學客座教授
  • 畢業院校:東京大學
  • 性別:男
學術成就,代表作,

學術成就

速水佑次郎現任日本國立政策研究大學客座教授。他的學術成就包括:在上世紀70年代初與美國農業發展經濟學家弗農·拉坦提出了一個新的農業發展理論,即誘致性技術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假說。這一理論在經濟學界影響甚廣,改變了發展經濟學長期以來的結構主義傾向。另外,他還從理論上探討了貧困落後農業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的工業化問題,並為擴充發展經濟學的研究視野和理論框架提供了有益思路。
速水佑次郎(Yujiro Hayami)因其日本經歷和國際視野,他提出的誘致性技術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假說在經濟學界影響甚廣,改變了發展經濟學長期以來的結構主義傾向,即突出工業化,而輕視農業進步;突出計畫管理,而輕視市場機制。
速水佑次郎認為,一國農業增長選擇怎樣的技術進步道路,取決於該國的資源稟賦狀況。土地資源豐富而勞動力稀缺的國家,選擇機械技術進步的道路是最有效率的,如美國;土地資源稀缺而勞動力豐富的國家,選擇生物化學技術進步的道路是最佳的,如日本。
與新古典經濟學和傳統的發展經濟學不同,速水把農業技術的變革過程看作是農業發展經濟制度的內生變數,而不是獨立於其它發展過程的外生變數。也就是說,農業技術的變化不是隨著人類科學知識的發展和技術進步自發進步的產物,而是人們對資源稟賦變化和需求增長的一種動態反應,即是人們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的結果。因此,被稱為資源稟賦誘導的技術變遷理論。
速水佑次郎的誘導技術變遷理論,不僅從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美國和日本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中得到了事實證明,而且,還在開發中國家“綠色革命”的實踐中得到了較為有利的證明。
1985年,速水佑次郎和拉坦進一步提出了一個完整的農業發展模型,即在任何一個經濟中,農業的發展都要依賴於資源稟賦、文化稟賦、技術和制度的相互作用。
速水還於1988年提出“農業發展三階段論”:以增加生產和市場糧食供給為特徵的發展階段,提高農產品產量的政策在該階段居於主要地位;以著重解決農村貧困為特徵的發展階段,通過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是該階段的主要政策;以調整和最佳化農業結構為特徵的發展階段,農業結構調整是該階段的主要目標。

代表作

2005 年初,速水佑次郎和神門善久合作,在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第三版。該著作前兩版是速水獨立以同一書名出版日文版之後,翻譯為英文出版的,而第三版則從一開始就用英文寫成,直接出版英文版。《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一書探討的正是貧困落後農業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的工業化這個重大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