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議大夫第

通議大夫第

通議大夫第位於大埔縣百侯鎮政府側,距縣城 12公里,約建於清乾隆1750年,距今250多年,坐南向北,磚土木結構,為標準三堂四橫九廳十八井客家府第式建築,屋內有9個廳,18個天井,建築工藝精緻,雕樑畫棟,正門頂灰塑“通議大夫第”白底黑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議大夫第
  • 地理位置大埔縣百侯鎮政府側
  • 建造時間:清乾隆1750年
  • :建築工藝精緻,雕樑畫棟
簡介,歷史與傳說,建築介紹,楊纘緒,地圖信息,

簡介

通議大夫第位於廣東大埔縣百侯鎮侯南村,是楊纘緒故居,坐西北向東南,占地面積3866平方米,建築面積2970平方米,共有80個房間、9個廳、18個天井。建成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為時任陝西按察使楊纘緒所建。
通議大夫第為磚木結構建築,建築主體分上、中、下三堂,左右共四橫(兩側各有兩排橫屋),為三堂四橫九廳十八井府第式建築。雖是平房,但它氣勢恢宏,結構科學合理,既是一座客家民居,又是一座大官府第。整個建築天頂屋脊用沙灰雕塑有鯉草高翹而成。屋內抬梁拱斗木瓜敦均雕有各式花草圖案,工藝巧究精美。
通議大夫第於2009年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與傳說

“通議大夫第”,俗稱“一腹三翰院”,是指該屋主人楊纘緒與其弟楊黼時、楊演時,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先後考取了進士,而且都成為翰林院大學士。因為這是一件罕見的事,所以在民間傳說里,就有“什麼隔河兩宰相,十里九狀元,還不及我一腹三翰院”的故事。
通議大夫第
相傳,江西有個縣,隔河出兩個宰相,橫直十里出了九個狀元,皇帝欽賜:“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石碑立於路旁。楊纘緒在陝西任按察使時,有一天,其母饒氏前往探望打道該地,轎夫叫夫人下轎,饒氏便問他為何要下轎,轎夫便告訴她原因,饒氏說不妨大膽前行,那些當地人攔轎責問,饒氏不慌不忙拍著肚皮回答:“你們地方是顯貴,但是近在隔河,遠在十里,那有我小小肚皮 ‘一腹三翰院'”。聽到這些話,那些當地人慚愧地退下讓路。關於楊纘緒其母饒氏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楊纘緒之父楊之徐一日前往茶陽探友,路經一屋。看見門前晾曬一草蓆,隱隱有三條龍形,甚奇,叩門而問,方知該屋主有一女年十八,自小遺尿,皮膚粗糙有鱗片,急求婚,當即應許。選定佳日出嫁,天降暴雨,茶陽河水暴漲,人們都說是“龍女出嫁”。後饒氏生七子,有三個考取進士被欽點為翰林大學士。
當日,楊纘緒十分仰慕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的才學氣節,故其號名叫式光,將司馬光奉為終生楷模。在通議第眾多楹聯中亦能感受到他對司馬光的敬仰,感受到深深的傳統文化氛圍。如門樓上的對聯:
漱水志嵩生,三朝節概追司馬;
關西隆廟享,百代頻繁祀大夫。
聯中的追司馬,意為追隨司馬光。大埔乃文化之鄉,書詩傳家者眾,名耀青史者亦不少,楊纘緒為其中之一。據楊纘緒裔孫介紹:百侯一腹三翰林即楊之徐的三個兒子楊纘緒、楊黼時、楊演時兄弟三人先後考取進士,都進入翰林院。楊纘緒八歲為文,出語即驚長老,欽授翰林院庶吉士時,年僅十五歲,在館職中年齡最小。百侯文化教育之鄉,實為一腹三翰林始。楊纘緒建通議大夫第時,另在左側三十米處建蘭台書室,供其子孫讀書。他重視培養後代,當日,楊之徐的七個孫子同榜登科,被傳為佳話,創造了科舉時代的典範。通議第外門頂端書“通議大夫第”,字跡剛勁有力。大門外有兩隻巨型石門球鎮守兩邊,且貼著傳統楹聯:“天朝書宦跡;家廟薦蘋香。”進入大門即下廳,柱聯書:“入廟猶見大夫家禮器;登堂莫慚清白吏子孫。”中廳上貼的春聯為:“雨洗殘年,爆竹聲聲催臘去;風和元旦,梅花片片送春來。”中廳的廳內中堂聯曰:“裔孫承先啟後永懷大德;先祖開天闢地恩重如山。”
進入上廳即後堂,懸掛著楊纘緒及其夫人藍氏的遺像。古老的神座頂方木牌匾為清乾隆年間古物,上書“鹹慶堂”三個大字,遵勁蒼健;下款右書:“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閩浙等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眷弟鐘音頓首拜題”;左書:“乾隆三十八年癸巳仲冬谷立”;另一塊“七葉衍祥”牌匾也屬珍貴文物。匾中間豎寫的藍色小楷為“御賜”兩字,右方書:“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廣東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朱圭 ”;左上角書:“陝西西安按察使楊纘緒之妻上事祖姑,下逮元孫藍淑人立”。整個廳黨顯得古樸幽遠。

建築介紹

通議大夫第,俗稱通議第,座落在韓江上游梅潭河畔百侯鎮侯南村。前面是平疇一望青青色的三百丘農田;遠眺,巍巍的西岩山依稀可見。通議第是清乾隆年間名聞遐邇的“一腹三翰林”之一的陝西按察使楊纘緒的故居,是一幢九廳十八井的府第式大院,磚土木結構,中間為上、中、下三堂,左右共四橫另兩列副橫屋,大門外有開闊的門坪。

楊纘緒

通議大夫第
該屋原主人楊纘緒,字式光,號節庵,生於康熙丁丑年( 1697年)閏三月,康熙六十年(1721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改吏部員外郎,遷山西省察御吏,後累官至陝西按察使。其為官清正硬直,有膽氣。曾以焦弘勛案與莊親王抗禮,秉公執法,不附不阿,驚動京師,名噪一時。於乾隆二十四年(1814年)告老還鄉。其妻因上事祖姑,下逮元孫,而受御賜“七葉衍祥”金匾,至今仍懸掛在中堂。

地圖信息

地址: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通議大夫第(大埔縣百侯鎮政府東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