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

通膨意為通貨膨脹,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於求)。(詳見“通貨膨脹”)

定義和原理,簡介,產生的影響,輸入性通膨,

定義和原理

通貨膨脹(Inflation)是指一個經濟體在一段時間內貨幣數量增速大於實物數量增速,單位貨幣的購買力下降,於是普遍物價水平上漲。
貨幣是實物交換過程中的媒介,貨幣也就代表著所能交換到的實物的價值。在理想的情況下貨幣數量的增長(貨幣供給,如央行印刷,幣種兌換)應當與實物市場實物數量的增長相一致,這樣物價就能穩定,就不會出現通貨膨脹。
當貨幣數量的增長速度大於實物數量的增長速度時,就會出現通貨膨脹。例如貨幣總量100元,實物總量10個蘋果那么一個蘋果就價值10元,如果第二年蘋果產出增加了10,也就是市場上有20個蘋果,而貨幣增加了200也就是300元總量的貨幣,那么第二年每個蘋果就價值15元,推廣到整個經濟體物價水平就上升了,於是就出現通貨膨脹

簡介

經濟學上,通貨膨脹意指整體物價水平持續性上升。一般性通貨膨脹為貨幣貶值購買力下降,而貨
幣貶值為兩經濟體間之幣值相對性降低。前者用於形容全國性的幣值,而後者用於形容國際市場上的附加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通貨膨脹之反義為通貨緊縮。無通貨膨脹或極低度通貨膨脹稱之為穩定性物價
在若干場合中,通貨膨脹一詞意為提高貨幣供給,此舉有時會造成物價上漲。若干(奧地利學派)學者依舊使用通貨膨脹一詞形容此種情況,而非物價上漲本身。因之,若干觀察家將美國1920年代的情況稱之為“通貨膨脹”,即使當時的物價完全沒有上漲。以下所述,除非特別指明,否則“通貨膨脹”一詞意指一般性的物價上漲。
通貨膨脹之反義可為“通貨再膨脹”,即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物價上漲,或緊縮的程度降低。也就是說,一般物價水平雖然下降,但幅度縮小。相關詞為“通貨膨脹率減緩”,即通貨膨脹上升速率減緩,但不足以造成通貨緊縮。
部份學者認為,中文“通貨膨脹”一詞字面上容易給人通貨本身價值增加的聯想,建議改稱“物價膨脹”,但並未廣獲使用。

產生的影響

如果某國有通貨膨脹的現象,說明這個國家的貨幣發行量不斷增大,並且超過了該國可以生產的產品和服務的總價值,就會導致這個貨幣的在該國購買力下跌,也就是貨幣變得不值錢了。而接下來很可能政府繼續發行鈔票,使得老百姓過去n年積攢的財富,變得一文不值。最後引起經濟危機,社會動盪。

輸入性通膨

由於大量現金從國外流入國內,導致的通貨膨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