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掛鈎債券

香港政府通脹掛鈎債券(英語:iBond)是一種三年期港元政府債券,每手面值一萬港元,每半年派息一次,其息率分浮息及定息,浮息與香港最近六個月的通脹率(以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為準)掛鈎,定息為一厘,最終派息率以高者為準,曾於2011年7月、2012年6月及2013年6月發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脹掛鈎債券
  • 外文名:iBond
  • 定義:三年期港元政府債券
  • 派息頻率:每半年派息一次
背景,各批債券,首批,第二批,第三批,評價,

背景

發行計畫由香港第四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2011年至2012年度香港政府財政預算案中提出,香港政府將發行100億港元的債券。目的為促進本地零售債券市場發展,及為本地市民提供多一個應對通脹的投資選擇。由於香港低利率、通貨膨脹不斷加劇,政府認為這會削弱本地家庭儲蓄的購買力,故此希望通脹掛鈎債券能減輕通脹對市民的影響。香港政府期望能做到“一人一手”。香港立法會於4月14日通過財政預算案。

各批債券

首批

首批債券上市名稱為政府債券一四零七(港交所:04208)終在2011年7月28日上市,上市名稱中1407是指債券的贖回時間,即是2014年7月。
債券自7月11日起接受香港市民認購,最終有155,835人認購,認購總額為131.58億港元,輕微超購0.32倍,認購44手或以下的投資者均獲全數分配。債券於7月28日起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首日收市報106.7,升幅為6.7%。

第二批

有鑒於首批債券的市場反應甚佳,尤其是債券上市的時間正值通脹高企,投資者的回報甚高,而社會也有意見要求政府再度發行此類債券。2012年2月29日,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於2012年至2013年度香港政府財政預算案中提出再次發行100億港元債券,但表明新債券旨在刺激香港的債券市場,促進金融業發展,並強調市場應該最終應該推出定息債券,而不應由政府全面擔當債券發行人的角色。第二批債券將於2012年6月5日上午9時至6月13日下午2時進行認購,並在6月22日發行及於6月25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正式上市。
第二批債券的正式上市交易名稱為政府債券一五零六(港交所:04214),一如首批債券的命名方式,1506是指債券的贖回時間,即是2015年6月。
此批債券最終有332,467人認購,認購總額為498.36億港元,超額認購近4倍,認購3手或以下的投資者均獲全數分配。

第三批

於2013年6月25日上市

評價

有學者認為,這種債券對穩健投資者較吸引,由於此債券每手之價錢定為港幣一萬元,是香港中產階級以上人士購買的。此外,亦有香港市民認為人民幣債券比此債券在市場上更自由及流通。
這種債券的風險較低,適合一般公眾投資者,令市民更多認識香港債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