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大地震真相

通海大地震真相

2000年1月5日,許多人在這一年才開始讀到通海作家楊楊撰寫的《通海大地震30年祭》,第一次了解到這場大地震的信息。與唐山大地震相比,這才是真正的遲到的新聞。

——《新世紀周刊》記者 李梓

基本介紹

  • 書名:通海大地震真相(一個人的回憶與調查)
  • 作者:楊楊
  • ISBN:9787539633138
  • 頁數:268頁
  • 定價: ¥29.8 元
  • 出版社:安徽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01-01 
  • 開本:16開
媒體推薦,目錄,導語,前言,

媒體推薦

謹以此書獻給四十年前為通海大地震的搶險救災、醫療救護、恢復生產與重建家園作出貢獻的人們!
向1970年通海大地震的遇難者致哀!
1970年1月5日凌晨1時0分37秒,雲南通海縣發生7.8級大地震。受災面積達8800平方公里,地震造成15621人死亡。震中通海全縣死亡4426人,占當時總人口的2.64%。許多自然村夷為平地。在當年甚至在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絕大多數中國人對於1970年雲南發生的這場大地震並沒有多少了解。這次地震被命名為“通海大地震”,它造成的死亡人數達到了15621多人,僅次於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不久之前的“汶川大地震”,是建國以來死亡人數超過萬人的三次大地震之一。
一次驚天動地的大災難發生了——
楊楊說:好多村莊死亡人數,占它的總人數的20%到50%。
一場特殊年代的大救援展開了——
楊楊說:當時的宣傳口號是,千支援,萬支援,送來毛澤東思想是最大的支援。
——鳳凰衛視中文台
靜靜地聽看鳳凰衛視《口述歷史——通海大地震解密》,我不平靜……這也是我當年的記憶啊。真實、真切、真情,楊楊的雙眼蘊含著喚起和希望!我作為通海一分子願與楊楊攜手做好該做的事,這是責任啊!
——中共通海縣委書記 馬文龍
應當感謝的是雲南通海作家楊楊,花了十幾年的時問收集有關史料,採訪許多當事人,記述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使發生在西南一隅、人們知之甚少、不被人關注的這一段悲劇進入了“歷史”,避免了被遺忘的命運。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雷頤
人類是在大地上學會站立起來的,我們恩承大地給我們的一切福祉,我們也得面對大地的變遷,滄海桑田,地殼運動,岩漿噴發,禍兮、福兮,人類只要在地球上生存,勢必永遠需要面對自然界的一切。面對的姿勢體現了人性,體現了人的尊嚴,也體現了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與進步。20世紀過去了,回眸檢視與思考文革中的三次大地震之一的通海大地震,其間許多至今鮮為人知的內情引起了我們沉沉的深思。
——雲南省作家協會《邊疆文學》副主編 何真
一代人,一場災難,一個人的命運,一生的曾經一曾經苦難,曾經堅守,曾經夢想,曾經苦盼,曾經孤獨,曾經遺忘,這是怎樣的一種人生啊?我們都很期待!
——鳳凰衛視中文台記者 鄭福州
一場導致上萬人喪命的大地震的詳情,在被嚴密封鎖了幾十個春秋後,終於重見天日。仔細閱讀楊楊的文章和翻閱那些彌足珍貴的照片,我們不禁感慨萬千。我們為當年災區人民的遭遇而嘆息,為這一事件遲遲公布而悲憤,為一段歷史由虛假回歸真實而欣慰……
通海大地震是一面鏡子,它映射了中國一段時期的社會歷史發展,給人的啟示是多方面的。
——上海《新民周刊》編輯
這部遲到了近40年的紀實報導,也許能使我們更加清醒地看待昨天、今天和明天。以今天的目光審視過去,我們會驚異於我們整個民族會有那么一段難以理喻的時期,然而,我們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的。無疑,已跨過新世紀門檻的我們正在走向成熟、理性。我們將以包括尊重人民的知情權在內的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告慰過去或未來一切在不幸中逝去的亡魂。
——山東《濟南日報》林浩
通海7.8級大地震,這本是一次震撼世界的大災難,但由於發生在文化大革命那樣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此次地震的真實情況一直被掩蓋著。
這次大地震發生時,楊楊不到7歲,但他童年的記憶因罕見的震災,開始變得刻骨銘心。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楊楊讀高中時,在地理老師的引導下,他對這次一直被嚴密封鎖的大地震發生了“興趣”,悄悄開始調查,收集有關資料。
1999年12月,在通海大地震發生30周年之前,楊楊撰寫了一篇5萬多字的紀實文學《大劫難的回眸——通海大地震三十周年祭》,把他多年調查採訪的“成果”公之於眾。作品第一次揭開了“通海大地震”的真相,全景式地展示了這次大地震發生前後的社會背景、地質變化、巨大震災和救援情況,以及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人們對地震及震災的種種怪異心理和荒唐行為。作品還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社會學、災害學、歷史學、新聞學等方面的深層思考。
2004年,在通海大地震35周年來臨之前,楊楊又再次深入當年的地震災區,進一步調查、採訪,翻閱各種地震資料、檔案,寫出了22萬字的調查筆記,從而更全面、更真實地記錄了通海大地震的全貌。
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後,楊楊又作客鳳凰衛視《口述歷史》欄目,以親歷者和調查者的雙重身份,詳述“通海大地震”時的種種情景。許多故事,撼動心靈,使人透不過氣來。我們看到,楊楊的敘說幾次讓記者的眼眶噙滿淚花。更難能可貴的是,楊楊首次提供了他十多年來收集的關於這次地震的珍貴歷史圖片和文獻資料,使這次大地震的真相逐漸浮出了水面。
可以說,還沒有人像楊楊這樣口述和調查過這次地震,他不僅如實地記錄了災難的史實,而且表達了一種觀念:歷史是多元的,它不僅是用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眼光看到的歷史,同時,具有更多的側面、更為複雜紛繁的內涵。這部“災難史”無疑比我們以往更能解讀出通海大地震歷史的真相。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學生 皮贏
通海大地震,一個發生在我們社會非常年代的噩夢。那個年代,那樣的故事!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痛。在歷史進入新世紀的今天,那場觸目驚心的大劫難的情景終於得以再現,無論對於生者還是死者,都因楊楊的調查、記錄和講述得到升華。垂淚掩卷,心情久久難以平靜。作家唯有大愛大悲的情懷,才能痛民之所痛,悲民之所悲,愛民之所愛,才能有大氣之作。讀楊楊的作品,敬佩至極!
——昆明作家陳約紅

目錄

序言 馬文龍
一場不為人知的罕見大地震
開篇 劉心武偶然發現從通海寄至北京的“密信”
口述 童年的記憶被震災塞滿了
口述 震後景象永生難忘,遍地遇難者
發現 一場被徹底保密的大地震
筆記 三十年後才公開的秘密
震前曾出現許多不可思議的巨觀異象
口述 老鼠一個咬著一個的尾巴,塘子翻底,井水漫過井欄
筆記 大自然不斷向人們發出善意的“警告”
調查 大地震前兆現象及地震諺語
口述 地震科學工作者曾目睹震前異象
發現 震魔來臨之前,李四光盯住了曲江斷裂帶
山崩地裂的瞬間一慘狀實錄
口述 地震強烈,震級至今仍眾說紛紜
調查 震魔為我們製造了一個何等恐怖的世界
筆記 悲慘世界裡的生靈
發現 周恩來總理肯定地說:比邢台地震厲害啊
緊急大救援
口述 救援非常及時,也非常有效
口述 感謝解放軍,難忘醫療隊
調查 抗震救災中鮮為人知的生動故事
資料 通海縣第1期《抗災戰報》
筆記 人民解放軍十四軍抗震救災八十天
筆記 第一個進入通海地震災區的醫療隊
筆記 北京醫療隊在通海的動人事跡
筆記 上海醫療隊與災區人民心連心
筆記 四川醫療隊二三事
筆記 勇挑重擔的人民解放軍部隊醫療隊
發現 戰勝“擠壓綜合徵”的經過
資料 年通海地震災區的標語口號
在“文革”那樣的非常年代
口述 地震後曾以為是核戰爭爆發
調查 “要準備打仗”
調查 保護和搶救毛主席像章、“紅寶書”及生產隊的牛馬
口述 千支援,萬支援,送來毛澤東思想是最大的支援
發現 “災區人民不要救濟糧,不要救濟款,不要救濟物”
調查 天天晚上忙著抓階級敵人
口述 一個抗震救災英雄的號哭
資料慰問電及慰問信
通海大地震——中國地震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口述 遲到的新聞與社會的進步
調查 立碑記事
筆記 四十年前的大地震逐漸成為“熱點”
發現 地震科學研究中的“顯學”
資料 實踐者最聰明,土辦法搞預報
尾聲 我們永遠的祝福

導語

1970年1月5日凌晨,7.8級大地震突然降臨雲南大地,通海、峨山、曲江一帶,山搖地動,房倒屋塌,15621人震亡,兩座縣城、多個鄉鎮和數十個村寨幾乎被夷為平地,極震區內,滿目瘡痍,死屍遍地,慘不忍睹……
《通海大地震真相(一個人的回憶與調查)》不是歷史著作,不是回憶錄,更不是單純的文學作品,是一位對家鄉滿懷熾熱之情和高度責任感的作家,對這次災難的尋幽探秘,對一段特殊歷史的打撈發掘。
本書全景式地展示了這次大地震發生前後的社會背景、地質變化、巨大震災和救援情況,以及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人們對地震及震災的種種怪異心理和荒唐行為。

前言

1970年1月5日凌晨,7.8級大地震突然降臨雲南大地,通海、峨山、曲江一帶,山搖地動,房倒屋塌,15621人震亡,兩座縣城、多個鄉鎮和數十個村寨幾乎被夷為平地,極震區內,滿目瘡痍,死屍遍地,慘不忍睹。
這本是一次舉世罕見之大劫難,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死亡萬人以上的大地震,但由於發生在“文化大革命”那個特殊的年代,黨中央、人民解放軍和全國人民對災區的救援工作也毫無疑問地表現出了那個時代所具有的鮮明“特色”——決策果斷,行動及時,措施得當,災民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安撫,傷員獲得了有效救治,災區社會秩序良好。軍民團結,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發展生產,重建家園,災區迅速出現了令人感動的新氣象和新面貌。但是,此次地震的震級被人為降低,災情被嚴密封鎖,“精神援助”在抗震救災中的作用被無限誇大。國家拒絕了一切外援,災區人民也向國家提出了“三不要”(不要救濟糧,不要救濟款,不要救濟物),以致通海災區僅得到來自祖國各地九千餘元的捐贈和國家有限的物款救助,災後重建工作困難重重,災民生活極其貧困。此後近三十年,災區幹部民眾憑著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經過了一代人的努力奮鬥,才在廢墟上堅強而自豪地站立起來,重建了美麗的家園,治癒了受傷的心靈,修復了大地的疤痕,讓當年的地震災區煥發出勃勃生機,並且一躍成為雲南省極具奮鬥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地域之一。但是今天人們來到這個聞名省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時,卻不知曉這是一座經歷地震大劫難的“涅槃之城”,更不要說了解當年大地震的真相了。就連我們這些經歷過那次大地震的本地人,對當時地震的前因後果、災情及救援的具體情況知之甚少。
如今,通海大地震已發生四十周年,在這個值得我們紀念的日子裡,本土作家楊楊向我們奉獻出這本《通海大地震真相》,這是他最新的紀實文學作品,是他十幾年的心血之作。全書既講述了他在通海大地震前後的所見所聞,也真實地記錄了他在徒步走訪災區、收集地震文獻、查閱檔案資料過程中的新發現、新思考、新成果。當然,本書不是歷史著作,不是回憶錄,更不是單純的文學作品,是一位對家鄉滿懷熾熱之情和高度責任感的作家,對這次災難的尋幽探秘,對一段特殊歷史的打撈發掘。在書中,作者讓史實得以還原,讓真相得以澄清。每一頁每一句,都試圖為我們抹去歷史塵埃,揭秘解惑,讓我們真切地獲得了一次對災難的深度體驗,也讓我們沉浸在對社會歷史和人性的凝神沉思之中。一種強烈的歷史感撲面而來,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畫面,歷歷定格,仿佛就在我們眼前。
四十年前的這段“災難史”、“抗爭史”、“奮鬥史”和“心靈史”,記錄了通海人民的勇敢、無私、堅忍、仁慈、大愛。當然,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反思和追問。這是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一段歷史,是我們記憶中彌足珍貴的思想和精神“遺產”,其價值是無法估量的。當我們今天回眸那場災難,重新打量我們腳下這片飽經苦難的土地時,我滿含熱淚,為四十年前的大地震帶給人們太多的傷害而悲痛,更為發生在其中的許多感人故事而激動。此時,我想起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古羅馬悲劇作家塞內加,他曾在《自然界問題》第四卷中談到公元62年義大利坎帕尼亞大地震。當時的塞內加可謂足智多謀,悲天憫人。他為了安慰災民,曾向天發問:“如果連最牢靠的大地也在震動,那么,眼前還能有什麼靠得住的東西呢?”他給出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正確面對災難。他說:“無論我們認為自己已變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災害與人為災難始終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必須時刻都要想到未可預料的事情。平靜,不過是歷次混亂之間的間歇。沒有什麼是可靠的,即便是我們雙腳依憑的大地。我們應該對什麼都不感到意外。我們的思想應該事先準備迎接所有的問題,我們應該考慮的不是慣常發生的事,而是有可能發生的事。”
對於塞內加的發問,我們通海人民在四十年前已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交出了一份更準確、更完善的答案,那就是在山搖地動的時候,我們的精神意志和大愛之心是唯一可以依靠的東西。過去的災難磨礪了我們的精神,昔日的艱苦鑄就了我們的韌性,今天的通海人更加堅強,更富有智慧和愛心,更加懂得感恩,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對多難興邦的含義領會得更加深切。是啊,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將在民族的進步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和補償。我們看到,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之後,“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在新時代的中國大地上繼續光大綿延。這一精神對於我們經受過同樣災難的通海人民來說,令人倍加感動,倍加珍惜;對於我們今後應對各種自然災害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挑戰,都是不可缺少的法寶。
讀罷此書,我真是百感交集,難以平靜。我更加懂得作為一名通海人的責任和使命,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和立場。在我看來,《通海大地震真相》是一束亮光,明前照後,我們通過閱讀它,認識過去,了解災難,可以進一步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更加熱愛通海,建設通海,發展通海,以無比的勇氣和自信把通海推向更美好的明天。
2009年11月8日
(本文作者現任中共通海縣委書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