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內心安寧之路:新時代的靈魂聖經

《通往內心安寧之路:新時代的靈魂聖經》作者在融合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上,回歸宗教的本源,撥開信仰的迷障,與我們分享一種更加開放、理性、超越分歧的新時代觀念。這種正信將啟發人們找回個人與世界的平衡,令你走出困擾,重獲安寧。《通往內心安寧之路:新時代的靈魂聖經》獨樹一幟地將宗教理想與現代心理學研究有機結合,從精神修習和科學治療的角度雙管齊下,掃清了認為兩者水火不容的障礙,為人類獲得心靈的寧靜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其主旨,在於向讀者呈現心理學關於人性的見解精要,並將新的發現與真正的靈性覺醒完美地結合起來。

基本介紹

  • 書名:通往內心安寧之路:新時代的靈魂聖經
  • 作者:約書亞•羅斯•李普曼(Joshua Loth Liebman)
  • 出版社:中國長安出版社
  • 頁數:229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福印文化有限公司
  • 外文名:Peace of Mind Joshua Loth Liebman
  • 譯者:任海龍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0705215, 978751070521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通往內心安寧之路:新時代的靈魂聖經》是美國著名猶太教拉比、知名心靈導師、傳道士、超級暢銷書作家約書亞·羅斯·李普曼的絕世靈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在全美深具影響力的靈性讀本。連續58周高居《紐約時報》排行榜冠軍。這是一部由美國著名猶太教拉比、傳道士、超級暢銷書作家李普曼博士所譜寫的傳世靈性經典著作。它完美協調了宗教信仰與現代心理學發展的精華,無數身心靈機構鼎力推薦。開創的新時代的新信仰,能夠幫助你擺脫困境,走向內心平和的新世界。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約書亞·羅斯·李普曼(Joshua Loth Liebman) 譯者:任海龍

約書亞·羅斯·李普曼(Joshua Loth Liebman,1907—1948),美國著名猶太教拉比、傳道士、超級暢銷書作家。
李普曼博士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漢密爾頓,19歲時畢業於辛辛那提大學,後取得希伯來聯合學院的博士學位。從1939年開始,他長期擔任麻薩諸塞州波士頓猶太教聖殿的拉比。同時,他也是全美知名的廣播電檯布道師與演講者。他在全美廣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所做的定期演講,擁有數百萬的聽眾;在新英格蘭六個州所做的星期天布道廣播,聽眾也達上百萬之多。
作為全美最為知名的心靈導師之一,李普曼的代表作《通往內心安寧之路》於1946年出版以後,很快獨占《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長達58個星期,且連續3年處於暢銷書排行榜前列,是美國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圖書之一,影響了無數讀者的一生。
本書出版不到兩年,李普曼即神秘辭世,死因至今未解。當時,本書仍然穩據各大暢銷書排行榜前列,並保持了很長一段時間,創造了出版業的暢銷奇蹟。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這本書的觀點讓我喜歡:你可以逃離自己的罪錯,只要你直面自己內心的衝突,認識你自己的欲望,而且,愛自己!心靈的平靜不是多么難做到的事情。“愛自己”,成為最重要的前提。不愛自己,能讓人做出恐怖的事情。愛自己的人是無法成為恐怖分子的,要成為恐怖分子的第一條命令就是在心裡“殺”掉自己,放棄愛自己的本能。
——著名作家連岳
李普曼先生是一位有學問的拉比。他在《通往內心安寧之路》的“勇敢愛自己”一章中指出,除非你充分愛你自己,否則你根本不可能切實地去愛其他人。很多人因為沒有適當地去愛自己,而落入情緒化宿命主義的深淵中。因此,每個人都有責任去切實地關心自己,找出自己被造的意義和目的。一旦發現自己的使命,便應當竭盡所能、全力以赴,就好像上帝正召喚他去做一樣。
——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
只要是想求得一點內在安寧的人,早晚會發現約書亞·羅斯·李普曼的書。他的書寫得很好,文字的表達清晰動人,讀者閱讀之後,很難不受到他的影響。
——印度大哲奧修
這本書揭示了人類行為的秘密。作者講述了幸福的標準、如何掌控激情、調和個人情感、面對真實自我和對個人缺點的坦然接受。他鼓勵我們接受自我和他人,認清人類的局限性。作者對人類的各種心靈力量做出了明確的定義。最後,他鼓勵讀者通過增強個體和集體的自尊來消除內心的不安。這是一本發現人類精神價值的經典著作。
——紐約讀者約瑟夫·馬雷斯卡
我永遠記得,摯愛的父親一遍又一遍地翻閱此書。他經常說希望尋找到心靈的安寧。心靈的安寧顯然不是陌生的、遙不可及的哲學概念,任何最終得到安寧的人都清楚它的真正涵義。我強烈推薦這本書,作者的各種建議並不能保證絕對能讓你獲得“心靈的安寧”,但靜心閱讀此書必會有所裨益。我要強調一點,本書的益處很難一下子全部掌握。你必須慢慢體會書中的思想火花,幫助你在光明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出心靈的黑暗。
——耶路撒冷讀者沙龍·弗里德曼
我讀的是這本書的第六版,我父親1946年就讀過了!本書的主題是永恆的,應該在全世界大力推廣!如果我們能夠控制自己的頭腦,世界就會變得美好。聽從李普曼博士的建議,你的心靈就會獲得無上的寧靜!我要多買幾冊這本書,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在假目將閱讀此書的喜悅與我最親密的朋友和家人分享。
——北卡羅來納州讀者瑪麗琳·沙梅
二十多年前,我偶然借到這本書,從中得到的人生體晤一直伴隨我走到現在。在我所有渴望的事物中,唯有內心的安寧能幫助我堅持走下去。在健康、財富和幸福之外,我需要獲得內心的安寧。這本書讓我在人生的不斷變幻中,懂得如何保持內心的寧靜。這其實與宗教或勵志沒有關係,而是全人類的共同體會和精神需求。二十多年來,我一直在等待與《通往內心安寧之路》的重逢,但我其實早就清楚:只有在自己的內心尋找,才能獲得真正的寧靜。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
這本書極為暢銷,僅在上世紀60年代就賣出超過500萬本。李普曼的觀點讓人涼訝不已。如果你有勇氣深入探索問題的根源,那么請千萬別錯過《通往內心安寧之路》。這本書專門為有成長勇氣的人而寫,無愧為智慧的結晶。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

名人推薦

這本書的觀點讓我喜歡:你可以逃離自己的罪錯,只要你直面自己內心的衝突,認識你自己的欲望,而且,愛自己!心靈的平靜不是多么難做到的事情。“愛自己”,成為最重要的前提。不愛自己,能讓人做出恐怖的事情。愛自己的人是無法成為恐怖分子的,要成為恐怖分子的第一條命令就是在心裡“殺”掉自己,放棄愛自己的本能。
——著名作家 連岳
李普曼先生是一位有學問的拉比。他在《通往內心安寧之路》的“勇敢愛自己”一章中指出,除非你充分愛你自己,否則你根本不可能切實地去愛其他人。很多人因為沒有適當地去愛自己,而落入情緒化宿命主義的深淵中。因此,每個人都有責任去切實地關心自己,找出自己被造的意義和目的。一旦發現自己的使命,便應當竭盡所能、全力以赴,就好像全能的上帝正呼召他去做一樣。
——美國黑人領袖 馬丁·路德·金
這本書揭示了人類行為的秘密。作者講述了幸福的標準、如何掌控激情、調合個人情感、面對真實自我和對個人缺點的坦然接受。他鼓勵我們接受自我和他人,認清人類的局限性。作者對人類的各種心靈力量做出了明確的定義。最後,他鼓勵讀者通過增強個體和集體的自尊來消除內心的不安。這是一本發現人類精神價值的經典著作。
——紐約讀者 約瑟夫·馬雷斯卡
我永遠記得,摯愛的父親一遍又一遍地翻閱此書。他經常說希望尋找到心靈的寧靜。心靈的寧靜顯然不是陌生的、遙不可及的哲學概念,任何最終得到安寧的人都清楚它的真正涵義。我強烈推薦這本書,作者的各種建議並不能保證絕對能讓你獲得“心靈的寧靜”,但靜心閱讀此書必會有所裨益。我要強調一點,本書的益處很難一下子全部掌握。你必須慢慢體會書中的思想火花,幫助你在光明的指引下,一步步走出心靈的黑暗。
——耶路撒冷讀者 沙龍·弗里德曼
我讀的是這本書的第六版,我父親1946年就讀過了!本書的主題是永恆的,應該在全世界大力推廣!如果我們能夠控制自己的頭腦,世界就會變得美好。聽從李普曼博士的建議,你的心靈就會獲得無上的寧靜!我要多買幾冊這本書,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在假日將閱讀此書的喜悅與我最親密的朋友和家人分享。想到這本書在出版五十五年之後,居然還在暢銷,真是太讓人高興了!
——北卡羅來納州讀者 瑪麗琳·沙梅
二十多年前,我偶然借到這本書,從中得到的人生體悟一直伴隨我走到現在。在我所有渴望的事物中,唯有心靈的寧靜能幫助我堅持走下去。在健康、財富和幸福之外,我需要獲得內心的安寧。這本書讓我在人生的不斷變幻中,懂得如何保持內心的寧靜。這其實與宗教或勵志沒有關係,而是全人類的共同體會和精神需求。二十多年來,我一直在等待與《通往內心安寧之路》的重逢,但我其實早就清楚:只有在自己的內心尋找,才能獲得真正的寧靜。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
這本書極為暢銷,僅在上世紀60年代就賣出超過500萬本。李普曼的觀點讓人驚訝不已。如果你有勇氣深入探索問題的根源,那么請千萬別錯過《通往內心安寧之路》。這本書專門為有成長勇氣的人而寫,無愧為智慧的結晶。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

圖書目錄

譯者序
致讀者
第一章 內心的安寧
第一節 神的禮物
第二節 宗教與心理學的共同目的
第二章 道德壓力下的懦夫
第一節 人是有道德感和靈魂的造物
第二節 心理分析和懺悔
第三節 良心的掩飾
第三章 勇敢愛自己
第一節 人們不會天生對自己好
第二節 自我的形成
第三節 因自卑而自毀
第四節 放棄的勇氣
第五節 學會接納自我
第六節 你與眾不同,潛力無限
第四章 愛與死的抉擇
第一節 人無法只為自己而活
第二節 仇怨隱於愛中
第三節 為愛奉獻一切
第四節 發自內心的寬容
第五節 真正成熟的愛
第五章 摘掉恐怖的面具
第一節 恐懼機制
第二節 何為神經性恐懼?
第三節 憤怒、侵害和敵對
第四節 經濟恐懼——真實與虛幻
第五節 形而上的恐懼
第六章 悲傷使人睿智
第一節 死亡與憂傷的召見
第二節 你的悲傷可以克服
第三節 難於宣洩的負罪感
第四節 誠實地對待悲傷
第七章 永生的暗示
第一節 光明與黑暗
第二節 死亡鋪陳生命的舞台
第三節 存在即是永生
第四節 活一次足矣
第八章 神啊!你深深地吸引了我
第一節 萬心歸主,寰宇太平
第二節 無信仰者
第三節 不可知論者和無能的信徒
第四節 神的法則
第五節“天啟”時刻都在發生
第六節 與神為伴
第九章 宗教和心理學的整合
第一節 相信什麼?
第二節 精神的多元化
第三節 英雄的感召
第四節 大膽承認你的情感
第五節 宗教與心理學的聯合
鳴謝

後記

《通往內心安寧之路》一開始是為查爾斯·艾略特(Charles W.Eliot)在猶太宗教學院的講座而準備的演講材料。在此我要感謝校長史蒂芬·懷斯博士(Dr.Stephen S.Wise)的盛隋邀請,讓我有機會能夠就心理學和宗教兩方面來發表一些淺薄的看法。同時,我也要真摯的感謝多位友人的鼓勵與支持,促成本書得以順利面世。
這幾年,我與紐約大學傑出學者、猶太教士納森·克拉斯博士(Dr.Nathan Krass)過從甚密,從他的智慧中汲取了很多養分,並由此獲得了強烈的靈感。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好友,芝加哥大學的羅伊·格林克博士(Dr.Roy Grinker),謝謝他將我領進了心理學研究的全新世界;感謝芝加哥大學的好友所羅門·高曼博士(Dr.Solomon Goldman),多虧了他淵博的學識,讓我的眾多問題迎刃而解。我要感謝紐約猶太神學院的莫狄凱·卡普蘭教授,謝謝他抽出時間審閱本書的初稿;感謝我的人生摯友、希伯萊聯合學院的弗蘭斯布勞教授夫婦(A N.Franzblau),謝謝他們的耐心和建設性意見;感謝著名心理分析學家愛德華·比布凌博士(Dr.Edward Bibrmg)和格莉特·比布凌博士(Dr.Grete Bibring)夫婦,謝謝他們通讀全書,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感謝才華出眾的小說家、編輯兼散文家亨利·莫頓·羅賓遜(}Ienry Morton Robinson),謝謝他在編輯上提出的關鍵建議與指導;我還要感謝我的摯友、知名心理學家,哈佛大學的埃里克·林德曼博士(Dr.Erich Lindemann),謝謝他在我撰寫本書的過程中對我始終如一的鼓勵與支持。
對我的兩位秘書伊妮德·羅森·傑克遜(Enid Rosen.Jackson)和貝茜·伯曼(Bessie R Berman)在收集材料、資料準備和正式寫作期間所給予的寶貴幫助,也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序言

2008年春天,譯者的一名學生在迷茫中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讓身邊所有的人震驚不已。
悲痛過後,是無盡的反思。放眼今天的中國校園,每年各地都有一些大學生因為各種問題走上絕路,不僅終結了自我,還為周圍的人帶來難以撫平的創傷。而在本該寧靜的象牙塔之外,全中國每年自殺人數逼近30萬,自殺率是國際平均水平的2.3倍。而那些沒有做出如此極端抉擇的人呢?存在精神障礙的人有多少?飽受精神痛苦折磨的人有多少?因為種種原因精神苦悶、憂鬱、灰心、沮喪的人又有多少?
物質的極大豐富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徵,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精神家園的荒蕪。中國人從小就生活在壓力極大的環境中。甚至連上一個好的幼稚園都需要經過激烈的競爭,更不必說每年高考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景觀,實乃世界罕見。好不容易大學讀完,在越來越殘酷的勞工市場環境中,繁忙的工作幾乎不留給個人的心靈哪怕一絲歇腳的機會。
心靈的寧靜!這恐怕是多數人在養家餬口、疲於奔命的生活中根本無暇顧及的話題。
放緩腳步,休息一下吧。
翻開本書後,讀者會發現,作者是一名猶太教的“拉比”,即猶太教的神父角色。他從宗教的觀點和個人接觸心理學療法的經驗出發,於1946年出版了這本書。本書迅速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創下了占據榜首58周、連續三年上榜的記錄。
為什麼當時的美國人會對這本書如此痴迷?第二次世界大戰硝煙未盡,人類剛剛擺脫史無前例的浩劫,歷經戰火洗禮的心靈布滿傷痕。如何撫平傷痕?人類內心的矛盾如何解決?人性中的破壞力量如何合理加以釋放?人類文明到底去向何方?這些話題迫使那一代人低下頭來,捫心自問,摸索治癒心靈的道路。作者獨樹一幟地將宗教理想與現代心理學研究有機結合,從精神修習和科學治療的角度雙管齊下,掃清了認為兩者水火不容的障礙,為人類獲得心靈的寧靜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
誠然,21世紀的中國社會與上個世紀40年代的美國表面上大相逕庭,但依照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的理論來判斷,當代中國勿寧說是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交相雜糅的古怪混合。一方面,北京、上海、香港等國際化都會已然演變為現代化和財富展示的龐大景觀;另一方面,廣袤的內陸仍有數以千萬計的人掙扎於貧困線上。在中國發生的一切變革,無論是規模還是速度,在人類歷史上都絕無僅有。巨大的貧富差異,失落的傳統文化身份,激烈的社會競爭,急速的經濟地位變化,金錢至上、你死我活的社會環境,讓國人的心靈世界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這使得這本初版於六十多年前的書放到今天的中國,依然具有非常強烈的時代意義。
作者雖然用了大量筆墨來描繪宗教的理念,可能對中國讀者來講有一些陌生,但他的宗教描述均與心理學研究相結合,不但沒有擺著宗教的架子排斥現代科學,反而敞開心胸,以宗教悲天憫人的情懷補充並支持著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作者從道德心、愛自己、愛他人、恐懼、悲傷、死亡、信仰等方面分別闡述了宗教和心理學的觀點,逐一為讀者照亮釀成人生痛苦的各種源泉,用宗教和心理學兩個相輔相成的體系,來解開我們心中的一個又一個死結。
心理學和心理療法自誕生以來,在國外風靡多年,改革開放後也逐漸傳進中國,到了21世紀,更是在各個領域方興未艾。就拿校園來說,全國各級院校紛紛設立了心理諮詢室,聘請專業的心理醫生為學生排憂解難。社會上的心理熱線、心理諮詢、心理診所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從中也可以看到當代中國人是多么需要有人來傾聽自己心中的苦悶。雖然心理治療在今天的中國仍然是一個相對比較陌生的話題,普通大眾仍然有些誤解,如認為去看心理醫生就代表精神不正常。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相信會有更多人能夠敞開心扉,勇於面對自己的內心,向心靈的永恆寧靜邁進。這本書寫於上世紀40年代,心理療法對當時的美國人也是一種陌生的事物,因此書中舉了很多簡單易懂的例子藉以幫助讀者了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時空變換之後,我們驚訝地發現,作者多年以前的觀點和筆法,非常適合今天的中國讀者。
《通往內心安寧之路》不但是一座燈塔,為讀者找尋心靈的寧靜指明方向,同時也富含了哲學價值。法國哲學家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將當代社會的變遷軌跡描繪為“擬象”、“仿真”以及符號之“內爆”的機制。景觀或影像僭越了時代所承載的意義,人類的現實生活竟蛻變為某種對想像的模仿。
意義真的消退了嗎?或者說,馬克思、弗洛伊德與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為意義的確定性而做出的種種努力,是否已然被極大豐富的物質文明所扼殺?這是許多近現代的心靈哲學家致力解決的問題。身為猶太教拉比的作者在宗教信仰的法則體系內,為意義的迷失問題提出了可供參考的路徑。可喜的是,作者並未藉宗教之名排斥科學,而是積極倡導在科學與神學之間尋求締合。心靈的寧靜被視為一種能量或一種物質的存在,在生成、轉化與隕滅中對意義進行著生產與再生產。在這一過程中,匱乏、荒誕、苦惱與悔恨都成了帶有積極色彩的話語,它們不但建構著人類的心靈世界,更為整個現代社會的癥結開出了一劑溫婉的藥方。
如前面所述,中國擁有與西方世界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與社會基礎,但筆者(包括作者和譯者)堅信人性的共同基礎是超越意識形態與文化屏障的。在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中國人正面對的是與上世紀中葉西方世界同樣的問題——如何在這種奇異且扭曲的社會現狀內為意義設定形狀?如何消解傳統文明面臨後現代解構的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矛盾與分歧?科學與神學並不是唯一終極的路徑,但勢必能為我們提供一種有益的視角。
在翻譯的過程中,點點滴滴的細節總是讓譯者不經意地回想起那名自殺的學生。如果我們的教育體系、社會制度能夠更加關注人類的心靈,教會人如何應對內心的灰暗和沮喪,讓人學會釋放壓力、直面生活的挫折感,也許能減少類似悲劇的再次發生。
如果這本書能夠幫助讀者在尋覓內心寧靜的曲折道路上貢獻微薄之力,也許這就是對我的那位學生最好的紀念。
本書在翻譯過程中,得到美國西北大學常江博士的諸多幫助;負責推廣本書的傅娉女士和吳金嶺老師務實、細緻的工作風格亦使本人獲益良多,在此表示最誠摯的感謝。
任海龍(譯者)

致讀者
在今天這樣一個混亂不堪的危險世界中,竟然有人撰書描繪心靈的寧靜,這看起來似乎有點莫名其妙。但更為奇怪的是,作者竟是一位猶太教的拉比,而他的民族在歷史上所擁有過的和平實在少得可憐。儘管如此,我還是激起自己的勇氣,無條件地放手尋覓靈魂的答案,希望能夠解開欲望、動機、恐懼和夢想等種種人性中的重要謎團。
之所以決定寫這本書,是因為我深信,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還在與自己的靈魂進行“內戰”,社會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和諧與安寧。內心已經被仇恨的強酸腐蝕得千瘡百孔,這種人怎么能建設一個奉行合作與共贏的世界?如果每一個構建社會的人在經濟、情感和精神上都感到極不安全,那么我們瘋狂吹捧的“安全社會”就不過是烏托邦式的白日夢罷了。
在這本書里,我將盡力對種種困擾人類的問題進行解答,其中包括道德、愛心、恐懼、悲痛和神祗等方面。我的人生可以證明,這些答案使我的生命獲益匪淺。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在任何一種社會裡都普遍存在,人類只要一日沒有進化為更高級的物種,就不得不面臨這些問題的挑戰。
人們對社會的認識和反應,會受到社會環境的深刻影響,這是事實;同樣,不公正的經濟處境也會給人們帶來種種精神隱患,這也是不可否認的。社會改革家認為,只要還在被迫為了生存而搏命,且常飽受挫敗之苦,那么人們就無法體驗到真正的內心平和。這句話說到點子上了。毫無疑問,樹立一個較為公正的社會秩序,確實有助於平息無數人的內心衝突和心理失衡。
奉行經濟自由主義者和社會的激進革命派看到了這些事實,因此,他們指責心理學家和宗教人士,說他們的作用只是在為經濟剝削這種不治之症塗抹些不痛不癢的膏藥罷了,治標不治本。這些批評者的潛台詞是:只要去掉經濟剝削這個毒瘤,一切心靈上的問題就會徹底消失。我覺得這種看法實在是太簡單化了。為了保護人們身心的健康與和諧,我們當然要建立一個有尊嚴的符合正義原則的社會經濟秩序,因為這種秩序一旦實現,人類當代文明的許多心理問題亦會隨之消失。
但是,不管在哪一類社會中,人類心理的負面作用仍然會不時出現。影響人們情感的常見因素始終存在,也就是說,無論是男人還是女,都必須學著以更好的方式來處理內心的衝突。在這點上,古人和今人沒有什麼不同。
資本主義也好,社會主義也好,共產主義也好,人們總要面對錯綜複雜的親子、手足、婚姻等一系列人際關係,同時還要面對生與死這類深刻的個人問題。無論是在莫斯科、倫敦還是紐約,每個人都要學會理解並把握好在家庭和工作中產生的負面情緒,從容應對競爭對手咄咄逼人的好鬥心態,以及在遭到排擠和打擊時正視自己內心的恐懼。
與一種缺乏人性、競爭殘酷的社會制度相比,在一個以合作共贏為準則的社會中,人性定然會發展的更為健全。在溫飽、安全和尊嚴的問題都能得到保障之後,對於個人來說,最為重要的事便是去尋覓那來之不易的精神財富了。
社會精英們無時無刻不在奉獻著自己的人生,滿懷信心地力促社會的變革。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都應該對他們的勞動創造心存感激。我們應該加入到他們為之戰鬥的隊伍中去,在全世界範圍內普遍實現經濟自由、政治民主和工業化。與此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只有健全的人,才能建立健全的社會!有時候一個人會因為對最親密的人抱有負罪感而憂心忡忡,他想去愛別人,但卻迷失了方向,畏畏縮縮、死板麻木,結果在外人眼中顯得很冷漠;有時候一個人又會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懼,一旦親人去世或不經意間想到自己的離去的事實,馬上就會心驚肉跳、沮喪萬分。許多宗教典籍只會使閱讀者深感自己罪孽深重,而許多心理學圖書雖然想給人帶來撫慰,但卻把讀者說得暈頭轉向,誤以為自己是不正常心理的病例,徒然增加了內心的不安。因為不知道怎樣尋找恰當的指導,人們只好把煩惱和憂愁過多地藏在心裡。
我的個人經歷以及我作為猶太教神職人員的職業生涯,讓我得以與大眾產生廣泛的接觸,也使我認為不妨讓一個宗教人士來寫一本書,以便闡述一下現代心理學在人們身上到底發現了什麼,為什麼我們有時會憎恨自己和他人,為什麼我們的內心會感到恐懼,以及為什麼我們會對人生失去了信仰。在這幾個問題上,本書也許會給心存疑惑的現代人帶來一定的幫助——我們應該如何去改造自己,改善自己的個性與人際關係,並升華我們的思想境界。
這本書的主旨,在於向讀者呈現心理學關於人性的見解精要,向大眾傳達心理學給人類帶來的振奮人心的啟示,這就是:任何人都可以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都蘊藏著無限的潛力。本書的另外一個重點,是將這些新發現與真正的內心領悟及人類靈魂的永恆目標結合起來,在更廣泛的心靈舞台上進行開放的討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