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幽湯(《脾胃論》)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通幽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脾胃論》卷下。具有潤燥通塞之功效。主治胃腸燥熱,陰液損傷,通降失司,噎塞,便秘,脹滿。脾胃初受熱中,幽門不通,上沖,吸門不開,噎塞,氣不得上下,大便難。臨床常用於治療慢性胃炎、食管癌、胃癌、習慣性便秘等屬於瘀阻幽門,血枯不潤證者。

基本介紹

  • 名稱:通幽湯
  • 別名:導滯通出湯(《東垣試效方》卷七)、導氣通幽湯(《中國醫學大辭典》)
  • 出處:《脾胃論》卷下
  • 組成:桃仁泥、紅花、生地黃、熟地黃、當歸身、炙甘草、升麻
  • 功用:潤燥通塞
  • 主治:胃腸燥熱,陰液損傷,通降失司,噎塞,便秘,脹滿。脾胃初受熱中,幽門不通,上沖,吸門不開,噎塞,氣不得上下,大便難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附註,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通幽湯中二地俱,桃仁紅花歸草濡。升麻升清以降濁,噎塞便秘此方需。有加麻仁大黃者,當歸潤腸湯名殊。

組成

桃仁泥、紅花各一分,生地黃、熟地黃各五分,當歸身、炙甘草、升麻各一錢。

用法用量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前稍熱服之。

功用

潤燥通塞。

主治

胃腸燥熱,陰液損傷,通降失司,噎塞,便秘,脹滿。脾胃初受熱中,幽門不通,上沖,吸門不開,噎塞,氣不得上下,大便難。

方義

本方所治乃瘀血內停,血燥津枯,幽門不通之證,治宜養血潤燥,活血通幽。方中生地黃、熟地黃、當歸身滋陰補血潤燥;桃仁、紅花又可協助當歸,活血祛瘀,潤腸通便;升麻為陽明引經藥,既可引諸藥直達病所,又能昇陽散郁,使清陽升,濁陰自降,從而加強通幽通便之功;炙甘草調藥和中。諸藥相合,共奏養血潤燥、活血通幽之功。

配伍特點

當歸身辛甘而潤,滋而能行,可以化濕而為血,調熱而順氣,獨用其身者,以養血而專治幽門也。升麻甘辛寒,行肝氣以達脾胃,而達之膻中,使清氣升則濁氣自降。檳榔苦澀溫,能斂氣而降泄之,以燥濕除痰,使下行而達於下極,治二便閉結,里急後重。此與升麻一升一降,皆所以通壅塞。桃仁苦甘辛潤,緩肝火,和脾土,去瘀血,生新血,潤枯槁。紅花辛甘苦,功專潤燥行血,去瘀生新。生地黃滋陰血以達於上,以助當歸而潤幽門之槁;熟地黃堅腎水以守於下,而安下焦命門之火。甘草厚脾土而滋血氣、和陰陽也。

運用

臨床常用於治療慢性胃炎、食管癌、胃癌、習慣性便秘等屬於瘀阻幽門,血枯不潤證者。

附註

本方方名,《東垣試效方》作“導滯通幽湯”;《中國醫學大辭典》引作“導氣通幽湯”。《蘭室秘藏》本方用法:上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調檳榔細末五分,稍熱食前服之。《張氏醫通》有生甘草,將成用藥汁磨檳榔五分調服;《金匱翼》有大黃一錢。

附方

名稱:通幽湯
組成:當歸、生地黃、熟地黃、甘草、升麻、桃仁、紅花、大黃、火麻仁
用法:上作一劑。水煎,去滓,調檳榔末五分,食前稍熱服
主治:大便難,幽門不通,上沖,吸門不開,噎塞,大便燥閉,氣不得下
出處:《古今醫鑒》卷八
功用:辛潤幽門
名稱:通幽湯
組成:紫草、歸梢、生地、麻仁、枳殼、酒大黃、檳榔、紅花、桃仁泥
用法:水煎服
主治:痘疹大便艱難
出處:《片玉痘疹》卷五
功用:利大便
名稱:通幽湯
組成:生地、升麻、桃仁泥、歸身、甘草、紅花、麻仁
用法:加大黃水煎,調檳榔末服
主治:津液不足,大腸乾澀,大小便不通
出處:《片玉心書》卷五
名稱:通幽湯
組成:生地黃、熟地黃、當歸梢、大黃、桃仁泥、紅花、升麻
主治:結燥腹痛
出處:《醫方考》卷二

重要文獻摘要

《醫學匯函》:“通幽湯治大便難,幽門不通,上沖,吸門不開,噎塞不便,燥閉,氣不得下,治在幽門,以辛潤之。當歸一錢,生地黃、熟地黃、甘草炙,各七分。升麻、桃仁各一錢,紅花三分,加大黃煨火麻仁各一錢,名潤燥湯。上作一劑,水煎去渣,調檳榔末五分,食前稍熱服。”
《醫方集解》:“通幽湯手足陽明藥也。當歸、二地滋陰以養血,桃仁、紅花潤燥行血,檳榔下墜而破氣滯。加升麻者,天地之道,能升而後能降,清陽不升,則濁陰不降,經所謂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