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打鑼腔

通城打鑼腔

通城打鑼腔】源於清同治年間,由本地戲曲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打鑼腔。用當地方言演唱,聲腔有 “圻水”、 “倒扳漿”、“打鑼”、“四平”四大主調,主要以“一唱眾和,鑼鼓伴奏”作為主要特色,清光緒年間,縣內有黎皇恩(麥市人)、汪月丹(塘湖人)、黎金才(麥市人)、朝腳(黃袍人)等常常在縣內演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城打鑼腔
  • 起源:天沔花鼓戲
  • 類型:戲曲
  • 特色:一唱眾和,鑼鼓伴奏
  • 代表作品:《藥板凳》
  • 現狀: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狀,榮譽,

現狀

2008年,縣文體局組織專班將打鑼腔傳統小戲《藥板凳》經過打磨加工送選全省首屆地方戲曲藝術節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匯演,榮獲“表演二等獎”和集體“演出優秀獎”。

榮譽

2013年,“通城打鑼腔”被湖北省列為全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