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津之戰

逍遙津之戰

逍遙津之戰,指的是公元215年,曹魏名將張遼以八百將士硬擊東吳的十萬大軍,先後兩次大破東吳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戰役前期,張遼率領800將士衝擊東吳的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東吳猛將陳武被斬殺,孫權丟掉主帥麾旗,逃跑到山冢,東吳軍隊全都披靡潰敗、望風而退、聞風喪膽。

戰役後期,張遼率領追兵,再次擊破孫權甘寧凌統等人。孫權蹴馬趨津,跳過斷橋,才免於被活捉。

此戰化解了合肥之圍,又稱逍遙津之戰,是三國時期合肥之戰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典故,甚至日本民間仍然流傳著“遼來來(遼來々)”的俗語。

三國演義》“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記述的就是這次戰役。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 名稱:逍遙津之戰
  • 地點:合肥城東側
  • 時間:公元215年
  • 參戰方曹操軍;孫權軍
  • 結果:孫權軍大敗,張遼威震江東
  • 參戰方兵力:孫權軍十萬;曹操軍七千
  • 主要指揮官:(曹魏)張遼、李典樂進
  • 主要指揮官:(東吳)孫權、呂蒙、陳武、甘寧
  • 主要指揮官:(東吳)孫皎、周泰、凌統、潘璋
  • 主要指揮官:(東吳)朱然、朱桓、宋謙、徐盛
  • 主要指揮官:(東吳)丁奉、賀齊、全琮、蔣欽
  • 主要指揮官:(東吳)演義:太史慈、董襲
歷史背景,戰役過程,決議,交鋒,反攻,戰役結果,歷史評價,

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孫權在江北濡須口(今裕溪口附近)建立了軍事據點,作為東吳的北門鎖鑰;曹操渡重兵據守合肥、皖城(在今潛山縣境),作為向南攻吳的基地。因此,魏吳雙方在這幾個地方頻繁進行大戰。如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曾率兵在濡須口攻打東吳,無功而返。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孫權派大將呂蒙、甘寧攻打皖城,魏將朱光及守城軍民數萬人被俘。
公元215 年(建安二十年),孫權趁曹操用兵漢中之際,親率十萬兵馬攻向合肥。除了呂蒙、陳武、甘寧、凌統、潘璋、宋謙、徐盛、丁奉、賀齊、蔣欽等東吳將領明確參戰之外,由於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曹魏因西征漢中的張魯而在江淮地區的兵力非常空虛,所以,當時駐守於江淮附近的東吳將領孫皎、周泰、朱然、朱桓、全琮等人,都應參與此役。在演義中,太史慈、董襲等人也參與此役。此時,合肥只有七千守軍,曹軍主力又在關中,不可能來得及赴援,在各方面來說,這場戰役東吳是占據絕對優勢的。為此,張遼還在戰前開鑿了藏舟浦,從而用來隱藏曹軍的舟船。

戰役過程

決議

曹操在出征張魯前,派護軍薛悌送函到合肥,寫到“賊至乃發(賊軍到時就打開)”,在大軍壓境之際,張遼等便打開曹操之函,寫到:“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兩位將軍出城迎戰,樂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要出戰。”因雙方兵力懸殊,諸將都對此指示感到疑惑。本來張遼、李典二人不睦,曹操為了防止戰中二人間隙至於不利之境,於是命令樂進守城接應。是時,張遼說:“曹公正率軍在外作戰,等他率領的援軍到達時,孫權軍必定已攻破我們。所以教函要我們在敵軍集結完畢前反過來攻擊他們,先挫折敵人的氣勢,以安定軍心,然後可以順利守城。成敗之機,就在此一戰,各位有何疑惑?”
李典聽到這話,感慨地說:“此為國家大事,就看你的計謀定得如何而已,我豈能因私下的恩怨而忽略公事呢?”於是當夜張遼就在七千人中募選死士,選出了八百人。殺牛宴饗將士,預備次日的大戰。

交鋒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孫權十萬大軍抵達合肥成外。第二天凌晨,天色剛亮,張遼被甲持戟,親自先登直陷敵陣。在他率軍沖入東吳營壘之前,張遼就已經親自斬殺了東吳軍隊的數十人和兩名將領。隨後,他一邊大聲呼喊自己的名號:“張遼在此!”,一邊拼殺,沖入了東吳營壘。敢死隊直衝進孫權主陣,在混戰中,督王牌部隊“廬江上甲”的陳武不幸戰死,宋謙徐盛都負傷往後退,潘璋這時正好在他們後面,便馳馬上前,斬殺了宋謙、徐盛的後退士兵兩人。原本往後退的敗軍看到這種情形,盡皆回到自己崗位戮力死戰。但張遼依然衝到了孫權的主帥麾旗之下。孫權大驚,周圍人不知該怎么辦,於是便逃向一座較高的山冢,孫權的衛隊持著長戟防止曹軍衝上來。張遼在山腳下吼著,要孫權有種下來決一死戰。孫權不敢有所舉動,後來等局勢稍穩一看,張遼軍也不過數百人而已,就下令其它在外的軍隊從後面把張遼這些敢死隊圍起來,圍了數圈不讓他們有機會逃跑。賀齊領軍殺進戰局,拾到了徐盛因負傷而丟掉的長矛。(《甘寧傳》有“”無“”不含陳武、宋謙、徐盛、潘璋、賀齊。《潘璋傳》、《陳武傳》、《賀齊傳》無“徹”、無“還”、有“合肥”無“津北”。賀齊只在相對於“城中”的“合肥”城外有參戰,當“還”軍時在“津南”毫無參戰。)
在東吳軍隊“圍遼數重”之後,張遼看局勢不對,連忙率左右將士突圍,殺出一條血路。張遼與左右數十人殺出重圍後,回頭一看,其餘陷在重圍的戰士們高喊著:“張將軍難道要丟下我們不管了嗎?”於是張遼又再領著這數十人,殺進包圍幾層的東吳軍,把其它人帶了出來。東吳軍人人都被張遼軍震撼到,沒有人敢抵擋他們。從凌晨戰到中午,吳軍將士原本高昂的鬥志都萎靡下去了,張遼遂領軍回城,整備守城事宜。而曹軍初戰告捷,軍心大振,將領們對張遼也心悅誠服。
孫權大軍到齊後,就展開了攻城作戰。誰知合肥城在以前的楊州刺史劉馥的積極建設下,城牆高又堅固,木柱石頭等防禦器材一樣不少。而且,在張遼800將士成功以少勝多之後,合肥城內因為軍心穩定而守則必固,反觀孫權的軍隊則喪失了鬥志與信心。東吳諸將連續強攻了十幾日都打不下來,呂蒙、甘寧等人一時也都想不出什麼破城之計,此時東吳軍中疾疫流行,再打下去也沒什麼意義,孫權只好下令班師。

反攻

東吳各兵團接獲命令就依次各自退去了。張遼在城上看著吳軍退去,卻發現孫權主陣押於後面,其餘部隊都已先行出發了。東吳軍部隊散退,孫權身邊正是兵力最少的時候,機會豈可錯過。
逍遙津是南肥河上面的渡口。 原來孫權要諸軍先退,然後本陣自逍遙津口渡河南撤,此時北岸只剩孫權的車下虎士一千餘人以及呂蒙(親兵數目不詳)、凌統(親兵300人)、蔣欽(親兵數目不詳)與甘寧(親兵數目不詳)。張遼立刻與李典率合肥城守軍出城襲擊,樂進等少量人馬留守城中。
孫權看到合肥城步騎齊出,心知不妙,趕緊派人去將前面已撤退的部隊叫回,無奈那些部隊已上路一段時間,一時還趕不回來。全軍右部督凌統帶著親衛族眾三百人與曹軍展開激烈血戰。甘寧拉弓拚命射箭,看到東吳軍戰士人人戰志消靡,於是大聲責問鼓吹手為何不吹號擂鼓。 鼓吹手聽命,便擂鼓吹號,東吳軍聽到,士氣為之一振。
凌統親衛護著孫權來到逍遙津渡口,發現橋已被曹軍破壞,剩下兩邊延伸的橋板,中間有一丈多的地方沒有橋板可供依託。孫權親近的官員谷利,要孫權持著馬鞍,然後讓馬後退,再飛縱向前,谷利在後面用鞭抽馬,以助馬勢。孫權就這樣連人帶馬的飛到南岸。南岸有賀齊的三千兵馬在那邊接應。
凌統護送孫權突圍到津橋,看著孫權安全的到了南岸,又回身繼續再戰。身旁的左右親兵一一戰死,凌統也多處負傷。後來認為孫權應該沒安全顧慮了,才準備離開戰場。但是橋已被曹軍破壞,各條通路也被曹軍封鎖,凌統只好披著戰甲潛行,回到東吳軍所在。孫權這時已上船,看到凌統回來,十分驚喜,趕緊找人幫凌統更衣換藥。凌統因他的親族眾們沒有人活著回來,很是傷感,孫權用衣袖幫他擦淚,安慰他說:“公績(凌統字),亡者已矣,只要你還活著,還怕會沒有人嗎?”回去之後,孫權果然給凌統以前兩倍的部隊。
張遼不知孫權已退走,問投降的東吳士兵,剛有個紫色鬍鬚、上身長腿短、善於騎射的人是誰,東吳降卒說那就是孫權。張遼回到合肥城中與樂進遇到,談到這事,說早知道就急追他,搞不好就抓到,曹軍聽了皆大為嘆恨。
等東吳軍都撤出了,孫權在船上與諸將飲宴,賀齊在席間涕泣而道:“至尊(當時東吳將士如此稱孫權) 身為人主,應當持重,今天這樣的事,差點全盤皆沒,部下們都震驚萬分,希望您能以此為終身之誡!”孫權起身謝賀齊,說必定會謹記在心。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到合肥後,曹操循行視察昔日張遼作戰的地方,讚嘆良久。於是給張遼增兵,多留諸軍徙屯居巢。

戰役結果

張遼、樂進、李典這次以七千人大敗東吳十萬大軍,曹操大為嘆賞,封張遼為征東將軍。李典增加采邑三百戶。樂進並前功增邑五百,共一千兩百戶,分出 五百戶封一個兒子為侯爵,樂進升至右將軍。
經過此役,張遼威震江東,江東小兒啼哭不肯止者,其父母只要嚇唬說:“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孩童就沒有敢哭泣的了,唐代李翰所撰《蒙求》中有“張遼止啼”一語。另外,日本俗語中有所謂“遼來來(遼來々)”一語,正是來自張遼止啼的典故。
而東吳方面,凌統潘璋拜為偏將軍,蔣欽遷蕩寇將軍。陳武臨戰陣亡,孫權親自主持葬禮,並要陳武兩個愛妾殉葬。
《三國演義》上有一首詩:“的廬當日跳檀溪,又見吳侯敗合肥。退後著鞭馳駿騎,逍遙津上玉龍飛。”就是形容當年孫權縱馬越橋情景的。

歷史評價

逍遙津之戰的勝利對曹魏來說意義十分重大,這是因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帶極其重要的戰略要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則可以西問申、蔡,北向徐、壽,而爭勝於中原;中原得合肥,則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也因此,曹操對此戰中立下重大功勞的張遼倍加看重,史載“太祖大壯遼”,“大壯”兩字陳壽在《三國志》里僅用了兩次,分別在《三國志·張遼傳》及《徐盛傳》,可見其分量之重。曹操又加封了張遼為征東將軍,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進攻東吳路過合肥時,還專門到沿著張遼奮戰過的地方走了一遍,每到一處“嘆息者良久”。
公元225年(黃初六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之功,下詔說:“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
曹操的知人善任和張遼的英勇善戰一直受到歷代學者的讚譽,東晉史學家孫盛評價說:“合肥之守,懸弱無援,專任勇者則好戰生患,專任怯者則懼心難保。且彼眾我寡,心懷貪墮,以致命之兵,擊貪墮之卒,其勢必勝,勝而後守,守則必固。魏武推選方員,參以異同,加之密教,節宣其用,事至而應,若合符契,秒矣夫!”
南宋學者葉適稱讚說:“孫權十萬攻合肥,守者七千。旁無近援,固已不自保。而遼乃募士八百,擊其未合,以至尾追,幾獲大醜。非操之智,無以使張遼;非遼之勇,而明亦不能自任。勝負成敗,蓋誠以人,不在眾寡。士常如此,則立於積衰甘弱之地,為預怯莫前之說,以自附於明哲者,可察矣。”
對於張遼的表現,張預在《十七史百將傳》中點評:“遼折權盛勢,以奪吳人之氣是也。”
北宋時期名將王文郁在面對西夏軍圍城,準備主動出擊挫其鋒芒時曾說:“賊眾我寡,正當折其鋒以安眾心,然後可守,此張遼所以破合肥也。”
清代學者趙翼評價說:“其以少擊眾,戰功最著者,如合肥之戰,張遼李典以步卒八百,破孫權兵十萬。”
晚清名臣曾國藩將逍遙津之戰和後來的陳倉之戰並列說:“孫仲謀之攻合肥,受創於張遼;諸葛武侯之攻陳倉,受創於郝昭;皆初氣過銳,漸就衰竭之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