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姓(逄(姓氏))

逄姓(姓氏)

逄(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逄姓始祖:逄伯陵。逄姓出自姜姓,起源於3000多年前,炎帝後裔逄伯陵,以國名為氏。據《萬姓統譜》記載,炎帝裔孫名叫陵,商朝初年受封於逄(今山東省臨朐縣石門山),建立了逄國,為伯爵,世稱逄伯陵。後來周武王滅掉了逄國,該國的後世子孫便以原國名作為姓氏,這樣就有了逄姓,故逄氏後人奉逄伯陵為逄姓的始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逄姓
  • 讀音:páng
  • 源流一:出自姜姓
  • 源流三:起源於春秋時期
逄字,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遷徙分布,歷史名人,逄醜父,逄 滑,逄 同,逄 安,逄萌,近現代名人,逄勇,逄先知,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六言通用聯,十言通用聯,

逄字

拼音:páng

姓氏源流

逄姓源出:

源流一

出自姜姓,上古炎帝的後裔,以國名為氏。炎帝後裔名叫陵,商初受封於逄(今山東省臨朐縣石門山),建立了逄國。世稱逄伯陵。到了西周武王的時候,逄國滅亡,改其地為齊,改封給姜太公,逄國的後人以原來的國名作為姓氏,成為逄氏。

源流二

起源於夏朝,是有名的弓箭手逄蒙的後代。唐代的學者顏師古說,逄姓的起源和逢姓相同,都是逄蒙的後代。夏朝的時候,有一個出名的弓箭手叫逄蒙,曾經拜后羿為師。他的後代也隨著他姓逄,稱為逄氏。

源流三

起源於春秋時期,春秋時的齊國君主有車左官名逄醜父,他的後代也稱逄氏。成為逄氏的又一支。在逄醜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因古代“逄”、“逢”、“蓬”三字通假,因稱逄氏、逢氏、蓬氏,後來還有轉為龐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逄姓在大陸和台灣都被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山東青島膠南,逄姓族人分布較多。
逄姓在青島膠南市分布比較多。膠南就有幾個村以逄為村名如 逄家台後,逄家桃園,下村等,這其中皆以明初朱元璋掃北時期帶過來的西南人口為主,大部分家世族譜最上方供的皆為逄義元。
今吉林省的長春市,江西省的鷹潭市,山東省的福山區、棲霞市、黃縣、龍口市、安丘縣、膠縣,天津市,等地,均有逄氏族人分布。如今,逄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山東、廣西為多,此二省之逄姓約占全國漢族逄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

歷史名人

逄醜父

據《春秋穀梁傳》和《左傳》記載:魯國的季孫行父禿,晉國大將郤克眇,衛國的孫良夫跛,曹國公子首僂,他們於公元前590年冬十月,同時被齊國邀請去做客。當他們到齊國後,每人都由齊國派使的侍者,季孫行父由齊國的禿頂侍者招待,郤克由齊國的獨眼侍奉,孫良夫由齊國的踮瘸者陪同,曹公子由齊國的佝僂侍伴,齊國國君齊頃公之母肖太后同叔子在高處觀看笑而譏之,客人非常不高興的回國。晉國大將郤克認為這是齊國有意侮辱諸國,也是他本人的奇恥大辱,為雪此恨,次年(公元前589年),聯合魯、衛、曹三國軍隊,集戰車八百乘,步兵六萬,戰於鞍(北馬鞍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齊晉鞍之戰”。經過一場鏖戰,“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齊頃公乘坐的戰車被樹幹絆住,驂乘逄醜父與齊君換裝易位,晉國大將韓厥趕至,行臣禮,逄醜父“令”齊君去華泉取飲,齊頃公藉機而逃。

逄 滑

一作逢滑,逄醜父曾孫,春秋時期陳國大夫。前494年,吳人攻入楚國,招陳懷公去會見,陳懷公拿不定主意親誰遠誰。《左傳·哀公元年》載:“吳之入楚也,使召陳懷公。懷公朝國人而問焉,曰:‘欲與楚者右,欲與吳者左。陳人從田,無田從黨。’逢滑當公而進,曰:‘臣聞國之興也以福,其亡也以禍。今吳未有福,楚未有禍。楚未可棄,吳未可從。而晉,盟主也,若以晉辭吳,若何?’公曰:‘國勝君亡,非禍而何?’對曰:‘國之有是多矣,何必不復。小國猶復,況大國乎?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楚雖無德,亦不艾殺其民。吳日敝於兵,暴骨如莽,而未見德焉。天其或者正訓楚也!禍之適吳,其何日之有?’陳侯從之。”於是陳懷公接受了逢滑的建議沒有追隨吳王闔閭。“國之興也,視民如傷;其亡也,以民為土芥。”這是《哀公元年》的主題

逄 同

一作逢同,逢滑之孫,《吳越春秋》作扶同,越國五大夫之一。句踐九年(前488)正月,越王句踐急欲報仇雪恥,與五大夫共商治國大計。逢同獻遠交近攻之計。《史記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載:“勾踐自會稽歸七年,拊循其士民,欲用以報吳。大夫逢同諫曰:‘國新流亡,今乃復殷給,繕飾備利,吳必懼,懼則難必至。且鷙鳥之擊也,必匿其形。今天吳兵加齊、晉,怨深於楚、越,名高天下,實害周室,德少而功多,必淫自矜。為越計,莫若結齊,親楚,附晉,以厚吳。吳之志廣,必輕戰。是我連其權,三國伐之,越承其憋,可克也。’勾踐曰:‘善。’”逢氏計復堂號即源於此。《吳越春秋·句踐歸國外傳》有傳

逄 安

東漢時期大司馬。

逄萌

漢朝人,字子康,一為子慶,漢北海郡都昌縣(今山東省昌邑市)人。家境貧困,曾任亭長。縣尉路過驛亭,逄萌候迎拜謁,感慨不 已,喟然嘆曰:“大丈夫豈能為他人服役!”遂去長安就學,研讀《春秋》。在長安時聞聽王莽殺其子王寧,逄萌對友人說:“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於是懸冠於長安東郭城門,回歸故里,攜家渡海到遼東居住。  建武元年(公元25年),東漢光武帝即位後,逄萌又從遼東來到嶗山,隱居在不其山(今嶗山之鐵騎山)下,講學授業,“養志修道,人皆化其德”。漢明帝曾屢次下詔征其出仕,逄萌佯作瘋狂拒之,後以壽終。明代即墨文人周如錦有詩讚曰:“逄萌憫三綱,舉世無枉足。遼東不可留,嶗山棲黃鵠。”因其一生不畏權貴,正義愛國,高風亮節,人人尊崇,《後漢書》有傳。  逄萌墓碑:位於昌樂縣河頭鄉古城村南,1594年(明萬曆甲午)建,後明崇禎、清康熙、光緒時三度重修。是紀念漢代隱士逄萌的石碑。碑高1.22米,寬0.655米。碑陽四周有線刻回形紋銀邊,中刻楷體大字“漢隱士逄萌墓”,右刻中楷碑文4行,記述建碑和重修年代及住持人。1985年夏,河頭鄉政府又立“漢隱士逄萌墓道碑”於該碑之右。

近現代名人

逄勇

男,1958年3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江蘇省環境科學學會水環境保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江蘇省水利學會水文水資源與環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海大學環境規劃與評價研究所所長。

逄先知

逄先知,1929年10月生,山東膠縣人。高中學歷。編審。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畢業於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歷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政治秘書室、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室見習秘書,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人員,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曾參與編寫《毛澤東選集》等重要文獻。

郡望堂號

郡望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定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北海郡:漢朝時期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分齊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一說營陵,今山東昌樂),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濰坊、煙臺一帶地區。隋、唐兩朝的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堂號

計復堂:越王勾踐從吳國回來,想報亡國之仇。大夫逄同建議說:“吳國現在德少功多,必定很驕傲。我們要是想滅吳雪恥,必須結交齊國,放棄楚國,跟鄰近的國家友好,表面上對吳國友好。這樣一來,吳國必然麻痹大意,我們利用它這個弱點,才能滅亡它。”勾踐採用了逄同的計策,果然恢復了越國的強盛,滅亡了吳國。
北海堂:以望立堂。
譙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譙國堂。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掛冠避世;
易位全君。
——佚名撰逄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北海人逢萌,字子慶,家貧,曾任亭長。後離家去長安,正值戰亂,兒子逢宇被王莽所殺。他對友人說:“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到今天已經徹底完了,再不離開這是非之地,大禍就要臨頭了!”於是解下帽子掛在東都城門上,回鄉帶著家人渡海去了遼東。光武帝即位後,他又去了嶗山,養心修道,朝中多次徵聘,他都不去。下聯典指春秋時齊國人逢醜父,晉、齊鞍之戰中,為頃公車右(在車上右邊護衛的武士),齊軍戰敗,他與頃公換了位子,使頃公得以脫險。
掛冠去亂;
抗節成仁。
——佚名撰逄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逄萌,家貧為亭長,既而去之長安,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即掛冠東都城門,攜家屬浮海客遼東。下聯典指南宋逄龍,隨文天祥抗呂師夔,戰敗沒於陣。
逄姓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姓氏,現在山東分布很廣,據了解,膠東地區較多,主要在青島、濰坊、煙臺等地。如逄先知(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就是青島膠州人。

六言通用聯

北斗光焰無際;海濤澎湃有聲
逄姓望族居住地“北海”二字嵌字聯。
東漢司馬門第;春秋大夫人家:上聯典指東漢左大司馬逄安,琅玡人。下聯典指春秋時晉國大夫逄滑。

十言通用聯

為國捐軀,領三軍而抗敵;
聯齊親楚,結四鄰以自
上聯典指南宋大將逄文龍。下聯典指周代名人逄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