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侍御往東川放生池祖席

《送王侍御往東川放生池祖席》是唐代詩人杜甫的律詩。主要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和對春景的無限留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王侍御往東川放生池祖席
  • 創作年代:唐代
  • 文學體裁:律詩
  • 作者:杜甫
原文,創作背景,注釋,賞析,作者簡介,

原文

東川詩友合,此贈怯輕為。
況復傳宗匠①,空然惜別離。
梅花交近野,草色向平池。
儻憶江邊臥,歸期願早知。

創作背景

【朱注】此詩見王原叔本。蔡氏編在多州詩內。今按:成都詩有王侍御郁及王侍御契,此或即其人歟。詩云衰疾江邊臥,應指草堂言。放生池亦當在成都。邵注謂在蓬溪縣龍多山,誤矣。蔡曰:梓州為東川。唐肅宗詔:天下臨池帶郭處,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顏真卿為碑。行者有祖道之祭,祭畢飲於其側,謂之祖席。

注釋

①諸本皆作傳宗近,意不可解。張遠指放生池,以佛家有南北宗也。此說牽強。邵注作傳蹤,謂音信相通,此亦無據。按近字犯重,恐是匠字,乃字形相似而訛耳。公《八哀詩》云:“宗匠集精選。”宗匠二字,本袁宏書。初欲改近為匠,尚無確據,偶閱《詩紀》載晉時仙識“匠不足慮憂遠危”,馮惟訥雲,“匠疑作近。”今按:彼是誤近為匠,此則誤匠為近,可以互證。

賞析

(上四送王侍御,五六池邊春景,末乃預訂歸期。東川乃詩友會合之地,故欲贈詩而怯於輕為。況侍御能詩,共傳宗匠,徒然作惜別常語,亦何為乎。當茲冬盡春來之際,惟願早歸,以尉衰疾,此今日送行之意也。)

作者簡介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期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