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朝鮮最高人民會議代表團歸國

《送朝鮮最高人民會議代表團歸國》是近代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朱德元帥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該詩熱情歌頌了中朝兩國人民親如手足的深厚情誼,並諄諄告誡人們要發展這種友好關係,永遠珍視這種革命情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朝鮮最高人民會議代表團歸國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偉人的詠唱》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朱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送朝鮮最高人民會議代表團歸國
中朝兩國友情深,只為多年抗敵人。
唇齒相依關世運①,戚欣與共勝天倫②。
並肩作戰摧頑美,竭力互援建善鄰③。
如此幫交昭範例,子孫須記血凝成。

注釋譯文

①唇齒相依:嘴唇和牙齒互相依靠,誰也離不開誰。比喻關係密切,互相依存。《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諺所謠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又《三國志·魏志·鮑勛傳》:“王師屢征而未有所克者,蓋以吳、唇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這裡比喻中朝兩國關係密切,猶如唇齒相互依靠。世運:舊指時代盛衰治亂的氣運。陳子昂《感遇》詩:“世運久陵夷”。這裡指兩個國家的共同命運。
②戚欣與共:戚,憂愁。欣,歡樂。即成語“休戚與共”之意,指彼此之間的禍福共同承受,同甘共苦。《晉書·王導傳》:“於時庚亮以望重地逼,出鎮於外。南蠻校尉陶稱間說亮當舉兵內向,或勸導密為之防,導曰:‘吾與元規(庚亮字)休戚是同,悠悠之淡,宜絕智者之口。’”
③善鄰;同鄰人或鄰國友好相處。《國語·晉語八》:“在親眾而善鄰”。

創作背景

中朝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親密鄰邦,在同患難、共命運的共同作戰中,結成了牢不可破的友誼。1962年6月16日至30日,應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邀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代表團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他們先後到達北京、武漢、上海和杭州等地參觀訪問,為進一步增強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和團結作出了巨大貢獻。當朝鮮貴賓滿載著中國人民的情誼離開北京歸國時,朱德親自到車站送行,並揮筆寫了這首歡送朝鮮人民的使者的詩篇。

作品鑑賞

這是朱德為歡送朝鮮最高人民會議代表團寫的一首七律。它也同朱德的其它詩篇一樣,樸實無華,語言質樸,明白曉暢,但氣勢豪壯,感情真摯,譜寫了一曲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的頌歌。“中朝兩國友情深,只為多年抗敵人。”首聯兩句,上句直抒中朝兩國友情的深厚;下句明白寫出這種深厚的情誼,是在共同抗擊敵人的鬥爭中建立起來的,暗含著是在兩國人民共同鬥爭中用鮮血和生命凝結而成的。所以上句中的“深”字下得妥貼、恰切,具有乾鈞之力。而這個“深”字又並非詩人為了雕詞琢句、刻意求工或者單純為了協韻寫出來的,而是客觀真實的反映,是詩人的情之所至,所以讀來令人感到深刻、自然。
頷聯即三、四句,是緊承首聯的一個“深”字進一步發揮的:“唇齒相依關世運,戚欣與共勝天倫。”這聯的上下兩句,一連活用了兩個成語來比喻兩國之間的親密關係。“唇齒相依”是成語“唇亡齒寒”的活用,“戚欣與共”是成語“休戚與共”的活用。前者形象地寫出兩國關係的疏密,直接關係到兩國的安危存亡;後者則形象地寫出在為共同的階級利益鬥爭中,同甘苦,共患難,生死相依,結成的階級情誼比親兄弟之間的情誼還要深厚。因為兩國都在為求得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徹底解放而進行著英勇的鬥爭,這是共同的階級利益,因為兩國人民都是為實現共產主義、徹底解放全人類而走向革命的,這是共同的革命理想。以共同的階級利益、共同的革命理想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友情,才是牢不可破的,所以它勝過兄弟之間的情誼。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一書中,響亮地發出戰鬥的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中朝兩國在共同鬥爭中所建立起來的親密友情,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這兩句,形象而深刻地體現了朱德崇高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這兩句詩言淺意深,言近旨遠,正體現了朱德詩的獨特的風格。聯繫到當時,朱德已是76歲老人,在去北京火車站迎送朝鮮貴賓時,冒熱風、頂炎日,熱情接待貴賓的情景,會更加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詩的頸聯即五、六兩句,緊跟首聯的“抗敵人”三字照應,寫出:“並肩作戰摧頑美,竭力互援建善鄰。”中朝兩國人民,多年來並肩作戰,抗擊敵人,“抗”的就是窮凶極惡、頑固不化的美帝國主義。由於兩國人民軍隊並肩作戰,團結如一,就形成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強大、力量,所以句中“摧”字就用得非常準確;而美帝國主義不顧中國多次嚴重警告,不顧發動戰爭後的嚴重後果,竟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發兵侵略朝鮮,一個“頑”宇便確切地反映出敵人的本性。正因為兩國“唇齒相依”、“戚欣與共”,所以才竭盡全力互相支援;相互支援便更加深了兩國的友情,成為友好的鄰邦。
詩的尾聯:“如此邦交昭範例,子孫須記血凝成。”上句中“如此”,“此”是代詞,即這樣,指代上面描述的中朝兩國的親密友誼關係。即像這樣的兩國友好關係,正可顯示出它的榜樣作用,也就是為具有共同奮鬥目標的國家之間,處理好相互關係提供了—個光輝的範例。下句即全詩的最末句,表達了詩人的殷切期望和要求,就是要中朝兩國的子孫牢記中朝的友誼是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要千秋萬代永遠地發揚下去。
總之,朱德在這首詩里,熱情歌頌了中朝兩國人民親如手足的深厚情誼,指出了這種深厚情誼的形成不僅在於兩國國境相連、唇齒相依,而且更重要的是由於兩國人民多年來並肩作戰相互支援,這種深厚情誼是用鮮血和生命凝結成的,並諄諄告誡人們要發展這種友好關係,永遠珍視這種革命情誼。
詩的感情真摯,語言樸素,氣勢磅礴,是一首歌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偉大精神的革命史詩。

作者簡介

朱德(1886-1976),字玉階,四川省儀隴縣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共中央紀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共八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主要著作編為《朱德選集》。
劉蘇閩主編,鐵軍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詩詞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2,第3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