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積型障壁島

末次冰期以後的冰消期,海平面轉落為升,是形成退積型障壁島的最佳時期。美國德拉瓦沿海,在10000年前末次冰期結束後開始海侵。先在更新世侵蝕面之上沉積了一套沼澤相的沉積物。濱外障壁島的出現使近岸沼澤很快發育成為潟湖。隨著海平面的上升,障壁島相的砂質沉積物超疊在潟湖沉積物之上,形成一個由下而上,由粗變細的縱向序列。障壁島沉積物的內部情況相當複雜,由潮道、漲潮三角洲和沖溢扇等交錯共生 (Schwartz, 198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退積型障壁島
  • 外文名:Retreat barrier island
  • 形成時期:末次冰期以後的冰消期
  • 障壁島內部:潮道、漲潮三角洲和沖溢扇等
  • 形成機制1:濱面後退模式
  • 形成機制2:原地淹沒說
簡介,形成機制,濱面後退模式,原地淹沒說,

簡介

海平面的上升或沉積物供應量的減少均能導致障壁島的退積。大多數退積型障壁島與海侵過程有關。
末次冰期以後的冰消期,海平面轉落為升,是形成退積型障壁島的最佳時期。美國德拉瓦沿海,在10000年前末次冰期結束後開始海侵。先在更新世侵蝕面之上沉積了一套沼澤相的沉積物。濱外障壁島的出現使近岸沼澤很快發育成為潟湖。隨著海平面的上升,障壁島相的砂質沉積物超疊在潟湖沉積物之上,形成一個由下而上,由粗變細的縱向序列。障壁島沉積物的內部情況相當複雜,由潮道、漲潮三角洲和沖溢扇等交錯共生 (Schwartz, 1982)。

形成機制

與全新世海侵有關的退積型障壁島有兩種可能的演化機制侵蝕濱面後退機制和原地淹沒機制。

濱面後退模式

濱面後退模式認為,障壁島體系的沉積物來自上濱面的侵蝕作用。風暴是主要的侵蝕營力。侵蝕造成的碎屑物質,一部分被搬到下濱面或濱外帶,另一部分則以沖溢沉積物的形式被搬到潟湖。在連續海侵的過程中,如果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小於侵蝕速度,全部障壁島可能被侵蝕掉,所有的沉積記錄只剩一薄層的潟湖、潮溝和沖溢扇沉積,覆蓋在一個不整合面之上。頂部則為一個沖刷面所切割,其上為再造過的下濱面和內陸架沉積物,或為向上變細的濱外風暴沉積所覆蓋,其厚度取決於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在剖面中可以見到比較完整的從障壁島序列到侵蝕面之間的各種可能的沉積紀錄(Niedoroda et al.,1985)。

原地淹沒說

原地淹沒說則認為,海平面迅速上升時,障壁島留在原地不動,直到波浪帶達到障壁島的頂部。海水漫過障壁島時,一個新的障壁島就會在潟湖的內側形成。在這種情況下,往往能保存完整的海侵序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