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者微言:惠棟易學的邏輯化世界

述者微言:惠棟易學的邏輯化世界

《述者微言:惠棟易學的邏輯化世界》通過解剖惠棟的思想歷程,發現他將傳統的考證行為改造成自覺的證明性行為,將“經義之真”理解成真實性與真理性的合體,從而使其義理考證具有 “知識論”的傾向:同時,惠棟融合漢宋之學。總結出易學的“象化模型” 作為新的行為範本,並且提出理“情”成善的“禮治”哲學,從而構建出樸學易的“邏輯化世界”。惠棟的思想經歷說明,“理性”與“心性”的融合,並不一定要採用“普遍性”或者”無限性”的視角,從“有限性”視角出發,也一樣會有新的創造。如何將“理性”融合到“心性”哲學之中,從而創造出一個新的“中國哲學”,是中國學人一百多年來的追求。長期以來,清代樸學被視做一種缺少思想性的學術類型,它在這個融合過程中的價值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基本介紹

  • 書名:述者微言:惠棟易學的邏輯化世界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296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 作者:鄭朝暉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1007592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述者微言:惠棟易學的邏輯化世界》:儘管學界對惠棟的研究尚欠深入與全面,但還是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本書的研究在文本分析的前提下,也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將前人的不系統的研究結論系統化,另一方面將這些研究結論往前推進了一步,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惠棟一生的思想發展,可以分成三個既相區別也相聯繫的時期。顧棟高、錢大昕、江藩以至一些現代研究者如漆永祥,都將惠棟的思想發展分成兩個時期,他們之間的觀點雖略有差異,但總體而言,是分成泛濫經史和專心經學兩個時期。本書在研究的基礎上將惠棟的思想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即復古文、尊漢學、創樸學(范型)三個時期。
第二,指出惠棟樸學實由融合漢、宋之學而來,並首次將樸學范型的特徵歸結為兩個基本點,即緣考據以求義理與經世主張理論化。
第三,指出了惠棟採用的一些與近代西方研究方法近似的邏輯化方法。
第四,指出惠棟在重構易漢學的基礎上用卦氣說為基礎將取象說、升降說、明堂論貫為一體,並且指出他的卦氣說已剔除了天人感應論的內容。
第五,指出惠棟的兩個重要理論貢獻,即兼兩說與既濟論。

作者簡介

鄭朝暉,1971年生,湖北省黃岡市人先後師從於孫以楷先生、蕭漢明先生學習中國哲學。2002年獲得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專業博士學位,現為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副教授,服膺“傳承經典,守先待後”的教育理念主要研究方向為易學和清代樸學,已經在《周易研究》、《學術論壇》等刊物上發表《論惠棟易學中採用的“邏輯化”方法》、《略論惠棟的考據學特色與既濟思想》、《略論惠棟重構漢學的方法》、《論惠棟的循理觀》等論文。

圖書目錄

引言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材料與方法
三、研究創見與一點說明
第一章 創造學術范型的樸學人生
第一節 家學傳承與學術積累
第二節 由史到學——尊漢學的提出
第三節 融漢宋之學為樸學——清代學術的定型I
第二章 惠棟易學的“知識論”傾向
第一節 緣考據以求義理
第二節 經世思潮的理論化
第三節 惠棟學術傾向成因略析
第三章 惠棟易學的“證明論”傾向
第一節 用證原則
第二節 考證方法
第三節 邏輯化方法
第四章 惠棟易學的行為論模型
第一節 以天文曆法為原型的卦氣說
第二節 建立統一法則的取象說
第三節 規律與目的相統一的乾升坤降說與之正說
第四節 法天化民的明堂大道論
第五章 惠棟易學的情理論“哲學”
第一節 兼兩說
第二節 既濟論
結語 惠棟的學術成就、影響與評價
附錄一 惠棟研究綜述
附錄二 惠棟著述表
附錄三 惠棟著述考辨兩則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除了運用上面所說的一些考據學方法外,惠棟在易學研究中還採用了一些“邏輯化”的研究方法,雖然這些方法還不是嚴格邏輯學意義上的方法,但他們與傳統方法相比,邏輯性確實要強烈一些。當然,惠棟採用這些方法,也與易學的潛在影響是分不開的,因為象數易學的思維方式有符號化和演繹化的特點。總體而言,惠棟的易學研究方法有形式化的思維實踐,但還缺乏對形式化思維本身的反思。“邏輯化”的思維方式,不僅僅是惠棟個人的思維方式,也代表了清代樸學思維方式的特點,後來的樸學家都自覺不自覺地受到了這種思維方式的影響。惠棟的邏輯化研究方法具體說來,第一是將傳統的史學敘事方式發展成為“邏輯化的敘事方式”,第二則是在條目化寫作形式中採用了“概念化的註解方式”,第三是“歸納化的研究方式”,第四是在注釋中採用了“演繹化的推理方式”,第五是“語法化的分析方式”。這五種方式的運用,說明惠棟除了注重“經義之真”的歷史性證明以外,更加重視“經義之真”的“合理性”證明,這一點與宋學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這裡的“邏輯”並非是邏輯學意義上指稱的邏輯,而是指惠棟將一個歷時性事件放在一個共時性的思維架構中進行討論的方法。也就是說,惠棟關注的中心不是中國傳統的不脫離時空背景的“事實”,而是事物之“理”。

後記

當我修改完我的博士論文後,並沒有感到特別的興奮。一方面是因為本書相對於原來的論文,沒有本質性的提高;另一方面是我切實感到,虛假的學術繁榮不但無助於學術的進步,反而要花費研究者們更多的精力去辨偽求真。在研究中,我深深感到,學術的進步既依賴於學者們誠實的研究,也依賴於一個良好的學術對話氛圍。關於惠棟的研究,誠實研究的數量增長緩慢,這也使真正的學術對話變得稀少。因此,我認為,在學者們,尤其是博士論文、碩士論文的研究綜述中,不僅僅要在總體上指出現在的研究成績和不足,更應指出哪些研究成果是代表性的,值得在相關研究課題的研究史上流傳下去,哪些成果是假冒偽劣的,需要列入另冊,以使後來的研究者將寶貴的精力放在更重要的學術進步上。如果有一天學者們發現,在研究綜述中再無必要進行專門的辨偽工作,我相信,那必是中國學術真正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的時候。無論是原來的博士論文寫作,還是本書的修改工作,都要感謝我的導師蕭漢明教授的悉心指導。蕭先生治學嚴謹、淡泊名利,他要求做學問要窮盡式地占有資料,在此基礎上,要深入挖掘中國思想的本有內涵。

序言

記得孫以楷先生曾跟我講過,研究中國哲學史,有時是尷尬的,很可能你研究出來的成果既不屬於哲學,也不屬於史學。孫先生的原話,我記得不太準確,但他想說的意思是這樣的。隨著學習中國哲學年頭的增多,我對孫先生的話體會越來越深了。大凡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談“哲學問題”時,往往是一個中國人在談“西方”哲學;談“哲學史”時,則是一個現代人用“現代”哲學闡釋中國古代思想。在這裡,無論是古典“中國哲學”還是現代“中國哲學”,其實都被虛化掉了,存在的只是“現代的西方哲學”。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呢?簡單地說,是因為我們“忘記”了中國哲學身處何方。哲學,我認為有兩種,一種是歷史意義上的,指向過去的“古代的西方哲學”;一種是當下意義上的,指向未來的“現代的世界哲學”。所謂中國哲學,不可能是屬於第一種的,它只能是指向未來的“現代的世界哲學”。在我的理解中,哲學是普遍的,中國則是一種主體期待。就是說,我們期待“現代的世界哲學”是中國人創造的。對於“現代的世界哲學”而言,古今中外所有具有普遍意義的思想智慧,都只是有資創造的資料而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