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懷一首

《述懷一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逃脫安史叛軍拜官後因思及妻子死活而作的一首詩。全詩分三段,第一段詳敘來歷;第二段說自己不能分身,只有寄書,寄書又得不到回信,故多想像揣測之詞;第三段由此時的寄書,更想到上一年的寄書,恐妻子盡亡,自己將成一個孤獨的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述懷一首
  • 作品別名:述懷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⑴;
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⑵。
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⑶;
朝廷愍生還,親故傷老醜⑷。
涕淚受拾遺,流離主恩厚⑸;
柴門雖得去,未忍即開口⑹。
寄書問三川⑺,不知家在否。
比聞同罹禍,殺戮到雞狗⑻。
山中漏茅屋,誰復依戶牖⑼?
摧頹蒼松根,地冷骨未朽⑽。
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⑾?
嶔岑猛虎場,鬱結回我首⑿。
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⒀。
反畏訊息來,寸心亦何有⒁?
漢運國中興,生平老耽酒⒂。
沉思歡會處,恐作窮獨叟⒃。

作品注釋

⑴至德元載(756年)六月安祿山破潼關,杜甫不久被俘,至是將一年,故有隔絕久的話。此句是一篇之主。
⑵由長安往鳳翔得向西走。陶潛詩“孟夏草木長”,杜甫脫離長安時當在四月。草木長,則比較容易逃脫,故下句用一“得”字。不要作泛泛寫景語看。
⑶這兩句是記事實,也透露了一路上奔走流離的苦況。
⑷這兩句顯出杜甫的謙遜,毫不以功臣、節上自居。親故,即親舊或親友。
⑸至德元載(756年)五月十六日唐肅宗任杜甫為左拾遺。唐制有左右拾遺各二人,雖只是一個從八品的官兒,但因系諫官,能常在皇帝左右,並向皇帝提出不同意見。因在流離之中,益覺主恩之厚,所以涕淚而受官。
⑹“柴門”應前妻子。前陷安史叛軍中,今逃歸,所以說“得去”,即“能去”的意思。吳祥農云:“公不顧家而西走,及得去而不敢言歸,大忠直節,豈後世所及?”
⑺三川,縣名,在鄜州。
⑻比聞,即近聞。口語則為“比來聞道”。罹禍,即遭難。
⑼殺得這樣慘,不知破茅屋裡還有沒有一個人剩下。
⑽這兩句想得更深刻,是希望能夠收到妻子的骨頭。摧頹,是形容渭頭的撐柱狼藉。
⑾怎能叫人不作此想:這年頭有幾個人能活著?希望全家團聚豈非作夢?
⑿嶔岑,山高峻貌。猛虎,喻賊寇的殘暴。鬱結,心上的疙瘩。回我首,搖頭嘆氣。
⒀十月後,是說已經過十個月之久,不是指這年的十月,因為這年閏八月杜甫已回家了。
⒁這兩句寫心理矛盾,極深刻,也極真實。訊息不來,還有個萬一的想頭,訊息來了,希望很可能就變成絕望,所以反怕訊息來。左不是,右不是,心中是一片空虛。李因篤云:“久客遭亂,莫知存亡,反畏書來。與‘近家心轉切,不敢問來人’同意,然語更悲矣。”
⒂唐人多用漢比擬唐。這時長安、洛陽都還未收復,但已有轉機,所以說“國中興”。耽酒,即嗜酒。
⒃國家已有起色,自己又愛喝點兒酒,假如妻子無恙,該多么好。但仔細思索起來,我這種幻想全家歡會的美景,恐怕要變成孤老兒一個的慘局呢。叟,是對老年人的稱呼,杜甫這時四十六歲。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杜甫逃脫安史叛軍拜官後,驚魂稍定,因思及妻子死活而作的一首詩。全詩分三段。開頭十二句為第一段,詳敘來歷,及得去而又未忍去之故。自“寄書”以下十二句為第二段,說自己既不能分身,那就只有寄書了,寄書又得不到回信,故多想像揣測之詞。最後八句為末段,由此時的寄書,更想到上一年的寄書,恐妻子盡亡,自己將成一個孤獨的人。
杜甫無時不關心國家人民,從此詩也可看出。觀“麻鞋”句,詩人是化妝而逃的。現有出土的漢代麻鞋,形如草鞋。(見1978年《文物》第1期)

名家點評

王君玉云:子美之詩,詞有近質者,如“麻鞋見天子”、“垢膩腳不襪”之句,所謂轉石於千仞之山,勢也。
唐詩品匯》:
陳後山云:不敢問何如?劉云:極一時憂傷之懷,賴自能賦,而毫髮不失(“自寄”四句下)。
《唐詩歸》:
譚云:好笑(“麻鞋”句下)。譚云:“涕淚”受官,比慕爵者何如?鐘云:草草中寫出忠孝(“涕淚”句下)。鐘云:又深一層,非客久不信(“反畏”句下)。
杜臆》:
他人寫苦情,一言兩言便了,此老自“寄書問三川”至末,宛轉發揮,蟬聯不斷,字字俱堪墮淚。
《唐詩快》:
至性語令人墮淚(“流離”句下)。宋延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十字妙矣,此以五字括之(“反畏”句下)。
杜詩詳註》:
申涵光曰:“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一時君臣草草,狼藉在目。“反畏訊息來,寸心亦何有?”非身經喪亂,不知此語之真。此等詩,無一語空閒,只平平說去,有聲有淚,真《三百篇》嫡派。人疑杜古鋪敘太實,不知其淋漓慷慨耳。
《初白庵詩評》:
真情苦語,道得出。
唐宋詩醇》:
申涵光曰:無一語空閒。只平平說去,有聲有淚,真《三百篇》嫡脈。李因篤曰:《北征》如萬山之松,中蔚煙霞;此詩如數尺之竹,勢參羅漢。
唐詩別裁》:
妙在反接。若雲“不見訊息來”,意淺薄矣(“反畏”句下)。
說詩晬語》:
(杜詩)又有反接法,《述懷》篇云:“自寄一封節,今已十月後。”若雲“不見訊息來”,平平語耳。今云:“反畏訊息來,寸心亦何有。”斗覺驚心動魄矣。
讀杜心解》:
詩從一片至情流出。自脫賊拜官後,神魂稍定,因思及室家安否也。……後八句,四應中段,四應首段,而“窮獨叟”乃綰定妻子,收束完密。
杜詩鏡銓》:
李云:其妙處有一唱三嘆、朱弦疏越之妙。李云:如子長敘事,遇難轉佳,無微不透,而忠厚之意,纏綿筆端;公至性過人,不易企如此。張云:寫出微服瑣尾景況(“麻鞋”六句下)。亦以朴勝,詞旨深厚,卻非元白率意可比。公詩只是一味真。
《峴傭說詩》:
“自寄一封書……寸心亦何有?”亂離光景如繪,真至極矣,沉痛極矣。
張廉卿曰:真朴之中,彌復湛至(“流離”句下)。吳云:收極凝重,所謂“盛得水住”者。吳曰:此等皆血性文字,至情至性鬱結而成,生氣淋漓,千載猶烈。其頓挫層折行氣之處,與《史記》、韓文如出一手,此外不可復得矣。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