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劫

迫劫

《迫劫》是2005年上映的希臘電影,由康斯坦丁·賈納里斯導,Stathis及Papadopoulos等主演。 《迫劫》講述了主人公阿歷克斯原本是一位警察,因為在一次執行任務中搭檔被殺,不久他也退了休。數年後,一個男人在當地商場持槍扣押人質,阿歷克斯打算利用自己當警察時的經驗解救人質。但是隨著事情的發展,阿歷克斯發現這個罪犯似乎跟當初自己搭檔的慘死有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迫劫
  • 外文名:人質-希臘版
  • 製片地區:希臘
  • 導演:康斯坦丁·賈納里斯
  • 類型:驚悚、劇情
  • 主演:Stathis,Papadopoulos
  • 片長:100分鐘
  • 上映時間:2005
職員表,典故,劇情簡介,影評資料,

職員表

導演:康斯坦丁·賈納里斯

典故

《史記·吳王濞列傳》:“﹝ 吳王 濞 ﹞迫劫萬民,夭殺無罪,燒殘民家,掘其丘冢,甚為暴虐。”《漢書·齊孝王劉將閭傳》:“ 齊孝王 之自殺也, 景帝 聞之,以為 齊 首善,以迫劫有謀,非其罪也。”《後漢書·五行志一》:“ 李傕 、 郭汜 鬭 長安 中, 傕 迫劫天子,移置 傕 塢。”

劇情簡介

本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一輛巴士在希臘北部被劫持,車上乘客的生命安全已遭到威脅,本片通過一位劫持巴士的阿爾巴尼亞年輕人與7名乘客之間的關係,探討了敏感的希臘與阿爾巴尼亞兩國的關係,劫匪向警察提出100萬歐元的贖金以及安全通道,這場劫持事件已經不是單純劫持巴士那么簡單了,警察到底該如何決定,車上乘客能否全身而退,一切都是那么不可預測。
然而最終,他在與警方找來的母親對話時,被狙擊手一槍擊斃,人質7人獲救,不過仍然有1人死亡。

影評資料

資料一:
1999年5月,一名25歲的阿爾巴尼亞男子在希臘北部劫持了一輛公共汽車,並挾持司機將其開往600公里外的阿爾巴尼亞。希臘警方最終將汽車包圍並開槍打死劫持者,但有一名乘客死亡,其餘8人順利逃生。
1999年7月,一名阿爾巴尼亞武裝者在希臘北部劫持一輛公共汽車,並向希臘當局提出78萬美元和一條通往阿爾巴尼亞的安全通道的要求。希臘警方後來在希臘境內將這輛汽車攔截,並在與劫持者對峙30個小時後突然登上汽車將劫匪擊斃。
資料二:
阿爾巴尼亞譴責15日希臘公共汽車劫持事件
新華社地拉那2004年12月16日電(記者王洪起)阿爾巴尼亞外交部16日發表新聞公報,譴責兩名阿爾巴尼亞人15日在希臘製造的公共汽車劫持事件。
公報說,目前在希臘生活和工作的正直的阿爾巴尼亞人正在為加強阿希兩國關係作出貢獻,他們與這一事件無關。阿外交部相信,這一事件不會損害阿希兩國政府和人民之間的友好合作關係。
15日,希臘首都雅典市郊發生一起公共汽車被劫持事件。兩名劫持者在與希臘警方對峙了18個小時後,終於釋放了車上的所有人質,並向警方投降。經確認,兩名劫持者均為在希臘打工的阿爾巴尼亞人。
目前,約有60萬阿爾巴尼亞人在希臘打工。
資料三:
阿爾巴尼亞抗議希臘警察虐待阿族移民
新華網地拉那2007年6月18日電(記者 楊柯)阿爾巴尼亞外交部18日發表聲明,抗議希臘警察虐待兩名被拘留的阿族移民,要求希臘政府徹底調查此事,並將有關當事人繩之以法。
希臘媒體日前播出了2006年錄製的一個錄像片斷。畫面上,一名雅典警察揮著警棍猛打兩名被拘留的阿族青年,然後又強迫兩人不停地互相扇耳光。
阿外交部的聲明說,希臘警察的這種做法是對阿爾巴尼亞的“一種歧視和侮辱,讓阿爾巴尼亞無法接受”。阿爾巴尼亞對希臘警察的這種“不人道行為”表示“極大憤怒”,並予以“嚴厲譴責”。
目前,約有30萬阿爾巴尼亞人在希臘打工。據統計,生活在阿爾巴尼亞的希臘族人也有15萬至20萬。
阿爾巴尼亞與希臘山水相連,兩國關係總體發展比較平穩,但在移民、種族歧視等問題上時有摩擦。
從我所搜尋到的資料,可以得出以下幾個推論:
1、阿爾巴尼亞與希臘相鄰,阿爾巴尼亞較窮,希臘相對較富。相互的關係頗像中國的城鄉關係。
2大批阿爾巴尼亞人湧入希臘,或者移民或者打工,有點像中國進城打工的農民工。
3、相對於希臘人,湧入希臘的阿爾巴尼亞人屬於“弱勢群體”,往往受到歧視與虐待。這一點,雖然本質上就是“城裡人”對“鄉下人”的歧視;但在社會形態上,則是更為敏感和尖銳的種族矛盾與國家矛盾。
4、阿爾巴尼亞在希臘的移民或打工者普遍對希臘人抱有敵視態度。阿爾巴尼亞人在希臘劫持公共汽車的事件可以說是比較頻繁。阿爾巴尼亞移民與希臘人的矛盾是希臘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
影片《人質》基本照搬的是以上“資料一”中的第一事件。
只是就綁匪的犯罪起因、動機、思想活動,以及遭綁架人質的背景與心理作了藝術性的再現虛構和更為深入的刻畫。因此註明“純屬虛構”。
作為一部“政治電影”,本片並沒有像好萊塢處理同類型題材電影一樣,追求扣人心弦的情節節奏,打造一位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來拯救人質。
相反,影片賦予了綁匪更多的理解與同情。他曾是一位阿爾巴尼亞好青年,因為家境貧寒,被迫與相愛的未婚妻解除婚約。為了改變命運,他來到希臘打工,卻屢受歧視,甚至遭警察毒打,撕毀了身份證明。走投無路的他被迫劫持公共汽車,只是希望拿到應有的報酬順利回家。他將汽車上所有的老人都放了,只留下七名年輕的希臘人作為人質。隨著相互的溝通與了解,人質們對他都抱有善意與同情,真心地助他拿到贖金返回家鄉。然而最終,他在與警方找來的母親對話時,被狙擊手一槍擊斃。
雖說是罪有應得,也令我心生同情。
從藝術手法上來說,這是一部與好萊塢式的警匪片風格迥異的影片,卻同樣扣人心弦。
雖說處處可以感覺到這是一部低成本電影,但手提式攝影、大量的面部表情特寫、大膽快速的畫面剪接,仍給人一種粗糙而真實的風格化的獨特觀感。
影片中每位演員的表演都很見功底,每個人物戲份不一定很多,但都不顯山不露水地成為整部影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