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村社區

迪村社區位於坑口街道區域中部偏北,地處鼎湖山進山路旁,東至桂城大旗山,南與萬福社區相鄰,西與蕉園社區接壤,北至鼎湖山麓。社區居委會辦公地點設在鼎盛路旁,與坑口街道辦事處相距僅100米。三茂鐵路縱貫社區,鼎盛路和進山路在社區內縱橫交接。社區總面積1.5平方公里,轄迪村、迪一、迪二3個自然村。2011年有居民356戶,戶籍人口1435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迪村社區
  • 位置: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坑口街道
20世紀80年代,迪村社區為傳統糧產區,以種植水稻為主。1988年鼎湖區建區後,大量農田被徵用於城市建設,耕地逐漸減少。2011年,有魚塘面積300畝,其他種植面積80畝。集體經濟收入以魚塘承包和土地、商鋪出租為主。魚塘多為“立體式”養殖,主要養鯇、鯪、鱅、鰱“四大家魚”,塘基建場養豬養鴨;社區居委會集體經濟總收入150萬元;人均純收入4600元;人均分配800元。迪村社區是坑口街道的商貿密集區域,沿著約500米的鼎湖山進山路兩旁分布有鼎湖特產(肇實、裹蒸、劍花、紫背天葵等)商店20多家,以及旅店、酒樓、百貨商店10多家。轄區有鼎一山泉、老龍潭山泉、源鼎山泉等多家山泉飲用水廠。迪村國小、坑口中學、鼎湖工商分局、公安局坑口派出所、區人民醫院第二門診部等行政、事業單位坐落社區。
迪村自然村有李、陳、吳、鄧、周、羅、葉、成、余、溫、馬姓;迪一有羅、張、謝、林、鄒、塗、甘、吳、鄔、余、溫姓;迪二有袁、馬、葉、楊、杜、賴、陳、鄔姓。
鼎湖山為佛教第十七福地,“迪”意為至,是取已到福地之意,故名“迪村”。明至清初先後有吳、成、李居民遷此。吳姓始遷祖吳遠於明代從黃崗來居,建有宗祠“重光堂”。成姓始遷祖成綿遠於明代由塘嶺來居。鄧姓始遷祖鄧成枝於明嘉靖年間遷來。“西邊李”李姓始遷祖李萬吉於清初由永安遷來迪村西邊居住,後人稱“西邊李”,建有宗祠。袁姓祖居惠州龍川縣平越村,清雍正年間,袁繩坤遷來坑口白雲坑居住。1958年,白雲坑袁姓全部遷居迪二村。1921年,袁茂和等多人分遷蕉園坑紅嶺村。清代,社區內有萬福寺、洪聖廟兩寺廟,今全無遺蹟。現存吳家祠、李家祠等祠堂以及古井1口、百年古樹7棵。
清代建有吳光書屋,建國後設立迪村國小。建國後至2011年,社區有大學畢業生55人。2011年,社區有衛生站3所。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1435人,參保率98%;有80歲以上的老人39人,其中80~89歲33人,90~99歲6人。
2004年,社區推進生態文明村建設,投入140萬元,改善自然村生活環境,並建有籃球場1個、文化室1間、農家書屋2間。2009年,投入60萬元改善迪二村莊環境,建設衛生村。至2011年,社區建有硬底化道路總長3公里;建有公廁5個;建有綠化地面積1000平方米;設定精神文明宣傳視窗(欄目)4個。
1978年居民開始用上自來水,1995年用上電話。2011年村民電話用戶300戶,電視用戶356戶,村民擁有汽車72輛。
2001年1月16日,廣東省省長盧瑞華到迪村慰問困難戶。
2010年7月,迪村社區被市委、市政府、軍分區授予“肇慶市愛國擁軍先進單位”稱號;2011年10月,被市政府授予“肇慶市宜居社區”稱號;2011年11月,被省民政廳授予“‘六好’平安和諧社區”稱號;2011年12月,被國家減災委員會、民政部授予“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