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德格里戰役

迪德格里戰役

迪德格里戰役,指的是發生在公元1121年8月12日,由喬治亞國王大衛四世率領的喬治亞、欽察、西歐十字軍與由塞爾柱突厥分裂出的阿爾圖格王朝統治者伊爾扎梓率領的塞爾柱突厥軍之間展開的激戰。

是役基督教聯軍以少勝多,以相對少量的損失擊潰了塞爾柱突厥的4萬大軍。這次戰役重創了突厥人在南高加索的實力,同時造就了高加索各基督教國家的崛起。

基本介紹

  • 名稱:迪德格里戰役
  • 地點:迪德格里山(今喬治亞境內)
  • 時間:1121年8月12日
  • 參戰方:塞爾柱帝國;喬治亞王國
  • 結果:喬治亞勝
  • 參戰方兵力:喬治亞聯軍2萬
    突厥軍4-5萬
  • 傷亡情況:突厥軍死傷逾三分之二
  • 主要指揮官:大衛四世;伊爾扎梓
  • 影響:突厥勢力退出高加索
戰爭背景,塞爾柱的崛起,十字軍東征,喬治亞英主,宣戰,突厥總動員和戰略豪賭,雙方軍隊,塞爾柱突厥,喬治亞,決戰戰況,大衛定計,詐降,波段衝鋒和留作誘餌的包圍缺口,山谷前的決勝局,喬治亞騎兵追擊,影響,後續,

戰爭背景

塞爾柱的崛起

迪德格里戰役(喬治亞文:დიდგორის ბრძოლა,讀音:didgoris brdzola),在歷史上是喬治亞軍隊與塞爾柱突厥人進行的大規模決戰。某種意義上,這一戰可視為十字軍東征運動中的一部分。
其實,塞爾柱突厥人在西北亞稱王稱霸,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早在1071年時,當時中東最強的基督教國家拜占庭帝國就和塞爾柱突厥人展開過激烈戰鬥,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曼齊刻爾特戰役。戰役的結果是拜占庭帝國遭到慘敗,被迫撤出中東。從此之後塞爾柱突厥人就在西北亞稱雄。而這種情況之下,高加索地區便首當其衝遭到了突厥人的威脅。事實是,從11世紀末葉以來,高加索地區的幾個國家和以塞爾柱突厥人為首的穆斯林勢力互相交戰不斷。雙方互有勝負,不過總地來說,還是穆斯林更占據優勢。

十字軍東征

不過,從1096年開始,情況發生了一個詭異的變化:因為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打出了收復聖地的旗號,號召西歐各個國家都組織力量,向中東的穆斯林勢力展開攻勢,奪回聖地耶路撒冷,於是就展開了基督教世界與穆斯林世界長達近兩百年的拉鋸戰。在這種大環境下,不僅是原先東方基督教世界的老大哥拜占庭,遙遠的高加索地區也受到了這種氣息的波及。
1121年,基督教世界掀起的十字軍運動進入了暫時的低谷。但他們與塞爾柱突厥勢力的戰鬥,還在更廣泛的地域內愈演愈烈。
塞爾柱帝國內部的各地方勢力,已經開始了對基督勢力的反撲,他們進一步的目標自然就是與塞爾柱近在咫尺的高加索。頓時,高加索地帶上戰雲密布,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決戰已在所難免。

喬治亞英主

首先敲響決戰戰鼓的,是喬治亞的國王大衛四世。史載大衛四世出生於公元1073年,當他16歲即位之時,喬治亞正處於內外交困以及自然災害肆虐之下。而面對如此困境,他對調整國家政策,以學生姿態虛心學習於拜占庭帝國這樣的先進文明國家;對外則積極擴軍備戰。只過去數十年,喬治亞王國已經顯現出一副經濟文化繁榮景象。此外大衛四世最重點進行的擴軍計畫也有長足進步,至1121年以前,喬治亞王國已經擁有一支兩萬人的軍事力量。如此兵力在當時的基督教各國中已經算是頗具規模了。毫無疑問,編組這樣一支軍隊,就是為了應付與突厥人的決戰。

宣戰

對於喬治亞等高加索國家而言,突厥人和他們之間有著說不清的怨仇。
鼎盛時期的塞爾柱帝國 曾經強迫喬治亞納貢鼎盛時期的塞爾柱帝國 曾經強迫喬治亞納貢
早在迪德格里戰役之前的數十年,高加索山區西南的喬治亞便始終遭受塞爾柱突厥人的攻擊。後者在整個西亞地區都占據巨大的優勢。
喬治亞國王大衛四世喬治亞國王大衛四世
原本可以抵禦他們的亞美尼亞人,已經被拜占庭帝國自廢武功。接著拜占庭自己也將大量的野戰軍,消耗在了曼奇刻爾特的戰場。以埃及為基地的法蒂瑪王朝,又將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巴勒斯坦大部丟給了塞爾柱勢力。唯有來自西歐的十字軍力量,在相當程度上打破了突厥人的軍事與政治優勢。
曼奇刻爾特戰後 一名奪取拜占庭軍旗的塞爾柱騎兵曼奇刻爾特戰後 一名奪取拜占庭軍旗的塞爾柱騎兵
突厥人不但常常攻略高加索諸國家和民族的領土,還對高加索地區的喬治亞和亞美尼亞人徵收大量的稅收。比如喬治亞王國其實在很長時間內為保證國家獨立,就要常年向塞爾柱突厥人交納貢稅。
當世人的目光都停留在十字軍-突厥-阿拉伯與拜占庭的四方角力,很少有人注意到北方的喬治亞人也在進行一場漫長的防禦戰爭。雖然喬治亞在歷史上屢次被阿拉伯帝國和突厥人的帝國占據,但始終僵而不死。由於不少城市被敵人占據,大片平原農場被突厥輕騎兵摧毀,喬治亞抵抗者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依託山地要塞的戰鬥族群。只要形勢允許,便從上山下來,對突厥人的定居點發起猛攻。
通過幾代人的反覆拉鋸,喬治亞人慢慢收復了沿海和北部的山區。這讓他們同時保住了黑海航線與高加索北部草原地區的聯繫。但包括重要城市提比里西在內的大片南部區域,還依然掌握在塞爾柱勢力手中。但十字軍東征的成功,已經在整個小亞細亞半島高加索山麓引發了基督教族群的蝴蝶效應。在南方的亞美尼亞人選擇加入十字軍陣營後,喬治亞人也謀劃著名自己的大規模反撲。
大衛四世是喬治亞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君主大衛四世是喬治亞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君主
在大衛四世統治喬治亞的時代,喬治亞於1097年停止向塞爾柱突厥人交納貢稅。並且與塞爾柱突厥人的軍事對峙狀態也已經持續了許多年。只不過真正意義上的全面戰爭,便是由喬治亞國王大衛四世在1120年挑起的。
大衛四世在繼位後就已經敏銳地察覺到塞爾柱勢力正在衰退。蘇丹的中央威權不再穩固,而地方上的封臣們也在忙於營建自己的獨立王國。因此他策劃了一系列規模有限的反擊戰。
1120年,大衛四世率領喬治亞軍對進入喬治亞西部的塞爾柱突厥軍隊展開襲擊。彼時突厥軍輕視喬治亞軍隊,正在大肆劫掠。遭到喬治亞軍隊的突然襲擊,幾乎全軍覆沒。而大衛四世則乘勢攻入鄰國希爾凡,奪取了夸巴拉(今亞塞拜然的蓋貝萊),為東進取得一個跳板。而在1120年冬季至1121年春以前,喬治亞軍更是左右開弓,同時向東面和西南面進擊,肅清了在南高加索地區的幾乎所有突厥人殖民點。此刻喬治亞進攻態勢強勁,攻占了南高加索的許多穆斯林領地並威脅到了南高加索的各大穆斯林商路。
1121年,大衛四世開始了動搖突厥霸權的新一輪戰爭。他率領一支經過長期改組的軍隊,包圍了被穆斯林占據的喬治亞舊都提比里西
如此一來,塞爾柱突厥方面必須正視一個問題:眼下的喬治亞王國實力已經到達了一個相當高的高度。假使放任其繼續在高加索擴張勢力,則不日喬治亞將能夠統一高加索。屆時高加索再不會有突厥人的立足之處。總而言之,若想占有高加索地區,必須要打敗且消滅喬治亞。
十字軍時代 喬治亞人和亞美尼亞人都會加入其中十字軍時代 喬治亞人和亞美尼亞人都會加入其中
另外,他們剛剛同敘利亞北部的十字軍形成休戰,因而有足夠的精力來增援北方前線。也由於十字軍在沿海的成功,迫使塞爾柱人需要拿喬治亞開刀,維持聲望和既得利益。
反之一樣,對於喬治亞而言,塞爾柱突厥人即是自己最大的威脅,對於喬治亞人而言,高加索是自己惟一的家。塞爾柱突厥人的威脅擺在眼前,這是關乎喬治亞生死存亡的大敵。若是要讓喬治亞真正獨立,讓高加索成為正統基督教的土地,就必須完全擊潰“異教”的突厥人。
塞爾柱帝國的雙頭鷹標誌塞爾柱帝國的雙頭鷹標誌

突厥總動員和戰略豪賭

在1120年至1121年初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中,塞爾柱突厥人實際已經發現,站在自己對面的喬治亞實力已經遠非昔日能夠比擬。這樣一來,首要一個問題便已經解決:若非各地方勢力組成聯軍,要想打敗這個已經強盛起來的喬治亞,根本不可能。
所以突厥人立刻在有限的時間內動員了高加索周邊全部可動員的軍事力量,以期在適當的時間向喬治亞獻上一份“大禮”,與喬治亞決一死戰。
當南邊的塞爾柱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他僅能實際控制哈馬丹周邊和美索不達米亞一小部分,而塞爾柱帝國東部此時在著名的艾哈邁德·桑賈爾控制之下)對大衛四世宣戰後,各地方部隊就開始從領地向北方集中。既包括了數個分布在喬治亞南部邊境的地方埃米爾武裝,也有來自伊拉克北部與敘利亞東部的軍隊。尤其是後者,在他們的指揮官伊爾扎梓率領下,剛剛獲得對十字軍的勝利(血地之戰)。
塞爾柱突厥擁有比較完備的兵種配置塞爾柱突厥擁有比較完備的兵種配置
回到喬治亞,大衛四世其實也在積極籌備與塞爾柱突厥人的總決戰。大衛四世並不是像瘋狗一樣亂咬。作為喬治亞國王的他最清楚塞爾柱帝國之可怖。他十分清楚,塞爾柱帝國是一台沉睡的戰爭機器,一旦被自己打醒,注定會釋放出全部的潛能來與自己對抗。好在分裂的塞爾柱帝國已經不復當年的強大,他對於獲得勝利很有自信。
最終,雙方同時選擇了野外決戰的途徑來解決問題。對於塞爾柱突厥人而言,喬治亞軍既然已經很具威脅,則如果能在主力會戰中一次性消滅其軍事力量則最好不過,日後也會省去非常大量的麻煩。而喬治亞國王大衛也抱著以主力決戰解決問題的想法。對本國軍事實力十分自信的他甚至擔心塞爾柱突厥不出動足夠軍事力量來與他進行戰略決戰,而不是突厥軍是否會過多以至於一口吃不下。
迪德格里峰迪德格里峰
雙方選定的決戰地點,是喬治亞境內的迪德格里峰(在今喬治亞東部,海拔1647米)附近的平坦原野。這裡的地形同時適合交戰雙方的發揮。這次塞爾柱和喬治亞彼此都是乾坤一擲,以無數士兵的生命為籌碼,將自己國家的命運為賭注全部押上了迪德格里峰這個賭桌。一場惡戰即將拉開序幕。
當時的塞爾柱帝國大量仰仗地方軍頭作戰當時的塞爾柱帝國大量仰仗地方軍頭作戰

雙方軍隊

塞爾柱突厥

由於這一次戰役塞爾柱突厥方面傾舉國之力而來,因此所有的基督教史書上都大幅渲染這次會戰突厥方面的軍力。古喬治亞和古亞美尼亞的基督教文獻中提到的突厥軍兵力數量都空前驚人。13世紀奇里乞亞的亞美尼亞王國時代的歷史學家森帕德記錄突厥軍為四十餘萬,另一位亞美尼亞裔歷史學家艾迪沙的馬太(此人生活於12世紀上半葉,據說曾參加過這次會戰)的記錄則達到六十萬。而數字最大的記錄更是超過了八十萬。
考慮到那個年代的實際情況,塞爾柱軍隊不可能將超過10萬規模的部隊集中到一個地方。因為軍隊里不僅有大量需要耗費巨額糧草的騎兵,也有大量以聖戰之名加入的炮灰軍。從城市的重步兵守備隊,到曠野上的部落民武裝,可謂應有盡有。
古拉姆騎兵是塞爾柱世界中的軍事中堅力量古拉姆騎兵是塞爾柱世界中的軍事中堅力量
現代的喬治亞史學家在經過了考察之後,認為這次戰役突厥方面的戰鬥兵力約為5萬人以上,其中開戰時或有4-5萬的部隊在戰場上。
作為塞爾柱軍事力量核心的是各級領主手中的古拉姆騎兵。這些人是後來埃及馬穆魯克與奧斯曼加尼色里軍團(蘇丹親兵)的前身,由主人出資購買的軍事奴隸擔任。他們的日常生活也基本以軍事訓練為主,並可以被配置最好的裝備。出於突厥軍事傳統,這些重裝騎兵同時兼具較強的近身格鬥和出色的遠射技藝。但因為各級領主的財力或水平問題,來自不同地區的古拉姆質量也大不相同。
那些依然保留了較多遊牧生存方式部落,則會按照各自封建契約或利益談判,派出大量的輕裝弓騎兵。他們的領導者是部族內的重裝部隊,戰鬥力接近但達不到古拉姆的水準。就裝備和訓練質量來說,他們更加參差不齊,所牽涉的因素非常繁多。
來自西部的塞爾柱和阿拉伯部隊 都剛剛同十字軍打完仗來自西部的塞爾柱和阿拉伯部隊 都剛剛同十字軍打完仗
當然,那些來自阿拉伯地區的普通封建武裝,也繼續保持著較為傳統的阿拉伯騎兵風格。他們的裝備更加輕便,但在衝鋒陷陣時也更為堅決。和十字軍騎士交手的經驗,有助於這些人對抗可怕的重型騎兵。
至於塞爾柱步兵力量的來源,則更為複雜多變。希臘-阿拉伯裝備的重裝步兵和北伊朗山區的德拉米山脈後裔,是最好的重步兵力量。敘利亞或突厥風格的複合弓射手,也是讓敵人頭疼的存在。還有不少連武器裝備都不健全的赤貧人口,以純炮灰的身份加盟。他們總是期待在戰勝後升入天堂或撈得致富的戰利品。但在其他高階同僚眼裡,不過是可以被犧牲的肉盾。
大量兩河流域與北伊朗的部隊也在塞爾柱人的陣營里大量兩河流域與北伊朗的部隊也在塞爾柱人的陣營里
由於人數眾多且來源複雜,塞爾柱軍隊必須分幾路前進。集結與行進速度也快不起了。在6月,提比里西遭到圍困後,一行人到8月才抵達戰區。不過他們大都滿懷信心,不把喬治亞軍隊放在眼裡。
塞爾柱軍隊的前進路線塞爾柱軍隊的前進路線

喬治亞

相對於塞爾柱突厥方面的大軍壓境,喬治亞方面的兵力據稱多達55600人,這五萬多的人部隊由四個部分組成:喬治亞兵四萬人,欽察兵一萬五千人,阿蘭兵五百人,以及可視作打醬油的一百名“法蘭克人”十字軍騎士(一說500名)。
大衛四世對喬治亞軍隊做出過重大改組大衛四世對喬治亞軍隊做出過重大改組
但是實際上,喬治亞有一半以上兵力是負責輔助工作的輔兵和民夫,戰兵只有兩萬左右,僅有塞爾柱征討軍隊一半。
大衛四世已經將提比里西包圍了兩個多月,還沒有能夠拿下這座易於長期堅守的城市。當他得知塞爾柱人的援軍臨近,便主動解除了圍困,轉而南下尋找決戰機會。因為撤軍就意味著前功盡棄,而那么多突厥人也不會滿足於逼退自己。
來自地方封建領的喬治亞貴族騎兵來自地方封建領的喬治亞貴族騎兵
喬治亞兵由自己的騎兵領主帶頭,同時包括了偏向拜占庭風格的重騎兵、偏向突厥風格的輕騎兵。由於喬治亞當地的馬匹數量有限,不少領主的扈從會是手持重劍的步兵。普通人則大都是弓箭手和標槍投手,並擅長在多山環境下執行騷擾或游擊。
由於常年被塞爾柱人入侵,喬治亞一度面臨兵源短缺問題。大衛四世便從北方的烏克蘭大平原和烏拉爾地區,引入了約40000名欽察-庫曼突厥人。他將因戰亂而荒廢的土地都給了這些牧民,讓每個受封者家庭都為軍隊提供至少一名士兵。這讓他在迪德格里戰役中擁有5000人的突厥式騎兵和附屬部隊。他還從這些欽察突厥中挑選和招募了2000人作為精銳騎兵。他們在保留原有技術的同時,強化了重騎兵衝鋒訓練。
大衛四世為喬治亞引入了大批欽察突厥大衛四世為喬治亞引入了大批欽察突厥
最後,還有一支規模不大的十字軍在大衛四世麾下服役。這批不超過500人的援軍,因為突厥勢力的陸地阻隔,不得不先坐船抵達君士坦丁堡。再從拜占庭首都坐船,來到黑海東岸的喬治亞。他們當中既有源自歐洲本土的法蘭克騎士,也有奇里乞亞的亞美尼亞騎士。甚至還有部分為十字軍招募的雅茲迪輕騎兵。
沿海的十字軍國家也在戰前派出了自己的援軍沿海的十字軍國家也在戰前派出了自己的援軍
雖然兵力處於劣勢,喬治亞人卻充分利用了提比里西周邊的環境。而塞爾柱聯軍的傲慢,也讓他們放鬆了對喬治亞軍隊的警惕。

決戰戰況

大衛定計

8月12日真正到來的時候,喬治亞軍隊開始在提比里西以西的迪哥里山谷展開。大衛將全軍分為四個主要分隊,並將主要的地方部隊都集中於兩翼位置。自己則和王子德米特里烏斯一起,暫時呆在兵力不多的中央。他們身邊有皇家騎兵部隊、十字軍騎士,身後還有擔任預備隊的欽察-庫曼人。
喬治亞國王大衛四世在觀察了戰場的整體局勢之後,認定:儘管兵力狀況不占優勢,但仍然應當主動進攻。不過,縱使大衛四世再對自己的兵法及智略而自信,懸殊的兵力差不是輕易能夠在戰場上直接轉換過來的。數萬大軍擺在眼前,正面直接迎戰與自殺無異。
大衛四世計畫將占據數量優勢的塞爾柱人都引入山谷,然後從兩翼和正面同時發難。但對手並非傻瓜,不會輕易就鑽入看似陷阱的地形。
一副19世紀的油畫 反映了提比里西城與周圍地形一副19世紀的油畫 反映了提比里西城與周圍地形
所以,要想擊敗突厥軍,必須使用一套足夠有用的計策。於是,老奸巨猾的大衛四世施展了一套妙計。
大衛四世的兒子 後來的德米特里烏斯一世大衛四世的兒子 後來的德米特里烏斯一世

詐降

據12世紀的伊斯蘭史學家伊本·艾西爾的描述,他提到在決戰前夕,喬治亞國王大衛四世派出了一批欽察人逃離自己的隊伍。
塞爾柱人在接到欽察人的要求後,並沒有產生什麼懷疑。因為他們自信在武力和數量上都具有絕對優勢。一些偵察兵也向軍官們報告,出現於對面的敵軍數量有限。這都讓他們決心以最快方式去解決掉戰鬥。他們更擔心出擊太慢,讓喬治亞國王能溜之大吉。
但跑來投降的欽察人,卻突然向塞爾柱中路的軍官們射擊。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很多軍事貴族都慘死當場。他們麾下的部隊也將在之後的幾小時內陷入指揮不力的局面。
欽察人詐降後的突襲 殺死了很多塞爾柱指揮官欽察人詐降後的突襲 殺死了很多塞爾柱指揮官
憤怒的塞爾柱人出動了大批古拉姆重騎兵,開始追殺回撤的欽察突厥。但在進入山谷的狹窄地形後,他們就迎面撞上了加速衝鋒的十字軍騎士。類似的情景,將在十字軍東征的過程中反覆上演。但迪哥里山谷的環境更利於重裝部隊的發揮。在追擊中失去隊形完整的塞爾柱騎兵,被儘量保持正面齊整的十字軍衝垮。伊爾加齊本人也在這次遭遇戰中受了重傷,在被左右人保護逃跑後,他的整支大軍也都失去了控制。
十字軍的衝鋒打亂了整個塞爾柱軍隊的前鋒十字軍的衝鋒打亂了整個塞爾柱軍隊的前鋒
大衛四世就是等待著這個關鍵時機,於是他調動部隊,開始了正式的攻擊。他將自己的兩翼部隊按攻擊波段分為了數個佇列,由他的兒子德米特里率領,按照之前排布好的陣形,由兩翼方面直接向亂成一團的突厥軍發起了總進攻。
當塞爾柱軍隊被不自覺地引入陷阱時,喬治亞的兩翼部隊已完成了初步的包圍。他們利用地形和森林掩護,已經占據了山谷兩側的高地。在塞爾柱人開始嘗試合圍十字軍時,他們便從兩側的山頭衝下。大衛四世率領大部分皇家騎兵,迂迴加入了喬治亞右翼部隊。他的兒子德米特里烏斯,也率領餘下精銳去了左翼。兩個分隊的高地衝鋒,一舉打懵了山谷里的塞爾柱部隊。更多喬治亞步兵也在高出射箭、擲矛,順利獵殺已擠成一團的對手。
喬治亞人在戰前就已經完成了對塞爾柱軍隊的包圍喬治亞人在戰前就已經完成了對塞爾柱軍隊的包圍

波段衝鋒和留作誘餌的包圍缺口

喬治亞軍的總攻正式開始,在德米特里的率領下,喬治亞軍按照批次向突厥軍展開了波段式的猛烈進攻,同時對突厥軍的兩翼均施加壓力,不斷縮小包圍圈。
隨著喬治亞重騎兵砸開缺口,他們身後的步兵也蜂擁而入。預備隊位置的欽察人,則開始攻擊塞爾柱軍隊的正面。這種迅速而高效的三面合圍,壓迫著誤入山谷的進攻方。突厥人和阿拉伯人的騎兵,只能調頭逃出山谷。但他們又和大量增援過來的步兵相撞,互相踩踏並擠成一團。身後的喬治亞追兵,順勢開啟了血腥的屠戮模式,並嘗試在人群中開闢了幾個突破口。
而就在德米特里率軍直衝突厥軍陣列,不搞個突厥人血肉模糊不罷休的時刻,大衛四世約束著部隊始終不要完全收攏整個包圍圈,而是留出一個缺口,要大到足以令突厥軍能夠試圖從這裡突破出去。
這個決定會讓許多人感到不解,大衛四世的計畫就是儘可能吃掉整個突厥軍而不是只為了獲勝,否則為什麼開戰時擺出鉗形包圍的陣形?
其實所有人都清楚當前的局勢,突厥軍雖然處於混亂,不過到底來說,他們數量具備優勢。
大衛四世精明就精明在這個點上,他的這套戰術完全符合古書上所描述“圍師必缺”的標準。他知道,如果自己被優勢沖昏頭腦,直接將敵人逃生的口子給封上,則立刻會把混亂中的這么多突厥軍在瞬間之內全部打醒:一旦讓突厥人看見他們的逃生之路已經被對手徹底封斷,則可以想像他們接下來的反應一定是爆發全部力量,個個以一當百,拚死奮戰,至死方休——在知道自己逃生無望的情況下對手只可能會搏命求生。屆時以四五萬突厥兵對付自己區區兩萬人,一人一刀就能把自己和所有部下剁成肉包子餡。
此故大衛四世就必須在混戰之中,還給突厥人“善意”地留下一個看似可行的逃生通道。因此,當突厥軍慌不擇路地選擇逃生通道的時候,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從喬治亞軍留下的這個口子上逃出。屆時喬治亞軍便能按照對方的狀況來考慮自己進一步的戰術活動。
這樣一來,在繼續了三個小時的交戰之後,如大衛四世所希望的那樣,突厥軍開始從混亂轉向恐慌。而當突厥軍在遭到對方猛攻的時候,卻發現敵陣的中間竟然就有一條能夠突破戰場的缺口,於是,所有的突厥軍都立刻一齊向著那條缺口擁去,以期能夠找到一個足夠安全的地方進行重組。剎那間,數萬突厥軍就如同洪水一般衝出了喬治亞軍刻意為他們安排的那個缺口,向戰場外側擁去。

山谷前的決勝局

大衛四世沒有在這種情況下發動追擊或是命令部隊儘速堵上缺口,而是任由突厥軍一起朝著戰場的外側奔跑而去。在他看來,當前的戰況還遠沒有到他真正滿意的地步。其實,大衛四世真正是想從士氣和指揮方面打擊對手。先是第一波詐降的欽察敢死隊突襲敵陣,令敵人指揮出現空洞並同時陷入混亂,再是不斷發動高強度突擊令敵恐慌。之所以讓突厥軍大搖大擺地從自己的陣地上走過,在於從這個缺口一直往前走,最終會來到一個狹窄的山谷。
大衛四世所在這次戰鬥中需要達到的是對突厥軍的士氣進行連續的打擊。讓對手在希望和絕望之間不斷徘徊。所以早在喬治亞軍正在向突厥軍發動密集衝鋒的時候,他就悄悄將一些精銳的步兵調動到了山谷口。偃旗息鼓,一俟突厥步騎來到山谷口,就向突厥軍展開攻擊,務必要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所以,當眾突厥軍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出好長一大段路,以為已經安全了的時候,迎面便看到了那座山谷——隨後便直撞上喬治亞軍那寒光閃爍的長槍。頓時谷口血肉橫飛,無數突厥軍撞進喬治亞軍的長槍陣中,人馬俱碎。而當看到前面的道路受阻而無法正常通行的時刻,卻有相當數量的突厥軍難得的保持著鎮定,他們立刻下馬,並攀爬上山谷兩側的山壁,試圖通過高處優勢,向駐守在谷口的喬治亞軍發射弓箭。
不過突厥軍沒有機會了,就在他們登上了山壁試圖射擊喬治亞軍的時候,突然四周殺聲震天,塵土蔽日。大批騎兵從兩側山壁的頂端直衝殺下來,如暴風般撕開突厥軍的整個陣形!
這就是大衛四世留到最後才使用出的王牌——喬治亞騎兵。其實大衛四世早從即位開始,就一直注重於騎兵建設。到迪德格里戰役爆發的時候,喬治亞軍隊已經有了相當數量的具裝騎兵部隊。而真正到了這次大決戰的時候,他從詐降,到波段式衝鋒,再是谷口伏兵,都是為了最後的臨門一腳做準備。他看出了當前突厥軍最後展現出的鎮靜,其實是敵方整體崩潰前的迴光返照,如果不在馬上施展決定性攻擊,可能就再沒法找到這樣的好機會。所以,他抓準時機,在這最終的關頭出動了具裝騎兵這個殺手鐧,但求一擊致命。
而當喬治亞具裝騎兵直衝向下面的突厥軍時,所有突厥軍立刻全都懵了:喬治亞竟然也有如此精銳的騎兵?於是大批剛剛攀爬上山坡的突厥軍被喬治亞具裝騎兵一陣猛衝,竟被生生趕下了山坡,重新被逼回到了山谷前方。

喬治亞騎兵追擊

戰鬥到了這個份上,突厥軍是徹底沒有翻盤的希望了。在經歷了喬治亞軍接連不斷的沉重打擊之後,被折騰得七葷八素的突厥軍這下徹底崩潰。所有的突厥軍都只開始做一件事情——跑。
到了這個地步,也許有人會問:既然整場戰鬥中都是喬治亞的總指揮大衛四世在發揮,那么突厥方面的總指揮伊爾扎梓到哪裡去了?他在喬治亞軍敢死隊對指揮部的襲擊中喪生了嗎?並沒有。因為當詐降的喬治亞軍欽察人在解除偽裝對突厥軍指揮部展開攻擊的時候,這位聽到風聲的阿爾圖格王朝統治者,塞爾柱地方大員的第一反應並不是令人詢問情況或是下令部隊抵抗,而是慌忙奔出營帳,飛身上馬,沒命地向戰場外一路狂奔。據載,當時一起上馬逃離的,還有伊爾扎梓的女婿。於是這個突厥軍的統帥在營地遭到襲擊的時刻,以最快的速度拋棄了自己的整個軍隊自顧逃命。而把幾萬部下全丟給了磨刀霍霍的喬治亞人。
有這樣一位失職的統帥統領著軍隊,只能說是突厥軍的悲哀,更何況突厥軍的對手是可怕的喬治亞國王大衛四世!大衛四世看到數萬突厥大軍無序地自顧逃生,互相踐踏的場景時,電光石火之間,他知道完成自己最終計畫的時候到了:他確實計畫著在決戰中直接吃掉突厥的整個軍事力量,但前提是並不只在戰場上。而要做到他構想的這一點,便在於最後畫龍點睛的一筆:追擊。因此當最後一個突厥兵逃出戰場的那一瞬間,他馬上便下達了命令:騎兵立刻整隊,對敗逃的突厥軍展開追擊。
塞爾柱人在喬治亞軍隊的伏擊下潰敗塞爾柱人在喬治亞軍隊的伏擊下潰敗
連打掃戰場的步驟都省了,喬治亞騎兵作為先鋒進行追擊,而大衛四世則帶著其他部隊跟在後頭。史載這次喬治亞軍一連追擊了整整三天。突厥軍幾乎全軍覆滅。屍體覆蓋山野,堵塞河川,前後相連數百里。還有極多的突厥軍沒有走脫,成為了喬治亞軍的俘虜(大衛四世吹噓說自己抓了五萬俘虜)。於是,以迪德格里之戰為決戰的整場喬治亞與塞爾柱突厥戰役以喬治亞方面的全勝而告終。

影響

在迪德格里之戰中,大衛五世成功地使用二萬兵力,擊潰了四五萬的突厥大軍。在重創了塞爾柱突厥的軍事實力的同時,也為喬治亞贏得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國際環境。此外,在突厥人的主力被殲滅的情況下,喬治亞便可以在南高加索無所忌憚地擴展領土。
在這場關乎喬治亞民族存亡的關鍵性一戰中,發揮最大作用的當屬喬治亞國王大衛四世。他先費精精力創造了一個富強的喬治亞王國,並在戰場上守住了喬治亞的基業。所以,因他的文治武功,他被喬治亞人奉上了“建國者”的稱號。
同時,因為是在迪德格里之戰中成功地挽救了喬治亞的命運,而這一戰便成為了代代喬治亞人民傳頌的壯舉。直至當代,喬治亞人民仍然常常自豪地在世人面前稱頌他們光榮的“不世之勝”(ძლევაჲ საკვირველი,讀音:dzlevay sakvirveli)當代的喬治亞亦有專門將這一戰的紀念日作為民族節日慶祝的習慣,稱其為“迪德格里之日”(英文:[the day] of Didgori)。
此外,大衛四世在這次對突厥戰鬥中採取的鉗形包抄戰術,在以後的歲月中也經常被後代的喬治亞國王及將領所採用、效仿。未來喬治亞軍隊在許多重要的戰役中也都使用過這種有效的奇襲包圍功用兼備的戰術。例如1202年夏季喬治亞女王塔瑪爾抵抗羅姆蘇丹國進攻的巴西安之戰中,喬治亞將軍大衛·索斯蘭便使用同樣的戰術,將三萬軍隊分左、中、右三路包抄進軍,夜襲敵陣,成功擊退突厥五萬大軍。這就是大衛四世的鉗形戰術思想被後代充分發揮利用的一例。

後續

在迪德格里戰役之後,突厥人軍事實力遭到重創,因而也無力固守在南高加索地區的穆斯林領土。於是,喬治亞方面便挾勝威展開了一系列攻勢。
在接下來喬治亞展開的對穆斯林的軍事行動中,最具決定性的事件當屬1122年,大衛四世率領軍隊奪取了由穆斯林占據的喬治亞舊都提比里西。這次行動十分具有意義,從此之後,提比里西便一直作為喬治亞和政治和精神中心直到當代。
而塞爾柱突厥方面在進攻喬治亞以與之爭奪南高加索控制權的軍事行動由慘敗告終之後,也無力再對相對偏遠的高加索地區進行戰略干預。因此塞爾柱突厥從某種意義上放棄了南高加索,轉而將全部精力投放到對占據地中海沿岸的十字軍勢力的戰爭中。
當然值得提的是,阿爾圖格王朝的勢力在此戰中損失並不大。伊爾扎梓雖然是聯軍的統帥,但路途遙遠,山地崎嶇,因此他並未帶來太多兵力。此戰之後僅過了一年(1122年),伊爾扎梓又擊敗了埃德薩伯爵Joscelin I並將其俘虜。
真正在迪德格里戰役中被重創的,是南高加索的突厥部落,以及投靠塞爾柱的那部分亞美尼亞人。因此迪德格里戰役的大捷,為喬治亞王國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雄霸高加索打下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