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體

返鄉體,是21世紀初以來流行的一種文體,主要以春節返鄉題材為主,作者以出身農村的知識青年為主,反映當下的農村現狀,往往隨著社交媒體的傳播走紅網路,從而引發一系列的討論。

文學現象,媒體評價,文學評論,

文學現象

返鄉體2016年春節期間,一個出處不明的帖子火遍網際網路,帖子說一個上海女去江西男朋友家吃第一頓年夜飯就逃跑,前前後後上百篇熱文回應,堪稱2016年春節最大IP。很多網友指出,這帖子有太多漏洞,就像2015年屢有人販子貼刷爆朋友圈一樣,聽風就是雨,全民大亂燉。春節前夕,黃燈博士的《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也一度刷屏。最近兩年每到年關,必有鄉愁文章刷爆朋友圈。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發起的兩篇現象級博士下鄉手記(《王磊光——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麼》和黃燈作品)是代表,不料最終陷入上海女逃亡江西的三俗討論,在中國崛起背景下,這些飽含文學專業情懷的返鄉文章,對於提醒人們注意城鄉問題起到了不小作用,卻也在無意中成為一種新的市民文學消費品種。但事在人為,有總比沒有好。
返鄉體返鄉體

媒體評價

返鄉體黃燈博士文章刷屏後,很快有不少媒體跟進討論,除了積極回響的,也有媒體發表文章批評唱衰農村的問題,稱:“總而言之,目前盛行的衰敗論沒有反映農村的真實狀況,農村實際上是在發展進步。雖不能謂“衰敗論”全是杜撰,但實際上是帶著有色眼鏡看農村,遮蔽了農村的真實景象,沒有看到農村發展向上的一面。”
返鄉體返鄉體
“網上流傳的這類文章的作者,大多數都是通過高考從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有一定的學歷,在城市辛苦打拚,但又不能安身立命,因而心裡對故鄉懷有過分美好的嚮往,作為心底的寄託。這種美化與現代傳媒、文藝作品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包括流行歌曲、電視劇、電影、小說等等,近一二十年來對“故鄉”、“家”有一種過分的美化和渲染,這些在城市打拚的大學生們受此影響太多,對農村反而十分生疏,將過去當成黃金時代。這有點類似於儒家將三代當理想之世,都是一種有意無意的建構和塑造。”
雖然不夠全面,但也在正常觀點交鋒範圍之內。有趣的是,立刻又有媒體思想頻道跟進討伐“返鄉體”,還搬出學者趙旭東文章,加按語認為:“趙旭東先生此文已經對“返鄉體”的問題談得非常透徹。不禁有人會驚奇,這篇舊文為什麼能透徹準確地批判了如今的“返鄉體”。因為這篇文章當年的回(pi)應(ping)對象包括“華中鄉土派”,而2015年“博士回鄉手記”的很多作者正出自“華中鄉土派”門下。遺憾的是,多年過去,他們否定鄉村價值、把農村作為醫治對象的毛病並沒有改。”

文學評論

桂華:關於‘返鄉體’倒是有個問題值得討論,鄉村在誰眼裡是需要改造的,誰又將鄉村看做希望動力。大資本家眼中的鄉村與城市小資產階級眼中的鄉村是不一樣的,與農民眼中的鄉村更是不同。比如今年在各路媒體傳播的“上海女去江西一頓飯跑回來”的偽文之所以傳播甚廣,恰是如此。同樣,“回鄉記”之所以能夠刷爆朋友圈,原因是這些文字所所描述的現象挑動了社會意識,“返鄉體”包含了城鄉階層撕逼。”
桂華:通被歸為“返鄉體”一類,由於觀察者立場不同,鄉村便呈現不同精神和物質面貌。要做“鄉紳”那些人與想要在農村認領一塊菜地的人,返鄉要做的根本不是一個世界的事。每年兩會,總有提案鼓動政府歡迎資本下鄉,筆者也參加過一些“鄉賢論壇”之類的會議活動,看到大部分“鄉賢”盯著的不過是農村土地之類的。借著萬眾創業機會,這兩年在農村開始流行“網際網路+”。有沒有帶動農民致富不敢說,倒是較多聽到“扶貧p2p”一類謊言。感觸較深的是“網際網路+”對農村商業體系的衝擊,依託傳統農村商業體系產生一批農村農民中產階級,現在實際情況是大學生返鄉創業擊垮這批小康農民。農村財富蛋糕就那么大,大資本下鄉不是增加一塊,而是從要農民手中拿走一塊。
朱旭峰:前兩天有個學者在圈裡評論“返鄉體”,說農村過去崇拜知識,其實是崇拜知識所帶來的權力。村里出了一個高知識分子,就以為他將來會飛黃騰達,大家前呼後擁。但如今,很多博士只是吊絲一枚,而農村人看來飛黃騰達也不再只靠讀書,博士回鄉也就遭受冷落。反過來就寫出了“返鄉體”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