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是俄國畫家瓦西里·伊萬諾維奇·蘇里科夫於1881年創作完成的布面油彩畫,現藏於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1

該畫以1698年近衛軍反對彼得世俗改革的史實為題材,描繪的是兵變失敗的近衛軍臨刑前的場景,刻畫俄羅斯民族的悲劇。畫面上蘇里柯夫以近衛軍和親人們的訣別場面為中心,對彼得及他身旁的外國公使作了符合史實的描繪,充分表現了俄羅斯民族頑強的意志和勇敢鬥爭的精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 外文名:Morning of the Execution of the Streltsy
  • 作者:瓦西里·伊萬諾維奇·蘇里科夫
  • 創作年代:1881年
  • 材質:油畫布
  • 規格:長218厘米,寬375厘米
  • 畫作類型:油彩畫
  • 現收藏地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形象,構圖,名家點評,作品影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畫家描繪的是兵變失敗的近衛軍臨刑前的場景。行刑的地點是莫斯科紅場,畫面的背景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牆外和華西里伯拉仁諾大教堂的天球頂。
畫面中,彼得大帝,身穿海藍色軍裝騎在高頭大馬上,親自監督處決“謀反”的近衛軍。他傲視一切,但很孤立。在他的身後是整齊森嚴的行刑隊和一排絞刑架,右邊是一群外國使節和他的寵臣。
占據畫面大部分前景的是動亂的人群,一些農民裝束的近衛軍家屬圍繞即將臨刑的近衛軍身旁,他們悲痛地哭泣著。
即將被處死的近衛軍共六人,其中有四個中心人物。
第一個是個紅褐色頭髮的中年人,他坐在車上,手持蠟燭,戴紅帽,正與彼得大帝怒目對視,他們的視線遙相對峙。
第二個人蓄黑胡,穿紅外衣,他對周圍的一切無動於衷,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第三個是滿頭白髮的老者,正在安慰前來與他訣別的子女。
第四個站在車子上,披著深色的外衣,正在向周圍的人鞠躬表示告別,他是一個身體比較瘦弱的近衛軍。
另外兩人背對觀眾 ,其中一人正被架著走向絞刑架。

創作背景

1698年,正當彼得大帝出國訪問時,俄國發生了近衛軍兵變。彼得大帝得知後倉促回國,立即殘酷地鎮壓了這次兵變。該畫即是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而創作的。
彼得大帝的改良運動,雖然促進了俄國生產力和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但它是建立在對農奴極其殘酷的壓榨剝削的基礎之上的,特別在民俗方面的改革,由於實行全面歐化,因而挫傷了俄羅斯人的民族自尊心,同時,從歐洲請來的一群享有特權的專家在俄國的為所欲為,到了蘇里柯夫時期顯得日益嚴重。
而且在資產階級民主派的知識分子當中,在文化界的各個領域裡都存在著對皇家御用的歐洲專家及其追隨者的鬥爭。蘇里柯夫參加的巡迴畫派也正是在這種鬥爭下形成的。
蘇里柯夫在1878年著手起稿《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為這幅畫,蘇里柯夫花了3年時間,閱讀了相關歷史文獻,在博物館研究了大量的實物資料。畫家選取了兵變失敗的近衛軍在莫斯科紅場臨刑前的悲壯時刻來作畫。

藝術鑑賞

主題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真實地描繪在莫斯科皇宮廣場上處決近衛軍的情景,畫家在創作過程中忠實地遵循了現實主義的寫生手法,通過對畫中人物的細緻刻畫,充分表現了人民民眾勇敢鬥爭的精神和寧死不屈的俄羅斯民族的堅強性格。
該畫作中並沒有刻意渲染死亡的恐懼,而是著力展現性格的力量,以及這一俄國歷史上重要轉折時期的悲情。正如作者蘇里科夫所說,該畫只是表達出最後時刻的莊重,而不是刑罰本身。

形象

該畫塑造了一群具有鮮明民族性和個性的人物典型形象。畫面上人物眾多,但絕不雷同,對每個人物,蘇里科夫都進行了深入絕致的刻畫,他們的面貌、膚色、穿著、行為、姿態、神色、表情各異,每個人物都個性十足。他們當中有身著白衣,手握蠟燭,面對死亡依舊頑強不屈,怒視著沙皇的近衛軍士兵;有為即將失去親人而悲傷不已的婦女;有受到驚嚇、面帶懼色的孩子;還有一些站在高處觀望的人們。
占據畫面絕大部分空間的是近衛軍戰士,他們臨危不懼,英勇不屈。畫面左邊紅鬍子的近衛軍怒視彼得大帝,而轉首的彼得,也以目光相對,在這猛烈的心理決鬥中,表現了兩個陣營互不妥協的堅決性。
在這幅畫中雙方雖然是敵對的,但在畫家的心目中他們都是英雄,彼得是捍衛改革的英雄,而近衛軍則是捍衛民族自尊的英雄。他贊成彼得改革也同情近衛軍,為此他在人群中畫了一些妻子、母親與兒女來刑場絕別的悲慘場面,著重畫了孤兒寡母的形象,令人傷心同情。為了表達畫家的同情心,將自己的女兒,畫中那個戴紅頭巾的可愛小女孩也畫在其中。

構圖

該畫場面開闊,極為壯觀。畫面的前景左側,帶銬的近衛軍們簇塞一片;畫面中段,行刑人挾制了近衛軍官準備送上絞刑架。右側,表情森嚴的彼得大帝昂首馬上,身邊團聚著以緬希科夫為首的支持者。在畫面左右不同縱深的遠景與近景中,兩群持不同信念的人對峙著,仿佛他們之間的戰鬥還在繼續,勝者沒有為王的大喜,敗軍也沒有為寇的悔過,他們個人的尊嚴和克制著的情感靜默中宣洩著、交流著、對峙著,由此形成看不見卻可強烈感受到的畫面張力。同時,清晨冷冽的薄霧裡,克里姆林衛城和東正教堂則作為背景,揭示了事發地點,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對畫面起了穩定作用。

名家點評

俄國畫家列賓:“它是第9次巡迴畫展的驕傲。”

作品影響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在題材和表現手法上突破了當時學院派歷史畫以《聖經》和神話為中心的虛構和表面效果,具有歷史認識的意義和高度的美學價值。
1879年,俄國畫家列賓受《近衛軍臨刑的早晨》手稿的影響與啟發,開始創作了他的第一幅歷史畫作品《索菲亞公主》。

重要展覽

1881年3月,《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在第9次“巡迴展覽協會”畫展上展出,引起轟動。

作者簡介

瓦西里·伊凡諾維奇·蘇里科夫(1848~1916)(Surikov,Vasili Ivanovich),俄國畫家。生於西伯利亞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1916年3月6日卒於莫斯科。巡迴展覽畫派的代表之一。他創作的大型歷史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緬希柯夫在別留佐夫鎮》、《女貴族莫洛卓娃》被稱為歷史畫的"三部曲",是展現了俄羅社會變革的宏闊史詩與經典畫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