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世界史(上中下冊)

近現代世界史(上中下冊)

《近現代世界史(上中下冊)》是199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帕爾默科爾頓。

基本介紹

  • 書名:近現代世界史(上中下冊)
  • 作者:美帕爾默 科爾頓
  • 原版名稱: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
  • ISBN:9787100004701
  • 頁數:1415
  • 定價:39.10元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時間:1992-01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

內容介紹

本書一開始把歐洲和歐洲文化的近現代史作為一個單位來加以敘述,其後各章在說明歷史時,則力圖把世界看作一個統一的、至少是互相關聯的世界。本書的重點是國際範圍的局勢和運動,或者說是歐洲人及其後裔共同完成的事情與所面臨的問題。國別史處於從屬的地位,而且,在討論每個國家歷史時,對該國與較大範圍文化發生關係的諸方面,則加以詳盡的說明。對歐洲內部在歷史上形成的地區差異,有所闡明。對南北美洲的歷史,是插入書中許多地方隨時加以敘述的,對亞洲和非洲在19世紀的發展情況,也是這樣處理的。本書講到很多制度史。有相當多的篇幅用於敘述思想史,貫串全書。

作者介紹

R.R. 帕爾默(R.R.Palmer,1909—2002),美國著名歷史學家,1934 年獲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1936—1977年間先後執教於普林斯頓大學、華盛頓大學和耶魯大學。作為法國大革命研究權威,以及美法兩國革命比較研究的先驅,帕爾默曾先後擔任美國法國史研究協會主席(1961),美國歷史學會主席(1970),同時也是美國哲學學會、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活躍成員,並被歐美多所大學授予榮譽學位。1990 年,帕爾默被義大利林琴科學院授予費爾特里內利獎。本書是帕爾默的代表作,此外他還著有《18 世紀法國的天主教徒和不信教者》(1939),《民主革命的年代:美國與歐洲的政治史》(1959)等。
喬· 科爾頓(Joel Colton),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1950—1989 年任教於杜克大學歷史系,曾任洛克菲勒人文科學獎學金與研究項目主席,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古根海姆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成員。
勞埃德· 克萊默(Lloyd Kramer),康奈爾大學哲學博士,北卡羅萊納大學歷史系教授,史丹福大學、康奈爾大學兼職教授。
內容簡介
自1950 年初版以來,帕爾默等人所著的《現代世界史》便一直被譽為是一部殿堂級的歷史學術教科書,並被廣泛採用作教材。在近60 年的時間裡,本書作者不斷修訂,如今已出至第10 版,其銷量在同類作品中一直名列前茅,是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世界史教科書中壽命最長、讀者最多、影響最大的一部。
本書內容豐富、領域寬廣,以洋洋百餘萬文字闡述了現代歐洲的崛起這一世界性的事件。在作者筆下,曾經默默無聞的歐洲(或曰西方),在從16 世紀初至今的五百多年裡,逐漸創造出了一個輻射全球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諸方面的世界體系。
作為一部將傳統敘事與結構分析相結合的作品,作者在以政治和制度的演變為主線的同時,對於社會史、文化史、宗教史諸方面也作了簡潔而生動的闡釋。全書貫穿了作者的人文關懷和現實情懷,思想的火花與睿智的表達時時可見,使得閱讀本書成為一次美妙的思想之旅。
序一 用“現代化”的視角解讀現代世界史
羅榮渠
用“現代化”概念來取代“西化”概念,這絕不僅是一個修辭上的問題,而是對觀察現代世界的“西方中心論”觀點的修正和突破。這在本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出版的近現代世界史著作中,有明顯的轉向。在這裡,我要特別推薦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帕爾默(R.R.Palmer)與科爾頓(Joel Colton)合著的《現代世界的歷史》②。此書的一大特色,就是以“現代世界”的形成為主線,從“現代化”的新視角來觀察近期世界歷史的進程。作者對“ 現代化”的含義沒有嚴格的界定,但作為本書的核心概念的“現代世界”(modern world)是不同於古代的“希臘世界”、“羅馬世界”、“拜占廷世界”或“阿拉伯世界”的。現代世界是從近世以來世界歷史進程的整體關聯性的觀點出發的。要了解現代世界,必須從歐洲開始,因為從16世紀以來歐洲在數世紀中建立了一個空前強大的、全球性的政治、軍事、經濟、技術和科學體系的綜合體,這是由歐洲及歐洲人移民後裔組成的國家構成的“文明世界”。到19世紀70年代,世界上確實已存在一個“以歐洲為中心的文明世界”。③按作者的觀點:“歐洲是世界上首先變成現代的部分地區,世界的其餘部分則正在進行一個持續的現代化過程,而現代世界正在變成一個日益相互連結的整體。”④作者稱此為“新的全球一致性”(a new global uniformity)。書中也使用了“西化”和“歐化”二詞,主要是用於俄國和日本“藉助仿效西方而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過程。⑤在區分“現代化”和“西化”兩個概念時,作者顯然把現代化理解為一個包括西方在內的世界歷史範疇。書中寫道:
20世紀後期,全世界各民族都還在經歷“現代化”的歷程。它有許多形式,其中最明顯的標誌是飛機、超級市場、電腦技術和城市人口稠密。……結果之一,是在文明的某些方面出現新的全球一致性。現在已不再是“西化”的問題,如過去日本和俄國經歷過的那種情況,也不是人們有時警覺地指出的世界被美國化的問題。這是一個過程,美國人和歐洲人曾經起過主要作用,但它的產生畢竟是由於採用現代科學、技術、醫學、運輸以及電子通訊工具等的結果;哪裡採用這一切,哪裡便出現這種過程。看來,包括各種文化和種族的整個人類都有可能發展從事這些活動的能力,同時他們都有這種活動能夠滿足的種種需要。⑥
從“西化”到“現代化”,表面上看只是修辭上的變化,但實質上是對現代世界變革趨勢的再認識。就近代中國思想界對這一認識過程的演變而言,在清末以來關於東西方文明的日益激烈的爭論中,已出現所謂“新學”與“舊學”之爭。但“新”與“舊”是一個朦朧的概念。到“五四”前後,進一步認識到這是傳統東方(中國)文明與現代西方文明之爭。從朦朧的維新意識到較明確的現代意識,這在“五四”時代啟蒙思想家的著作中已經出現。例如當時陳獨秀在《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等文章中即已認識到,中國的近世文明實質上仍是古代文明,而只有歐洲的近世文明才是真正的近世文明。“‘近世文明’者,乃歐羅巴人之所獨有,即西洋文明也”。①這是給西洋文明以明確的時代定位。到了30年代,在有關“全盤西化”和“中國本位文化”的論爭中,現代意識就更加明確了。哲學家馮友蘭曾指出從“西化”概念到“現代化”概念,是一種思想上的“覺悟”。他寫道:
現在人常說我們要近代化或現代化,這並不是專是名詞上改變,這表示近來人的一種見解上底改變。這表示,一般人也漸覺得以前所謂西洋文化之所以是優越底,並不是因為它是西洋底,而是因為它是近代底或現代底。我們近百年來之所以到處吃虧,並不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是中國底,而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是中古底。這一覺悟是很大底。即專就名詞說,近代化或現代化之名,比西洋化之名,實亦較不含混。基督教化或天主教化確不是近代化,或現代化,但不能不說是西洋化,……②
從東西文化的分野到“現代”與“前現代”的分野,可說是從文化形態史觀到社會進化史觀的分野。關於“現代”概念的爭論,過去主要是哲學的和美學的含義;而今天我們對“現代”的定位則主要是歷史學的,是現代發展意義上的。東方的西方化,這是一個西方的概念;東方的現代化,則是一個新概念,是第三世界發展中的新概念。
序二 現代世界史的標準著作
何兆武
本書《現代世界史》的作者R. R. Palmer為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曾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他的兩個合作者J. Colton為美國杜克大學教授,L. Kramer為史丹福大學教授。本書於1950年初版,此後曾經多次增補修訂重版,巍為美國出版的現代世界史書中的一部標準教科書。
和歷來許多西方(尤其是美國)的歷史書籍一樣,本書的書名雖為世界史,但其內容基本上卻以只講西方(西歐和北美)為主,對於非洲、中東伊斯蘭世界、印度、中國、東南亞以至拉丁美洲基本上均被排除在核心敘事框架之外。西方中心主義乃是西方史學界所揮之不去的一種偏見,是讀者不可不察的。當然,從另一方面說,這也向中國讀者們表明了西方中心論的偏頗;它可以有助於我們了解在西方占主流地位的歷史見解的立場和觀點。以往,“二戰”後西方有關世界歷史的著作,大多是只寫到“二戰”的結束為止,而本書則以較多的篇幅一直敘述到21世紀的開端;這一點有助於我國的讀者了解當今西方知識界對於“二戰”以後當今世界局勢的看法。我國解放以來的半個多世紀,對於西方知識界的歷史觀點頗為隔膜,亦正有如西方知識界之並不了解我們的觀點和看法。雙方之間能夠做到更多的相互了解,這無疑是一樁有益的工作。閱讀不同思想背景之下的著作,無疑能有助於我們對歷史得到一種更全面和更深入的看法。
本書的最後附有一份“延伸閱讀:建議與書目”,長達百頁,所著錄的書目不下數千種之多,一個讀者自然無法、也無必要全部閱讀。不過其中一部分是已被西方學術界公認是有代表性的著作,讀者不妨就自己所感興趣的題目選擇一些作為進一步閱讀的資料,以期能對有關問題得到進一步的知識和了解。學術的生命在於能不斷的創新,而其必要的條件則在於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思想或學術定於一格,就必然要導致僵化。不斷的創新就要求有各種不同的見解為讀者提供各種不同的參照系。這裡的這部書為讀者所提供的,便是當今美國歷史學界一部分相當流行的見解。其中的優劣得失,正可為我國有關世界史的研究和知識提供一份參照系,而並非僅只是向一般讀者提供某些有關的知識而已。
放眼世界歷史,把具體的歷史條件置於世界歷史的整體背景之下加以考察,似乎是歷來我國史學研究領域中一個較為薄弱的環節。缺乏了一個巨觀的世界歷史的整體背景的把握,而把觀點僅只局限於某一個特定的領域之內或某一個特定的觀點之上,終究是不可能窺見人類文明歷史的堂奧的。對世界歷史的整體把握,本應是史學研究與認識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解放以前,我國史學界在這個領域,可以說是並沒有多少值得稱道的創造性的貢獻。解放之後最初的一段時間是全面學習蘇聯,於是便直截了當地簡單複述蘇聯的教本,讀不到什麼新意或創見。及至中蘇交惡之後,就連蘇聯的教材也絕跡了。要到改革開放之後,才逐步放開眼睛看世界和世界的歷史,開始介紹國外的世界歷史著作和他們的觀點和方法。至於討論世界通史的,作者Palmer的本書應不失為一部值得參考的讀物。
茲值本書中譯本即將殺青之際,爰綴數語如上,籍以供讀者們參考。
2009年1月於北京清華園
序三 歷史教科書的黃金標本
劉北成
《現代世界史》是20世紀後半期在美國享有盛譽的一部大學教科書。1987年,該書被《紐約時報》評選為“所有時代的19部經典教科書之一”。
該書的第一作者羅伯特·帕爾默曾在1970年被選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他的主要學術貢獻之一,便是這部大學教科書。2002年,第一作者帕爾默去世,《紐約時報》上發布的訃告稱:美國幾代大學生是通過他的眼睛去看現代世界歷史。此言不虛。
美國的大學沒有規定的政治課,但一般設有必選的通識教育課程,其中包括美國史和世界史。《現代世界史》自1950年第一版問世,與時俱進,不斷修訂,到2007年已是第10版。在近60年的時間裡,該書在世界史教科書中的銷量始終名列前茅。據相關資料顯示,到第9版時,該書總銷量已接近200 萬。考慮到美國校園裡教科書循環使用的情況,使用過該書的學生數量就更為龐大了。多年來,選用該教科書的大學始終超過1000所,包括許多著名學府。美國大學委員會在高中設立了一個教育項目,為“成績優秀、天資聰穎”的高中生提供了一種可以申請大學學分的“高級課程”(Advanced Placement),其難度相當於大學的基礎課程。本書是許多學校講授AP課程之一“歐洲歷史”時選用的教材。本書作者還為此編寫了輔導書。不難想見,美國的許多精英學生都曾接觸過這部教科書。可以說,近60年來,本書是美國的世界史教科書中壽命最長、讀者(學習者)最多、影響最大的一本。
當然,美國的大學教科書與其教學一樣,是多元化的。據筆者所見,美國的世界史教科書迄今大抵有三個潮流,依出現時間分別是文明史、現代化史、全球史。文明史出現較早,至今不衰,但文明史觀的內涵因時因人而不斷變化。其中影響較大的教科書,在20世紀前期是海斯、穆恩、韋蘭合著的《世界史》,在後期是伯恩斯、拉爾夫等合著的《世界文明史》等。現代化史是與現代化理論一起在20世紀中期興起,帕爾默等合著的《現代世界史》可為代表。全球史是20世紀後期在“殖民地革命”和全球化的形勢下興起的,近來風頭頗勁,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和本特利、齊格勒的《新全球史》可為代表。
幾位美國學者曾總結說:“20世紀的專業性歷史雖然種類繁多,但大多是在‘現代化’的標誌下寫的。西方世界被定義為這個普遍現代化過程中的表率,西方以外的世界隨後跟進。這種觀念並不令人意外,畢竟現代化的觀念自18世紀就在塑造西方歷史的發展。……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人類學……的研究工作也和歷史學一樣,受一個主要問題引導:現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西方走向現代化的軌跡給世界其他地區提供了什麼教訓?”①在各種回答中,20世紀中期,源於德國思想家韋伯的現代化理論成為美國最有影響的一種歷史解釋。當時的現代化史觀至少包含兩個主要觀點,一個是歐洲特殊論,一個是傳播論。歐洲特殊論強調歐洲自身的特殊因素導致歐洲成為現代化先發地區,傳播論則強調其他地區的現代化是歐洲傳播現代文明的結果。這種史觀在主要方面是合理的,但也有嚴重缺陷,正如批評者所說,完全是在歐洲的路燈下看世界。
許多世界史教科書或多或少會受到這種現代化史觀的影響,而《現代世界史》則是其中的典型。翻開《現代世界史》第一章,撲面而來的即是:“看來奇怪,一部現代世界史竟然從歐洲中世紀說起,因為歐洲不等於世界,中世紀又非現代……”從全書目錄看,該書的視野幾乎完全局限於歐洲和歐洲人所涉及的地區,這種極端性確實有些“奇怪”。正是在批判“歐洲中心論”的浪潮面前,第10版前言不得不對該書的論述體系做出辯護。該書也退入“歐洲歷史”或“西方文明史 ”的課堂。
儘管如此,《現代世界史》依然被推崇為“教科書的黃金標本”(美國歷史學會,2002年)。中國的世界史學界也非常看重這部著作。依筆者之見,至少有如下幾個理由:
首先,當時的現代化理論或現代化史觀雖然摻有意識形態因素,但不是簡單的意識形態宣傳,而更多地是歷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一種富有成果的科學化努力。即便是意識形態的因素,也需要分析,其中包含著理性進步開放的啟蒙價值觀,更不能一言以蔽之地否定。我們在潑掉洗澡水時要把嬰兒抱出來。從世界範圍看,現代化是一個未完成的工程,現代化理論也是一個開放的領域,仍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和解釋力。
其次,《現代世界史》不是現代化理論的圖解,而是一部出色的歷史敘事。歷史總是比理論更豐富生動。現在一些宏大敘事往往拋棄歷史學講故事的傳統,而《現代世界史》把歷時性敘事與重大論題較好地結合起來,將法國學者布羅代爾所說的事件、局勢和結構三個層面比較合理地結合起來。讀者不難發現,該書既長於聯繫和比較,鋪張了宏大視野,又洞幽燭微,揭示歷史細節中的奧妙。該書的敘事修辭也受到眾口一詞的稱讚,閱讀中譯本也依稀能體會到其英文的典雅和雄辯風格。
第三,《現代世界史》具有超乎一般教科書的厚重學術性。帕爾默、科爾頓本身都是傑出的歐洲史專家,他們以高屋建瓴的學術見識,博採眾長,充分吸收了歷史學科長期積累的學術成果。該書內容之豐富,論述之開闊而細密,見解之深刻睿智,閱讀起來既可能是一種享受,也可能不太輕鬆。該書還探討了許多重要學術議題和概念,像封建主義、重商主義、民族主義、波拿巴主義、帝國主義、社會主義、極權主義等等。這種討論把讀者帶進了更複雜的學術領域。另外,該書行文多有反諷之詞和閃爍不定的評價。這會讓許多尋求一個答案的學子感到困惑。其實,這些“無定見”之見都有學術研究的成果做依託,反映了學界的各種爭議和歧見。學術性在這裡不僅僅表現為科學研究的成果,也包括尊重學術自由的態度。而讀者不僅可以學到知識,也會受到自由探討精神的薰染。
1988年《現代世界史》第5版中譯本問世。現在我們見到了第10版的中譯本。20年過去了,筆者認為,這部《現代世界史》依然值得推薦。
讀過中國的教科書,再讀讀這本教科書,或者再讀讀全球史教科書,在多元對話中,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會不一樣。
致中國讀者
我們非常高興向中國讀者介紹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的最新版中文譯本。這部著作在美國以及全世界的教師、學生和普通讀者當中都擁有極其忠實的讀者群,並且在不同時期被翻譯成瑞典語、芬蘭語、波斯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其第五版在十幾年前還被翻譯成了漢語。
“現代性”包含有很多不同的方面,但是歷史學家通常特別關注其政治和社會發展方面,因為這二者使現代社會迥異於前現代社會。
大多數現代國家都在朝向一種更民主的政府形式發展,而所有的現代民族國家,不管是否民主,都在力圖動員其民眾的力量與支持。舊有的習俗往往在現代社會中失去其原有的影響力,而歷史上傳承下來的宗教則要么被質疑,要么被轉化。在生活質量方面以及個人的發展和自由方面往往存在著更高的要求。在性別與種族之間,在不同的宗教信徒之間,以及在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之間,現代社會往往能激發出更大的平等。大多數現代政府都致力於緩和高收入者與低收入者之間極端的差距。社會變遷運動可以緩慢而循序漸進,也可以訴諸疾風驟雨並伴有災難的革命,但是在現代社會,總是存在著某種形式的運動,這是毋庸置疑的。
像所有其他社會和民族一樣,中國通往現代化之路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然而近代中國早期的歷史,卻包含了力圖克服內部軟弱和不和的前仆後繼的努力,因為這種內部的軟弱和不和,使得中國的大部分國土備受歐洲及其他外部力量的統治和剝削。這種外部干涉在從鴉片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個多世紀裡十分普遍。
在經過長期的抗日戰爭和內戰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得中國終於建立了一個高度統一而獨立自主的現代政權。其後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大多受蘇聯範例的啟發,結果引發了激烈的社會變化,人民也曾受苦,騷動時有發生,尤其是在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動亂期間。同大多數國家一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也使那些被過快的經濟和政治變動擾亂生活的中國人蒙受了很大的個人損失。儘管革命的一代經歷了20世紀70、80年代的狂熱,現代化了的中國領導人還是拋棄了蘇聯模式,開始改革。正是改革,穩健地擴展了中國在現代全球體系中的角色。進入21世紀早期,中國已被廣泛認為是當今世界一支領導性的經濟力量,同時被視為歐亞非及美洲商業市場的中流砥柱。中國集中精力於出口型經濟成長、海外投資、科技突破、空間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進步,以及對高級管理技能的吸收。簡而言之,中國成為了“全球化”進程中的領導型參與者,它的經濟不再僅僅體現在幾個大城市裡,而是體現在一體化的全國經濟中。儘管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仍然落後於城市,但是農村已經不再被忽視。中國也已成為全球擁有核能力的強國之一,並且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換言之,中國已經毫無疑問地成為我們所討論的“現代世界歷史”中一支主要的影響力量。
也正因為如此,本書在中國的翻譯出版就尤顯恰逢其時。顯然,現代世界的挑戰和機遇已經雙雙出現在當今中國社會;而中國面臨的問題——如人口增長,對礦物燃料資源的依賴,環境污染,在農村降低或消滅貧困——也曾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在其他現代民族的歷史中。
中國為20世紀最後幾十年以來的世界樹立了經濟大發展和現代化的光輝典範。本書作者們致力於描述“現代世界”是如何出現於歐洲和其他地區,並在經濟、政治、社會、科學和文化等方面改變了當地的前現代社會的。我們同樣深信,那些深刻而長遠的社會轉變進程已經改變了全世界的所有地區,而這種改變本身的歷史也將為當今中國帶來全新的分析性的視角,從而在中國實現巨大的飛躍。
喬·科爾頓
勞埃德·克萊默
第十版序
當代世界中種種戲劇性的事件——戰爭、革命、恐怖主義襲擊、毀滅性的自然災難、經濟危機和數不盡的日常新聞信息——往往模糊了各種長期性的歷史進程,正是這些歷史進程創造出了我們所生活於其中的各種社會和我們所應付的各種問題。大眾媒體很少注意到對於我們時代迅速運行著的各種事件賦予了更深刻意義的種種更為廣闊的歷史范型和情境。《現代世界史》此次新版可以看作是對於我們當代種種複雜而又往往是驚人的事件不斷進行歷史視角探索的一份最新的文本。因而它提供了一份引導性的設定,即認為當代世界各種事件、各種文化與各種衝突,是由於各種不同的民族思想、體制、社會習俗、經濟交往和政治權力鬥爭而衍生的。
人類歷史的這類多層次創造了各種現代社會,並對全世界的人民與各種文化產生了遠大的影響。因此,本書就講述各個國家與民族的歷史,並強調諸如戰爭與革命這類突出的事件,但是它也關注在最顯赫的歷史事件之下的深層發展著並創造出了我們今天稱之為“現代世界”的廣闊的歷史潮流。我們的闡述探討了民族國家的興起,以及過去幾個世紀已深深影響世界的各種衝突;然而它把這些轉變和事件都聯繫到廣泛的歷史性的影響,諸如全球經濟的演化、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工業的勃興、宗教傳統的重要性、新思想的誕生與傳播、家庭與社會生活風尚的變化,以及西方文化與世界上其他各種文化之間的複雜關係。
本書中所使用的“現代(Modern)”一詞,是指那些對於形成現代世界具有著重大影響的各種社會與文化的歷史演化歷程——人類歷史的這一階段大約開始發展於五六個世紀之前,而目前正以空前的速度在許多地方演化著。本書並不自命為是一部世界史,也不自認為能像一部世界史那般有價值。它的計畫主要是聚焦於西方的發展,直至獨特的現代經濟、社會和政治體制的傳播在較近的過去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正如本書後面章節所顯示的。儘管書中的敘述強調歐洲社會(也就是由歐洲人或歐洲後裔而形成的各種社會)對“現代”體制與各種社會實踐的影響,但是它也強調了世界範圍的交流、衝突與社會實踐,這些都曾經有助於當代日益增長的全球文化。
本書的結構:變更與連續性
正如已往各版,本書是由若干章組成的,它們敘述了各個不同的編年時代,一直妥切地直到當下。然而被確切規定和編排的各個章節卻要處理許多主題、事件和問題,而不是沿著簡單的編年順序展開。每一章都聚焦於一個特殊的時間架構,但也聚焦在具有持續的歷史重要性的各種主題和問題上。編年的結構賦予讀者以一種廣闊的歷史結構,並對特殊的歷史題材或問題準備了進一步加以分析和探討的機會——例如,有些討論所引用的其他材料是可以從線上學習中心網站上查到的,其中包括有術語表。
儘管政治制度、革命和國際衝突的歷史,在此次新版中仍然很重要,但國家與政治史的某些細節已經加以縮減,以便增加有關社會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探討——而這些在較近的歷史研究中是極有影響的。有些章節討論了婦女在各種不同的歷史場合和時代中的作用,還有從現代早期直至當前時代文化思想運動的闡述,以及對形成為現代全球史的各種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互動作用的新分析。有關科學革命和早期全球經濟的幾章的次序被加以調整,為的是更加明確地表明重大的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在編年史上的關係。
在前幾章中,讀者可以發現對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家庭生活的討論,對文藝辯論、沙龍文化和正在形成的啟蒙運動的公眾氛圍的描述,以及對法國大革命的文化方面的洞見。本書的後面那幾章包括女性主義的興起,關於科學和進步的觀念的文化辯論,以及關於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文化運動的種種討論。
有關1945年以後的世界的各章已經改編並分成各節的新題材。原版中有關較近歷史事件的最長的兩章,已經分成新的更為簡練的四章,那將使學生們和其他讀者們更便於閱讀。新的更短的各章編排後主題更加明確,它們表達了亞洲、非洲和中東在後殖民時代社會的發展,以及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消逝。這些重加組裝的章節也包括較近的國際對抗,以及現代經濟生活與文化生活中不斷增長的全球化。我們相信,有關這類發展的專題歷史報導乃是歷史分析的根本出發點,它使人們對歷史的洞見以及對歷史的領會得以平衡。
我們的意圖是要鼓勵學生們和其他的讀者們理解重大事件的複雜性,諸如以往各世紀的宗教戰爭,美國、法國和俄國的革命,20世紀的世界大戰,民主政治的傳播及其所面臨的挑戰,西方所控制的殖民帝國的建立及其瓦解,新的後殖民時代的民族國家的誕生以及對於國際秩序的不懈追求。讀者也將會看到有關各種時局問題的及時報導,諸如恐怖主義、最近中東局勢的動盪以及全世界最窮困的一些國家為了經濟發展而進行的不懈鬥爭。
第10版還進行了另一些修訂,以便本書更易於被新一代的讀者接受。插圖部分也由於增添了新的圖片而得到擴充,包括現代藝術家的一些重要作品,諸如巴勃羅·畢卡索、貝爾特·莫里索、傑克遜·波洛克和亨利·摩爾。正如多種文獻與資料一樣,以往文化中的景象和藝術品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信息。懂得如何閱讀和批判性地評估一份圖片、繪畫或照片乃是分析思想的主要方式,對於跨文化的比較研究乃是無價之寶。除了每一章中的各幅插圖以外,還有四色的彩色插頁,表達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創造性及其文化與社會關懷。所有圖片的簡短說明,都與本書所敘述的事件或問題有關。
本書新版的其他特色還包括新繪製的便於閱讀的地圖。範圍廣闊的地圖和圖表標明了歷年疆界的變遷、各國和各地區人口和經濟的變化。在修訂的地圖之外,還根據評論者的意見在每一章中都增加了大事年表,以便讀者能夠對每個歷史時期的大事和重大日期有個粗略的把握。長期以來本書為人稱道的特色,即全面的延伸閱讀推薦書目已經做了修訂和更新,其中收入了新的、有用的網址目錄以及重要的最新學術著作的目錄。
《現代世界史》此次新版的這些改動,是用以提高本書的可讀性的,而並非用以取代或者削弱深受教師和學生所歡迎的那種體裁、內容、敘述和分析的特色。更進一步說,讀者們將會發現本書的最新版再度表達了那種強烈的信念,即歷史知識和歷史眼光對於每一個生活在,並且希望理解這個不斷演化著的現代世界之中的人來說,乃是具有價值的。如果能夠通過它所可能提供的新知識或新眼光,幫助任何年齡或背景的人對他們自己和他們的世界獲取新的洞見,那么本書就達到自己的目的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