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與世界

近代中國與世界

近代中國與世界》一書的定價是35.00元,出版社是紫禁城出版社,出版時間是2003-6。

基本介紹

  • 作者:王曉秋
  • ISBN:9787800474163
  • 頁數:424
  • 定價:35.00元
  •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3-6
  • 副標題:互動與比較
內容簡介
《近代中國與世界:互動與比較》圍繞近代巾國與世界的互動與比較這個主題,把28篇論文分成以下4編。第一編是關於近代中國人如何認識世界和走向世界。一個不認識世界的國家是無法真正走向世界和實現現代化的。在當代巾國改革開放加入世貿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更有必要認真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第一篇論文通過魏源、郭嵩燾到康有為等典型人物,論述近代巾國的先驅者們認識世界和推動中國近代化艱辛的歷史軌跡。第二篇論述近代中國人對日本認識的歷史變遷過程及各階段的特點。第三篇《近代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舉》,是對過去鮮為人知的1887年清政府派遣12位海外遊歷使出訪歐亞、南北關20多圍之事進行原創性的實證研究。第四篇則是通過剖析近代一批中國人的日本遊記,從中尋找近代中國人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熱心向日本和西方學習的歷史痕跡。後三篇論文分別是對康有為的仿洋改制、傅雲龍的海外遊歷和吳汝綸的考察日本教育所作的典型事例的具體研究。
第二編是關於近代中外歷史的比較研究。有比較才有鑑別,進行中外比較有助於加深對中國近代史的認識和歷史規律的探索。前兩篇論文分別對19世紀東亞中、日、朝二三國的對外意識和中、日、泰三國的改革與現代化進程,運用縱向比較與橫向比較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深入的研究。前者分析了對外意識變化對各國對外政策與發展道路的影響;後者論述了改革的契機、深度、領導、阻力與各國現代化的啟動、進展、成效、延誤之間的內在聯繫。也許會給今人提供一些歷史的借鑑。其次是關於中日兩國吸收西方文化的比較,這是中外學術界關注的熱門話題,論文通過蒲安臣使團與日本岩倉使節團、李鴻章與森有禮的辯論等幾個典型事例,進行生動深刻的比較研究。後兩篇是關於中韓和中日兩國近代歷史事件的橫向比較,如中國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與韓國的東學農民革命是近代爾亞兩次大規模農民戰爭,但似乎前人尚未作過深入的比較研究。而中國戊戌維新與日本明治維新的成敗原因則被稱為“歷史之謎”,受到史學界關注,《近代中國與世界:互動與比較》通過層層剝筍式剖析,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最後一篇是對相隔半個世紀的甲午戰爭與抗日戰爭進行縱向比較。從兩次中日戰爭的性質、方式、於段及勝敗因素等角度進行比較研究,得出一些發人深思的歷史啟示。
第三編是關於近代中國改革、革命、戰爭與世界的互動和影響。即用世界眼光去考察探討中國近代歷史與世界的互動關係。第一篇論文系統闡述了我以世界眼光對晚清改革史研究的意義、方法、角度的一些新觀點和建議。第二篇則具體論述了近代中國革命與日本民間輿論的雙向互動關係,這裡既有中國革命對日本的影響,又有日本輿論對中國革命的反應。中外原始資料的發掘利用是中外關係史研究的重要基礎。第三篇論文利用北京大學圖書館珍藏的一部日記稿本,敘述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的史實。《甲午戰爭百年祭》一文是在1995年甲午戰爭百周年時,用世界的眼光和歷史辯證觀點為《光明日報》寫的一篇論文。而《世界各國進步人士同情義和團的正義呼聲》則是2000年義和團運動百周年時為《人民日報》寫的一篇論文,用歷史事實駁斥帝國主義者對義和團的種種污衊攻擊。最後兩篇論文是關於辛亥革命的。一篇論述留日學生與辛亥革命的關係,著重分析他們如何從愛國走向革命。另一篇則深入闡述辛亥革命對日本的影響,具體體現了辛亥革命的世界意義。
第四編是關於近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對於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文化的進步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也應該成為中國與世界互動關係的一個重要內容。前兩篇論文足較巨觀的論述。前者試圖運用文化學原理,從理論與史實相結合的角度,探索五四時期巾外文化交流與融合的規律;後者則是較全面地論述近代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歷史意義和特點。第三、四篇論文是具體細緻的微觀論述。前者是作者在日本各地尋找、查閱了《海國圖志》的20多種版本的基礎上,具體考察分析了魏源的名著《海國圖志》在日本的傳播和影響;後者生動地介紹了鮮為人知的近代第一個赴日的中國文人羅森及其所,與的近代第一部日本遊記。為此作者曾親自到羅森去過的日本北海道函館市進行調查研究。第五篇則評述了對近代中外義化交流史上的傑出代表人物黃遵憲的研究,尤其是黃遵究對中日文化交流所作的種種貢獻。第六篇是1998年為紀念北京大學成立百周年而寫的《京帥大學堂與日本》,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近代中日之間的義化教育交流。第七篇是以李大釗與吉野作造、北京大學師生與東京大學師生的交流為中心,論述了五四時期中日兩國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牛之間的思想與人員交流。最後一篇《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澳門》是1999年為紀念澳門回歸祖國而寫,其中概述了澳門住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