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猛鱷科

迅猛鱷科

迅猛鱷科(Prestosuchidae)是群三疊紀肉食性主龍類。它們是陸地上大型、活耀的頂級掠食者,身長2.5到6、7米。它們在那個時代繼承引鱷科在大型主龍類的地位。它們與引鱷科的體型相似,在頭顱與遺骸上的某些特徵也有相似點,迅猛鱷科較先進的地方在於它們的直立方式、類似鱷魚的足踝,顯示更有效率的方式。迅猛鱷科繁盛於中三疊紀,以及晚三疊紀早期,化石到目前為止在歐洲、印度、坦噶尼喀、阿根廷等地發現。然而專家們同意關注這生物群的種系發生學關係,哪些屬該被列入,迅猛鱷科是否與勞氏鱷科是有所區別的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迅猛鱷科
  • 拉丁學名:Prestosuchidae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蜥形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勞氏鱷目
  • :迅猛鱷科
科學分類,演化史,

科學分類

亞綱: 雙孔亞綱 Diapsida
下綱: 主龍形下綱 Archosauromorpha
無層級: 鑲嵌踝類主龍 Crurotarsi
目: 勞氏鱷目Rauisuchia
科: 迅猛鱷科 Prestosuchidae
Romer, 1966
Batrachotomus
曼達鱷 Mandasuchus
迅猛鱷 Prestosuchus
鐵沁鱷Ticinosuchus
蜥鱷Saurosuchus
Yarasuchus
化石時期: 安尼西階到卡尼階
分類
艾倫·查理格(Alan Charig)在1957年建立迅猛鱷科,包括曼達鱷(Mandasuchus)、迅猛鱷、椎體龍(Spondylosoma)。
在1967年,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Sherwood Romer)將原置於引鱷科之下的蜥鱷、勞氏鱷,改置於迅猛鱷科之下,該科當時也包括迅猛鱷、Procerosuchus、以及查理格發現的曼達鱷。
迅猛鱷科經常被置於勞氏鱷科之下(e.g. Gauthier, 1986, Benton & Clark 1988, Benton & Walker 2002),它們有時被認為是偽鱷亞目單系群之下堅蜥類的姐妹生物群(Juul, 1994),或者被認為是基礎鑲嵌踝類主龍與更先進的主龍類兩者之間的的小演化支,例如堅蜥科、勞氏鱷科(Gower, 2002)。J. Michael Parrish在1993年對於鱷型踝關節類(Crocodylotarsi)的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將迅猛鱷科(包括:迅猛鱷、鐵沁鱷、蜥鱷)獨立於鱷形超目、波波龍科、勞氏鱷科、堅蜥目等演化支之外。在大多數的演化樹里,迅猛鱷科被認為比植龍目與鳥鱷科更為先進,但較波波龍科與堅蜥目原始。
保羅·塞里諾在2005年將迅猛鱷科定義為:包含迅猛鱷(Prestosuchus chiniquensis),但不包含勞氏鱷(Rauisuchus tiradentes)、堅蜥(Aetosaurus ferratus)、波波龍(Poposaurus gracilis)、尼羅鱷在內的最大演化支。

演化史

目前已知最早的迅猛鱷類是安尼西階坦噶尼喀的曼達鱷。它們已經是大型動物,身長約4.75米。另一個相似但較小的物種,是中三疊紀(安尼西階到拉丁階)瑞士與北義大利的提蜥龍,身長約2.5米,但鐵沁鱷可能與Mandasuchus是同一屬。巨型的Batrachotomus,身長約6米,發現於中三疊紀晚拉丁階時期的德國;而發現於晚三疊紀早期(卡尼階)南美的迅猛鱷,可能是Batrachotomus血緣相近的物種(Gower 2002)。Yarasuchus是種發現於中三疊紀印度的小型物種,似乎也屬於這一科(Sen 2005)。蜥鱷是種巨大的肉食性動物,身長約6、7米長,化石在晚卡尼階的阿根廷發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