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農村與農業發展:制度分析與實證考察

農民農村與農業發展:制度分析與實證考察

《農民農村與農業發展:制度分析與實證考察》是2006年4月1日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農民農村與農業發展:制度分析與實證考察
  • ISBN:7810985264
  • 頁數:189頁
  • 出版社:上海財經大學
  • 出版時間:2006年4月1日
  • 開本:32開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平裝: 189頁
開本: 32開
條形碼: 9787810985260
尺寸: 20.2 x 14 x 0.8 cm
重量: 200 g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8章,第1—3章為一個部分,討論的是我國農村經濟制度變遷中有關的理論問題;第4章為一個部分,論述的是我國農業(如糧食生產)發展軌跡和經驗;第5—8章作為一個部分,是在一個關於農民、農村與中國農業發展的基本框架下,就農民收入決定與勞動力流動問題展開討論。全書內容全面,體系完整,論述嚴謹,值得一讀。
本書涉及八個相關專題。對於當中任何一個專題,我都有意把它們表述為正規論文的形式(這在某種程度上使本書看起來如同論文集)。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當討論其中一個專題時,就可進行比較集中的闡述,從而提高了文字的信息濃度。不過,這八個專題又可分為三個部分。第1~3章為一個部分,討論的是我國農村經濟制度變遷中有關的理論問題;第4章為一個部分,論述的是我國農業(如糧食生產)發展軌跡和經驗;第5~8章作為一個部分,是在一個關於農民、農村與中國農業發展的基本框架下,就農民收入決定與勞動力流動問題展開討論。各個部分中各章的主題和聯繫分別是:?
第1章為評價農村經濟制度變遷效率提供一個可行的理論視角。我所要建立的基本信念是,在理論與經驗上,制度變遷效率取決於政府與一群(個)人對制度變遷的“同意一致”程度。中國農村經濟制度變遷豐富的經驗和教訓,為我們檢驗提出來的理論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第2章承接第1章的思路,旨在根據新制度經濟學有關理論,對中國農村經濟制度變遷與農戶農業生產行為進行歷史比較分析。該章特點是,既考慮農業生產特徵對農業生產組織制度安排的要求,又關注中國社會經濟實踐中曾經或正在行使的農業生產組織制度安排;將已有制度體系下農戶行為反應及其導致的生產效率結合起來,把歷史比較分析置於政府偏好與農民偏好趨同或背離這個大背景下。值得注意的是,在該章中,生產隊時期與生產隊集體經濟並存的農戶家庭經營,被納入一個統一、簡單的分析框架中,並且據此考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變遷。這條思路在第3章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該章試圖通過一個簡單的農戶行為選擇模型,對農業組織形式從生產隊模式發展到家庭經營模式的若干可能途徑進行探討。不僅如此,該章還結合農業生產特點、政府偏好變遷以及自然地理條件等方面,對農業生產組織制度變遷的特點進行分析。?
根據經濟學常識來推測,市場化改革將給社會經濟生活各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就國內比較優勢來看,從糧食生產角度加以考察,地區之間農業資源稟賦上的差異將反映到糧食生產區域變化特徵上來。在農民對生產要素的使用已經多元化的情形下,非農產業的發展對農業從而糧食生產的發展也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出於這樣的考慮,第4章在詳細描述市場化改革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區域變化特徵的基礎上,討論糧食生產區域變化特徵賴以產生的主要經濟原因。本章首先對中國各個省區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比例進行了動態計算和統計分析(1982~1998年),從多個維度描述了中國糧食生產區域的變化特徵,並且編制了中國糧食生產區域特徵綜合指數。以此作為被解釋變數,本章計量檢驗顯示,農村人均耕地資源與非農產業就業拉力是中國糧食生產區域特徵的重要影響因素。?
第5章為開放經濟環境下我國農民、農村與農業健康發展所要具備的前提條件提供了一個簡要的論述。本章的觀念是:農民、農村與農業發展模式,必須在市場繼續擴展和深化的軌道上形成並且最佳化;改革現有戶籍制度,還農村居民以真正的選擇權,加快農村基礎教育發展步伐,協調城鄉人口發展,調整全國經濟中心布局,是促成所需前提條件的關鍵。第6章提出的問題是,農民從農業生產取得的收入究竟具有怎樣的性質。本章關注的是,如果將從農業生產取得的收入分解為工資性收入與經營性收入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所占的比重究竟怎樣。這種分解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農村稅費改革的方向將更加明確。本章的計算表明,在中國現有制度體系與耕地資源狀況下,農業收入中相當大部分屬於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只占很小比例。不僅如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收入增長速度緩慢,農業收入占農村居民總純收入的比例經歷了周期性變化過程,在農村居民人均總純收入的地區差別中並不起重要的作用。我國已廢除的農業稅制與個人所得稅制兩條線並行,造成了城鄉居民稅收負擔不均,而規範農民稅外負擔的“費改稅”辦法,在減輕農民負擔上作用有限。本章計算結果提示,農業稅收制度改革要以對城鎮居民工薪收入所徵收的所得稅為參照。
第7章針對已有的估算我國農民教育收益率的文獻所存在的缺陷,對農民教育總的收入效應從時間和地區兩個維度進行了估計。本章得到的主要結論是:我國農民教育收益率不僅比已有的估計結果高得多,而且具有上升的趨勢;中西部地區農民教育總收益率又比東部地區高得多。這樣的估計結果,既反映了客觀的制度基礎,又體現了主觀的農民理性,具有相當強的政策含義。第8章針對農業剩餘勞動力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與估算方法。現有的兩個農業剩餘勞動力概念,或者是從農業產量不變角度出發,或者是從農業勞動量不變角度出發,本章的定義是從農業收入不變角度出發的。不過,本章已經證明:在一個接近於現實的特定情形下,這三個概念具有等價性。本章提出的概念具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即存在一個簡明的估算方法。本章的估算方法具有一般性意義,已有的新古典估算方法只是當中的特例而已。對中國1985~2003年農業剩餘勞動力所做的具體估算表明:本章的估算方法優於經驗算法;經濟成長對我國農業剩餘勞動力比例與規模具有滯後與反向作用。

目錄

前言
1 農村經濟制度變遷效率評價基礎
1.1 引言
1.2 “同意一致”程度
1.3 案例與圖示分析
1.4 結論與評述
2 中國農村經濟制度變遷與農戶農業生產行為
2.1 引言
2.2 生產隊模式下農村經濟組織制度與農戶農業生產行為
2.3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起源、選擇和限度
2.4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的農戶農業生產行為
2.5 結語
3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變遷解讀:基於生產隊模型與生存邊界壓力
3.1 引言
3.2 生產隊模型及其擴展
3.3 生存邊界壓力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變遷特徵
3.4 結語
4 中國糧食生產區域變化特徵研究
4.1 引論
4.2 中國糧食生產區域變化特徵
4.3 中國糧食生產區域特徵成因分析
4.4 結論性評述及其他
5 農民、農村與農業發展模式論綱
5.1 引論
5.2 前提和基本點
5.3 利用農業比較優勢
5.4 協調城鄉勞動就業
5.5 協調全國教育發展
5.6 協調城鄉人口發展
5.7 調整經濟中心布局
5.8 結論性評述與政策
6 農業收入性質及其相關問題
6.1 問題提出
6.2 農業收入性質
6.3 農業收入數量特徵
6.4 農業收入與農村稅費制度
6.5 若干擴展
7 中國農村勞動力教育收入效應估計
7.1 導論
7.2 文獻述評
7.3 本章假說
7.4 數據集構造
7.5 計量模型與結果
7.6 結論性評述
8 農業剩餘勞動力:新的定義與估算方法
8.1 問題提出
8.2 若干定義
8.3 估算方法
8.4 估算結果
8.5 結論性評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