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學歷與能力提升行動計畫——“求學圓夢行動”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意見》,提升農民工學歷層次、技術技能及文化素質,暢通其發展上升通道,更好服務“中國製造2025”“脫貧攻堅”“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帶一路”等重大發展戰略,教育部、中華全國總工會決定聯合實施農民工學歷與能力提升行動計畫——“求學圓夢行動”。

一、基本原則
(一)統籌協調,分工負責。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總工會要加強統籌,密切配合,建立任務明確、分工負責、政策共籌、資源共享、運轉協調的工作機制。
(二)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建立教育系統、工會系統聯動工作機制,整合政府部門、工會系統、高等院校、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資源,共同加大對農民工繼續教育工作的投入。
(三)突出重點,分類實施。以農民工相對集中的省份為重點,以提升農民工學歷層次和崗位勝任能力為核心,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層次農民工的實際需求,分類組織實施。
(四)大力宣傳,廣泛發動。加大宣傳,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綜合運用各類激勵政策措施,吸引廣大農民工積極參加學歷與能力提升行動計畫。
、總體目標
通過建立學歷與非學歷教育並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農民工繼續教育新模式,實施“求學圓夢行動”,提升農民工學歷層次和技術技能水平,幫助農民工實現體面勞動和幸福生活,有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到2020年,在有學歷提升需求且符合入學條件的農民工中,資助150萬名農民工接受學歷繼續教育,使每一位農民工都能得到相應的技術技能培訓,能夠通過學習免費開放課程提升自身素質與從業能力。
三、主要任務
(一)提升學歷教育層次,提高專業技能
立足崗位技能和職業發展需要,為有意願、有能力接受學歷教育的農民工,提供相應的學歷繼續教育。面向具有普通高中或中等職業學校文憑或相當知識水平的農民工,提供專科層次或高起本學歷繼續教育;面向具有專科或以上學歷,且有進一步提升學歷層次需求的農民工,提供本科層次的學歷繼續教育。推進學習成果累計機制建設,激勵農民工終身學習,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和學歷層次。每年在全國範圍資助30萬農民工接受學歷繼續教育。
(二)提升崗位勝任能力,促進產業轉型
緊密對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面向農民工開展技術技能培訓,支撐和助推產業轉型。重點面向在建築、製造、能源、物流、餐飲、物業、家政、養老等行業簽訂固定勞動契約的農民工開展崗位技能培訓;面向需節能減排、產能落後、產能過剩的企業工作的農民工,開展轉崗培訓、技能提升培訓或技能儲備培訓,提高其就業穩定性及職業遷移能力;面向在外向型企業工作的農民工開展國際投資、商貿合作、國家戰略等培訓,適應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戰略需求等。
(三)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助力萬眾創新
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新創業培訓,提高農民工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主要面向具備較高職業技能和發展潛力,具有較強職業發展需求和自主創新意願的農民工(尤其是企業拔尖技術人才),開展立足崗位的創新培訓;面向有創業意願的農民工開展以創業意識教育、創業項目指導和企業經營管理為主的創業培訓;面向有返鄉創業意願的農民工開展針對性技術培訓。
(四)提升綜合素質,融入城市生活
面向農民工開展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生涯規劃、基本權益保護、心理健康、安全生產、城市生活常識、疾病防治等的通識性素養培訓,幫助農民工更好融入城市生活,推動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對少數民族農民工開展漢語國語培訓,提高農民工的基本素質和社會責任感、主人翁意識,增強維權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提升幸福生活指數。
(五)開放優質網路資源,助推終身學習
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及資源服務平台,搭建面向農民工開放優質網路學習資源的公共服務平台,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非學歷與學歷教育並重,工作學習一體化的農民工繼續教育新模式。充分發揮國家數位化學習資源中心、開放大學、職業院校、成人高校、工會院校及培訓機構、大學與企業聯盟、線上教育聯盟作用,在現有網路資源基礎上,通過推薦、遴選、整合等方式,建立網路課程、視頻公開課、微課等多種類型的網路資源開放目錄,並面向社會公布,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助推農民工隨時學習、終身學習。
四、主要措施
(一)建立擇優錄取和企業推薦相結合的公開遴選機制
各省(區、市)要針對本地產業發展規劃和經費來源情況,公開遴選參與院校(含普通高校、開放大學、獨立設定的成人高校),確定學歷繼續教育招生專業和計畫、非學歷培訓項目與規模。普通高校、開放大學、成人高校在現有政策框架內,採用全國成人統一考試招生、網路教育自主招生等方式擇優錄取。各地工會和企業要做好生源發動、推薦組織等工作,並儘可能為農民工提供便捷的學習條件。
(二)開發與崗位緊密對接的專業課程
參與院校要建立與企業聯合開發專業課程和數位化資源的機制,不斷最佳化專業和課程設定,努力實現學歷教育和培訓課程緊密對接行業需求、崗位要求、職業標準和生產過程。增加實踐性課程比例,提高課程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支持與專業課程配套的虛擬仿真實訓系統、實時雙向互動式遠程教學系統等的開發與套用。工會要積極推動參與院校與企業對接。
(三)推行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和基於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參與院校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據農民工成長規律和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與企業共同研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建立校企雙導師制和彈性學制,真正實現校企一體化育人。鼓勵在農民工集中的代表性行業和大中型企業建設“農民工繼續教育學習與實訓中心”。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探索建立網路教學與面授教學、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個性化學習與師徒傳承學習、理論學習與實踐實訓學習等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鼓勵參與院校開發適應農民工需求的線上教育資源,探索基於手機的移動教學與支持服務模式,方便農民工隨時隨地開展個性化學習。
(四)建立多元化的農民工繼續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參與院校要建立面向過程的內部培養培訓質量保證體系,建立基於大數據分析的質量監控、跟蹤、反饋和對外發布等機制。教育行政部門要完善教學質量監管制度和公示制度,建立農民工和用人單位參與教學質量評價的機制,開展滿意度測評工作。
(五)建設行動計畫的信息服務平台
教育部和中華全國總工會建立“求學圓夢行動”的信息服務平台,動態發布國家及各省相關政策信息,及時發布“求學圓夢行動”實施情況和服務農民工資源開放信息等。鼓勵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含兵團)與總工會通過委託和聯合建設等方式,建立服務本省農民工的“求學圓夢行動”信息服務平台和移動客戶端,提供豐富的開放資源與支持服務,對納入行動計畫的項目實施業務管理和質量監控等。
五、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含兵團)、總工會要共同研製方案,明確職責分工,建立協作機制。參與院校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確保學歷教育和非學歷培訓質量。企業要把農民工納入職工教育培訓計畫,合理安排其學習時間,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鼓勵企業將農民工參加繼續教育情況與個人薪酬、崗位晉升相結合。各級工會要努力維護農民工學習權益。
(二)整合社會資源,創新投入機制
各地要建立健全政府、工會、用人單位和學習者共同分擔成本、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投入機制,減輕農民工學習的經濟負擔。地方工會要加大對行動計畫的投入;企業要按規定足額提取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安排相當比例用於農民工繼續教育培訓。鼓勵參與高校對農民工接受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培訓進行學費優惠。積極爭取社會資源通過多種途徑參與、支持農民工學歷與能力提升計畫。
(三)強化監督管理,實施激勵考核
各省(區、市)要建立績效評估制度,對計畫實施、任務完成、資金使用等情況進行評估,並建立統計和分析報告制度,每年定期對各項任務措施落實情況進行通報,並向社會公開。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總工會要建立計畫實施的激勵考核機制,納入年度業績考核。
(四)推廣典型經驗,擴大輿論宣傳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工會,參與計畫的院校、企事業單位及其他機構組織要注重總結提煉,強化典型示範,突出導向作用,大力宣傳各地好的經驗做法和學有所成、學有所為的農民工學員先進典型。要充分利用教育和工會系統的宣傳通道及其他各類新聞傳播途徑,通過電視、廣播、網路、新媒體等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農民工繼續教育的良好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